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书(DOC)

合集下载

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第一章项目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该项目测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XXXXXXXX,属于高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大,通视条件较差,给控制测量及地形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项目内容该项目为XXXXXXXX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

主要内容有:(一)、控制测量,布设约6平方公里的E级或一级GPS 控制网。

(二)地形测量1、对测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进行全面测绘,比例尺为1:1000。

2、编制1:1000比例尺地形图。

第二章项目进度安排- 1 -第三章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1.平面、高程控制资料根据GPS(E)级控制网,该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1.5c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85590)作为测区首级控制起算点。

2.图件资料用已有测区1:1万地形图, 作为本次测量工作的选埋、埋石、控制点联测提供参考。

第四章坐标高程系统及技术标准一、坐标高程系统1、平面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二、技术标准- 2 -第五章控制测量一、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平面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二、平面控制测量(一)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要求三、四等GPS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一、二级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二)一、二级GPS控制网控制测量1.一、二级GPS控制网布设该测区E级GPS控制网共布设12点,平均边长0.6 km;E级GPS控制网基础下加密一级GPS控制网,共布设约60 点,平均边长0.2 km。

2.选点、埋石- 3 -GPS点之间由于边长较长,原则上不要求相互之间通视,但为了便于以后的发展使用,每个控制点至少有一个方向与同等级或高一等级的控制点通视;同时点位还应满足以下要求:视野开阔,通视条件好,便于发展;坚实稳定,易于永久保存;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200米和高压输电线路50米;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满足GPS观测条件;交通便利;符合上述条件的旧有控制点可利用其标石和觇标。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主体版本)【范本模板】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主体版本)【范本模板】

×××××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设计单位(盖章):编写人(签字):审批人(签字):批准单位(盖章):批准人(签字):审核人(签字):××××××××编制年月目录第一节任务概述根据国土资源部《》( 号文件)精神,按照的统一部署,我们拟从年开始,用年左右的时间,在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为保证该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特拟定本技术设计书一、目的【范例】城镇地籍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查清调查区域范围内每宗土地的基本情况,摸清×××城镇土地资产的“家底",为政府决策、土地产权保护、房地产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二、任务【范例】1. 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每宗地的权属、面积、地类、界址等状况;2. 地籍测量:包括调查区域地籍控制网的建立,界址测量,地籍图的测绘,宗地图的制作,面积量算等工作。

3. 土地面积汇总统计。

三、调查区概况【根据实际状况编写,包括调查区的行政区划、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用地特征】第二节调查依据及主要技术规格一、调查依据【范例】××××城镇地籍调查工作遵循的主要依据有:1、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号,1998年8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6号,1992年12月28日)2、行政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号,1990年5月1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6号,1998年12月24日)3、规范性文件【与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和土地登记有关的规范、规程、通知、规则、图式等】二、主要技术规格【以下阐述仅供参考】1. 平面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技术设计书样本

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技术设计书样本

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技术设计书样本*测量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来源及测区概况:(一)、任务来源为依法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使城镇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工作走向规范化,健全地籍管理制度,根据*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国土资发[2004]1号《关于转发开展全国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经*土地管理局与*协商,本着互相协作的原则,发挥学校仪器设备、技术力量方面的优势,支援地方的经济建设,由*来完成本次地籍测量任务。

