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赵欢【期刊名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0)004【摘要】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小,多民族的移民国家,特别重视价值观的教育。
新加坡政府开展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如,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注重公务员廉政建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等,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As a small-sized, multi-ethnic nation of immigrants, Singapore especially emphasize on values education, mainly involving nation first, community first; family as root and community as base; care and support, individual respect; racial harmony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Singapore's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 provides us with a lot of experience, such as strong legal supports, focusing on cleanness of civil servan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comb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etc. It is a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总页数】3页(P115-117)【作者】赵欢【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相关文献】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基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启示 [J], 龙莹2.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J], 薛金华3.新加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J], 王涛;王萌4.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构建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J], 褚蕾; 陈春燕5.新加坡公务员的职业价值观建设机制及启示 [J], 周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摘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
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国家、社会和家庭,同时尊重个人;儒家传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继承和发展;和谐是重要的价值取向,要通过价值观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要采用多种德育途径开展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启示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价值观涌入各国,对各国的本土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带来了本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
同时,当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样和多变的趋势,对各国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可能产生冲击。
如何协调本国传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开展主导性价值观教育,成为许多国家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和经验经新加坡政府牵头、人民反复讨论,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概念,并经国会批准公布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共同价值观教育。
其特色和基本经验是:1.尊重人的受教育权利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首先强调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要地位。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是指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关系时,应该将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个人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家庭为根,社会为本”是指家庭是社会的根本,要通过维系健全的家庭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1988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在国民中开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政府领导人经常公开发表讲话号召国民要牢固确立国家意识。
1996年,吴作栋在发表国庆献词时就指出,“在进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比经济更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使全民达到共识,决定我们要一个怎样的新加坡,然后共同努力达到目标”。
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作者:田雨卉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5期【摘要】共同价值观,即全民分享和秉持的同一价值理念,它是国家人文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
新加坡作为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共同价值观”的建设发挥着很大作用,其长期建设共同价值观的经验积累,对帮助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汲取文化成果,不断建设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分析,总结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般规律,得出经验并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参照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共同价值观经验与启示一、前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固定的社会群体对某一事件是非评判的价值标准,是一个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部分。
新加坡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共同价值观的行程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样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成功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推行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在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时代里,各种族的融合使得文化和宗教相互碰撞,新加坡形成了多种族宗教文化,但却缺乏共同的文化认同,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后来由于新加坡本身地靠马六甲海峡的天然优势,加上工业时代的到来,新加坡经济逐渐发展摆脱殖民统治进入自治时代,在新加坡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观念逐渐回归东方文化为主导,以儒家理论作为全民道德教学的根本和模范,使得节俭、忠孝、文明的亚洲文化得以弘扬,在李光耀总理宣扬新加坡国民应遵守的八种美德后,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使得新加坡在多种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共同价值观”能够很好的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使得国家意识在每一位公民心中扎根。
三、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践行过程3.1 执政党和人民的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民行动党在对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推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光耀总理提出的八字治国之纲,打造国民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观念,建立全民的核心共同价值观,甚至成立专门负责拟订国家意识的委员会,政府每年还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使得全民的共同价值观在新加坡国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增强全民文化认同。
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第一篇: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经验与启示摘要:核心价值观虽然具有社会制度本质性,但其建设方法和路径具有可借鉴性。
新加坡长期以来致力于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在探讨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背景、演变过程、内容特点以及建设路径的基础上认为: 在传承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在借鉴中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整合中实现自我创新与升华,在践行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成了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般规律,而执政党统领、政府主导、社会认同、公民践行的有效路径,是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成功经验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核心价值观乃兴国之魂,任何社会都高度重视并形成了适应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并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其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和新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共同价值观”建设所发挥的巨大精神动力作用。
探讨新加坡培育和践行其共同价值观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新加坡培育其“共同价值观”的背景与过程“考察国外核心价值观,生产方式及由其决定的制度、发展战略、社会现实与发展诉求以及文化影响等因素是其形成的基本依据。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背景1.长期的外来殖民侵略历史。
