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复习纲要题库-第五章

思修复习纲要题库-第五章
思修复习纲要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一、单项选择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 B )。

A.职业道德

B.社会公德

C.家庭道德

D.

2、“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 C )。

A.民法规则

B.生活习惯

C.社会公德

D.职业道德

3、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D )。 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之举

4、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性灾祸,如车祸、火灾、溺水、急病等。这就需要人们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甚至不怕牺牲生命。这是社会生活中( A )。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业道德的要求

C.家庭美德的要求

D.环境道德的要求

5、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D )。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6、社会公德一般义务包括有( C )。

A.缴营业税

B.缴学费

C.不得损害公物

D.履行合同

7、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B )。

A.公共生活

B.行为规范

C.高尚道德

D.法律规定

8、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 D )。 A.行政法规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社会公德

9、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 )

A.社会公德

B.美学规范

C.宗教规范

D.法律规定

10、社会公德就内容本身来说( A )。

A.有阶级性特征

B.无全人类性特征

C.无阶级性特征

D.无全社会性特征 11、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

( C )。

A.局部行为准则

B.最高行为准则 .基本行为准则 D.法律规范

12、社会公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基本要求是( A )。

A.保护生态环境

B.保护动植物

C.防止水土流失

D.防止大气污染

13、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是( B )。

A.狭义社会公德

B.广义社会公德

C.高尚道德

D.法律规定

14、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主要是( D )。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个人品德

15、影响公共生活、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最主要行为规范是( B )。

A.个人道德

B.社会公德

C.职业道德

D.家庭道德

16、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B )。

A.文化水平提高

B.社会道德风尚

C.生产进步程度

D.国际交往扩大

17、“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 A )。

A.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B.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C.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D.共同合作的道德原则

8、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这是我国现代社会提倡的( A )

A.社会公德的要求之一

B.

C.职业道德的要求之一

D.

19、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一致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B )。

A.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

B.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D.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体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0、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这是属于( B )。

A.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B. 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 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D. 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二、多项选择

1、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公德自律:( ABCD )。

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C.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D.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主要是( AC )。

A.道德

B.风俗

C.法律

D.纪律

3、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目的是(ABCD )。

A.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B.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C. 保障公共安全

D.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

4、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与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在(ABCD )。

A.危害社会的程度不同

B.违反的法律规范不同

C.行为的表现形态不同

D.受到的处罚不同

5、对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处罚种类包括(ABD )。

A 、警告

B 、罚款 C、暂扣或者吊销机许可证 D 、行政拘留

6、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遇有下列(ABCD )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A.是本案当事人的

B. 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C.是本案当事人的亲属的

D. 本人或者其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7、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采取的法律救济途径有( AB)。

A.申请行政复议

B.提出行政控告

C.同时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D.提起行政诉讼

8、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 ABC)检举、控告。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行政监察机关

D.人民法院

9、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是( ABCD),情节轻微尚不构刑事处罚的行为

A. 扰乱社会秩序

B.妨害公共安全

C.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D.侵犯公私财产

10、《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CD )

A.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B.维护社会安定原则

C. 和平进行原则

D. 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三、判断题(正确A,错误B)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 )

2、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德的特点有阶级性。( A )

3、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 A )

4、法律规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B )

5、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进步程度。( B )

6、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社会公德的原则要求。( B )

7、家庭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 B )

8、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 A )

9、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是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目的的基本方面。( B)

10、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A )

一. 单选题

(1).(C)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P120

A.人口

B.地理环境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动、植物

(2).法是( )意志的反映。【C】P120

A.个人 B.所有社会成员 C.统治阶级 D.社会组织

(3). 法的关系根源于【C】P120

A.法的本身 B.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 C.物质的生产关系D.意识的发展

(4). 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是【A】P120

A.国家意志 B.集体意志 C.社会意志 D.个人意志

(5) 法的个别指引作用的优点是【A】P126

A.针对性强 B.多次适用 C.效率高 D.可行性强

(6). 法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之处在于它的特殊的【D】P126

A.预防性 B.预见性 C.公正性 D.强制性

(7).法的作用是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其中通过法律的实施对准备采取同类行为的人或一般所发生的积极影响,指的是法的(A)P126 A. 教育作用 B .评价作用 C. 预测作用 D. 指引作用

