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

合集下载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

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

【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

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2)断雁:失群孤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4)无情:无动于衷。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译文简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译文简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原文|译文|简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虞美人·听雨》原文宋代: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简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原文、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原文、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出自宋代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原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创作背景:公元1267年,元灭南宋。

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蒋捷《虞美人·听雨》高考诗歌精读_32ba

蒋捷《虞美人·听雨》高考诗歌精读_32ba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古诗鉴赏0104 1039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①。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②。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断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蒋捷生卒年不详。

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咸淳十年(1274)进士。

宋亡,隐居太湖竹山,因以为号,人称竹山先生。

有《竹山词》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奕并称“宋末四大家”。

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

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

壮年听雨在客舟了。

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

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

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

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

“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复沓串连,上、下片浑然一体,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

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

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

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

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

“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

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

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

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雨》。

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

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纳兰性德《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虞美人听雨》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细腻的词藻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美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虞美人听雨》的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共鸣。

虞美人听雨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蛮初见时,两个青梅竹马,大人曾劝我们,可惜不合适,不理世间是非,只道世间人争我不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哥儿拍起门檐来,扑落又何尝扑起?愿奴踏青青草地,白月光里,弄双影儿飞疑是。

记得秋天画堂中,美人曾允许,见面也千般似。

思量却平地起云烟,遭乱世,情难求。

怨郎吟罢君回首,却话巫山云雨浑是空。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听雨》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虞美人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与恶劣环境下的情感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幸福的追求与无奈的现实。

以下是对《虞美人听雨》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梦里的楼台高高锁住,醒来时却只见帘幕垂低。

去年的春天的恨意,却在这时回来,落花落地,人孤独站立,微雨中燕子双飞。

记得那个小美人初次见面时,我们两个是青梅竹马的关系,大人们也曾经劝过我们,但可惜我们合不来。

我们不理会世间的是非,只想着世间的人在争夺,而我不争。

只怕两岸的小船,难以承载太多的忧愁。

屋檐上的哥儿拍打起来,却是摔倒了又重新站起来?我愿意踏在绿草如茵的地面上,在白色月光下,玩耍着影子,仿佛在飞翔。

记得那个秋天,在画堂中,美人曾经允诺,见面也千种相似。

思量结果却平地产生了云烟,在这乱世之中,爱情很难得到满足。

男子叹息着回头,却发现巫山云雨也沦为了空洞。

赏析:这首《虞美人听雨》通过描述虞美人对往事的回忆,勾勒出了一个爱情故事的起伏与无奈。

虞美人听雨,心情低落,回忆起她与男主角之间曾经的美好时光。

她对于去年春恨的描写,以及落花中独自立立,微雨中燕子双飞的景象,表达了她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与不舍。

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

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

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虞美人·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断雁:失群孤雁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听雨:题目赏析: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但宋朝很快就灭亡。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

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字词解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试题:(1)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2)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

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分)(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2)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

