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

合集下载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简表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简表

根据下级类具体要求采集
采集河道范围,实地长度大于500米的所有时令河
与常年河、实地长度大于1000米的干涸河;起伏
最小面积400。采集河道范围内的水 面,赋代码1001。宽度3米以下的线 状水面可归入相邻类型。
较1大采属构湖0性大于%泊集性、(2结。的和0中平山米1构遇0心时的0线连地0线无采以,通地)水下集小河区保的河于流的实持山坑道2的地0连洪范米水塘长续沟围的库如度通不线采、果小过采构集坑连于;集面中塘通505。赋心和的0000河属线湖河米0以道性,泊流、下实,并,上比的地需赋河下降水宽同要流游大库度时素结河于、名等时通段度称级令航。编,,月性码实河份质,体流,,平共编类流均享码型域宽河,,,
两端出入口。直接连接线如与实际情况有明显矛 类型
盾的应做适当处理。
不采集,视作道路按照路面采集要求 采集。
长度大于100米的桥梁,不含立交桥,采集桥面中 心线。
类型
不采集
面积大于10000的按面采集;不够上述指标,码头 滨水岸线长度大于100米的采集为线。
类型
车渡
不采集
采集长度大于100米的车渡,按线采集。
并以库体与周边的自然分界线为界。
0822
垃圾堆放物 同上一级类
不采集

0829
0830 0831 0832 0833 0839 0890
0900
荒漠与 裸露地

建筑工地
其他人工堆掘 地
其他堆放物 同上一级类
不采集
最小面积1600,建筑中道路连线长度 大于1千米。
不采集
拆迁待建工地 同上一级类。
不采集
代码 0100 0110 0120 0200 0210 0211 0212 0213 0220 0230 0240 0250 0260 0290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要求

一、数据采集总体要求
3.影像资料使用原则
1)普查区内有2010年北京国遥航拍的 DMC影像数据,分辨率为0.5米,该影像资料是 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作为我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的主要影像数据源。 2)普查区内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WORLDVIEW2影像共1039景,分辨率为0.5 米。其中具有同时相全色及多光谱数据的有 338 景,影像获取时间为 2011 年 4 月至 2012年11月,该部分影像符合要求,但复盖较为分散,因此在复盖成片的区域可作 为地表复盖和重要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首选影像数据源;其余 363景影像由于缺少 多光谱数据,故不符合要求,只能作为国情数据采集的参考数据源使用。 3)在吉林省中朝边境地区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供的 Pleiades影像共27430平方千 米,分辨率为0.5米,影像获取时间为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该部分影像可作为 中朝边境地区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首选影像数据源。 4)成片的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片是国情数据生产的首选。在没有分辨率优于1米的卫片 区域,选择DMC影像对国情数据进行采编。如果有时相好满足普查要求的资3影像 ,可以用其为补充影像资料源,与DMC影像套合比较,对发生变化区域进行数据提 取。并且核查底图运用资3影像制作。
类型
Short Integer LONG Integer DOUBLE FLOAT TEXT
必填项(M)默认值
-8,888 -88,888,888 -88,888,888 -88,888,88 “/”或特殊规定
可选项(O)默认值 条件必选项(C)默认值
-9,999 -99,999,999 -99,999,999 -99,999,99 “-”或特殊规定 -7,777 -77,777,777 -77,777,777 -77,777,77 “\”或特殊规定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3 . 1 精 度要求 8 ) 人工堆 掘地 。 人工堆 掘地在 地表 覆盖分类 中要求采集 最小 图斑 地表 覆 盖、 地 理 国情 要素和 定位点在 影像 上能明显 辨别 出分类界 为实地面积 1 6 0 0 m 以上的 , 其内部够上 图指标 的水面 、 植被 、 建筑 区等
线及定位 点位置 时, 采集 精度不能 超过 5 个像素 。 如 果在影 像上 无法分 需要单 独 表示 , 不够指 标 的可 归入人 工堆 掘地 中。 建 筑工 地分 类属变 辨地表 覆盖 数据 的分类 界线 , 在 地表 覆盖数 据分类是 要保证 其上一级 化 中地物 , 在时点核准阶 段要进行核 准。 地理 国情要素采 集尾矿 堆放物 类型的准确性 。 当有 高层建筑物遮 挡或 阴影时, 从影像 上无法分 辨准确 ( 尾矿库) 。 的分界线 , 采集精度应 控制在 1 O 个像素以 内。 由于摄影 时存在侧视 角, 9 ) 荒漠 与裸露 地表 。 地表 覆盖 分类 中植被覆 盖度 不足1 0 %的 自 然 地理 国情要 素不表 示荒 漠与 裸露地 具 有一定高 度的地 物在影 像上 产生的移 位 差需 要处 理 , 以符 合采集 精 裸 露地可表 示为荒 漠 与裸露地 表 。
陆 地地 表覆 盖和人文 地理要 素的现 状和分布情 况。 地 理国情普 查数 据 表 示为房屋建 筑区 。 高于1 0 m或4 层及以上 的单栋 房屋建筑 可表 示为多 采集 的准确性 , 直接影 响到成果 的真 实性 , 所以如 何能够准确 全面的采 层及 以上独 立房屋建 筑 , 低 于于 1 0 m或4 层以下的单 栋房屋建筑 表示 为 集地 表覆盖和地 理 国情数据是 至关重要的。 低 矮独立房屋建筑 。 房屋建 筑 ( 区) 不作为地理 国情要素采集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及处理简析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及处理简析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及处理简析2013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它是继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后的又一项重要事宜,具体时间安排是2013-2015年,通过三年时间完成全国普查工作。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普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1]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下面以江苏省为例,具体介绍下数据采集及处理。

