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简表

根据下级类具体要求采集
采集河道范围,实地长度大于500米的所有时令河
与常年河、实地长度大于1000米的干涸河;起伏
最小面积400。采集河道范围内的水 面,赋代码1001。宽度3米以下的线 状水面可归入相邻类型。
较1大采属构湖0性大于%泊集性、(2结。的和0中平山米1构遇0心时的0线连地0线无采以,通地)水下集小河区保的河于流的实持山坑道2的地0连洪范米水塘长续沟围的库如度通不线采、果小过采构集坑连于;集面中塘通505。赋心和的0000河属线湖河米0以道性,泊流、下实,并,上比的地需赋河下降水宽同要流游大库度时素结河于、名等时通段度称级令航。编,,月性码实河份质,体流,,平共编类流均享码型域宽河,,,
两端出入口。直接连接线如与实际情况有明显矛 类型
盾的应做适当处理。
不采集,视作道路按照路面采集要求 采集。
长度大于100米的桥梁,不含立交桥,采集桥面中 心线。
类型
不采集
面积大于10000的按面采集;不够上述指标,码头 滨水岸线长度大于100米的采集为线。
类型
车渡
不采集
采集长度大于100米的车渡,按线采集。
并以库体与周边的自然分界线为界。
0822
垃圾堆放物 同上一级类
不采集
无
0829
0830 0831 0832 0833 0839 0890
0900
荒漠与 裸露地
表
建筑工地
其他人工堆掘 地
其他堆放物 同上一级类
不采集
最小面积1600,建筑中道路连线长度 大于1千米。
不采集
拆迁待建工地 同上一级类。
不采集
代码 0100 0110 0120 0200 0210 0211 0212 0213 0220 0230 0240 0250 0260 0290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的探索与实践

2 0 1 5年 9 月
测 绘 与 空 间地 理 信 息
G EO MAT I C S& S P AT I A L l NF o RM T t oN T EC HNOL O GY
Vo 1 . 3 8. N o . 9
S e p.,2 01 5
地 理 国 情 普 查 基 本 统 计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Fi n ll a y,f r o m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c o n t e nt e x p a n s i o n,t h e a p pl i c a t i o n o f v i s u li a z a t i o n t e c hn o l o g y,t h e r e l e v a n t de pa r t me n t s t o s t r e n g t he n c o o p—
wj t b t h e n a t i o n a l a bo u t g e o ra g p hi c n a t i on a l c o nd i t i o ns c e n s us ba s i c s t a t i s t i c s t e c hn i q u e s a n d me t h o d s. c o n s i d e r i ng t h e S i y a ng c o u nt y
定 与方法 , 考虑泗 阳县地理环境 、 经济社 会发展 需求 、 政 策 因素 、 行 业需 求、 已有基础 条件 等 因素 , 在地理 国情 普
查 基 本 统 计 方 面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探 索 和 实践 。 最后 从 统 计 内容 的 扩 充 、 可视 化 技 术 的 应 用 、 相 关 部 门合 作 的加
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
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
[1]2地理国情普查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2]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
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
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
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
[1]2地理国情普查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2]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
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
测绘技术中如何进行地理国情普查与统计分析

测绘技术中如何进行地理国情普查与统计分析地理国情普查与统计分析是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对国家、地区、城市等地理国情的全面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国土资源有效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分析应用三个方面介绍测绘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与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一、数据获取地理国情普查与统计分析的第一步是数据获取。
测绘技术通过多种手段收集各类地理国情数据,包括地形地质、土地利用、水资源、生物环境、交通交通等。
在地形地质方面,测绘技术通过GPS、遥感等手段获取高程、坡度、地质构造等数据,构建数字地形模型,为地理国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利用方面,通过航摄和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类型、覆盖面积等信息,为土地资源规划和保护提供依据。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
测绘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与统计分析中通过水库遥测、水文站监测等手段获取水资源的水文特征、水质状况等数据,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生物环境方面,测绘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调查中。
采用GPS、遥感等技术获取生态破坏程度、物种分布、生境类型等数据,用以评估生物多样性状况并制定相关保护措施。
交通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
测绘技术通过GPS定位、车载传感器等手段获取交通流量、交通网络、交通设施等交通信息,为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支持。
二、数据处理获得地理国情数据后,测绘技术通过数据处理实现数据的提炼与整合。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配准、数据融合等过程。
数据清洗是将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噪声和异常值,提高数据质量。
在地理国情数据中,由于获取过程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数据可能存在错误和缺失,需要通过数据清洗来排除这些问题。
数据配准是将不同来源、不同空间分辨率的数据进行匹配和校正的过程。
不同的测绘技术获取的数据可能存在坐标系、投影等方面的差异,通过配准可以使不同数据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地理国情要素)