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3)比喻。

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年少不知愁滋味 年少不知愁滋味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忧患始
•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壮年听雨客舟中
3.两鬓斑白顿悟生 两鬓斑白顿悟生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僧庐下
• 1.诗的悲情体现生命精神 1.诗的悲情体现生命精神 •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或骨横朔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 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钟嵘《 钟嵘 诗品》
2.诗的思索体现哲学的智慧 2.诗的思索体现哲学的智慧
智慧之一: 智慧之一:化悲为健
• • • • • • • • • 鲍照《拟行路难》 鲍照《拟行路难》 其六) (其六) 对案不能食, 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 弃置罢官去, 还家自休息。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 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侧。 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何况我辈孤且直!
• • • • • • • • • • • • • • • 李白《将进酒》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 尔同销万古愁
悲情之四: 悲情之四:伤生命
• • • • • • • •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十四) 十四)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 生者日已亲。 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 出郭门直视, 但见丘与坟。 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 古墓犁为田, 松柏摧为薪。 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 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 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 思还故里闾, 欲归道无因。 欲归道无因。
悲情一: 悲情一:伤时
• • • • • • • • • 张惠言《水调歌头》 张惠言《水调歌头》 今日非咋日,明日复何如? 今日非咋日,明日复何如? qiè)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 朅(qi )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 转平芜。 转平芜。 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 名山料理身後,也算古人愚。 名山料理身後,也算古人愚。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 入吾庐。 入吾庐。 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咏蛙》 咏蛙》
• • • • 独坐池塘如虎蹲, 独坐池塘如虎蹲, 绿柳树下养精神。 绿柳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哪个虫儿敢作声。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问苍茫大地, 问苍茫大地 •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长沙》 (《沁园春 长沙》1925年 ) •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西江月·井冈山 井冈山》 1928年 (《西江月 井冈山》,1928年9月)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 1935年 (《忆秦娥 娄山关》,1935年2月)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七律·长征 长征》 1935年10月 (《七律 长征》,1935年10月)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沁园春·雪 1936年 (《沁园春 雪》,1936年2月)
/first/201005/10/content_1096655.htm
一、蒋捷其人
• 蒋捷,字胜欲,阳 蒋捷,字胜欲, 今江苏宜兴) 羡(今江苏宜兴) 生当宋、 人。生当宋、元易 代之际, 代之际,约为宋度 宗咸淳十年( 宗咸淳十年(1274) ) 进士。 进士。蒋捷年青时 曾贵为一介公子, 曾贵为一介公子, 宋亡后保持气节, 宋亡后保持气节, 隐居竹山不仕。 隐居竹山不仕。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 • • • • 钟山风雨起苍黄,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不可沽名学霸王。
• “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 悲欢离合总无情” 悲欢离合总无情 感慨万端。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 生,感慨万端。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 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 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 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一翦梅;舟过吴江》);忧离伤 绿了芭蕉” 一翦梅;舟过吴江》);忧离伤 他曾道“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愁月” 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愁月” 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 经历风雨飘摇, (《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 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 声声慢; 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 秋声》 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 虞美人; 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 雨》。 • 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 这首词言简意深, 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 耐人咀嚼, 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 耐人咀嚼,更因其独 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拓展阅读
《虞美人》(李煜)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 几多愁?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向东流。
四、古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
三、艺术特色
• 1.蒙太奇手法的借用 1.蒙太奇手法的借用 •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构成、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构成、 组合。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指画面、 组合。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指画面、 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 2.意象化词语及象征手法的使用 2.意象化词语及象征手法的使用 • “歌楼”、“客舟”、“僧庐”,暗寓人 歌楼” 客舟” 僧庐” 生主要行迹,蕴涵着不同情绪。 生主要行迹,蕴涵着不同情绪。
• • • • •
阮籍《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 宁与燕雀翔, 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 黄鹄游四海, 中路将安归? 中路将安归?
• • • • •
杜牧《鹭鸶》 杜牧《鹭鸶》 雪衣雪发青玉嘴, 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一树梨花落晚风。
悲情之三: 悲情之三:伤离别
• • • • • • • •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白居易《途中感秋》 白居易《 白居易 途中感秋》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 司空曙《 司空曙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马戴《 马戴 灞上秋居》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黄庭坚《 黄庭坚 寄黄几复》
• 王羲之的《兰亭序》(节选) 王羲之的《兰亭序》 节选)
……古人云:“死生亦 古人云: 古人云 大矣。 岂不痛哉! 大矣。”岂不痛哉!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shāng)为妄作 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悲夫!…… •
悲情之二: 悲情之二:伤史
• 《乌衣巷》 乌衣巷》 • (唐)刘禹锡 • • • • 朱雀桥边野草花,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飞入寻常百姓家。 • • • • • • • • •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楼船下益州,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故垒萧萧芦荻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