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儿童的成长过程必不可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如何能指导孩子面对挫折、从挫折中成长,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一蹴而就,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系统的成长体系。
一、认知层面:理解挫折的本质建立正确的挫折观:指导孩子理解挫折是人生常态,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经历,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而面对挫折的态度决定着最终的结果。
将挫折视为学习机会:热情鼓励孩子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其视为提升自我、完成任务成长的机会。
二、情感层面:学会管理负面情绪接纳负面情绪:帮助孩子明白生气、懊恼、失望等也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鼓励他们怎样表达出来,而并非压抑或想要逃避。
引导情绪表达:教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例如,绘画、写作、运动、与家人朋友倾诉等。
培养积极的心态:安慰和鼓励孩子看到事情积极主动的一面,培养积极乐观、坚韧的性格,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三、行为层面:掌握应对策略设定合理目标:指导孩子设置符合实际的目标,尽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带来的压力和挫败感。
鼓励尝试和行动:帮助和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在行动中积累知识经验,并不断调整策略。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孩子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积极鼓励、表扬和肯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
四、环境层面:营造支持性环境家庭支持:父母应以身作则,充分展现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严厉批评或指责。
学校支持:学校应营造鼓励尝试、容许失败的学习氛围,提供机会让孩子体验挫折,并学习应对策略。
社会支持:社会应创造一个包容和理解的氛围,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尽量避免对失败者的歧视和压力。
五、坚持不懈的成长与完善建立反馈机制:定期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不断学习和提升: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学习,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浅谈幼儿抗挫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抗挫能力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抗挫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孩子们需要学会面对挫折,勇敢地站起来,再次迎接挑战。
那么,作为幼儿相关的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的抗挫能力呢?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抗挫能力的基础。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遇到挫折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成长的机会。
我们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失败了再站起来。
三、注重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让孩子明白挫折是成长的过程,要有勇气面对。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面对挫折时的重要支柱。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如表扬、鼓励、肯定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挫折。
五、教会孩子正确应对挫折的方法面对挫折,孩子可能会感到无助和迷茫。
我们要教会孩子正确应对挫折的方法,如调整心态、寻求帮助、分析原因、制定计划等。
让孩子在应对挫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六、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榜样。
我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
当家长和老师遇到挫折时,要学会正确应对,让孩子看到榜样是如何面对挫折的。
1.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活动,提高适应能力让孩子参加各类活动,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可以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活动中,孩子会遇到各种挑战,我们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不断提高自己。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孩子面对挫折时的重要武器。
我们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教会孩子合作与沟通合作与沟通是孩子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能力。
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沟通,让孩子在合作与沟通中学会面对挫折。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从认知到行为的系统性策略抗挫能力,即遇上挫折时还能够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的能力,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有用基石。
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需要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着手,通过体系性的引导和训练。
一、认知层面的培养:1. 建立正确的认知:- 转变对挫折的看法:挫折不是一次失败,而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告诉孩子每一次尝试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不要因挫折而气馁。
- 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就算暂时的失败,只要你努力,以后就能取得成功。
帮助孩子建立“只有努力=进步”的认知模式。
- 注意培养主动积极的自我对话:引导孩子用积极主动的语言和态度应对挫折,例如:“我能做到”、“我还有机会”、“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2.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孩子分析问题:帮助孩子找出挫折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鼓励他们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问题。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并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给孩子学习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挫折。
二、行为层面的培养:1. 帮助和鼓励孩子尝试和冒险:- 提供安全的环境:在安全的范围内,热情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挑战自我。
- 给予适度的鼓励和支持: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恢复信心。
- 避免过度保护:适度地放手,让孩子独立地面对挑战,并从中积累经验。
2. 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帮助孩子适应不同的环境:带孩子体验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增强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 学习应对意外情况:设计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教会孩子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 培养孩子的韧性:鼓励孩子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并从中吸取教训。
3. 塑造积极主动的价值观:-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承担责任。
- 做好榜样: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动和态度影响孩子,让他们学习如何面对挫折。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着手挫折是人生必经之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某些挫折,比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冲突、理想受阻等。
如何指导孩子建立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议题。
一、从认知维度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孩子正视挫折:必须要让孩子知道挫折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这并不代表失败。
帮助孩子将挫折纳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从出错中吸取经验教训。
培养和训练积极的归因:帮助和鼓励孩子从自身努力和可控制范围因素去分析挫折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归罪于外部因素或自身性格缺陷。
引导孩子将困难挫折视为挑战,增强其努力克服困难的动力。
提高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热情鼓励孩子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不同的策略,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过程中总结经验。
二、从情感维度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理解并认同他们的情绪反应,比如沮丧、愤怒、悲伤等。
不要轻易地否定或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要安慰和鼓励他们如何表达和宣泄。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教孩子一些情绪管理技巧,比如做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暗示等,帮助孩子冷静思考、控制情绪,尽量减少情绪崩溃。
传递积极信念: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用语言和行动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实力有能力克服困难。