15世纪初的新加坡还是马六甲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葡萄牙人在这里建立了霸权,17世纪被荷兰殖民者占领,1824年英国殖民统治者将新加坡岛割让给英国东印度公司。
二战期间,新加坡沦为日本殖民地,战后英国又恢复了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1951年新加坡建市,1959年实行自治,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又脱离马来西亚独立。
新加坡的实例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新加坡的实例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黄静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新加坡以其卓越的经济成就、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为世人称道。
新加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发展模式之内核、文化软实力之精髓的核心价值观作用的出色发挥。
一、新加坡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是在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确立的。
一是长期殖民统治。
从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到1959年实现自治,1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难以泯灭的伤害。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民众缺乏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意识淡漠,价值观念混乱。
二是复杂社会结构。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是三大主要种族,此外还有欧洲人、犹太人、阿拉伯人、泰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等少数种族。
不同的种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三是社会加速转型。
在核心价值观提出前的20世纪80年代,是新加坡经济虽有波动起伏但仍顺利实现人均GDP 6 000-10 000美元跨越的黄金发展期。
与此同时,社会步入迅速变革时期,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利益格局分化明显,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价值冲突普遍化。
四是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和开放的深入,西方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日甚,新加坡社会风气大变,道德水准下降,价值观念急剧变迁。
1991年新加坡政府在经过反复讨论后,经国会批准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核心价值观即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一核心价值观突出反映了新加坡作为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各阶层思想,整合不同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民众的价值诉求所做出的努力。
二、新加坡实例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虽然存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诸多层面的差异,但在社会价值观领域,当代中国社会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新加坡面临相似境遇。
新加坡的和谐教育及其启示分析

新加坡的和谐教育及其启示分析作者:杨利红来源:《商情》2013年第31期新加坡是个国小民寡,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建国初期,贫穷落后。
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绩斐然,尤其在教育方面更为突出,其和谐的价值观念、教育目标、教育管理和双语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和谐教育启示一、新加坡和谐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倡导和谐价值观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起关键作用的当是其独特的“亚洲价值观”。
新加坡建国以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根除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又在总结继承东方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于1991年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来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通过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次,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培养新加坡的好公民,让公民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和对新的国家的认同,就要有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并有效解决种族间纷争与矛盾,以致和谐相处,保持了新加坡社会的稳定秩序。
(二)制定和谐目标首先,新加坡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制定方面逐步完善。
建国初期,其政府就明确地提出四大教育目标:维持高水平的学业成绩、发展学生高度的思维能力与工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走向国际和面向世界的全球性眼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高度的凝聚力。
1993年2月,新加坡教育部在《新加坡教育法》中进一步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新加坡“教育的宗旨是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的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具有雄厚的基本技能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的需求。
”其次,各级学校依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相应地作了具体要求。
再次,面向21世纪,新加坡又发表了《理想的教育成果》,提出教育目标是发掘学生最佳的潜能、求生技能的训练和培育好公民。
在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注重其个性的培养。
(三)采取和谐管理模式首先,通过教育分流,如一方面节约资源,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并为国家选拔政治精英,又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和谐 和 文明
。
( 四 ) 新加坡共同价值 观教 育 的方 法
新加坡 在 实施共同价值 观教 育方 面 首先
,
,
有着 独 特 的方 法
,
。
英 国的 殖 民 统治获得 独立 走 上 自治 的道 路 在 年作 为 马来 西 亚 的 一个 州而存 在 由于 内部 不 同政党 种 族存 在
196 3
, 、
新加坡 从 小学 到 中学 再 到 大学
,
,
大 学 生 社会 主 义 核 心 价值观培育 过 程 中 的 主 要 问 题 我 国社会主 义 核 心 价值 观提 出到现在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二
, ,
“
” 。
绩 但社 会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教育 的广度
有待 提 高
。
、
深度 和 践行 力度 仍
到
20
世 纪上 半 叶
,
,
是新加坡多元种族 价 值 观 的并存 时期
知 识文 库
第
8
期1
新 加 坡 共 同 价 值 观教 育 对 大 学 生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培 育 的 启 示
刘明海
新加坡前 内阁 总 理 李光 耀 曾说 清楚 基 本 的价 值 观 作 还 是 不 应该 做 成人
”
。 , ,
徐菩霞
。
“
如果 我们 不能 让 孩 子
,
:
冲突 ; 第 五
积 狭小
,
,
往往 会造成 社 会 的不 稳
, 。
。与 其 同时,来自,新 加坡 的
一些 移 民 缺乏 对 国 家 的 认 同
且 西 化 现 象严 重
加 之 国土 面
新加坡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作者:刘根成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1期摘要:新加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借鉴它们的一些好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将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新加坡;价值观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72-02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采取许多有效措施,推进全社会价值观教育,成效明显。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1.培育共同价值观。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基础:(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强调国家、社会、家庭的优先地位以及全社会整体主义的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与此同时,共同价值观也体现了个人自由独立、尊重个人权利的价值取向,这与西方社会所提倡得价值取向相吻合。
不难看出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兼顾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强调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协商、共识、稳定和宽容。
2.强化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新加坡的立国、强国之魂。
作为领土面积只有719.1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并且资源也非常贫乏,能够成为亚洲的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在强手如林、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忧患意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新加坡独立时困难重重,生存机会非常渺茫。
独立后的新加坡十分注重国民忧患意识的培育,并且同奋进精神联系在一起,教育全体国民团结在政府周围,削弱离心力量和不稳定因素。
3.培养国家意识。
(1)逐步淡化狭隘的小民族意识,灌输全体公民的“新加坡人”观念,逐步实现国民一体化;(2)寻找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3)把国家意识的培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新加坡前内阁总理李光耀曾说:“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清楚基本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应该作还是不应该做,我们就会收到处罚,,将无法把孩子培养成人”。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长期以来致力于培育和践行共同价值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一、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背景
