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合集下载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包括中医养生理论、气功养生、食疗养生、药膳养生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和经验总结,通过调理身心、调节饮食、运动养生等方式,旨在延年益寿、保持健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以及草药和中药食疗。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促进气机运行等,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是另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与意念相配合的方法,以达到养生和修炼身心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核心是修炼“养气”,即调整呼吸,通过吸纳自然界的气场,以及通过自身调气来增强体内的气场。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功法、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练功方法通过专注的动作、呼吸与意念的配合,以达到调节人体气机、保持健康的目的。

食疗养生是一种通过饮食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古代医者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具有药物的功效。

食疗养生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四季节令、病症表现等,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冬天可以吃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可以多吃些清凉的食物来降温,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针对病情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食材。

食疗养生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养人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药膳养生是结合中药和食物理论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配合适宜的食材制成的菜肴,具有保健和治疗功效。

比如,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可选择一些温补劲草药如黄耆、当归等,搭配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材如羊肉等,制成药膳菜肴。

药膳养生可以满足人体对中药的需求,提高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利用率,同时也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体现。

总之,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调理身心、防治疾病,以达到延长寿命、保持健康的目的。

体育高二上册《理论课-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教案

体育高二上册《理论课-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教案

(三)主要传统养生术介绍。

1、按摩养生:按摩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摩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

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

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的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

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又对推拿机理开始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人重视我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有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波、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来我国学习。

还有一些聘我国专家出国开办学习班。

这说明中国的推拿行手法治疗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2、气功养生:中华民族的气功文化具有五仟年的历史,她比长城更长意义更伟大!她是中华民族的天字号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重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她同伟大的中医一样也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大旗!
现代“气功”一词包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坐禅”、“静坐养生”、“修身养性”、“呼吸养生”等等,甚至太极拳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的范围。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

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中国有着悠久的养生传统,其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深受世人的喜爱和追捧。

这些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一直不断传承与发展。

中国养生理论的核心是“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相对的因素构成,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健康的前提。

五行学说则将宇宙的变化分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的身体也是由这些元素构成,因此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就要注意五行的协调。

中国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药、饮食调养、气功、按摩推拿等。

中医药是中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养生方法,它通过诊断寻找疾病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草药的运用来调理身体。

中草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养护身体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饮食调养是中国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讲究“食疗”,即通过不同的食物来达到养护身体的目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养生。

气功是中国养生的独特之处,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用特定的手势和动作来调节身体的气机,达到健康的目的。

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体操动作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

按摩推拿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

中国养生理论与方法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比如睡眠、运动和情绪的调节。

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养护的重要环节,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调整好睡眠时间。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中国的养生方法还注重调节情绪,情绪的不平衡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平衡。

总的来说,中国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多方面的,涵盖了饮食、草药、气功、按摩推拿等多个方面。

它们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通过草药的运用、饮食调理、气功运动和按摩推拿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的中国养生理论和方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中华养生术

中华养生术




6、汉代的一些养生学说。 汉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 充和发挥。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 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 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 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 观点 华佗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 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 “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 养生的关系,


②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 《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 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 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 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 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 记忆力减退。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 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 六节胜象论》说:“肾 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 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 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指人们通过控制饮食、锻炼、调节心情等方法,以维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一种活动。

养生理论和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将介绍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1.草药养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枸杞、红枣等则可以调节气血,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膳食调养:传统的养生理论强调饮食的调理。

例如,五谷杂粮被认为是养生的良方,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养生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为特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气功养生:中国的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三、心理养生1.冥想养生: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冥思的方法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身心放松的状态。

冥想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音乐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养生方法的种类还非常丰富。

总之,养生方法的核心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并坚持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人教版高中全一册教案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人教版高中全一册教案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人教版高中全一册教案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压力,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养生。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如中医理论、太极拳、气功等,它们具有历史悠久、理论完备、实践丰富的优点,是我们今天养生保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二、中医理论与养生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作为一门独特的学说,它的核心在于“治未病”,即在病未发生之前,预防保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中医的康复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理论,分别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机证治”。

其中“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

这些理论为中医在疾病预防、健康保健领域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中医药材和食疗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药食同源”和“防污染泥料”。

中药材的选用和药引主要是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理论、病理观念和治疗方法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材制成的药引,从而调整身体激素、神经系统等的平衡,保持健康。

而中医的饮食疗法则是利用食物来调养身体,以达到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功效。

比如:芝麻红枣糊,还有姜汁糖浆等等。

三、太极拳和气功1.太极拳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代表,它是一种集中身心、精神和世界的强身健体功法。

太极拳的关键在于有“虚静”、“以柔克刚”和“内藏太极”的思想。

在太极拳中,练习者要做到松柔、自然、圆润、连贯,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舒缓,达到缓解压力,延年益寿的效果。

