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完善)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完善)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完善)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成因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2、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Array【练习一】(2013高考题江苏卷)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

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

图24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

然原因有_________。(3分)

⑵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1通过读图4.16,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练习二】图14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

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1010年,该农业区耕地

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取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思考挖掘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案例⑤】通过对案例⑤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1 新疆生态破坏与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性

2 以西南地区为例,说明生态环境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练习三】(2016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图21 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

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

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

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

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图22 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

理的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_,该

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 分)

4环境管理的主体是什么?环境管理的对象的层次包括哪些?他们的约束方向分别是什么?

5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列举生活中你能做的常见的符合环境道德的行为。

随堂练习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B.兴修水利

C.战争破坏D.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2.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区为次生林比重最大的地区

B.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C.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3、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生态问题是

A.沙尘暴

B.泥石流

C.水土流失

D.台风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

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

务。分析表一中的数据,做下面4~5题:

4.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A.0.4 B.-0.4 C.2.0 D.-2.0

5.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亦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6.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的秸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这种做法的最主要好处是()A.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 D.可以抽出时间种植反季节蔬菜

7.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

N)总面积300000公顷,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是中国最

大的泥炭沼泽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主要自然条件。

(2)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

有哪些?

(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

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

生态所起的作用。

答案:

练习一

(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

(3)A C

练习二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2分)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2分)(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2分)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练习三

(1)从图中可以得出降水少,沙漠广,破坏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

(2)库布齐沙漠靠东,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图中显示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 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主要作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随堂练习

7 (1)水源充足,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系统被破坏

(3)①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②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③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④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地理简答题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专题.doc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⑴台风 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⑵寒潮 A. 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 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 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 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 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 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 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地震 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B. 形成: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 1.1 土壤污染 (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1) 1.4 乡镇工业污染 (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2) 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3) 2.3 污染途径 (3) 2.4 污染负荷大 (3) 2.5污染范围大 (3) 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 3.1 环境一直薄弱 (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3) 4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5)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1.如何理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和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环境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太基本问题之一,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现象,高度概括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任务,即实现“两个和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创新和最高价值追求。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基础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再次,“两个和解”是内在统一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是“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物质基础,“人类本身的和解”则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社会前提。诚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和解”将成为真正的现实,到那个时候,“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一、生态破坏问题 1.(2008年江苏卷)图2l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1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植被稀少,且常有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总结反思: ①沙尘暴的分布: ②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③沙尘暴的影响: 2.(2009年海南卷,26)(10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分)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4分) 总结思考:干旱、半干旱地区内流河沿岸发展灌溉农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基 沙 聚 图10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①不合理用水地区: ②河流下游地区: 3.(2012年山东卷)(10分)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km2) 总结反思:土壤次生盐碱(渍)化的问题总结: ①形成原因: ②中国和世界的可能分布地区: ③治理措施:

4.(2009年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3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等生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4分)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总结反思: ①湖泊萎缩的类型和原因分别为: ②湖泊萎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当代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为进一步动员全镇上下发现和整治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水平,根据省委、 __关于开展“明查暗访督查年”活动的安排部署和《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县整改“1+6”行动方案》、《**县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本方案。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真走实看找问题、上下联动抓整改、全民行动靓家园”为主题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 (一)全镇行动,全员下沉。由党政 __牵头,带领班子成员和全镇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广泛动员村组干部和广大群众,紧盯河流沟渠、集镇村庄、工矿企业、学校医院、农田林网、农牧设施、车站广场、旅游景区、城乡道路、建筑工地、村内死角等重点区域,集中时间、人力和精力,拉网式排查整治各类生态环境问题。 (二)发现问题, __整改。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汇总排查出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逐项明确牵头村(单位)、责任人、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确保排查问题不留死角、整改问题全面到位。

(三)现场督办,严禁作假。由党政 __带队,抽调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组成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开展全面复核检查,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进行现场督办,督促问题村(单位)全面落实责任、全力推进整改。坚决杜绝工作作假和数字造假,确保情况反映、汇报材料、数据统计真实可靠。 (四)落实不力,严肃追责。坚决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中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行动不积极的村和单位,依照党政纪对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追责,倒逼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发现问题和整治问题双管齐下,通过“十一走行动”发现问题、“四治措施”落实整改,全覆盖、无死角发现和整治全镇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一)“十一走行动”发现问题 全镇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精心设计“走”的路线,合理搭配工作力量,带领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开展“河流渠道走两岸、集镇村庄走外圈、工矿企业走周边、学校医院走四边、农田林网走地坎、农牧设施走四旁、车站(广场)市场走外环、城乡道路走路肩、旅游景区走沟沿、建筑工地走现场、村内卫生走死角”的“十一走行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力的日益扩大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资源利用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自然资源在促进人类向前发展,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无限制的物质需求增长,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自然界正在以一种报复式的反馈方式警告人类,各种自然灾害不断侵蚀人类生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如何维护好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今乃至将来都必须重视的事情。 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国土资源安全方面。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全球第三,但是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水资源安全问题。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向国人敲响了警钟。 (3)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排放、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工具尾气等。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6.3

生态环境部于6月2日上午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全国194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比例为74.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3.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说,从2019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来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用三个“越来越”概括表述:一是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1.7%,重污染天数由平均10天下降到6天,减少了40% ,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由36天下降到20天,减少了约45%,北京由43天下降到4天,减少了约90%。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总体上升,2019年达82%。二是水质越来越清。“十三五”以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体逐年减少,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累计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全国海水水质稳中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累计提高6.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体比例累计下降6.6个百分点。三是生态越来越美。全国生态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由2012年的452个增加到2019年的817个,其中12.5%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好转。 柏仇勇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改善程度距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全国仍有6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仍为轻度污染;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地下水水质总体上并不乐观;全国近岸海域仍有13个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