(二)、测区概况*隶属*市管辖,位于*省*部,居*西北部,介于北纬34°31′--35°03′,东经104°59′--105°31′之间。

东接*和*,南邻*和*,西靠*,北接*。

南北长*KM,东西宽*KM,总面积*KM2。

海拔在*--*M。

*有西向东贯穿全境,自然形成南北两部。

南北两山由高到底均向*河谷倾斜。

*位于*部,是*政府所在地。

交通便利,*从城区西南边通过,*从城区北通过。

整个城区位于*两岸,由*冲击而形成的川地。

测区平均海拔*米。

本次地籍测量的面积约*KM2,测量范围为:东至:*。

南至:*西至:*北至:*测区街道布设不规则,居民住宅密集,多为老城区居民居住区。

用地类别除部分机关、商业、服务业、工业用地、军事用地外多为居民用地。

根据*年权属调查资料城关镇约有*多宗土地使用者,且多数为居民。

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均较困难。

二、已有测量成果资料的分析评价和利用1、成果平面控制测量(1).测区原有首级控制是*省测绘局于*年*月建立的*等三角网,城区控制网是在四等三角网的基础加密的一级导线网;(2).控制网点坐标成果表和点之记成果;(3).1:1000地籍图(1995年);(4)1:5000分区图;(5).*土地局2004年城关镇土地权属调查资料。

三、技术设计的依据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93.6)国土局制定。

以下简称《规程》。

普查设计书模板

普查设计书模板

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目的任务根据**************关于探矿权延续登记的有关要求,以及项目委托单位************公司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要求,编制了本设计。

项目名称:*************矿普查工作性质:普查工作期限:******年1月—*******年1月勘查投资人: **********公司项目来源:委托勘查单位:**********地质大队总体目标任务是:1、在充分收集和详细研究前人地质、矿产资料及*******年普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工程,以地质测量、钻探、槽探手段,对琼塞布拉克红柱石矿深部开展普查。

大致查明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和空间位置;大致查明矿石类型、物质组份、矿石质量、品位变化;大致了解伴生矿物种类、含量及附存状态;大致了解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探求333+3341资源量。

圈出详查区范围,为进一步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2、主要实物工作量:1∶2000地质图修测3.72平方千米;1∶1000勘探线地质剖面测量500米;槽探500立方米;钻探500米;各类样品500件。

项目工作周期:工作周期**年,于***年1月30日提交《*********矿普查报告》。

3、预期成果:通过上述工作,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利用的矿点一处,***年11月提交《*********矿普查报告》(送审稿)及相应图件。

4、经费概算:经费预算控制为****万元。

第二节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山********矿属*****市管辖,位于******市****乡。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56′45″~**°58′30″,面积为15.72平方千米。

工区距**团路口**国道15公里,为汽车便道;由**团路口至**15公里,由**至**市42公里,绝大部分是柏油路面,交通比较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地理国情监测动态更新关键技术探索

地理国情监测动态更新关键技术探索

地理国情监测动态更新关键技术探索作者:李小梅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07期摘要:全国性地理国情普查结束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以后将常态化展开,通过对以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总结,阐述了地理国情监测动态更新关键技术,研究并提出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动态更新模式的新技术。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动态更新技术;探索一、地理国情监测的意义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基于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结果,每年的定时开展变化监测并研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统计、分析它们的周期变化规律,整理形成年度地理国情监测报告,服务于耕地种植状况监测、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督察执法监管,以及自然资源管理宏观分析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并为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地理国情信息决策支撑。

二、动态更新地理国情监测采用内外业结合的方法开展,以统一提供的监测成果数据为监测本底,结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和其他年度监测成果数据,基于最新监测期遥感影像数据,识别变化区域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变化信息提取、数据编辑与整理、外业调查等技术与方法充分利用已经收集的解译样本数据辅助内业解译,采集变化信息,结合多行业专题数据和外业调查成果,对本底数据进行更新。

对于难以准确识别的地物,应进行外业调查;对由于遥感影像资料缺乏而内业难以采集变化信息的区域,对本底数据中已标记的易变地物图斑(生产标记)、开展工程建设的区域、城镇居民地周边等重点区域,应结合现势资料收集工作,通过外业开展监测;有影像覆盖的区域也应根据作业人员水平、资料可靠性、地物复杂程度等情况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并合理确定外业核查路线开展实地核查,确保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满足成果质量要求。

1、地表覆盖更新地表覆盖的调查要求同一个区域不能遗漏重复,要求每一个地表覆盖图斑更新的内容,都有详细的说明。

地表覆盖变化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原有相邻图斑在边缘处发生此消彼长的伸缩变化,简称为伸缩型变化;二是在原有图斑内新产生与周围类型完全不一样的图斑,简称为新生型变化。