[2] 1前期准备1.1总体技术路线以江苏省2012年获取的分辨率为0.3米的航空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和其它分辨率大于1米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全省1:50000、1:10000市县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行业专题数据,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要求及技术规定,对不同地理要素,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式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

[3]1.2软件配置内业软件:GEOWAY软件处理平台(GEOWAY是北京吉威时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支持统一的数据处理,支持矢量图形、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各种形式数据的符合表现和应用,可以根据不同加工任务创建工程,并为专业模块构架环境的软件平台)外业系统:GEOWAY移动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采用新一代GIS采集平台,彻底解决了数字化野外作业的普适性和实用性问题,实现野外无纸化作业;通过将3S技术和3G通信技术融合一体,提供完美的GIS移动解决方案。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地理国情要素)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地理国情要素)

06-道路

铁路--要素采集

采集铁路正线的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多条正线轨道并行时,间隔 10 米以内的,按一条采集;间隔 10米以上时,分别采集。间隔 10米以内 的并行正线轨道,若为两条并行,依据其中一条轨道的中心线位置采 集;若为多条并行,依据较为居中的一条轨道的中心线位置采集 。

属性包括:类型,线路编码,名称,起点,终点,单双线,建成时间,重 复路段编码,是否高架。
12


� �
河流要素采集说明

有水河流结构线严格来说一般采用河流的主航道、深泓线、主流线等,少数情况下,这些 线可能能与河道中心线重叠。对于一些辫状河流,不能确定主航道、深泓线、主流线的, 选择其中的一条主要水流,采集其中心线作为河流结构线。河流结构线不应穿越位于高水 位之上的岛屿或沙洲; 干旱地区山口形成的洪积扇及分布其上的漫流冲沟,采集洪积扇范围线构面,其GB码赋值 为“210302”(漫流干河),结构线选择主要的冲沟表示;对于地势平坦地区存在的漫流 干河,采集河道外围线构面,其GB码赋值为“210302”(漫流干河),结构线沿主要水 流痕迹线采集,不能确定的采集河道中心线作为结构线; 遇连通河流的水库、坑塘和湖泊,河流结构性(中心线)保持连续通过;5000平方米以 下的水库、湖泊和1000平方米以下的坑塘如果连通的河流上下游河道宽度大于20米的, 应视为河流的组成部分进行采集; 河流结构线或中心线可以采用基础地理信息中的相关信息,结构线需确保在河道范围内。 河道宽度小于20米的河流,河段宽度变化若超过10米,需要断开,以记录其不同的宽度 属性值。
4
06-道路
公路--要素采集
�采集所有通车的宽度一般大于5
米城际公路的道路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与公路构网的城市

