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材料

合集下载

数学调查实验报告(3篇)

数学调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数学调查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2. 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高一年级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数学学习困难、需求、兴趣点等方面;3. 实验步骤:(1)制定调查问卷;(2)发放问卷,收集数据;(3)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4)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学学习困难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②解题技巧不足;③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④学习兴趣不高。

(2)针对以上困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②开展解题技巧培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问题意识;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数学学习需求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需求主要包括:①提高数学成绩;②掌握解题技巧;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④拓展知识面。

(2)针对以上需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达成;②注重解题技巧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④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数学学习兴趣点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点主要包括:①数学竞赛;②数学应用;③数学趣味知识;④数学史。

(2)针对以上兴趣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举办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应用教学;③引入数学趣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介绍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初中数学实验报告单(样板)

初中数学实验报告单(样板)

初中数学实验报告单(样板)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实验材料
- 计算器
- 直尺
- 钢笔和铅笔
- 实验纸
实验步骤
1. 使用直尺和铅笔在实验纸上绘制一条直线。

2. 在直线上选择四个不同的点,分别标记为A、B、C、D。

3. 使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点之间的距离。

4. 使用钢笔将每个点之间的距离记录在实验纸上。

5. 使用直尺连接相邻的点,形成四边形ABCD。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 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10厘米
- 点B和点C之间的距离为8厘米
- 点C和点D之间的距离为12厘米
- 点D和点A之间的距离为6厘米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四边形ABCD是一个不规则四边形,因为它的边长不全部相等。

- 不规则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相等。

实验思考
1. 你能推测什么样的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相等?
2. 如果实验中选取的点不同,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拓展
将本实验的步骤和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并讨论不同的结果之间的异同之处。

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测量和计算,深入理解了不规则四边形的特点,提高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实验中需要仔细操作和计算,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通过讨论和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数学知识。

以上是初中数学实验报告单的样板,可以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内容。

数学活动实验报告

数学活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数学活动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内容为“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是数学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具有稳定性强的特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实验器材:铁丝、剪刀、胶带、直尺、三角板、钩码、支架等。

(2)实验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实验过程(1)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结构,如桥梁、建筑等,感受三角形稳定性的重要性。

(2)制作三角形框架:每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铁丝和剪刀制作一个三角形框架。

要求三角形框架的边长满足一定条件,如边长比例为1:1:√2。

(3)测试三角形稳定性:将三角形框架固定在支架上,逐渐增加钩码的重量,观察三角形框架的变形情况。

(4)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三角形稳定性的原因。

3. 实验总结(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教师点评各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三角形稳定性的原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小组制作的三角形框架在增加钩码重量时,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只有少数小组的框架发生了较大变形。

2. 实验分析(1)三角形稳定性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强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当外力作用于三角形时,三个角能够均匀分担外力,使三角形保持稳定。

(2)影响三角形稳定性的因素:边长比例、材料强度、受力方式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基本原理,了解了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初中数学实验报告

初中数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以“三角形相似性”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三、实验器材1. 三角板2. 尺子3. 圆规4. 记号笔5. 白纸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三块三角板分别放在白纸上,用记号笔画出三角形的边长。

(2)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记录下来。

2. 实验探究(1)取两块相同的三角板,使它们的顶点重合,观察另一边是否重合。

(2)取两块不同的三角板,使它们的顶点重合,观察另一边是否重合。

(3)取两块不同的三角板,使它们的两边分别重合,观察第三边是否重合。

3. 实验结果记录(1)当两块三角板的顶点重合时,另一边是否重合?(2)当两块三角板的顶点重合时,两边是否重合?(3)当两块三角板的两边分别重合时,第三边是否重合?4.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当两块三角板的顶点重合时,另一边不一定重合。

(2)当两块三角板的顶点重合时,两边不一定重合。

(3)当两块三角板的两边分别重合时,第三边不一定重合。

五、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相似三角形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2.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实验器材进行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下,我克服了这些困难,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本次实验让我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培训。

2. 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实验数据处理和结论总结能力的培养。

3. 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对数学实验的兴趣不够浓厚,需要通过丰富实验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对数学实验的参与度。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初步认识迭代,体会迭代思想的重要性。

2、通过在mathematica 环境下编写程序,利用迭代的方法求解方程的根、线性方程组的解、非线性方程组的解。

3、了解分形的的基本特性及利用mathematica 编程生成分形图形的基本方法, 在欣赏由mathematica 生成的美丽的分形图案的同时对分形几何这门学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从哲理的高度理解这门学科诞生的必然性,激发读者探寻科学真理的兴趣。

