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

xx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
xx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

xx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

(摘要)

农业(种植业)规划布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以“规模农业、无公害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为发展目标,通过搭建新农村建设“三大平台”(产业展示平台、物质基础平台、产品市场平台),着力抓好种植业产业结构、生产基地、产业经营三大布局。

(一)深化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优势产业和

特色产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规模农业、无公害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巩固发挥已获认证的十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十个优质农产品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业(种植业)产业区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因地制宜,指导镇乡搞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规划论证,抓好试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一镇一个优势产业、一村一个特色产品”。

1、粮油调优。依托基地建设和大型粮食综合生产示范片的带动辐射,将大宗粮油产业调整为区域化生产、优质化生产、商品化生产、专用化订单生产。

- 1 -

(1)优质高产粮食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大型优质粮食生产示范片建设,以此推动全县粮食优质化生产。优质粮食产业主要分布到5个片区,每片建立10万亩示范片,其中核心示范区4万亩,辐射带动6万亩。第一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二线为xx路和xx路三角区的xx、xx、xx、xx;第三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四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五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

(2)“优质、专用”油料优势产业。高芥酸油料重点安排到东北路原xx、xx、xx三个区的14个镇乡,南路原xx区的xx、xx、xx、xx4个镇乡;“双低”油料重点安排到西北路和xx中心区域40个镇乡。

2、果蔬调绿。通过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区和特色水果产业带,带动全县果蔬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设施化栽培、无害化、特色化生产方向发展。

(1)特色水果产业。主要发展优质早熟梨、晚熟桃、枇杷、米枣、脐橙5个特色品种。其中,优质梨、晚熟桃重点安排在xx、xx镇,枇杷重点安排在xx、xx镇,米枣重点安排在永新、新德、石安镇,脐橙重点安排在金石镇。

(2)特色蔬菜产业。主要发展设施化栽培反季优质商品蔬菜、特色海椒、特色大蒜、特色榨菜、特色西瓜、食用菌。其中,优质商品蔬菜重点安排在城郊区及新德镇;特色海椒重点安排在刘营镇;特色大蒜重点安排在xx、xx镇;特色榨菜重点安排在xx、xx2个镇乡;特色西瓜以xx、xx、xx、xx镇为主产区,xx、xx、xx镇为第

- 2 -

二产区,xx、xx镇为第三产区;食用菌重点安排在xx、xx、xx、xx4个镇乡。

3、经作调效。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传统蚕桑、独特中药材、传统棉花产业,不断提高品质与商品价值。蚕桑产业向人多地少的深丘区域调整;中药材以巩固麦冬为主,提升药材品质,适度扩大面积;棉花向南路各镇乡调整。

(1)特色中药材(麦冬)产业。主要安排在.9个镇乡的涪江流域冲积区。

(2)棉花优势产业。主要调向东、南路丘区,以南路的.12个镇乡为第一主产区,东路的.8个镇乡为第二产区。

(3)蚕桑优势产业。主要调向东路.3个镇乡,南路的.6个镇乡,西路的.3个镇乡,北路的.3个镇。

4、良繁调大。利用科研院校、种业公司技术与资金优势,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以水稻为主的良种繁育产业,巩固一批老基地,发展一批新基地,使良种繁育规模进一步增大,效益进一步增加。重点安排在.17个镇乡。

(二)稳定发展粮经主导产业,抓好十大优质基地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平台

1、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依托xx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川粮米业,在全县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30万亩。

2、优质高淀粉高蛋白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依托xx公司、xx 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县建立优质专用玉米基地30万亩。

3、优质高淀粉红薯生产基地。依托xx公司、xx薯业开发公

- 3 -

司、xx薯业有限公司,建立高淀粉红苕生产基地20万亩,实施订单农业,做强红薯产业。

4、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依托xx油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高芥酸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依托川粮米业、古杉油脂公司建立“双低”油菜生产基地25万亩。

5、优质良种生产基地。依托科研院校、种业公司的资金与技术,主抓水稻制种产业,补充油菜制种,在全县建立水稻、油菜制种基地6万亩。

6、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依托四川xxxxxx纺织有限公司、xx 棉麻公司等企业,重点在东、南路山区部分镇乡建立棉花生产基地5万亩,发挥我县棉花种植历史优势,带动其它适宜镇乡棉花基地建设。