三、从行为维度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提供安全的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鼓励他们尝试、犯错,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尽量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有机会独立面对挫折,并从中学习成长。
设定合理的目标:帮助孩子设定符合自身能力的目标,避免设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避免产生过大压力或缺乏挑战。
帮助和鼓励孩子坚持不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持和毅力的品质,鼓励他们面对挫折时不怕挫折,而是不断尝试,最终取得成功。
四、其他重要因素家庭氛围: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良好的沟通,也能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提升其抗挫折能力。
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四大法则

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四大法则培养孩子抗挫能力是每个家长应该关注和努力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如果缺乏抗挫能力,可能会导致他们情绪波动大、自信心低下、对未来失去信心等问题。
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下面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四大法则:1.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思维方式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关注积极的方面,提醒他们看到问题中的机会和挑战,培养乐观正向的态度。
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和努力的目标。
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孩子可以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态度。
2.提供合适的挑战和自主权孩子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才能成长。
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挑战任务,可以帮助他们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但是要注意挑战的难度不要过大,以免过度挫败孩子的信心。
此外,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也是培养抗挫能力的重要方式。
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决策,并面对决策带来的后果,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挫折的能力。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孩子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家长可以尝试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加入社团或组织,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同时,要鼓励孩子主动寻求帮助,学会与他人交流并解决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感到支持和关心,增加他们的勇气和动力。
4.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抗挫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展示积极的应对方式,不轻易放弃,坚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正面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家长在困难时是坚定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父母的榜样作用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形成良好的应对挫折的习惯。
总的来说,培养孩子抗挫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综合的过程,需要家长的关注和引导。
15个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15个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1.培养自信心: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强化自我价值感。
2.提供支持:给予孩子领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3.培养情商:教育孩子如何控制情绪,和人建立好的关系,解决问题和友好相处。
4.设立合理的目标和期望:为孩子制定可实现的目标,根据能力对他们做出期望,帮助他们在成长中逐步提高自我。
5.推崇努力:认可孩子的付出和努力,让孩子意识到成功的价值以及努力与成功的关系。
6.鼓励自主创新: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和创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才能,促进个人成长。
7.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局限性,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获得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8.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品德和价值观,理解家庭和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9.鼓励孩子独立:鼓励孩子自己思考问题,自立自强,独立自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10.提高心理韧性: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韧性,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11.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等。
12.提供合适的反馈和支持:对孩子的进步和成长给予及时的肯定,对不足和错误提供合适的反馈和支持。
13.培养好奇心和发掘性学习:鼓励孩子探寻未知的领域,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发掘并掌握新知识。
14.保持积极心态: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保持积极的思考和态度,引导孩子培养乐观、灵活、自信的心态。
15.培养多元思维:积极引导孩子探索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获得更多的生活和学习技能和资源。
15个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15个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方法1.培养孩子自信心: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2. 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独立面对挫折和困难。
4. 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让孩子知道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鼓励孩子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5. 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孩子知道团队合作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6. 鼓励孩子接受不完美:让孩子知道不完美是正常的,鼓励孩子接受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7.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让孩子知道自己追求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8. 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行为,让孩子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9.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鼓励孩子尝试创新和创造,让孩子知道创造力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困难。
10.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知道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
11.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会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让孩子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协调,从而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12.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孩子能够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
13. 鼓励孩子多尝试:让孩子尝试新事物,勇于挑战自己,从中学习经验和教训。
14. 培养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15. 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奖励:在孩子取得成功后,家长可以适当地给予孩子奖励和认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有价值的。
怎样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1、首先是培养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抗挫能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庭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从小对孩子的人生观有一定的规划和教育,我们不能主导孩子的最终目标,但有责任使自已的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他们逐步学会对事物正确得认识能力,分辩事物真伪的初步判断能力,使他从小生活在阳光正能的温暖家庭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抗挫能力我会逐渐养成。
2、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提升孩子精神和意志品质,提升抗挫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的感恩好象和抗挫能力是没有多大联系的,但究其内在而言,实质性较大。
感恩的孩子懂得劳动的付出,成功的分享。