(完整版)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

(完整版)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

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技术流程地理国情内业数据采集的方法(1)自动分割+后期人工编辑解译分类()或整合编辑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人工)(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可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判读解译结合的方式。

对于地表覆盖类型复杂、破碎的地区,可采用人工解译为主;地表覆盖类型简单、成片地区则可采用自动分类为主。

•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全国,整体现势性为2006至2010年之间。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5000、1:2000及更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城市数据(地级市)•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针对具体的任务区,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分析整理出每种分类的影像的解译特点,先少量采集几幅图,然后外业核查、内业再次分析总结样本特征,之后开始全面内业采集(内外业交互)•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针对具体的任务区,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分析整理出每种分类的影像的解译特点,先少量采集几幅图,然后外业核查、内业再次分析总结样本特征,之后开始全面内业采集(内外业交互)采集内容的分类概况按从属关系依次分为3级类。

包括: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133个三级类。

地理国情内业采集内容•地表覆盖分类(LCA):面耕地01、园地02、林地03、草地04、房屋建筑(区)05、道路06、构筑物07、人工堆掘地08、荒漠与裸露地表09、水域10•重要地理国情要素(DLG):点、线、面道路06、构筑物07、人工堆掘地08、水域10、地理单元11•地表形态数据(DEM):单精度浮点栅格地形12地理国情的定义•国情:一个国家某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地理国情:从地理(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普查内容•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分三个方面:地表形态数据、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地表形态反映地表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

地理国情监测中数据采集方法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中数据采集方法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中数据采集方法分析付 阳(辽宁省摄影测量与遥感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要: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类数据进行采集需要遵循相关规则。

本文以辽宁省某地区地理国情监测为例,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无法精确采集,所以在采集过程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归类,从而使获得的地理国情监测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本文以辽宁某地区地理国情监测为例,将多元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方法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采集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一、数据来源以覆盖辽宁省范围内分辨率优于1m的多元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多种高新技术装备,外业与内业相结合,对辽宁省地貌、地表覆盖及重要地理国情要素进行普查,通过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及地理国情监测平台等技术体系建设,对辽宁省人文地理要素及地表自然要素进行普查,包含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裸露地、交通及居民地等单元,为辽宁省地理国情普查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1、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以矢量数据集方式提交地表覆盖数据,如果地表空间上包含多种层叠覆盖立体层,分类一般采用“就近就大”的原则,也就是以面积较大的类型为主,例如屋顶有绿化的范围全部归为屋顶;耕地及库塘连片的区域,其内部的小路、水渠、田埂、林带等狭长条带,宽度低于5m的,可归为相邻的耕地及库塘;对人无法进入内部生产活动的塑料棚覆盖的耕地则归为耕地类别,如果是可在内部活动的大棚,则按其性质,可归为大棚、温室一类;河渠及道路旁边的树木,行数在两行以下且不能达到乔木林标准的,不单独进行归类,按就近就大原则归为相邻地类;通过影像或实地核查都难以区分自然或人工的植被覆盖类型,采用“自然优先”原则归类;房屋建筑区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际面积为1600m2,按照房屋建筑密度、排布规律、结构及高度等有明显界限的,如连片的绿化草地、绿化林地、无轨道路路面及硬化平地等单独归类,如果面积不足1600m2,则归为房屋建筑区类型;房屋建筑区内,建筑占比低于10%的,根据福利房屋建筑单独归类;对有栅栏、围墙等明显隔离设施的,或是与建筑在排布规律、结构、高度等存在较大差别的院落式房屋,单独归类,反之归为建筑区类型;对于城镇地区内在高度、结构、形态、规模等方面与周边其它房屋建筑明显不同的大型单体建筑,单独进行归类;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连续覆盖的、与周边有明显分界线的、范围内的全部房屋建筑区域,按照独立房屋建筑归类;乡村地区自然散乱分布、聚集程度较低的房屋建筑,按独立房屋建筑归类;荒漠与裸露地表只表示各类自然裸露的地表,不包括人工夯筑、堆积、碾压等方式形成的硬化地表或裸露地表。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对普查成果数据的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对普查成果数据的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对普查成果数据的要求(非正式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3年06月目录1. 环境要求 (1)1.1.硬件要求 (1)1.2.软件要求 (1)2. 普查成果数据库要求 (1)3. 普查成果数据质量要求 (3)3.1.拓扑问题 (3)3.1.1. 一个图层自身拓扑 (3)3.1.2. 两个图层之间拓扑 (3)3.1.3. 拓扑问题修复 (3)3.2.要素属性项检查 (3)3.2.1. 填写标准检查 (3)3.2.2. 完整性检查 (4)3.2.3. 填写格式检查 (4)4. 地理实体要求 (4)4.1.实体层内容 (4)4.2.操作 (4)4.2.1. 铁路 (4)4.2.2. 公路 (7)4.2.3. 河流(线实体) (8)4.2.4. 湖泊 (8)5. 交通网络要求 (9)6. 统计单元要求 (19)6.1.统计单元处理 (19)6.2.坡度带处理 (20)6.2.1. 坡度带提取 (20)6.2.2. 坡度带分层 (26)6.2.3. 坡度带融合 (27)7. 临时图层 (30)7.1.图层命名 (30)7.2.手工生成步骤 (32)8. 软件配置 (33)9. 统计策略 (33)10. 常见问题 (34)本文件非正式文件,编写本文件的目的是为了用户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基本统计工作。