7、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稳定发展优质水果新品种,建立优质水果基地3万亩。其中,以xx、xx、xx为主线,构建脐橙主产基地;以团结水库为中心,打造“翠湖”脐橙品牌基地;以芦溪、中太、八洞等镇乡为中心,扩建以优质早熟梨和优质晚熟桃为主的“山顺”水果基地;以古井、潼川等镇乡为中心,拓展优质枇杷产业基地;以永新、新德等镇乡为中心,巩固米枣生产基地。

8、优质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以县城及绵阳近郊为中心,在潼川、新德、芦溪等9个镇乡建立优质商品常规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以xx--xx为核心,建立大蒜生产基地2万亩;以绵三路为主线,以xx镇为中心,建立辣椒生产基地2万亩;以xx、xx为中心,建立榨菜原料生产基地5000亩;以xx、xx、xx为三角形区域,大力发

- 4 -

展西瓜产业,建立西瓜生产基地2.5万亩,在xx路、xx路沿线的xx、xx、xx建西瓜生产基地1.5万亩,打造具有三台地方特色的优势西瓜品牌。

9、优质无公害麦冬生产基地。以涪江两岸为主线,以xx为核心,以xx涪城麦冬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涪江沿岸冲积坝区域的其它8个镇乡.,建立麦冬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做大做强“涪城麦冬”品牌。

10、优质蚕桑生产基地。以西、南路深丘区为主要区域,xx、xx等为重点,建立蚕桑生产基地3万亩,恢复xx蚕桑历史产业优势。

(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衔接农业产品市场平台

坚持“培植优势、紧联龙头、扶持大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遵循“围绕龙头建基地,建好基地促产业”的原则,着力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带动有力、支撑强劲的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大户),推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现“龙头定方向、协会联农户、产业进市场”的经营格局。

1、紧联一批龙头企业。xx能源公司、xx米业、xx公司、棉麻集团xx市纺织公司、xx棉花公司、xx涪城麦冬开发有限公司。

2、扶持一批专合组织。xx冬协会、xx蔬菜协会、xx辣椒协会、xx种子协会、xx山顺果蔬协会、xx枇杷协会、xxxx米枣协会。

3、服务一批种业公司。xx种业、xx高科、xx集团、xx高科等。

4、培育一批中介机构。加强市场调研,培育具有产业化雏形

- 5 -

和职能的各类新机构、农村经纪人,引导其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

5、集合一批家庭作坊。集合部分农户开办的粉丝、豆豉家庭加工作坊,培植一批加工大户,指导改进传统工艺与制作技术,采用分户加工、联合营销的方式,组建营销机构,打造“金鼓粉丝”、“景福豆豉”等品牌,推进产业发展。

6、发展一批“农家乐”。在公路沿线、城镇近郊、旅游景点、特色产业区域,发展一批集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农家乐”,实现家庭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化一条龙服务,带动乡村旅游业。

主要措施和办法

(一)突出增收主线

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生活宽裕的根本保障,必须拓展农业增收渠道,实现持续增长。

1、转变增长方式,增加农业总量。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实现农业增值增效;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贮运、初(深)加工;配套农业节约型生产措施(省工、节本、增效),引导农民“半农半工”。

2、用好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继续推进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切实落实对农民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落实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专项补贴政策等,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减轻农民负担。

3、加强农民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构建政府项目引导、主管

- 6 -

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农民自主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建设农民科技书屋,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普工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务农能力,促进科学种田。

4、促进转移就业,增加劳务收入。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务工本领,促进转移就业;以农广校为主体,鼓励支持民办机构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实农民工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自愿、有偿流转以及农业补贴等政策,解决农民工转移就业后顾之忧。

(二)打造产业亮点

在抓好种植业产业全面布局的基础上,结合三台种植业特点,重点打造大宗粮油和特色经作两大主导产业,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其它产业作强有力的支撑。