新加坡长期受到国外的殖民统治,直到1959年才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走上自治的道路。
在1963年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而存在,由于内部不同政党、种族存在严重的对立和冲突,且无法调和,为此,在1965年新加坡开始脱离马来西亚,从此走上自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经历长期的殖民统治,国民对国家意识淡薄,社会文化很难达成共识,国民没有归属感和对民族缺乏认同感,价值观混乱,政权不稳,国家难以发展。
新加坡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主要有三大种族:华族、马来族、印度族。
这三大种族又包含很多邦,各个邦又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新加坡政府在对待这些种族文化上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稳。
与其同时,新加坡的一些移民缺乏对国家的认同,且西化现象严重,加之国土面积狭小,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殖民统治时期多元种族宗教文化价值观并存,到建国后从西化转变向东方价值的回归,最终形成本国独具特点的“共同价值观”。
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是新加坡多元种族价值观的并存时期。
各种宗教林立,有佛教、基督教、锡克教、回教等待。
多元种族和文化必然产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加坡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迅速。
这个时期,新加坡开始从西化向东方价值观回归。
新加坡开始从道德教育着手,吸收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对其改造,形成自己一套社会都能接受的价值观。
1988年10月,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吴作栋发表重要谈话,他指出,新加坡应树立一套能够得到不同种族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人的认同的价值观,此后,新加坡大力建设并推广自己的价值观。
(三)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内容
在经过曲折的建设过程后,新加坡政府提出五个共同价值观,第一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第二,家庭根本,社会为本;第三,社会关怀,尊重个人;第四,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第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核心是“国家至上,社会优先”。
在这五大共同价值观中,第一条是核心,第二条旨在促
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第三条在对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关系上作了指导,第四条旨在推动用协商来解决冲突和对抗,第五条针对宗教和种族问题,提出要宽容对待。
这五大价值观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实现稳定、统一、和谐和文明。
(四)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新加坡在实施共同价值观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
首先,新加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共同价值观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层次分明,道理浅显易懂,保证了连贯性和递进性。
其次,新加坡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新加坡法律规定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家长,长辈有责任对晚辈进行教育和指导。
再次,新加坡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多渠道宣传和教育,增加渗透性和影响力。
最后,新加坡政府倡导教育立法,借助法律的强制性来配合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五)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共同价值观经过多年的实施,在新加坡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方面,通过对民众的持续不断地教育,公民的国家意识得到增强,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共同价值观的倡导,稳定了国家政权,增强了国家力量,人民团结,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到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度、深度和践行力度仍有待提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广度需要拓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广度包括教育对象的广度、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教育方法的广度这3个方面。
针对教育对象的广度,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仅存在于高中生和大学生上面,还未能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没能从小就深入到学生的意识里。
针对教育内容的广度,小学思想品德几乎没有改动,只是零星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思想,而且在内容方面过度存在理论教育,很少注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能深入到生活,深入到具体行动中。
针对教育方法的广度,我国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寓教于乐、视频讨论和专题讲座这些易于青少年接受的方法却很少涉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程度需要加深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了解。
很了解的学生占7.8%,根本了解的占63.2%,仅听说过的占21.8%,不了解的占6.4%,这说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还比较积极。
但仔细分析,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度还有待加深。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践行力度需要加强
我国学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
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但不能转化为行动,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接受,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既能理解,又能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度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争内外于心,外化于形,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三、借鉴新加坡价值观教育经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坚持党和国家对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和推动
新加坡人认为,之所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都要归功于当时的执政党实施了正确的领导。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而且还是全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起着领导作用。
如果说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推动,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怎么好也无济于事。
(二)打造学校、社区和家庭相结合的平台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首要平台,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尽管很重要,但是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补充和支持。
家庭充当学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至关重要。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家庭也是不够的,必须集中一切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
只有学校、家庭和社区实现有效互动,三者形成有效合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能让人民满意,让家庭满意。
(三)建设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力量,对学生言谈举止、做人做事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往往课堂教育不能起到有效效果的,校园文化教育可以起到補充作用。
比如校园文化走廊建设、社团建设、文艺活动开展等都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起到积极影响。
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四)开展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活动
我国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模式,各个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总目标,再结合自身学生的年龄、思想特点确定德育科目的内容。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首先应将其写进教材,进入课堂。
不仅在思想政治课程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且其它课程也应该融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让学
校从不同角度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五)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整体教育水平还不高,要从根本上改变知行脱节的现象,单靠说服教育,劝说等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实施来保障。
我国应该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言行,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共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六)丰富多种社会传播形式
良好的传播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在利用传统传播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大力使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新媒体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深入全覆盖的优势,让学生时时、事事都深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