2.气功气功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代表。

气功既包括吐纳锻炼,又包括静坐等思想修炼,气功练习有助于去除体内的疲惫和废气,增强体内的正气、开发潜能、改善免疫力等功效。

气功的实践和掌握需要严格遵照师父指导、努力练习,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将气功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结语以上只是中医、太极拳和气功中的一部分介绍。

整个养生文化存在着复杂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而作为年轻人,我们要重视养生,发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更要遵循中医等养生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身、心、灵地诠释自我养生之道。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黄帝内经>>
三个第一
•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 论经典。
•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 典。“不治已病治未病 ”.
•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 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现存 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 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 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 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 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 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素问·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 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 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
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 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 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 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
能食,名曰寒热。
部分 ,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昔在黄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 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 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 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战国时期的导引术
所谓导引术,指的是通过肢体 的运动,有意识地疏导气血沿经络 顺畅地运行,从而达到舒筋、活血、 养气、怡神、自然养生方法。 • 2、形神共养理论:形,指形体。神,指人
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 体的养护,也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 3、阴阳协调理论: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 构成的。 • 4、整体观理论:我国传统医学把人体看成 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 体。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人们的健康和长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包括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它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源。

通过调整饮食、养生行为和精神状态等方式,来平衡人体的阴阳。

例如,中医养生强调五脏六腑的调养,通过药膳食疗和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整脏腑的功能,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二、气功养生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整和增强人体的气机,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气功养生注重气的调养和运用,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

通过练习气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疗法等,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以及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改善身体状况和增强免疫力。

饮食养生强调平衡首要,推崇谷中取半、五谷杂粮、百姓菜食等理念。

此外,饮食养生还注重吃时、吃量、吃法等方面的调整。

例如,不暴饮暴食,禁忌过饱和过饥,嚼食慢咽等。

四、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强健身体,使人体保持活跃状态,提供健康和长寿的条件。

运动养生注重锻炼全身肌肉、腰腹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代谢率,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常见的运动养生方式有太极拳、气功、养生跑步等。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包括了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方面。