1、倾力打造粮油产业。(1)稳定粮油种植面积。加强耕地保

护,指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减少土地搁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优先安排粮油产业。

(2)提高农民粮油生产积极性。全面落实中央对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和减免政策;加强粮油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副产品专业交易市场,构建粮油流通快速通道,保护粮油收购价格;建立种子、农资专业市场,加强农业执法工作,规范农资市场,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成本。

(3)努力提高粮油单产。大力推广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农业新品种引进推广;因地制宜,趋利弊害,改革耕作制度;

- 7 -

实施沃土工程,提升耕地质量。

2、重点培植特色经作。(1)明确特色经作主导品种与布局。在保证油料大宗经济作物的前提下,对照规划中特色经作六大支柱,明确今后主要发展品种。

(2)正确引导,规模发展。建好产业示范带(区),带动相邻地域发展,进一步壮大现有特色经作的规模,抓好技术服务,提升特色经作的品质与产量。

(3)推动产业经营,体现特色效益。培植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经营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三)夯实基础工作

1、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三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浇灌体系。四是健全和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发展各类商品专业市场和农副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建设涪城麦冬、种子、农资专业市场。五是加强标准粮田建设,做好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

2、科技推广运用。(1)着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突

出针对性,把握主动权,重点推广科技避灾、抓早避灾、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扭转丘区粮食生产长期受自然灾害制约的被动局面。在全面普及良种的前提下,重点推广“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水稻连免高桩无盘抛秧技术、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青贮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

- 8 -

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小麦固定厢沟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旱地宽厢带植技术、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十大增产增效技术,提高大宗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2)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拓展三条推广渠道。理顺农技体系推广渠道,装备技术推广“主力军团”;增强农资营销服务职能,培养物化技术推广员;开展“科技入户”,促进技术到田。通过农技推广队伍、农资经销人员、“科技入户”载体,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快速通道,及时推广新技术、改进新方法,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机制,促进科技新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

(3)建设综合示范区,组建新农村示范场。按照“项目相对集中、资金集中投放、技术组装配套”的要求,建立五条线路50万亩大型粮食综合生产示范区和其它作物生产示范片,辐射全县各个镇乡抓点带面。以第一、二稻麦原种场为载体,组建新农村建设示范场,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和领域开展科技与管理技术创新试验,发挥国有农场经营管理、科研示范双重职能,带动全县农业科技推广。

(4)实施科技两大工程、开办两所学校。实施科技“三百工程”、“科技入户”工程,促进科技推广应用。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和培训手段,运用网络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开办农业科技“空中学堂”;依托中国-加拿大农业合作项目,改进技术培训方式方法,开办“田间学校”。

- 9 -

(5)引进科技新成果,研究科技新课题。充分运用我县与xx 农业大学、xxxx大学、xx农校、xx农科所等科研院校的友好合作关系,及时引进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新成果,创造条件引进技术专家到xx进行科技开发与研究。发挥农业系统内部科技与人力资源,开展“新农村新型农技推广体制建设”、“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研究”等20个科技课题调研,研究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准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瓶颈,攻克栽培、植保、土壤、培训、信息、执法、改良示范、经营管理等农业领域新课题,配套出台相关办法和措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农副产品资源的比较优势,释放传统优势产业的潜能,围绕xx绵纺、xx能源、xx涪城麦冬开发、xx 米业等重点企业,延伸产业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从政策、资源、人才、资本运作上全力支持产业建设。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有影响的产业化龙头项目,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立足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壮大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

(四)落实发展战略

1、政府引导战略。(1)加强组织领导。县、镇乡两级成立

新农村建设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农业系统主动抓”的工作机制,形成科学、严密、系统、明晰的工作格局。

- 10 -

(2)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在贯彻中央、省、市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举措的同时,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制定本部门本单位抓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融汇中央、地方、部门分级政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调研、参谋、决策依据。

(3)完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落实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度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4)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积极为农村经济服务。支持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农村人才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协会,创办、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网络和机构。

(5)加强农业队伍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加大农技、农经、农资三大体系改革和建设力度。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充分调动各类力量参与科技推广与经济管理,逐步构建以公益服务为主导、农村经合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校与涉农企业共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技推广和经营管理服务体系。