航测技术设计书范本

航测技术设计书范本

航测技术设计书范本(正文)项目名称:航测技术设计书范本项目背景:航测技术是一项在航空器上应用技术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摄影、测量和遥感的系统科学,为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国情监测和资源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为了规范航测技术设计,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特制定本航测技术设计书范本。

一、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航测技术设计书范本,以规范航测技术设计过程,提高航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技术要求1. 航测机对空间定位和姿态测量精度的要求;2. 航测机相机系统的参数和性能要求;3. 航测机飞行平台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要求;4. 航测数据处理和加密传输的要求;5. 航测产品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的要求。

三、技术设计书内容航测技术设计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 总体设计部分(1)航测区域范围和任务要求;(2)航测机选型和配置参数;(3)航测相机系统参数和性能需求;(4)航测数据处理和传输方案。

2. 系统设计部分(1)航测机与航测相机系统互联配置;(2)机载传感器与航测机接口设计;(3)航测座舱布局和人机工程设计;(4)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 算法设计部分(1)航测机空间定位和姿态测量算法;(2)导航遥感成像算法;(3)数据处理和加密传输算法。

4. 产品设计部分(1)数据产品定义和生成流程;(2)产品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

四、技术标准航测技术设计书应符合以下技术标准:1. GB/T 30933-2014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范;2. GB 50473-2009 航测工程地图质量控制规范;3. GB 50201-2006 数字地图质量规范;4. GB 50189-2005 航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规范。

五、项目进度计划本项目的进度计划如下:1. 项目启动和方案设计(1个月);2. 技术要求和设计书编制(2个月);3. 验证和修改设计书(1个月);4. 完善和发布设计书(1个月)。

六、项目团队与资源本项目的团队与资源包括:1. 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整体管理和协调工作;2. 技术专家:负责对航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3. 数据处理人员:负责对航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4. 项目资金和设备支持:提供项目所需的经费和设备资源。

县域地理国情普查内业数据采集与外业核查工作流程设计与实现

县域地理国情普查内业数据采集与外业核查工作流程设计与实现

县域地理国情普查内业数据采集与外业核查工作流程设计与实

丁贵
【期刊名称】《矿山测量》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文中主要阐述了县城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开展中内业数据采集与外业核查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总体的技术方法、技术流程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先进高效的工作流程设计,实现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丁贵
【作者单位】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甘肃省地理国情普查内业采集与外业调查分项技术设计书编制方案研究 [J], 胡晓娟
2.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J], 汪铁华
3.浅谈地理国情普查的外业工作及内业编辑与整理 [J], 郭方桃;谢益辰
4.地理国情普查外业核查工作流程的设计与实现 [J], 徐勘;孙立坚;周群强;张旭敏
5.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与核查的相关探讨 [J], 俞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最终)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最终)

目录1.概况 (1)1.1、任务来源 (1)1.2、测区概况 (1)2.作业依据 (1)3.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利用 (2)4.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4.1、平面坐标系统 (2)4.2、高程系统 (3)5.成图规格 (3)6.地形图分幅、图幅编号和图名的规定 (3)7.数字化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 (4)7.1、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4)7.2、数字地形图精度要求 (4)8.资源配置 (5)9.项目管理 (5)9.1、项目组织 (5)9.2、项目实施计划 (5)9.3、安全生产措施 (6)10.控制测量 (7)10.1、布网选点要求 (7)10.2、控制点标石规格和标石整饰 (7)10.3、平面控制测量作业方法 (8)10.4、高程控制测量 (9)10.5、RTK控制测量的野外观测和记录的要求 (10)10.6、RTK控制测量外业观测成果输出内容 (10)10.7、成果检查 (11)11.数字化地形图测绘 (11)11.1、野外数据采集的原则 (11)11.2、野外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 (11)11.3、野外数据采集 (12)11.4、测量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和机助制图 (14)12.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目标 (16)13.提交资料 (16)区测量项目技术设计书1.概况1.1、任务来源为满足区规划设计的需要,为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受****城北工业园区委托,我院承担了区1:10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工作。