(8)法律规范中具体指明的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的行为模式的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要素中的【B】 P126

A.假定 B.处理 C.制裁 D.结果

(9).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B】 P128

A.法律适用 B.法律制定 C.法律遵守 D.法律实施的监督 (10).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D】 P128/

A.法律编纂 B.法律规定 C.法律汇编 D.规范性文件的清理

(11).下列不属于国家监督的是【D】P129

A.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B.行政机关监督 C.司法机关监督D.舆论监督

(12).法的制裁作用发生的对象是【C】P130

A.每个主体 B.某个主体 C.违法犯罪者 D.社会

(13). 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是【A】P131

A.宪法 B.法律 C.规章 D.法规

(14).下列国家机关中,行使我国国家立法权的是【C】P133

A.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最高人民检察院

(15).下列机关无权提出行政法规议案的是【A】P144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各部、委 C.国务院直属机构D.国务院非常设机构

(16).我国的根本法是【A】P130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经济法

(17).()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P123.

A. 社会主义法律 B .封建制法律 C.奴隶制法律 D. 资本主义法律

(18).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步骤是(C) P128~130

①法律执行②法律制定③法律遵守④法律适用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 ①②④③

(19). 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制度和最根本的制度是(C)。P133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 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下面即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

(D)P138

A宗教信仰自由 B人身自由权 C休息权 D劳动权

一.多选题

(1).法律发展史上相应地先后产生过(ABCD)P121

A.奴隶制法律

B.封建制法律

C.资本主义法律

D.社会主义法律

(2).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社会主义法律的规范作用分为(ABCDE)P125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E.教育作用(3).社会主义法律对于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ABCD)具有重要的作用。P127

A.国家制度

B.经济制度

C. 社会秩序

D.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4).法律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ABCD)。P128

A. 立法

B. 执法

C. 司法

D. 受法

(5).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E)。P131

A. 党的领导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人权保障原则

D.法治原则

E. 民主集中制原则

(6).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ABCDE)。P133

A.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ABCDE)。P137

A.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自由权

C. 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D.社会经济权和文化教育权

E.特定主体权利

(8).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ABCDE)。P139

A.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B. 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D. 依法纳税

E.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特征包括(ABCDE)。P142

A.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本质的基本要求

B. 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C. 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D. 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E. 体现继承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文化要求(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包括(ABCDE)。P145

A. 宪法相关法

B. 民法商法

C. 行政法和经济法

D. 社会法和刑法

E.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 判断题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P119

2.法律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P120

3.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

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P125

4.法律的规范作用不包括评价作用。(×)P126

5.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造、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P128

6.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P131

7.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其他法律比宪法更为严格。(×)P13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

由。(√)P137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P142

10.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P145

11.法律发展史上先后产生过原始社会法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

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P120 (×)

12.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吗?(√) P131

13.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民主集中制的建立(X )

P132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的阶级本质( X)P133

15.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保证(X) P133

16.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P144

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X) P134

一、单向选择

1、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A)P140

A、前提和基础

B、基础

C、前提

D、前提和根本

2、(C)方面不属于实现有法可依。P141

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

D、道德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中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B)P141

A、领导基础

B、领导核心

C、领导先锋

D、领导主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解决国家发展中带有(A)问题P141

A、全局性

B、地方性

C、稳定性

D、全国性

5、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B) P142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结果内在统一而多层次的国家要求

C、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D、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6、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性质(D)P144