(6)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党在农村的各项改革,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加强村财乡管,实行村务公开。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增加生产投入,鼓励农民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加强负担监管。创造积极发展生产、民主管理事务、和谐享受生活的新农村新氛围。

- 11 -

2、市场导向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标,做好种植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搭建种植业市场平台。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配送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全面打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

3、基础先行战略。(1)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重点加强中低产田基础设施和质量建设,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增、提、改、防”技术,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全面提升地力。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2)加强农村沼气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幅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的机遇,加快建设和普及农村沼气。以农村“一建三改造”、新村建设、扶贫攻坚等项目投入为着力点,采取扶持、引导等措施,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循环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改善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生活状况。

(3)推进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扎实推进“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为基层和农户的信息服务。完善农业信息平台的功能,加大硬件投入,规范平台运作,把信息平台建设成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的技术与市场桥梁。

- 12 -

(4)促进科技应用转化。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强重大增产技术、节本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设施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4、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略。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注重发展优质无公害生产,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逐步推行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

(五)建设保障体系

1、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农业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等30多部农业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严格把好种子、农药、农肥等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入口质量关,严格检审农资经营资格条件,深化农资经营人员素质培训,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2、生态保障体系。一是开展以“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为主导的“沃土工程”,避免掠夺式经营;二是开展标准粮田建设工程,优化生产要素;三是开展改土工程,加强中低产田土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四是加强植保工作力度,推行无公害方式生产。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充分运用病、虫、草、湿、鼠综合防治技术,配套公共植保服务设备设施,建设村级植保服务体系。加大农药、农肥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减轻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利用,抓好农作物和农业微生物种质资

- 13 -

源保护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五是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清洁农村人居环境。

3、资金保障体系。(1)以项目带动资金投入。加大农业项目立项、申报、实施、总结工作,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2)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县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将三台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每年由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种植业结构调整、产业示范、科技推广、农民培训、信息建设等;逐年进行追加农业部门各项财政预算。

(3)充分吸收应用民间资本和工业企业资本。鼓励和引导社会闲置资金、农户自有资金投放到农业,进行综合开发;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为农业企业提供政策保护、技术与信息免费服务;对涉农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引导企业列支部分税利用于农业开发服务和农产品原料保护收购力度,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4、优质服务体系。以加强自身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行政管理、技术推广、经营管理、教育培训、信息调研、执法护农、试验示范、负担监控”八大职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好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体系建设、管理体制、教育培训、信息平台各个薄弱环节,增强综合管理与服务能力。

5、考核保障体系。分年度、分项目制定目标考核办法,细化目标考核内容,量化目标考核结果,形成工作激励机制,增强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农业系统内部,开展“十佳”明星竞赛活动,评选十个明星农技推广站、十个明星农经指导站、十个明