4、从一个简单的二次函数的迭代出发,利用mathematica 认识混沌现象及其所 蕴涵的规律。

5、.进一步熟悉Mathematic 软件的使用,复习总结Mathematic 在数学作图中的应用,为便于研究数学图像问题提供方便,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数学问题以及问题的实际意义。

6、在学习和运用迭代法求解过程中,体会各种迭代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收敛速度上的异同点。

二、实验的环境:学校机房,mathematica4环境三、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迭代(一)—方程求解函数的迭代法思想:给定实数域上光滑的实值函数)(x f 以及初值0x 定义数列1()n n x f x +=, ,3,2,1,0=n , (1)n x , ,3,2,1,0=n ,称为)(x f 的一个迭代序列。

(1)方程求根给定迭代函数)(x f 以及初值0x 利用(1)迭代得到数列n x , ,3,2,1,0=n .如果数列收敛到某个*x ,则有)(**x f x =. (2)即*x 是方程)(x f x =的解。

由此启发我们用如下的方法求方程0)(=x g 的近似解。

将方程0)(=x g 改写为等价的方程)(x f x =, (3) 然后选取一初值利用(1)做迭代。

迭代数列n x 收敛的极限就是方程0)(=x g 的解。

为了使得迭代序列收敛并尽快收敛到方程0)(=x g 的某一解的条件是迭代函数)(x f 在解的附近的导数将的绝对值尽量小,因此迭代方程修订成x x f x h x )1()()(λλ-+== (4) 选取λ使得|)(|x h '在解的附近尽量小. 为此, 我们可以令,01)()(=-+'='λλx f x h得)(11x f '-=λ. 于是 1)()()(-'--=x f x x f x x h . 特别地,如果取x x g x f +=)()(, 则可得到迭代公式 .,1,0,)()(1 ='-=+n x g x g x x n n n n (5) (2)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的迭代求解理论与矩阵理论给定一个n 元线性方程组⎪⎩⎪⎨⎧=++=++,,1111111n n nn n n n b x a x a b x a x a (6)或写成矩阵的形式,b Ax = (7) 其中)(ij a A =是n 阶方阵,T n x x x x ),,(21 =及T n b b b b ),,,(21 =均为n 维列向量.熟知,当矩阵A 的行列式非零时,以上的方程组有唯一解.如何有效,快速地寻求大型的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释科学工程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迭代法常常是求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数学实验报告的总结(3篇)

数学实验报告的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学实验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数学实验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模拟、计算和验证等方法,对数学理论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的方法,已经成为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数学实验,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2.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一: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迭代法等求解方法,并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 实验二:矩阵运算实现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基本运算,以及求逆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高级运算。

3. 实验三:数值积分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定积分、变积分、高斯积分等数值积分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误差和适用范围。

4. 实验四: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实现欧拉法、龙格-库塔法等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并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稳定性、精度和适用范围。

四、实验过程1. 确定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

2. 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算法选择、数据准备等。

3. 编写实验程序,实现实验方案。

4. 运行实验程序,收集实验数据。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6.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通过实验,验证了直接法和迭代法在求解线性方程组时的有效性。

直接法在求解大规模线性方程组时具有较好的性能,而迭代法在求解稀疏线性方程组时具有较好的性能。

2. 实验二:矩阵运算实验结果表明,矩阵运算的程序实现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矩阵运算方法。

3. 实验三:数值积分通过实验,验证了各种数值积分方法的有效性。

高斯积分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在求解复杂函数时,需要调整积分区间和节点。

数学初中实验报告

数学初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希望掌握以下知识点:1. 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2. 掌握数学公式和定理的运用;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内容为探究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

三、实验器材1. 函数图像表;2. 比例尺;3. 直尺;4. 圆规;5. 铅笔。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函数图像表,按照比例尺画出函数y=x的图像;2. 以函数y=x的图像为基础,分别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平移相同的距离,画出对应的函数图像;3. 比较平移前后函数图像的特点,分析平移规律;4. 总结平移规律,并验证其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函数y=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1;2. 向上平移后的函数图像为y=x+b,其中b为平移的距离;3. 向下平移后的函数图像为y=x-b,其中b为平移的距离;4. 向左平移后的函数图像为y=x+k,其中k为平移的距离;5. 向右平移后的函数图像为y=x-k,其中k为平移的距离。