这些养生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气机、改善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以及适当的体育运动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健康和长寿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秦汉至隋唐这个时期,传统养生得到了明显的发 展充实。特别是魏晋至唐统一中国三百余年间,中 国进入了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的历 史时期。那时人们过着灾祸连绵的痛苦生活,在巨 大的精神创伤刺激下,健康被大大的损害了,使当 时人的寿限十分短促。为了摆脱这种状况,讲求养 生之术成为某种时尚。在意识修养方面,主张清虚 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方面,重视导引吐纳,甚 而服食。这阶段虽糟粕与精华相杂,但毕竟从古代 相传的一些养生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较为全面的继承 下来。有学者提出,这一时期集养生学之大成,后 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无有不继承其余绪者。
(2)动形养生学派。该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 生命。《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 生命的根本。如《尽数篇》:“故精神安乎形,而 年寿得长也”。该学派主张动,提出:“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 气郁,郁处头则肿、为风;处目则为蔑、盲;处鼻 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 为蹶。” (3)调气养生学派。该派的宗旨是调气(调养真气) 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提倡以调摄真气来病延,开了该学派 的先河。该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要本和动力,充 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
(4)房事调谐 房事即性生活,也有称“房室”、“阴阳”、 “合阴阳”、“交媾”等。《孟子· 告子》曰: “食色性也。”《礼记· 礼运》亦载:“饮食 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房事不是可 以忽视或弃而不顾的生活小事,它处理不当 同样可以致人“半百而废”。因此,古人有 言:“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 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 所以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一向重视房事的调 谐养生。房事调谐主要包括:节欲保精;行 房有度,合房有术;房事宜忌等内容。
(2)阴阳学说 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观察到自 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明暗、死生、牝 牡、雌雄以及人类本身有男女等现象,逐步形成了 阴阳这样两个哲学范畴。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 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 守、柔软等阴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古代 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阴、阳这两 种“天地之气”的运动推动下发生、发展着。 要想健康无病的人,最重要的是调节人体阴阳双方 的制约关系,使阴阳双方平衡,从而保证人体的健 康。因此,从养生方面看,要不得病或少得病,就 必须“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 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和重视人与 自然环境的阴阳协调。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百年历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 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养生学也濒于夭折。 这一时期养生著作寥寥无几,其中主要 的养生书籍是任廷芬的《延寿新书》、 胡宣明的《摄生论》及一些气功著作等。
2.养生学说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 都离不开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说的形成与 发展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 尤其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 学说”等哲学思想和概念,一直启发和影响 着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相反,传统养生理 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同样影响和丰富了中国 古代哲学思想,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生活起居 《素问· 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的人,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衰也。”这段经文对饮食、生 活起居如何进行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是很有现实指导意 义的。 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 少损失,永葆健康。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合理安排 一天的休息、饮食、睡眠、生活卫生、身体锻炼,使之形成 制度化和养成习惯,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 休息方式中主要是睡眠,我国养生说十分重视睡眠的科学, 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主张老人以睡眠长为好,而 且创造了许多诱导睡眠的好方法。
合度,即是合乎尺度,度可释为计量标准, 合度也可以说是适中不走极端。孔子在《孔 子家语》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 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 不亦宜夫。”孔子主张动静结合,要有节度。 清代名医董凯钧,十分重视调摄之术,主张 切忌极端的“动”或“静”,贵在静中寓动、 动中寓静、动静结合、尺度适度。现在看来 这符合科学和辩证的养生保健观,对今人有 很大启示。
(4)固精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固摄阴精, 使之充盈内守,以因摄肾精为主要途径,达到益寿 延年的目的。先秦时养生学家管仲首先提出固精思 想,他在《管子· 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 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 勿引勿摧,福自归”,即节欲存精,这为该学派奠 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 生长发育的基础,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 精力旺盛,强健长寿。肾精难成易志,赖脏腑之精 的充养才能旺盛不衰。固精的前提和关键是收心和 正心。因而主张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
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脏器 的孤立活动,也不是与外在环境毫不相关, 而是人体中的各种脏器,相互间具有相生相 克的联系控制关系,与周围有关事物,特别 是自然四时节气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相生、 制约的联系控制关系。它为《内经》理论体 系的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创立了“天人合 一”的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因此, 五行学说也为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奠定理论基 础。
(1)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 “元”在古代哲学中是指本原。元气论,又 称气一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的自然观,体现着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传统养生学认为,气于人身之中,占极重要 的地位,因“气乃体之充也,用以催血,用 以养血”。从中医的角度认为,血的组成与 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化功能。所以,气旺盛, 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衰,化生血的 功能亦弱(摘自《实用中国养生全书》第39 页)。
我国传统的 养生理论和方法
1.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所衍生的民族传统体育 源远流长,犹如奇葩瑰宝闪烁着夺目光彩, 其中尤以养生保健、中华武术更为见长。中 国养生和武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容 博大精深,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中国传统养生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 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 在历代哲学、文学、史学、医学等各种文化 典籍和民众积累的经验中,都可以找到养生 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
(5)合度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合度 去泰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战国后 期思想家、养生家韩非提出:“谨修所事, 待命于天毋失去要,乃为圣人。”这即是说, 谨慎从事本职工作,静待天命归,不要超过 额定限度。反之要失去限度,任其纵横,最 终必然会损伤身体乃至性命。所以养生必须 “去泰”,也就是舍弃某种安泰的享受。美 味佳肴,吃起来很顺口,但往往于身体不利。 修饰妆容,大可取悦于人,可又要损耗精力。 “故而去泰,身乃无害”。
“五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尚 书· 洪范》,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 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 就是由这五种物质构成的。 五行观念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步的基础上形成的。五行思想在春秋时 代以前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对我国古代天文、 历数、医学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在我国古代科学发展 中起积极作用。它把握了宇宙万物和人体持 续不断的变化和转化规律,被当代国外学者 释为“五行动力模型”,具有动静平衡的 “负平衡调节法则”等内容。
(3)饮食调理 “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就是从养生角度,向人 揭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它主要 包括: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忌口等。 《内经》谈到上古人“尽终其天年,度百风乃去” 经验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即是节度、 节制。要求吃饭时间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 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 和合理,不偏食等。若饮食不节便将产生疾病,甚 至夭折。《灵枢· 五味篇》中说如不按时进餐就会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主要养生学派 我国养生经历了先秦、汉唐、宋 元、明清时期的几千年发展,形 成了许多学说流派。养生家历代 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 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 其主要流派有:
(1)静神养生学派。该学派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 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 学派。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提出“归 真返朴”、“清静无为”的理论,并编制了导引、 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老子》说: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所为不死之药”。《黄 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教学角度提出静神 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 神气,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学派认为神 是生命活动的主宰。静神可以抗衰延年,因为神主 持生命,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 主张神气清静风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要少私寡 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动,以 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5)劳动运动 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通病不 和生。”劳动养生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劳动和各种运 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劳动运动包括:①劳动 健身;②古代健身运动;③现代健身运动等。 祖国养生学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而且创 造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踽。导引为主动运动, 按踽为被动运动。《吕氏春秋· 古乐篇》载为预防“民气郁 瘀而滞着,盘骨瑟缩而不达,特作舞以宣导之”,舞也是运 动锻炼的一种形式。明代思想家颜元更明确指出:“一身动 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 其乖暴,缓其急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人体 保持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则是保证 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极重要因素。国外也有人说:“运动是 健康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