- 14 -

星农资经营店;评选十名农技服务明星、十名农经服务明星、十名农资服务明星。

- 15 -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现代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商业计划书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简介 1.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步入富裕,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渐取代观光型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经济发达,旅游业的山东省,早已进入了休闲度假旅游全面扩张时期。 作为休闲度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2016 年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作为试点之一。其中以蔬菜、水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配置仓储、物流、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以形成了完善产业链的农业基地,财政资金补助比例最高40%。而针对一村一品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农业基地,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闲置房屋维修以及一村一品生产、加工等设备购置,财政资金补助比例可达30%。 而休闲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也正是我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契机。 有机农业既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又能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推崇。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发布的信息,自本世纪以来,有机农业发展非常迅速,每年保持 20%以上的增幅,预测 2020 年,全球有机食品销量超过 1000 亿美元。在人们食品消费结构中,有机食品占比逐步提高,并保持不断上升势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销售目前己占食品总量的2-5%。尽管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迅猛,但是,有机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据 IFOAM 测算,目前有机食品销量,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 1%左右。这也说明,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产阶层,越来越渴望利用闲暇时间寻求城市以外的休闲生活,体验农家乐趣并同时享受能够享受到有机农业的食品。但是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端的农家乐,这些农家乐档次低,旅游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住宿和餐饮等旅游设施配套不足,而市场上有一定档次和特色的旅游型有机农庄的数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XX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3年) 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见,特制定2009-2013年XX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各级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2%和20.5%。 (一)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奶畜基地。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204.9万吨,产值40.6亿元;水果总产388.4万吨,产值72.8亿元;蔬菜总产286.5万吨,产值67.5亿元;肉蛋奶总产74.5万吨,牧业产值61.6亿元,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3.7%,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6%。 (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初步建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产业带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通过积极推广果园四项关键技术,初步建成了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和南部时令鲜果基地,XX苹果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初步建成了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基地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通过加快发展设施栽培,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初步建成了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基地。 (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培育壮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 (四)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现有果菜营销重点企业41家、果品专业市场66个、蔬菜专业市场44家、机械化储藏冷库90余座,XX新阳光等五家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泾阳龙泉市场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 (五)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要求,制定完善了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成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4个、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X 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9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 (六)一村一品亮点纷呈。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X千村推进工程。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X村354个,其中省级示X 村160个,市级示X村100个,2008年省级示X村主导产业总收入17.4亿元,主导产业收入比重达到78%以上,示X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07元。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一村一品知名品牌,涌现出了一系列一村一品先进典型,一村一品板块经济初具雏形。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XX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

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强镇”步伐,进一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扩规模、培基地、树品牌、提档次”的整体思路,以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规模、特色、优质为取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食用菌、观光采摘、生态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在巩固以桑蚕、特色蔬菜等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做大中部以盛世天源、五彩湖、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带;拓展东部沿库以花仙子为引领的休闲观光、采摘休憩带;提升西部以润禾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带,种植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

三、发展目标 今冬明春,计划重点培植3个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7个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2家,5个特色休闲观光采摘园,栽植有机蓝莓及各类干鲜杂果1600亩。确保2017-2018年,在大石村东南部沿河区域打造1000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镇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1亿苞以上,打造食用菌品牌3个,扩建、新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5个以上,加工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完成沿库17个村的特色采摘项目的开发工作,拓展环库采摘休憩带至9000亩;硬化大花崖到大石头村的道路2.1公里,打通圈村到大石西山宽6米的经济路3.92公里,规划高效农业产业园区2600亩用于招商引资;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实现产值过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000元以上,全力将西湖镇打造为集食用菌生产加工与销售、休闲旅游观光与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生态镇。 四、工作重点 (一)做大中部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按照“一轴四区六基地”的规划布局,以花崖河流域为重点,总体规划1.5万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并对其进行配套升级,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

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

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体规划 陕西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 2010年3月20日

前言 《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体规划》的编制,是受靖边县人民政府委托,在县人大办、政府办、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乡镇和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对靖边县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短期的实地调研,是在与县政府交流沟通、查阅数据资料、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编撰的。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编制《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体规划》,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靖边县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促进企业向优势地区集聚,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二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推动关联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引资,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植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三是明确“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推动靖边县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靖边县新农村建设进程,为靖边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产业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xx村农业产业三年发展规划

大南峪乡花庙村农业产业三年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花庙村位于窑坪河畔,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4个合作社130户576 人,现有耕地亩(其中水浇地亩)劳动力人。该村有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是我乡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点和全县唯一的稻油种植基地,2010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2450元。 二、目标及任务 2011年规划起步实施,2012年全面推进建设,2013年完善提高,力争经过3年努力,将优质水稻和冬播洋芋种植发展成为花庙村的主导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到2013年,全村农业特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00万元,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达到2800元,其它收入180元。 二、建设重点 (一)继续发展核桃产业 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桑”的发展思路,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以栽植核桃促增收的良性循环生态路子,积极发展乡村农家乐,形成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强化特色产 业支撑。以建设绿色无公害核桃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推广核桃栽植技术的力度,确保核桃生产各项关键技术措施实施到位。不断提高核桃树综合管理水平,精心打造核桃产业专业村。到2013年,建成示范300亩,亩产值达到4500元以