A、稳定性

B、变动性

C、连续性

D、时代性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A)为重要组成部分。P144

A、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B、全国性法规、地方性法规

C、全国性法规、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和基础性法规

8、(C)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P144

A、全国人大代表

B、全国人大代表大会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常委会

9、哪个不是基本法律制度(B)P144

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社会主义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10、(D)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A、刑法

B、全国性法规

C、诉讼法

D、宪法

11、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就我国现行的法律而论,广义的法律指 D 。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法律的整体

P119第二自然段

12、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就我国现行的法律而论,狭义的法律指 B 。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法律的整体

P119第二自然段

13、法律是 D 的体现;是由决定的。

A:国家制度社会性质 B:统治阶级人民公众

C:统治阶级意志国情 D:统治阶级意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P120第三、第四自然段第一句

14、法律的历史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 D

A:1 B:2 C:3 D:4

P121-122黑体字

15、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 C 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

A:私有制 B:国有制 C:公有制 D:按劳分配

P123第三段第一句

16、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 A 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领导阶级 D:资本阶级

P124黑体字

17、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史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B 和。

A:科学性;灵活性 B:科学性先进性 C:灵活性先进性

D:进步性灵活性

P125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18、法律的规范具有 C 作用。

A:1 B:3 C:5 D:7

P125-126黑体字

19、法律制定就是有 C 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A:执法权 B:司法权 C:立法权 D:行政权

P128最后一段第二句

20、法律适用是指国际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A:司法 B:执法 C:立法 D:行政

P129最后一段第二句

21、法律按照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法的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P144

22、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一般分为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其中司法的主体是B

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

C 国家监察机关 D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P128

2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应有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C

A指引作用 B 评价作用

C强制作用 D预测作用P126黑体字“强制作用”

24、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的是A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P129

25、在我国的价格体系中,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A

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军事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P133

2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结合在一起的。下列选项中,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是A

A领导权 B依法纳税

C依法服兵役D遵守宪法和法律P130宪法

27、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和情报,这种行为违反了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P144

28、甲因打架斗殴应被行政拘留。下列选项中,有权对甲进行行政拘留的是A

A公安机关B人民法院C人民检察院D工商行政管理机关P136机关

29、某市人民政府依法作出有关规范市区燃放烟花炮竹的规定。改行政行为是B A行政执法行为B抽象行政行为C被动行政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

30、某作家创作完成了一部小说,则该作家对该小说享有B

A专利权B著作权C发现权D商标权P137

二、多项选择

1、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是(BCD)

A、法律具有规范性

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C、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D、法律对社会全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课本p120倒数第二段)

2、社会注意法律的社会作用有(ABCD)

A、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B、维护社会注意的经济制度

C、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D、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课本p127-p128四段黑体字)

3、法律的历史类型中有(ABCD)

A、奴隶制法

B、资本主义法

C、封建制法

D、社会主义法

(课本p121-p122四段黑体字)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

A、人民主权原则

B、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课本p131-p132五段黑体字)

5、下列属于刑法规定的主刑的有(ABD)

A、死刑

B、有期徒刑

C、罚金

D、拘役

(课本p149第二、三行)

6、国家与法是(CD)

A、从来就有的

B、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C、在阶级社会才存在的

D、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

(课本p119-p120法律的一般含义)

7、按照各国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社会条件以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进行分类,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AB)

A、大陆法系

B、英美法系

C、法德法系

D、中华法系

(课本p121倒数第四、八行)

8、以下属于大陆法系的特点是(BC)

A、承认法官有创制法律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

B、法律成文化

C、在诉讼中,大陆法系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

D、在法律分类上有普通法与衡平法之分

(课本p122第一段)

9、法律的指引作用通过(BCD)

A、契约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禁止性规范

D、义务性规范

(课本p126第三、四行)

10、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ACD)

A、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B、在地位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C、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D、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课本p130-p131宪法的特征)

判断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但不由国家保证实施。( )

答案:错 p119 倒数第二行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除此之外,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之中。()

答案:对 p120 第二段

3.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

答案:对 p122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

4.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对 p130第三段

5.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民主集中制原则。()