06-道路
�
铁路--要素采集
�
采集铁路正线的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多条正线轨道并行时,间隔 10 米以内的,按一条采集;间隔 10米以上时,分别采集。间隔 10米以内 的并行正线轨道,若为两条并行,依据其中一条轨道的中心线位置采 集;若为多条并行,依据较为居中的一条轨道的中心线位置采集 。
�
属性包括:类型,线路编码,名称,起点,终点,单双线,建成时间,重 复路段编码,是否高架。
12
�
�
� �
河流要素采集说明
�
有水河流结构线严格来说一般采用河流的主航道、深泓线、主流线等,少数情况下,这些 线可能能与河道中心线重叠。对于一些辫状河流,不能确定主航道、深泓线、主流线的, 选择其中的一条主要水流,采集其中心线作为河流结构线。河流结构线不应穿越位于高水 位之上的岛屿或沙洲; 干旱地区山口形成的洪积扇及分布其上的漫流冲沟,采集洪积扇范围线构面,其GB码赋值 为“210302”(漫流干河),结构线选择主要的冲沟表示;对于地势平坦地区存在的漫流 干河,采集河道外围线构面,其GB码赋值为“210302”(漫流干河),结构线沿主要水 流痕迹线采集,不能确定的采集河道中心线作为结构线; 遇连通河流的水库、坑塘和湖泊,河流结构性(中心线)保持连续通过;5000平方米以 下的水库、湖泊和1000平方米以下的坑塘如果连通的河流上下游河道宽度大于20米的, 应视为河流的组成部分进行采集; 河流结构线或中心线可以采用基础地理信息中的相关信息,结构线需确保在河道范围内。 河道宽度小于20米的河流,河段宽度变化若超过10米,需要断开,以记录其不同的宽度 属性值。
4
06-道路
公路--要素采集
�采集所有通车的宽度一般大于5
米城际公路的道路中心线,并赋要素属性。与公路构网的城市
(完整版)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

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技术流程地理国情内业数据采集的方法(1)自动分割+后期人工编辑解译分类()或整合编辑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人工)(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可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判读解译结合的方式。
对于地表覆盖类型复杂、破碎的地区,可采用人工解译为主;地表覆盖类型简单、成片地区则可采用自动分类为主。
•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全国,整体现势性为2006至2010年之间。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5000、1:2000及更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城市数据(地级市)•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针对具体的任务区,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分析整理出每种分类的影像的解译特点,先少量采集几幅图,然后外业核查、内业再次分析总结样本特征,之后开始全面内业采集(内外业交互)•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针对具体的任务区,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分析整理出每种分类的影像的解译特点,先少量采集几幅图,然后外业核查、内业再次分析总结样本特征,之后开始全面内业采集(内外业交互)采集内容的分类概况按从属关系依次分为3级类。
包括: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133个三级类。
地理国情内业采集内容•地表覆盖分类(LCA):面耕地01、园地02、林地03、草地04、房屋建筑(区)05、道路06、构筑物07、人工堆掘地08、荒漠与裸露地表09、水域10•重要地理国情要素(DLG):点、线、面道路06、构筑物07、人工堆掘地08、水域10、地理单元11•地表形态数据(DEM):单精度浮点栅格地形12地理国情的定义•国情:一个国家某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地理国情:从地理(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普查内容•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分三个方面:地表形态数据、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地表形态反映地表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
地理国情普查方案