六、实验结论1. 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为:向上平移b个单位,函数变为y=x+b;向下平移b个单位,函数变为y=x-b;向左平移k个单位,函数变为y=x+k;向右平移k个单位,函数变为y=x-k;2.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函数图像平移规律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实验心得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 实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数学概念的本质,提高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3.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上,更存在于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八、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2. 在实验结束后,要总结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 多参加数学实验,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实用文档大全《数学实验》实验报告( 2012 年 4 月 8 日)一、实验问题1.(指派问题)考虑指定n个人完成n项任务(每人单独承担一项任务),使所需的总完成时间(成本)尽可能短. 已知某指派问题的有关数据(每人完成各任务所需的时间)如下表所示,试建模并求解该指派问题。

2.(二次指派问题)某公司指派n个员工到n个城市工作(每个城市单独一人),希望使所花费的总费用尽可能少。

n个员工两两之间每个月通话的时间表示在下面的矩阵的上三角部分(因为通话的时间矩阵是对称的,没有必要写出下三角部分),n个城市两两之间通话费率表示在下面的矩阵的下三角部分(同样道理,因为通话的费率矩阵是对称的,没有必要写出上三角部分). 试求解该二次指派问题。

3、金星第四章课后习题第1或3题任选一题。

二、问题的分析(涉及的理论知识、数学建模与求解的方法等)1)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优化模型2)根据优化模型,利用LINGO 来求解模型。

实用文档大全三、计算过程、结论和结果分析1.模型:ij44114141: 1,2,3,4: 12341 i ja0 i jx:i jmodel min1 j=1,2,3,4..1 i=1,2,3,4ijij iji jijiijjmna xas ta====⎧=⎨⎩⎧=⎪⎪⎨⎪=⎪⎩∑∑∑∑工人任务,,,第个人完成第项任务第个人不完成第项任务第个工人完成第项任务所用的时间model:sets:m/1..4/;n/1..4/;link(m,n):a,x;endsetsmin=sum(link(i,j):x(i,j)*a(i,j));for(m(i):sum(n(j):a(i,j))=1);for(n(j):sum(m(i):a(i,j))=1);data:x=15 18 21 2419 23 22 1826 18 16 1919 21 23 17;enddataend结果: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Objective value: 70.00000 Infeasibilities: 0.000000Total solver iterations: 7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A( 1, 1) 0.000000 0.000000A( 1, 2) 1.000000 0.000000A( 1, 3) 0.000000 5.000000A( 1, 4) 0.000000 10.00000A( 2, 1) 1.000000 0.000000实用文档大全A( 2, 2) 0.000000 1.000000A( 2, 3) 0.000000 2.000000A( 2, 4) 0.000000 0.000000A( 3, 1) 0.000000 11.00000A( 3, 2) 0.000000 0.000000A( 3, 3) 1.000000 0.000000A( 3, 4) 0.000000 5.000000A( 4, 1) 0.000000 1.000000A( 4, 2) 0.000000 0.000000A( 4, 3) 0.000000 4.000000A( 4, 4) 1.000000 0.000000X( 1, 1) 15.00000 0.000000X( 1, 2) 18.00000 0.000000X( 1, 3) 21.00000 0.000000X( 1, 4) 24.00000 0.000000X( 2, 1) 19.00000 0.000000X( 2, 2) 23.00000 0.000000X( 2, 3) 22.00000 0.000000X( 2, 4) 18.00000 0.000000X( 3, 1) 26.00000 0.000000X( 3, 2) 18.00000 0.000000X( 3, 3) 16.00000 0.000000X( 3, 4) 19.00000 0.000000X( 4, 1) 19.00000 0.000000X( 4, 2) 21.00000 0.000000X( 4, 3) 23.00000 0.000000X( 4, 4) 17.00000 0.000000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1 70.00000 -1.0000002 0.000000 -14.000003 0.000000 -18.000004 0.000000 -14.000005 0.000000 -17.000006 0.000000 -1.0000007 0.000000 -4.0000008 0.000000 -2.0000009 0.000000 0.000000第1个人完成第2项,第2人完成第1项,第3人完成第3项,第4人完成第4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1、初步认识迭代,体会迭代思想的重要性。

2、通过在mathematica环境下编写程序,利用迭代的方法求解方程的根、线性方程组的解、非线性方程组的解。

3、了解分形的的基本特性及利用mathematica编程生成分形图形的基本方法,在欣赏由mathematica生成的美丽的分形图案的同时对分形几何这门学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从哲理的高度理解这门学科诞生的必然性,激发读者探寻科学真理的兴趣。

4、从一个简单的二次函数的迭代出发,利用mathematica认识混沌现象及其所蕴涵的规律。

5、.进一步熟悉Mathematic软件的使用,复习总结Mathematic在数学作图中的应用,为便于研究数学图像问题提供方便,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数学问题以及问题的实际意义。