答案:错 p131--132

6.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包括特定主体权利。()

答案:错 p139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答案:对 p140--141

8.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答案:对 p144

9.民法商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答案:错 p147第三段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候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答案:对 p133最后一段

一.单选题

1.()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A)P126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强制作用

2.教育作用主要有()种实现方式。(C)P126

A.1

B.2

C.3

D.4

3._______是我国社会安定和谐的前提和保证,是我国公民的最高法律义务。(D) P139

A.遵守宪法和法律

B.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利益

C.依法纳税

D.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4.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B)P140

A.标志

B.前提和基础

C.动力

D.保证

5.狭义的法律是指()。(B) P119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指定的地方性法律

6.法律意识、道德观念、( )等也在保证法律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P120

A.纪律观念

B.权利意识

C.正义观念

D.义务意识

7.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构成,一般取决于这个国家的______、政治制度和立法体制等因素。(B)P143

A.经济传统

B.法律传统

C.政治传统

D.立法传统

8._______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向的法律规范。(B) P148

A.刑法

B.社会法

C.民法商法

D.行政法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_____.(A) P131

A.人民当家做主

B.人民主权原则

C.民主集中制

D.依法治国

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C) P133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_____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A)

P123

A.工人阶级

B.地主阶级

C.农民阶级

D.广大知识分子

1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P121

A.主观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二.多选题

1.根据法律的规律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社会主义法律的规范作用分为()。(ABC)P125

A.指引作用

B.预测作用

C.评价作用

D.制裁作用

2.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先进理念()运用法律的力量引领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B)P128

A.制度化

B.法律化

C.规范化

D.职业化

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ABCD)P137

A.平等权

B.政治权利和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

D.人身自由权

4.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共同反映和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和()地位。(BC)P136

A.经济

B.政治

C.法律

D.文化

5.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D)P144

A.行政法规

B.宪法

C.法律

D.地方性宪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宪法相关法,______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ABCD) P144

A.行政法

B.经济法

C.社会法

D.民法商法

7.其中属于广义的法律的是()。(ABCD)P119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指定的地方性法律

8.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是哪几种?(AD)P119

A.制定

B.修改

C.补充

D.认可

9.属于宪法的基本原则的是?(ABCD)P130

A.党的领导原则

B.人民主权的原则

C.人权保障原则

D.法治原则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式是_____.(AD)P134

A.长期共存

B.相互制约

C.服从领导

D.肝胆相照

1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_____.(CD)P125

A.民族性

B.世界性

C.科学性

D.先进性

12.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ABC)P122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B.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C.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法律至上原则

三.判断题

1.法律具有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P126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职能。(√)P127

3.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P136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基本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P141

5.西方学者认为,法指的是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公平原则。(×)P119

6.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精神生活条件基础上的。(×)P120

7.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P144

8.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的主干。(×)P144

9.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体现政体。(×)P133

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P133

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P120

12.资本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P123

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和第一章题库思修题库

1、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 )。 A、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2、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B )。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3、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有( C)。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不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 规范和强制作用。 4、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有误的有(D )。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并不需要发挥思想 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 5、以下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思想道德不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6、以下关于法律和思想道德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B、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制度保障。 C、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 的规范和强制作用。 7、下列关于社会价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社会价值是社会和他人对于个体的意义 B、社会价值主要通过劳动、创造和贡献表现出来 C、社会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关系 D、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 8、下列关于社会价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对社会贡献得越多,其人生价值就越大 B、社会价值是社会和他人对于个体的意义