地理国情普查方案引言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要的统计调查活动,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地理情况。
通过地理国情普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地理数据,为国家的规划、决策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档旨在介绍地理国情普查的方案,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1. 调查内容地理国情普查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地理位置收集每个调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地理分布特征,如区域地形起伏、海拔梯度、地理纬度特征等。
1.2 地貌与地质调查点的地貌和地质特征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分析地貌和地质数据,可以了解地表地壳的形态与构造,进而推测地质活动和地貌演化的历史。
1.3 气候与气象收集调查点的气候数据,如气温、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气候变化趋势,评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4 水文与水资源调查点的水文数据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河口等水体的分布和特征。
此外,还需收集水资源数据,如水量、水质、水价等,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1.5 生态环境收集调查点的生态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和分布等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6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点的人口、民族、语言、文化特征等数据都属于人文地理范畴,可为国家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2. 调查方法地理国情普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调查人员将前往各个调查点,收集现场数据。
调查人员要运用地理工具和仪器,如GPS定位仪、水文测流仪、气象观测仪等,以增加数据的准确性。
2.2 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处理。
调查人员要利用统计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更为准确的地理特征和统计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一、总体技术流程 二、数据预处理 三、统计单元提取 四、统计配置
五、统计计算
六、成果输出
流程一、总体技术流程、了解基本统计分析的基本流
程,确定基本统计的每个库中所包含的类容以及坐标 系统。
数据集包括基本统计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库、网格数据
库。 基础数据库和路网统计是用经纬度表示、网格数据用坐标 表示。
流程三、统计单元的提取(行政区划单元、社会经 济单元、自然地理单元、规格的网格单元) 按照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根据《技术规定》的标 准,按照100M*100M、1KM*1KM、10KM*10KM三种 规格,进行添加“CC”并且分别赋值为4100、4200、 4300,网格单元入库。同时对道路、铁路、水域进性 要素提取,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对要素进行命名。 流程四、统计匹置(统计对象与普查数据的匹配、 统计指标与统计对象的匹配、统计指标与统计单元 的匹配、统计指标与统计模型的匹配)。 统计软件运行后,自动完成 了地形地貌、植被覆 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交通网络、居民地及 设施和地理单元七大类统计对象与普查数据的匹配。
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是以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数据形成 的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等统计 数据,基于不同统计单元,对自然、人文等地理国情要 素进行统计和分析。 形成反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 地表、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国情 内容基本状况的基础地理国情信息; 形成生态协调性指数、城镇发展指数、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指数和区域经济潜能指数等地理国情指数; 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形成反映地理 国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地域差异 的地理国情分析评价报告,客观准确地揭示其空间分布 规律和发展演化趋势。
流程二、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库进行数据预 处理(要素类型完整化处理、要素几何中心提取、
DEM预处理、高程带和坡度带的提取) 利用ArcGIS9.3(10.1)对城镇综合单元中按面采 集的体育活动场所等要素,提取其多边形的质心; 对于行政村、单位院落等按点采集的要素,提取 其点群要素是平均中心,生成新的点层数据。 对高程带和坡度带进行提取,提取后逐步对小面 积(10000平方米)的图斑进行融合,然后将同一 带的多边形进行合并。 对高程带和坡度带增加CC字段,统一赋值2000、 3000。
地理单元:统计行政区划单元、社会经济区域单元、自然
地理单元的个数、面积、高程范围、四至坐标、东西南北 长度、政区邻接及占比等信息,反映各类型地理单元的数 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流程五、成果输出(数据集、统计报表、普查报 告)。 注: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软件在成果输出时, office必须是2007版本以上。
地形单元是指高程和坡度分级划分的单元 高程带是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
术规程(试用)》等资料的基础上,把各个分类系统整合 提出高程带分级方案。全国按照(<50、50m-100m、100200、200-500、500m-800、800-1000、1000-1200、12001500、15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 3500-5000、>5000)进行高程带分级。 坡度带是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 术规程(试用)》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资 料的基础上,把各个分类系统整合提出坡度带分级方案。 全国按照(0°-2 °、2 °-3 °、3 °-5 °、 5°-6 °、 6 °-8 °,8 °-10 °、10 °-15 °,15 °-25 °,25 °-35 °、 >35 °)进行坡度带分级。
居民地及设施:基于规则地理网格、行政区划单 元、社会经济区域单元,统计地表覆盖层房屋建 筑区的面积及占比,统计要素层城乡居民地数量、 居民点连接的道路条数(节点度)、居民地到医 院、学校的距离,统计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 构、居民小区、工矿企业等城镇综合功能单元的 数量,反映居民地及设施的的数量不空间分布特 征。
流程五、对自然要素(地形地貌、 植被覆盖、荒漠与裸露地、水域)
Hale Waihona Puke 与人文要素(交通网络、居民地与 设施、地理单元)的统计计算。
地形地貌:基于行政区划单元、社会经济区域单元、自
然地理单元统计高程带、坡度带的国土面积、统计单元 最低高程、最高高程、平均高程、高差、高程众数、起 伏度、地表平整系数以及不同地貌类型面积等信息, 反 映地形地貌的数量不空间分布特征。
植被覆盖:基于规则地理网格、行政区划、自然地理、
社会经济区域等多种统计单元,统计耕地、林地、园 地、草地等植被覆盖类型个数、面积、面积占比等信 息,并统计不同高程带、坡度带耕地、林地、园地、 草地的面积、占比、构成比、城市绿地覆盖比例,反 映植被覆盖的基本空间状况。
荒漠与裸露地表:基于规则地理网格、行政区划单元、
根据地理国情普查采集的点、线、面等几何特征类型
和地理实体对象,以规格地理格网单元、行政区划与 管理单元、地形单元为统计单元,进行地形地貌、植 被覆盖、荒漠与裸露地表、水域、交通网络、居民地 与设施、地理单元的数量、密度、位置、高程、范围 内容的统计。 原则:坚持尊重现状、客观准确的原则 坚持统计为主、分析为辅的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层次分明、面向服务的原则
计地理要素层铁路、公路的长度、路网密度等信 息;统计高速公路出入口覆盖情况;统计码头的 个数、面积;交通实体的个数、长度、穿越的行 政区划单元, 反映道路的数量不空间分布特征。 在统计过程中对不同公路的属性内容统计,便 于软件的识别,分别对不同公路进行提取,例如: 高速公路LRDL620、县道LRDL620_420201乡道 LRDL620_420301同时对铁路进行提取为LRRL610。 注意:在建立路网的过程中,重复路段的地方是两 条不同属性的两条线。在要素中是一条线,重复 路段是在属性中体现。
社会经济区域单元、自然地理单元,统计荒漠与裸露 地表各类型的面积、占比及构成比等信息,反映我国 各类荒漠不裸露地表的数量不空间分布特征。
水域:基于规则地理网格、行政区划单元、社会经济
区域单元、自然地理单元,统计水域分为点、线、面 三个对象,分别对个数、密度、长度、椭球面积、表 面积等进行。
交通网络:基于规则地理网格、行政区划单元、 社会经济区域单元,统计覆盖层道路的面积; 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