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被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

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

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4~5级。

不超过6级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

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

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哥本哈根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

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 环工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考试题型:一单选10个(20 分)二名词解释5 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 分)三简答4 个(40 分)四论述一个(20 分)第一章绪论(P1-28)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P112 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3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P16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P322 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P3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

P35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 点)。

P37(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种质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环工(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6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概念P47光饱和点: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复习提纲

环境生态学复习提纲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一.绪论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3-4)1)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利用的理论与方法2)退化生态系统的机理以及恢复与重建技术3)人为干扰下受损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4)解决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学对策与技术途径5)生态规划手段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6)不同尺度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方法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监测与应对策略二.生物与环境Ecological factors: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Liebig’s law of minimum: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指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S 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是指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达到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导致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这个耐受范围就称作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Limiting factor:限制因子是指当生态因子(一个或相关几个),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时,这些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Photoperiodism:光周期现象是指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有效积温法则是指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Bergman’s law:伯格曼规律是指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的反馈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4.生态位: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

5.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

6.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7.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8.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

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是无法在市场上买卖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服务。

9.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10.食物网:不同食物链之间常常是相互交叉而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

11.生态幅: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量,过多或不足都
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12.超积累植物:是指能够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植物.
13.干扰定义: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简答:
一、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
2、物种属性
3、物种库
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
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6、生物地化循环
7、系统稳定性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任务:
研究范畴:
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
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
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学科任务:
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3、探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系统管理
7、生态规划
8、生态预测
三、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变化的因素
1、生物因素的影响
2、人为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一)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法
(二)环境偏好显示法
(三)条件价值评估法
(四)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六、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
1、物种多样性减少
2、系统结构简单化
3、食物网破裂
4、能量流动效率较低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6、生产力下降;功能减退
7、系统稳定性降低
七、植物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
1、植物萃取
2、根际过滤
3、植物固化
4、植物辅助生物修复
5、植物转化
生态修复技术:
1、潜力评价法
2、自然恢复法
3、限量控制法
4、协调促进法
八、种群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关系
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基本特征:1.数量特征;2.空间分布特征;3.遗传特征。

种群关系:1.种内关系:集群、种内竞争;2.种间关系: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