6、在学习和运用迭代法求解过程中,体会各种迭代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收敛速度上的异同点。

二、实验的环境:学校机房,mathematica4环境三、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迭代(一)—方程求解函数的迭代法思想:给定实数域上光滑的实值函数)(xf以及初值x定义数列1()n n x f x +=, ,3,2,1,0=n , (1)n x , ,3,2,1,0=n ,称为)(x f 的一个迭代序列。

(1)方程求根给定迭代函数)(x f 以及初值0x 利用(1)迭代得到数列n x , ,3,2,1,0=n .如果数列收敛到某个*x ,则有)(**x f x =. (2) 即*x 是方程)(x f x =的解。

由此启发我们用如下的方法求方程0)(=x g 的近似解。

将方程0)(=x g 改写为等价的方程)(x f x =, (3) 然后选取一初值利用(1)做迭代。

迭代数列n x 收敛的极限就是方程0)(=x g 的解。

为了使得迭代序列收敛并尽快收敛到方程0)(=x g 的某一解的条件是迭代函数)(x f 在解的附近的导数将的绝对值尽量小,因此迭代方程修订成x x f x h x )1()()(λλ-+== (4) 选取λ使得|)(|x h '在解的附近尽量小. 为此, 我们可以令,01)()(=-+'='λλx f x h得)(11x f '-=λ. 于是 1)()()(-'--=x f x x f x x h .特别地,如果取x x g x f +=)()(, 则可得到迭代公式.,1,0,)()(1 ='-=+n x g x g x x n n n n (5) (2)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的迭代求解理论与矩阵理论给定一个n 元线性方程组⎪⎩⎪⎨⎧=++=++,,1111111n n nn n n n b x a x a b x a x a (6)或写成矩阵的形式,b Ax = (7) 其中)(ij a A =是n 阶方阵,T n x x x x ),,(21 =及T n b b b b ),,,(21 =均为n 维列向量.熟知,当矩阵A 的行列式非零时,以上的方程组有唯一解.如何有效,快速地寻求大型的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释科学工程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迭代法常常是求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用迭代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思想与上一小节介绍的方程求根的方法是类似的。

将方程组(7)改写成,f Mx x += (8) 其中)(ij m M =是n 阶矩阵,T n f f f ),,(1 =是n 维列向量. 任意给定初试向量0x ,由迭代f Mx x n n +=+1 (9) 确定向量序列.,1,0, =n x n 如果n x 收敛到向量*x ,则有,**f Mx x +=则*x 为方程组(7)的解.假设矩阵A 的对角元素0,1,2,ij a i n ≠=。

令11(,,)nn D diag a a =,则我们可以将方程(7)改写成()Dx D A x b =-+或11()x I D A x D b --=-+ (10) 由上式即可确定一种迭代格式。

如果即将矩阵1()I D A --分解为U L +,其中,L U 分别为下三角阵与上三角阵,则(10)可以进一步改成1()I L x Ux D b --=+或111()()x I L Ux I L D b ---=-+- (11) 上式又可确定另一种迭代格式。

(3)非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求解理论类似于单变量的方程组及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用迭代方法可以求更加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的解,给定非线性方程组111(,,)0,,(,,)0.n n n f x x f x x =⎧⎪⎨⎪=⎩ (12)将它改写为等价的方程组1111(,,),,(,,).n nn n x g x x x g x x =⎧⎪⎨⎪=⎩ 或()x g x = (13)其中,x 为n 维列向量Tn x x x ),...,(1=,1((),())T n g g x g x =⋅⋅⋅ 为n 维列向量函数,由上式即确定了一种迭代格式1(),0,1n n x g x n +== . 由于非线性方程组可能有许多解(甚至有无穷多个解),因此对它的求借比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2、迭代(二)—分形分形几何—描述自然界的几何形态,把自然形态看作是具有无限嵌套层次的精细结构,并且在不同尺度下保持某种相似的属性,于是在简单的迭代过程中就可以得到描述复杂的自然形态的有效方法。

(1) 生成元早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一些数学家就构造出一些边界形状极不光滑的图形。

这类图形的构造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最终图形F 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R 通过对初始图形0F 不断修订得到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图形是Koch 曲线, 它的构造方式是给定一条直线段0F ,将它分为三等分,并将中间的一段用以该线段为边的等边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代替,得到图形1F . 然后, 再对图形1F 中的每一小段都按上述方法修改, 以至无穷. 则最后得到的极限曲线k k F F ∞→=lim ,即所谓的Koch 曲线.Koch 曲线的修改规则R 是将每一条直线段0F 用一条折线1F 代替, 我们称1F 为该分形的生成元. 分形的基本特性完全由生成元决定. 因此, 给定一个生成元, 我们就可以生成各种各样的分形图形。