并非是全家人都代替孩子做事,并在孩子面前包办了他该做的一切,这样的孩子自私,冲动,自我中心强,在家庭里逐渐就会成为霸气,不讲道理,并使之成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少爷小姐脾气,时间一长,就不能忍受不同的意见,自私无义自然形成,抗挫能力在精神和意志力里就逐渐下降,使之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难承受打击。
这就应该在家庭中特别注意。
3、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要端正思想,坚持科学育儿观,运用科学的、正确的方式方法。
为此,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育儿技巧,把握挫折教育实质;实施挫折教育,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实施挫折教育,要真抓实干,既不能仅仅流于形式,也不能只是浅尝辄止,要有实实在在的、长期的作为。
4、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能随性散漫,坚持有理原则;家长要清楚,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实施挫折教育只能做对孩子有利的事;家长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实施挫折教育时,必须把握比较好的度,坚持有节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
举例说明:...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
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差强人意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
步骤/方法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
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
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
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心理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
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
一个能笑看一切的人抗击打能力必定会比一般的人强。
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家长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应该让幼儿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家长在平时孩子碰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
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
这使家长的“你行”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我行”!3、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
比如你的儿子没能被选上代表幼儿园参加联欢会,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如别的小朋友。
”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们需要更多小女孩”,或者“他们要挑唱歌唱得最好的”。
这样做不是要你教孩子逃避责任——有些时候导致失败的确实是孩子自身的原因。
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
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4、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让孩子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儿童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
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骄傲自满,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
总之,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儿童遭遇挫折的机率。
相反,家长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测。
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5、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
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适当的引导同样尤为重要。
只要成人正确成功地加以引导和肯定,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因为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6、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要想减少孩子遭遇挫折的次数,就要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如掌握与年龄相符的知识技能,比如大班的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会穿衣、系鞋带、叠被整理玩具等,如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做,他就会在集体活动中落后于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自信,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会做,反正我是落后的。
除这些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困难不退缩、失败后不悲观等。
另外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洗手、洗脸、穿衣、整理床铺等,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放过任何机会抓住教育,应随时教育,随时观察,抓住机会,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当幼儿进步后,家长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赞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认可的神态,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到改变,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7、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
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头,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
不少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家长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置于困难之中。
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
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挫折教育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无所畏惧的自信心。
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家长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
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8、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
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孩子穿衣、穿鞋时,笨手笨脚,磨磨蹭蹭,父母过来很快就帮他穿好了;孩子小时候学着自己吃饭,可能弄得满桌子都是掉的饭菜,还是没有吃到嘴里多少,父母看着便不耐烦,于是亲自喂孩子吃饭。
父母的做法看起来利索、痛快,但却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养成了孩子凡事依赖父母的习惯。
如果对孩子过度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
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地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9、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培养他们抵抗挫折的勇气。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
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许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害怕游泳,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准行!”正如古人所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磨难和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它们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必然可以促进其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自立自强。
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即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
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及克服挫折的能力,持之以恒。
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思想,要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挫折,从而战胜挫折。
10、多肯定、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当及时去关心和鼓励孩子,给孩子安慰、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使孩子不会感到孤独无助。
这时,父母要尽量避免消极否定的评价,如“不要再试了,再试也没有用的”、“做不好就别做了”、“怎么这样笨,别人早就做完了”等,这种话只会强化孩子的不自信和失败感,家长不妨采用一些积极肯定的评价。
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要表扬你,因为你有勇气去试试就很好。
”“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
”这样做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受到肯定和赞扬的,自己完全不必害怕失败,从而慢慢学会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挫折。
11、懂得关怀,及时疏导,正确理解挫折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作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
孩子在受到挫折后,最需要父母的爱,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更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