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活动目标:1、在看看、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并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活动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做语言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粽子里的故事》PPT、一段背景音乐、粽子、故事盒等活动过程:一、回忆经验并导入1、出示PPT:猜猜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在什么时候要吃粽子?你吃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小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们都要吃粽子。
大、考吧、幼、师网出处香香的粽子里可以包着各种各样好吃的馅料。
☆结合音乐欣赏故事,教师和着音乐节奏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能静下心来感受故事的魅力。
二、看看讲讲故事今天这个神奇的粽子里包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
(播放PPT,欣赏故事)1、倾听故事第一部分(在密密的树林里——谁就会讲故事了)T: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T:看,谁来了?它们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2、看看讲讲故事第二部分T:先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小猴子(兔子、狐狸、松鼠、小鸟)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小猴子“吱吱吱吱”讲不出故事。
T: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讲不出故事,真着急,怎么办?还能请谁来帮忙呢?☆以“吃吧吃吧,吃了故事讲故事……”这句话贯穿故事始终,成为活动的线索,让活动紧紧扣住中心。
3、倾听、理解故事最后一部分T:(出示PPT8):看,谁来到了树林里?她在干什么?(PPT9):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小姑娘呢?它们的邀请成功了么?(PPT10、11):小动物用了什么好办法把小姑娘找回来?T:小姑娘吃了粽子,会讲故事吗,我们继续听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与反思第1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本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人文主题,本文是第二篇。
《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黑暗现实之中,仍然保有对光明、对美好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学情分析】本文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跳过难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课前学生可查阅有关鲁迅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2. 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3.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时划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测读词。
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石油鞭爆乌桕蒙胧伽蓝皱蹙虹霓萍藻参差追问词语意思:煤油鞭炮蒙眬寺庙皱缩彩虹浮萍长短不一的意思出示短语: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点拨:“泼剌”是拟声词,“奔迸”形容水的动态,这个短语要读的紧凑一些。
2.从课文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回顾内容,引入作者“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梦境,先去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美丽、幽雅、有趣二、精读梦境。
(一)感受美。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文章第3—9自然段,师读第3、4、6、8、9自然段,学生读第5、7自然段。
师;这就是鲁迅笔下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读后你觉得美吗?你从哪里读出了这种美呢?(二)品读美。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受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课后反思《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 好的故事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好的故事教案一、课题《好的故事》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搁、综、澄”等,理解“错综”“荡漾”等词语的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梦境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会作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境界的执着坚守。
2.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好的故事”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材原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好的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美好的人和事。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这些美好元素的语句,如“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品味,使学生明确这些美好的景象构成了“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把握重点。
(二)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体会作者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矛盾。
2. 领悟作者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
例如文中“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的现实,而“好的故事”象征着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精品导学案本文介绍了XXX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XXX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情景,第二部分则是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故事的总结和展望。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XXX的思想深邃、文字优美,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一部分为“我”在昏沉的夜里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为“我”在梦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二是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三是故事的结局。
3)小组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故事的。
作者将梦中所见的景物、人物、事情等进行了有机的组合,通过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形象,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与意义。
事,表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爱。
这句话中的“清楚起来了”也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展现出他对眼前之景的向往和憧憬。
3.问题引领:文中出现了一些比喻和象征,你发现了吗?它们有什么意义?4.研究提示:1)“我不在小船里了。
”这句话中的小船是一个比喻,代表着作者回忆中的故事,也代表着作者的想象世界。
作者从小船中走出,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2)文中多次出现的“昏沉的夜”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作者的迷茫和不安,也代表着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而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5.问题引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6.研究提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回忆和想象,创造出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世界,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但是,当他从美好的梦境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表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迷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进而把握鲁迅的形象。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较为难懂的词语,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由“昏沉的夜”的现实——梦境——“昏沉的夜”的现实。
可是,下课后,有不少同学来问我:老师,我真不知道这篇“好的故事”究竟“好”在哪儿了?今天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合作来解决大家共有的疑惑,好不好?二、品读课文教师提问:要想解决“好的故事”究竟“好”在哪儿,我们就要先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的故事?请你找出相应段落,圈出词语。
预设:这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
教师引导:那这个“好的故事”出现在哪儿呢?预设:梦境中。
教师小结:对,“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梦境。
板块一:话梦境1.找两幅图教师引导:在这个梦境中,鲁迅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两幅非常美丽的生活图景,现在请你快速地把它们找出来,并给它们起一个美丽的名字。
预设:第5段——(记忆中的)水乡倒影图第7段——(梦境中的)水乡浮动图2.析两幅图教师过渡:这两幅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1)析水乡倒影图教师提问:作者在这幅图中都描写了哪些美的人和美的景?预设: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簔笠,天,云,竹,小河,萍藻,游鱼。
共计19种。
教师引导:是呀,这些“美的人和美的景”,是鲁迅先生曾经坐小船经过什么地方看到的呢?预设:山阴道教师引导:那山阴道在哪儿呢?预设:浙江绍兴教师引导: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也是浙江绍兴人。
也就是说,这些记忆中的景物是鲁迅故乡的。
我们想想看,在一个人的梦境中,竟然出现了故乡的景与人。
那么,在这里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预设:我读到一个眷恋故乡的鲁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请学生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搁 综 澄 萍 藻 漾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相机示范,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认真观察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教师针对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相机进行书写指导.强调“萍、藻”是上下结构,“搁、 综、澄、漾”是左右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2)练习朗读.