思修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材在阐述“公共生活及其特点”时指出: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这种现象表明人类的公共生活( B )。 A.正在变得越来越窄小 B.正在变得越来越广阔 C.正在变得难以控制 D.正在变得越来越简单 2.“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教材这段话描述的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特征之( A )。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C.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D.活动方式的虚拟性 3.“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它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没有秘密可言。”教材这段话阐述的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特征之( B )。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C.交往对象的社会性 D.活动方式的普遍性 4.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使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因此,公共生活领域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增加了人际交往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行为后果的不可预期性,从而造成了当代公共生活特征之( C )。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活动内容的新颖性 C.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D.活动方式的不确定性 5.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名胜游览、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这就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特征之( D )。 A.活动范围的普遍性 B.活动内容的复杂性 C.交往对象的社会性

思修题库第二章知识分享

思修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B ) A.理想B.信念C.人生观 D.价值观 2.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D ) A.片面性 B.政治性C.共同性 D.多样性 3.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地到达彼岸。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充满信心,坚持胜利。这就是理想在人生中的 ( A ) A.精神向导的指路明灯作用 B.精神支柱作用 C.精神动力作用 D.思想武器作用 4.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 D )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D.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做起。这是因为 ( C ) A.理想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B.社会实践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源泉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努力奋斗,在实践中才能达到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然得到实现 6.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的这句话意思是说( B ) A.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B.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C.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D.有科学和不科学的区分 7.现阶段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 ( B )

18版思修第一章练习题

绪论、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说明()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的核心是()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信仰) 3、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是( )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信仰 [ 4、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 A.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B.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5、人生价值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 A.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B.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C.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D.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6、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值得终身践行的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观是() A.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B.拜金主义的人生观 · C.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D.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 7、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这意味着在人生价值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第五章)

【课程学习】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要点及习题(六)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学习要点 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3.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4.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 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6.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7.网络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8.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 9.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10.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 11.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与正确的恋爱观 12.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13.个人品德及作用 14.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15.高尚道德品格的锤炼 16.道德修养与引领的路径 感谢陪伴

二、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问题时提出了多种见解和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是()。 A.天意神启论 B.先天人神论 C.情感欲望论 D.生产方式论 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 B.自我意识 C.社会关系 D.劳动 3.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 B.自我意识 C.生产方式 D.生产力 4.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A.人的自我意识

C.思维能力 D.判断能力 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 B.社会利益关系 C.社会政治形态 D.社会意识形态 6.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反映()的特殊意识形态。 A.社会政治关系 B.社会经济关系 C.社会文化关系 D.社会舆论关系 7.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B.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C.人类道德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D.人类道德的发展是进步与落后、善良与邪恶斗争的历史 8.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题库。。。有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题库。。。有答案 绪论单选题 1、德是人才素质的( D ) A、基础 B、内容 C 、条件 D、灵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 C ) A、和谐相处 B 、法制观念 C 、社会主义荣辱观 D 、可持续发展 3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D) A 、法律素质 B、心理素质 C 、文化素质 D 、道德素质 4、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C )的素养和能力。 A、爱法 B、懂法 C 、护法 D、学法 5 、自主学习是一种(C)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 、科学 B、综合 C、能动 D、自觉 6 、唐代思想家(C)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 、柳宗元 B 、李翱 C、韩愈 D 、刘禹锡 第一章单选题 1.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A )。 A、人生的指路明灯 B 、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 、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属于人生理想中(D)。 A 、生活理想的内容B、职业理想的内容C、道德理想的内容 D 、社会理想的内容 3. 信念是( A )。 A、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 、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D、惟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 4 .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从本质上讲,信念表达的是一种( A ) 。 A 、主观态度B、客观知识C、实践活动D、行为准则 5.“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A)。 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6.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D)。 A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 D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社会主义信念是一种科学信念。这主要因为社会主义信念(C )。 A、已经为当今世界多数人所确立 B、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 D 、表达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观念和坚决执行的态度 第二章单选题 1、爱国主义是调节( D )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A 、个人与个人B、个人与群体C、个人与社会D、个人与祖国 2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C)的纽带。 A 、国家主权B、领土完整C、民族团结D、骨肉同胞 3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A )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A 、国家B、社会C、人民D、领土 4、(B)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A 、爱国主义B、时代精神C、爱好和平D、自强不息 5 、(C)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A 、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改革创新D、保家卫国 6、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D )三个基本方面。 A 、观念B、意志C、认识D、行为 7 、(C )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A 、爱国B、维护统一C、国防D、和平 8 、坚定的民族(A)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A、自尊心 B、团结 C、情感 D、独立

