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听雨

合集下载

蒋捷《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蒋捷《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虞美人〔宋〕蒋捷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

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阅读答案]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问题】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

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

【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

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原文、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原文、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出自宋代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创作背景:公元1267年,元灭南宋。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

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

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

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

“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

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

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雨》。

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

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虞美人听雨》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细腻的词藻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美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虞美人听雨》的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共鸣。

虞美人听雨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蛮初见时,两个青梅竹马,大人曾劝我们,可惜不合适,不理世间是非,只道世间人争我不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哥儿拍起门檐来,扑落又何尝扑起?愿奴踏青青草地,白月光里,弄双影儿飞疑是。

记得秋天画堂中,美人曾允许,见面也千般似。

思量却平地起云烟,遭乱世,情难求。

怨郎吟罢君回首,却话巫山云雨浑是空。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听雨》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虞美人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与恶劣环境下的情感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幸福的追求与无奈的现实。

以下是对《虞美人听雨》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梦里的楼台高高锁住,醒来时却只见帘幕垂低。

去年的春天的恨意,却在这时回来,落花落地,人孤独站立,微雨中燕子双飞。

记得那个小美人初次见面时,我们两个是青梅竹马的关系,大人们也曾经劝过我们,但可惜我们合不来。

我们不理会世间的是非,只想着世间的人在争夺,而我不争。

只怕两岸的小船,难以承载太多的忧愁。

屋檐上的哥儿拍打起来,却是摔倒了又重新站起来?我愿意踏在绿草如茵的地面上,在白色月光下,玩耍着影子,仿佛在飞翔。

记得那个秋天,在画堂中,美人曾经允诺,见面也千种相似。

思量结果却平地产生了云烟,在这乱世之中,爱情很难得到满足。

男子叹息着回头,却发现巫山云雨也沦为了空洞。

赏析:这首《虞美人听雨》通过描述虞美人对往事的回忆,勾勒出了一个爱情故事的起伏与无奈。

虞美人听雨,心情低落,回忆起她与男主角之间曾经的美好时光。

她对于去年春恨的描写,以及落花中独自立立,微雨中燕子双飞的景象,表达了她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与不舍。

虞美人·听雨的词意

虞美人·听雨的词意

虞美人·听雨的词意
《虞美人·听雨》是一首古代词作,作者是晏殊,词牌名为《虞美人》。

这首词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来表达词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首先,词中通过“江南”、“烟雨”等词语来描绘出雨中江南的景象,展现出了一种意境优美的南国江南的风情。

这些景象中蕴含着词人对江南的深情眷恋,以及对江南美好风光的赞美之情。

其次,词中通过“烟雨”、“离愁”等词语来表达词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雨水的落下和江南的美景让词人产生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最后,词中通过“断肠人在天涯”等词语来表达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雨中的江南,词人的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这种思念更加凸显了词中的离愁别绪。

总的来说,《虞美人·听雨》这首词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以及表达词人内心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词人
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江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

《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

《虞美人·听雨》诗词鉴赏古诗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解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创作背景1267年,元灭南宋。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诗文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南宋蒋捷《虞美人183;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南宋蒋捷《虞美人183;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南宋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出典】南宋蒋捷《虞美人·听雨》注:1、《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断雁:失群的孤雁。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无情:无动于衷。

3、译文1: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译文2:青春年少时,在歌楼上细听雨声,烛昏罗帐,尽情欢乐,蜜意柔情。

人到中年时,在客船里细听雨声,断雁西风,江阔云低,开阔深沉的情怀啊!离群的孤雁,悲鸣在西风之中。

晚年的今天,在僧房内细听雨声,头发花白,历尽沧桑,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

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落到天明。

译文3:年少的时候在歌楼上听雨,红烛摇曳,昏暗了罗帐。

中年在异乡的小舟上听雨,广阔的江面上白云低垂,一只离群的大雁在细风中哀鸣。

而今在僧庐下听雨,两鬓已经斑白。

感叹悲欢离合总是那么无情,任由阶前雨滴滴到天明。

译文4: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关于作者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

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

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

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

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

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

“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

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
心中的不平静。

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

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

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有关试题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
(2)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3)红烛昏罗帐”中的的“昏”字妙处
(4)如何理解“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中的“客”
和“断”?
(5)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6)词中的意象?它们各什么蕴意?
答案
(1)少年时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乡,情绪悲凉;而今鬓发斑白,愁苦满怀(或看破红尘)
(2)“听雨”是全词的线索,它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3)“昏”字在词中无暗淡昏沉的气氛,反而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

它将少年风流不羁的情怀点染得恰到好处。

且不论是否醉生梦死,这确实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的岁月。

(4)这一句写南宋动乱,将蒋捷少年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彻底击破。

他飘零江湖,无所依托,在风雨飘摇中寄迹湖海。

“客”字点明作者流亡他乡,无家可归;“断”字渲染了作者孤苦无依。

它们与少年的的“红烛昏罗帐”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一个极其鲜艳明丽,一个无比萧瑟凄凉,感染力很强。

(5)壮年时,有涛声、雁声、风声相伴,虽然愁苦,却能概然。

“而今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那雨打心头的寒苦酸涩,那“一任”的“洒脱”却是形似解脱而心极难安的最严酷的境界。

“一任”实际上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表现。

表面上看,似乎大彻大悟,事实上心境依然不能解脱: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点滴到天明”,实际上是点滴到心头。

所以说,“一任”语似超脱,实则沉痛致极。

(6)词人善于用精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如少年时的“歌楼、红烛、罗帐”构成一个非常欢快、和谐的氛围;壮年时的“客舟、断雁、西风”对应,增添几分凄凉之感;老年时的“僧庐”暗示他已受佛家“空幻”思想的影响,达到心如止水的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