上。大力开发核桃深加工项目,以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和产 业特色,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在做大 做强上下功夫。 (二)大力促进养殖业发展 目前,该村已有6户专业养殖大户,均已成规模,基于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势头,经村委班子商讨决定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政策和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植,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在2013年达到出栏仔猪1000头,土鸡年存栏达20000只,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培养新型农民,推动产业开发 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工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提升农业技术培训水平。按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围绕李家庄村农林、养殖两大产业和休闲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繁殖场和农技部门合作,聘请技术人员争取每年举办1-2期农业技术培训班,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专业技术。开展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培训、配方施肥、沼液沼渣沼气综合利用、畜禽科学饲养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等。到2013年,使关键技术得到全面普及。

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3年) 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见,特制定2009-2013年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各级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2%和20.5%。 (一)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奶畜基地。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204.9万吨,产值40.6亿元;水果总产388.4万吨,产值72.8亿元;蔬菜总产286.5万吨,产值67.5亿元;肉蛋奶总产74.5万吨,牧业产值61.6亿元,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3.7%,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6%。 (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初步建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产业带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通过积极推广果园四项关键技术,初步建成了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和南部时令鲜果基地,咸阳苹果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初步建成了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基地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通过加快发展设施栽培,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初步建成了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基地。 (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培育壮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 (四)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现有果菜营销重点企业41家、果品专业市场66个、蔬菜专业市场44家、机械化储藏冷库90余座,咸阳新阳光等五家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泾阳龙泉市场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 (五)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要求,制定完善了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成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4个、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范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9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 (六)一村一品亮点纷呈。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354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60个,市级示范村100个,2008年省级示范村主导产业总收入17.4亿元,主导产业收入比重达到78%以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07元。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一村一品知名品牌,涌现出了一系列一村一品先进典型,一村一品板块经济初具雏形。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咸阳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

府谷县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是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关键时期,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公司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立足实际,团结拼搏,理清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园区为基础,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突破口,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经过市场营销和产品研发,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 2、科技创新原则。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科技素质,用先进实用技

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在较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可持续发展原则。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坚持发展企业与基地建设协调一致,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与农产品相适应的原料基地。将农业企业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和谐统一。 4、以人为本原则。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以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绿色产品。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职工的技能和素质,以此推动和保证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思路,规划到,我县农业产业化实现下列目标: 1、农业总产值由的4.5亿元提高到8.29亿元,年递增13%,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现在的20%提高到50%。 2、培养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即“十二五”期末全县要建成3个年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种养加企业,建成8个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种养加企业,使全县规模以上种养加企业个数由现有家增至家,市级龙头企业由现在的家发展到家。

县农业发展规划

县农业发展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xx县农业(种植业)发展规划 (摘要) 农业(种植业)规划布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以“规模农业、无公害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为发展目标,经过搭建新农村建设“三大平台”(产业展示平台、物质基础平台、产品市场平台),着力抓好种植业产业结构、生产基地、产业经营三大布局。 (一)深化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优势产业和 特色产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规模农业、无公害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巩固发挥已获认证的十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十个优质农产品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业(种植业)产业区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因地制宜,指导镇乡搞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规划论证,抓好试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一镇一个优势产业、一村一个特色产品”。 1、粮油调优。依托基地建设和大型粮食综合生产示范片的带动

辐射,将大宗粮油产业调整为区域化生产、优质化生产、商品化生产、专用化订单生产。 (1)优质高产粮食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大型优质粮食生产示范片建设,以此推动全县粮食优质化生产。优质粮食产业主要分布到5个片区,每片建立10万亩示范片,其中核心示范区4万亩,辐射带动6万亩。第一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二线为xx路和xx路三角区的xx、xx、xx、xx;第三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四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第五线为xx路沿线的xx、xx、xx、xx。 (2)“优质、专用”油料优势产业。高芥酸油料重点安排到东北路原xx、xx、xx三个区的14个镇乡,南路原xx区的xx、xx、xx、xx4个镇乡;“双低”油料重点安排到西北路和xx中心区域40个镇乡。 2、果蔬调绿。经过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区和特色水果产业带,带动全县果蔬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设施化栽培、无害化、特色化生产方向发展。 (1)特色水果产业。主要发展优质早熟梨、晚熟桃、枇杷、米枣、脐橙5个特色品种。其中,优质梨、晚熟桃重点安排在xx、xx 镇,枇杷重点安排在xx、xx镇,米枣重点安排在永新、新德、石安镇,脐橙重点安排在金石镇。 (2)特色蔬菜产业。主要发展设施化栽培反季优质商品蔬菜、 - 2 - 2020年4月19日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可行性研报告 项目名称: 组织申报单位: 法人代表:手机: 联系电话:网址: 单位地址: 申报时间: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 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