本文件所述内容可参照执行,文中所述普查成果数据库格式和地理实体的处理等内容,在相关方案未正式下发前有效,下发后以下发方案为准。

本文件所述坡度带的处理过程为辅助内容,即可用软件提取,也可按照该部分所述步骤进行,其中,坡度带的融合建议在计算之前按照3.2.2将不大于1个像元的图斑融合。

本文件内容将会不定时更新。

1.环境要求1.1.硬件要求硬盘:建议500GB或1TB固态硬盘,1TBSATA硬盘CPU:建议一个及以上CPU,单个CPU8核及以上内存:16GB及以上1.2.软件要求操作系统:建议Win7 64位ArcEngine:10.1版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2.普查成果数据库要求基于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地形单元和规则地理格网单元的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计算要求数据源采用经纬度坐标系,在建库方案未正式下发前,所有数据源要求以File Geodatabase 格式分县存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总体说明 ............................................................................................................................................... 3 4.2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5 4.3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10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集要求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 年 8 月
目录
1 范围 ............................................................................................................................................................. 1
4.3.1 道路要素 .................................................................................................................................. 10 4.3.2 水域要素 .................................................................................................................................. 10 4.3.3 构筑物要素 .............................................................................................................................. 11 4.3.4 地理单元要素 .......................................................................................................................... 13
I
5.3.4 地理单元要素 .......................................................................................................................... 30 6 数据采集要求 ........................................................................................................................................... 41
5.3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18 5.3.1 道路要素 .................................................................................................................................. 18 5.3.2 水域要素 .................................................................................................................................. 21 5.3.3 构筑物要素 .............................................................................................................................. 29
4 数据分层组织 ............................................................................................................................................. 3
3.2.1 平面精度 .................................................................................................................................... 2 3.2.2 分类精度 .................................................................................................................................... 2 3.2.3 属性精度 .................................................................................................................................... 2 3.2.4 数据现势性 ................................................................................................................................ 2 3.3 数据一致性 ........................................................................................................................................... 2 3.4 数据接边原则 ....................................................................................................................................... 3 3.5 元数据 ................................................................................................................................................... 3
5.2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17 5.2.1 属性定义 .................................................................................................................................. 17 5.2.2 属性说明 .................................................................................................................................. 17
3.1 数学基础 ............................................................................................................................................... 1 3.2 精度要求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基本要求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