4.结合背景资料,抓住“昏暗、繁响、烟雾”等词语体会夜的“昏沉”的含义.
5.(1)独立阅读“阅读链接”中的资料,勾画帮助理解的重点语句.
(2)齐读后两个自然段.抓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和追求,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1.由于本文中有些词语难懂,学生体会景物之美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可辅助相关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其美.2.在体会第7自然段梦境的有趣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忽而碎散”“全被拉长了”“退缩 了”“碎散”“伸长”等词语体会画面中的变化之美及无限的趣味.
鼓励学生在进行环境描写时,选取的景物要恰当,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四、指导书写,推荐阅读(用时:9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重点指导“焰、瞬”.
3.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2.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焰、瞬、凝、骤”的笔顺,注意“掷、陡”中“阝”在不同的位置,书写特点也不一样.
3.回忆鲁迅的文章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1.结合梦境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2.质疑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
3.结合自己读过的鲁迅的文章及对鲁迅先生的理解谈印象.
在谈鲁迅的文章留给自己的印象时,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课文来进行启发,结合《少年闰土》的内容,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文章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用时:10分钟)
1.边读边画出梦境中出现的景物,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体会第5自然段中梦境的特点.
(1)结合梦境中出现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等事物,抓住关键词语“闪烁、解散、摇动、扩大”等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边读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3.品读第7自然段.
(1)圈出此段中出现的事物(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体会其美感.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鲁迅资料搜集,在课堂中便于学生交流.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2.出示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3.同桌合作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1.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自然段,读准生字的读音.
2.读词语,读准字音.
3.同桌逐段轮读课文,读准字音.
4.(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5《好的故事》导学案
课题
好的故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2个字,会写“预告、烟草”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体会故事的“美丽,有趣,幽雅”.
3.进一步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同黑暗势力抗争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故事的“美丽,有趣,幽雅”.
(2)在全班交流小组内没有解决的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如“膝髁”“伽蓝”“泼剌奔迸”等进行恰当点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指名读,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汇报.
3.教师恰当介绍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三、练笔提升,激发想象(用时:10分钟)
1.小练笔.
情景交融,境由心生.描写一段环境,借用相关景物抒发自己的心情.
2.交流点评.
1.在想到的景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或悲伤,或快乐.
2.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进行修改.
2.学习第5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谈感受.
(2)指导朗读.
3.学习第7自然段.
(1)引导学生说一说梦境中出现的事物,谈一谈这样的梦境带给自己的感受.
(2)配乐指导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感悟第1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5.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1)组织学生自学“阅读链接”.
(2)出示后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再读有关于梦境的描写,说一说这个故事带给自己的感受.
1.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问题.
2.通过读课文,概括出“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梦境中出现的事物,体会景物特点.
在感悟梦境的整体特点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个故事的特点:美丽,幽雅,有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用时:12分钟)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2.过渡到新课.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好的故事”,说出“好的故事”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出“好的故事”的特点:美丽,幽雅,有趣.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18分钟)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好的故事”中都出现了什么景物?留给自己怎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