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部分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干部、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哲觉镇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水城县龙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区规划1

水城县龙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区规划 根据水党办发[2012]44号等文件精神和《水城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结合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为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树立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加工连续清洁化的现代农业茶叶产业示范样板,特制定水城县龙场乡茶叶产业园区规划。 产业园区位于水城县南部的龙场、顺场、杨梅等乡,境内山峦起伏,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9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温38.8℃,极端最低温温-5.4℃,年均日照时数1559.1小时,≥10℃积温3528.5℃,多年平均降雨量1230㎜,无霜期270天。全乡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森林覆盖率高。 地貌以高中山为主,成土母质以玄武岩、页岩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以山地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壤质地为沙壤,偏酸,耕层深厚,肥力中等,山地约占85%左右,适宜发展高山有机绿茶和建立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区。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产增效为目标,突出特色,优化布局,推广良种,扩大规模,建设基地,整合资源,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将该园区建设成为现代茶叶产业示范样板,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将水城县

茶叶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实现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建设目标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点线结合,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良化,加工清洁连续化,发展持续化,通过三年的努力,使该产业园区茶园总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年农业产值1.2亿元以上,综合产值2.5亿元以上,建设成为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推动和带动我县茶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设地点 产业园区建设在龙场乡、顺场、杨梅等乡的渔塘、瓦厂、戈波、茅草、雨落、发堤坎、顺场、高枧槽等村。 四、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茶园建设规模 产业园区建设总面积6万亩,2011年新建10000亩,2012年新建10000亩;2013年新建10000亩;2014年新建15000亩;2015年新建15000亩。 园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0亩。 (1)新茶园建设。面积60000亩。新建茶园选择在土层厚,土壤PH在4.5-6.5之间的土壤上实施;定植前深耕种植行50厘米,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饼肥200公斤,磷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XX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

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个,带动农户万户,联结基地万亩;农产品初加工以上,精深加工以上。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311家,注册资本12.2亿元,合作社入社农户和带动农户占总家庭承包经营农户的61.8%,成为组织生产和联系市场的重要纽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到2015年底,全市培育10—100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11560户,其中种植100亩以上大户达到586户,种植面积9.1万亩。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特制定《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产业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产业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州第八次、县第十三次、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桂花特色农业产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县内市场,积极开拓州内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坚持比较优势原则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

2019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详解

2019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详解 1、如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地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是集合农业产业、村镇体系、城乡统筹、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多学科的发展的规划。应从区域城乡统筹、村镇体系角度分析研究,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等情况,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体支撑条件,以农业科技、农业效益为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协调村镇空间布局,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其他相关农业产业,在县域范围统筹合理安排各产业功能片区,合理承接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合理解决迁村并点或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合理配套产业发展设施等内容。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最终实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现代农业规划如何统筹美丽乡村建设?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要结合区位条件,统筹城乡要素,在对村庄居住环境、村庄配套设施、村庄产业发展、村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科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现代农业,挖掘村庄特色,重点布局农业产业,打造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休闲、现代为主线,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大地景观格局的生态环境为脉络的总体发展格局,其核心是农业本身的发展,其次需统筹城乡,融入休闲旅游,大地风景园林等进行综合规划。 3、如何实现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融合,核心是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和城市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内部化,将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和消费环节的收益留在本地、留给农民。促进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要以区域农业产业基础为依托,通过合理布局,确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经营方式。着力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4、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如何一体化规划? 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满足其农产品供给功能外,还具有促进就业增收、休闲体验、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即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尤其是构建美丽乡村产业支撑体系时,要实现村庄总体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休闲农业、观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