(2) 复变函数迭代理论给定初始复数0Z ,考虑如下迭代:21,0,1,2,(1)k k Z Z k μ+=+= 其中,0,1,2,k Z k =为复数,μ为(复)常数。

对于给定的初始点0Z ,迭代序列有可能有界,也可能发散到无穷。

令是使得迭代序列有界的所有初值0Z 构成的集合,即J μ={0Z |迭代序列0{}k k Z ∞=有界}我们称J μ在复平面上构成的集合为Julia 集。

对不同的参数μ, Julia 集的形状也会不同。

特别的0μ=,对应的Julia 集为圆盘。

如果固定初值0Z ,则对不同的参数μ,迭代序列0{}k k Z ∞=的有界性也不相同。

令0Z M 是使得迭代序列0{}k k Z ∞=有界的所有参数构成的集合,即 0Z M ={μ|迭代序列0{}k k Z ∞=有界}则称0Z M 在复平面上构成的集合为Mandelbrot 集。

为了便于在计算机上绘制出Julia 集和Mandelbrot 集,我们令,k k k Z x iy p iq μ=+=+,则(1)式可改写为22112k k k k k k x x y p y x y q ++⎧=-+⎪⎨=+⎪⎩ 1,2,k=记22k k k r x y =+,则Julia 集为使得序列0{}k k r ∞=有界的初始点00(,)x y 构成的集合,Mandelbrot 集为使得序列0{}k k r ∞=有界的参数(,)p q 构成的集合。

Julia 集与Mandelbrot 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你是很难想象的。

下面,我们给出这两个集合的计算机作图方法。

Julia 集绘制方法(1)设定初始值,p q ,一个最大的迭代次数N ,图形的分辨率大小,a b 和使用的颜色数K (如16K =)(或者给定灰度级L )。

(2)设定一个上界值M ≥。

(3)将矩形区域:{(,)|,}R x y M x y M =-≤≤分成a b ⨯的网格,分别以每个网点(,)i i f g ,2i M f M i a =-+⨯,2i M g M j b =-+⨯,0,1,2,i =,0,1,2,j =作为初始值00(,)x y 利用riter 做迭代(实际上,只需对满足22200x y M -≤的初始点迭代)。

如果对所有n N ≤,222n n x y M -≤,将图形的(,)i j 像素点用黑色显示。

否则,如果从迭代的某一步0n 开始有002n n x y M +>,则利用第种颜色显示相应像素(或者用相应的灰度级显示)。

Mandelbrot 集绘制方法(1)设定一个最大的迭代次数N ,图形的分辨率大小,a b 和使用的颜色数K (如16K =)(或者给定灰度级L )。

(2)设定一个上界值2M≥。

(3)将矩形区域:{(,)|,}R x y M x y M =-≤≤分成a b ⨯的网格,分别以每个网点(,)i i f g ,2i M f M i a =-+⨯,2i M g M j b =-+⨯,0,1,2,i =,0,1,2,j =作为参数值(,)p q 利用riter 做迭代(实际上,只需对满足224p q +≤的初始点迭代)。

每次得带的初值均为00(,)(0,0)x y =。

如果对所有n N ≤,222n n x y M -≤,将图形的(,)i j 像素点用黑色显示。

否则,如果从迭代的某一步0n 开始有002n n x y M +>,则利用第种颜色显示相应像素(或者用相应的灰度级显示)。

四、实验的容和步骤:练习1给定初值x及迭代函数22)(xxxf+=,迭代n次产生相应的数列。

mathematica程序如下:运行结果为:练习2设.)(baxxf+=利用(1)做迭代得到序列.,1,0,=nxn(1)写出序列nx的通项公式为:12(1)n n nnx a x a a a b--=+++++(2)在什么条件下,迭代(1)对任意的初值x都收敛?答:据几何级数的收敛性,当||1a<时,迭代(1)对任意的初值x都收敛。

(3)影响收敛性的主要量是什么?它与)(xf的一阶导数有什么关系?常数b对迭代的收敛性有没有影响?收敛速度的快慢由什么量决定?答:影响收敛性的主要量是a,它即为()f x的一阶导数,常数b对迭代的收敛性没有影响,收敛速度的快慢由a和b共同决定。

(4)对于任意给定的线性方程0)(=+=BAxxg,你是否可以将它改写成等价的形式)(xfx=使得迭代总是收敛?答:对于任意给定的线性方程()0g x Ax B=+=,我们总可以将它改写成等价的形式()x f x=使得迭代总是收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