1.2、测区概况测区地处****张家山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位于****东北部,与****城区仅一桥之隔,境内以平原为主。

测区范围主要是在仁和大道两侧,测绘面积约为5.3平方公里。

测区内有浙赣铁路、清宜公路穿境而过,测区距****区约6公里,交通便利。

测区内水域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

地处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 ℃,年均日照总时数1522.7小时。

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564.9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潭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 地理国情普查

学 院: 能源工程学院 专 业: 测绘工程 学 号: ************ * 名: *** 指导教师: 刘专、叶险锋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9日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 学 号: 201092002125 姓名: 游佳龙 专 业: 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 刘专、叶险峰 系主任: 叶险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来源与背景: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务院于2013年2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2、测区范围及任务:测区范围为桃源县2000平方公里,项目内容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 3、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内已有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1万数字高程模型、1:1万数字线划图、1:5万数字线划图,林业、水利等专题数据,内业解译成果和外业调查成果。 4、设计技术依据:见主要参考文献。 二、设计主要内容 1、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表覆盖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理国情要素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三、设计基本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带采用3度分带,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为1:1万,按1:1万国际标准分幅。 2、设计方案可行,精度合理;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测绘新技术和新方法。 3、设计完成后,应提交毕业设计书、按1:1万国际标准分幅的内业上图与编辑成果数据约1平方公里。 四、进度安排

序号 各阶段完成的内容 完成时间 1 选题 2013年12月底前 2 查阅资料、调研 2014年2.22~3.15 3 方案设计论证、实验 2014年3.16~4.6 4 数据处理分析、写出初稿 2014年4.7~5.7 5 修改初稿,写出第二稿并交老师审阅 2014年5.8~5.15 6 完善方案设计、写出正式稿 2014年5.15~5.18 7 打印、上交设计书 2014年5月底 8 答辩 2014年5月底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应收集的资料: 测区范围内地理概况、交通、气象、居民等情况;已有资料;相关测绘规范和标准;相关文献;其他相关资料。 2、主要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测量学(第三版)[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武汉大学.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上、下册)(第二版)[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4)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杨晓明等.数字测图[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3、技术设计依据: (1)《湖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2013年) (2)《湖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2013年) (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4)《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GDPJ 02—2013) (5)《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 (6)《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GDPJ 04—2013) (7)《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GDPJ 05—2013) (8)《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 (9)《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GDPJ 07—2013) (10)《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GDPJ 08—2013) (11)《地理国情普查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GDPJ 09—2013) (12)《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 (13)《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GDPJ 11—2013) (14)《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GDPJ 12—2013) (15)《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监督抽查技术规定》(GDPJ 13—2013)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书

1. 概 述 .......................................................... 1.1 任务来源 ............................................................... 1.2 目的 ................................................................... 1.3 测区范围、任务及行政隶属 ...............................................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

2.1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 2.2 已有资料情况 ...........................................................

3.引用文件 .........................................................

3.1 政策法规依据 ........................................................... 3.2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依据 ................................................... 3.3 其它文件 ...............................................................

4.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 ....................................... 4.1 已有数据导入 ........................................................... 4.2 地表覆盖分类上图 ....................................................... 4.3 属性录入 ............................................................... 4.4 拓扑处理 ...............................................................

4.5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

5.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 ................................... 5.1 已有数据导入 ...........................................................

5.2地理国情要素分类上图 .................................................... 5.3 属性录入 ............................................................... 5.4 拓扑处理 ...............................................................

5.5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

6.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 .............................................. 6.1 组织管理、资源保证措施 ................................................. 6.2 质量保障措施 ...........................................................

6.3质量控制措施 ............................................................

7. 上交和归档成果及要求 ........................................... 7.1 基本要求 ................................................................................................................................ 7.2 成果数据 ................................................................................................................................ 7.3 文档资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