2018版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练习题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以( B )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真假 B.善恶 C.是非 D.美丑 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B )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人的自我意识 C.社会分工的不同 D.社会关系 3、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 )。 A.社会关系 B.人的自我意识 C.生产实践 D.人类的自我进化 4、( A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A.劳动 B.自然 C.宗教 D.合作 5、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 A)。 A.社会经济关系 B.在法律上的反映 C.全体人民的意愿 D.统治阶级的意志 6、( C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道德的认识功能 B.道德的规范功能 C.道德的调节功能 D.道德的导向功能 7、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历史类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A )。 A.原始社会的道德 B.奴隶社会的道德 C.封建社会的道德 D.资本主义的道德 8、《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A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9、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 B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10、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 C)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D )。 A.集体主义原则 B.正确的义利观

大学思修第五章 练习题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的( D )而划分的。 A.历史顺序 B.制定和实施的主体C.制定和表现的形式 D.阶级本质和借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2、法律主要表现的是( B )的意志。A.全民的 B.统治阶级的 C.政党的 D.整个社会的 3、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 C )所决定的。 A.意志 B.思想 C.物质生活条件D.上层建筑 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C ) A.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 B.统治阶级的规则就是法 C.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D.统治阶级的行为就是法 5、从法的起源看,下列那些说法是正确的?( C ) A.在原始社会中期产生的 B.不是从来就有的,整个原始社会都没有 C.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 D.是从来就有的 5、在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有( B )A.司法部 B.人民检察院 C.监察部 D.安全局 7、在我国的执法机关包括有( C )A.审判机关 B.检察机关 C.各级人

民政府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8、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B )A.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B.检察机关C.监察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9、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在( D ) A.1982年宪法 B.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10、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B ) A.党中央 B.广大民众 C.国务院D.全国人大 1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 D )适用我国法律 A.可以 B.可以不 C.有的D.一律 12、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准是( A ) A.宪法和法律 B.社会道德 C.社会习惯 D.风俗和礼仪 13、( B )决定法的本质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社会经济基础C.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D.执政党的意志14、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靠( D )A.社会舆论 B.领导威信 C.自觉遵守 D.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15、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经济斗争状况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16.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点,表现在二者( C ) A.规范内容相同 B.要求相同 C.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题库试题及答案(选择题)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道德可以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道德具有( D ) 。 A认识功能B导向功能C辩护功能D调节功能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格言警句表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 B ) 。 A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B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C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D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3、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有重视荣辱的思想观念。下列古语中,表达了这种重视荣辱观念的是( A ) 。 A“宁可毁人,不可毁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D“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4、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完善人的质量来说,这主要强调的是( C ) 。 A省察克治的重要性B慎独自律的重要性C陶冶情操的重要性D学思明理的重要性 5、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称为( B ) 。 A道德认识B道德修养C道德调节D道德发展 6、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C )。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7、道德能够说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向善避恶的认识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选择道德行为。这说明道德具有( C )。 A调节功能B激励功能C认识功能D评价功能8、古人说:“人无志,非人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这些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 D )。 A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美德B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的美德 C乐群贵和,强调入际和谐的美德D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的美德 9、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 A )。 A诚实守信为重点 B崇尚科学为重点C艰苦朴素为重点 D文明礼貌为重点 10、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 B )。 A人的自然本性B个体的社会实践C个人的内心体验D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 11、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这表达了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应该( D )。 A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B坐而论道,凝练道德规范C严格要求,完善道德质量D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12、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 A )的反映。 A社会经济关系B人的本性C社会上层建筑D政治制度13、( C )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思修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概要

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 D )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实现必然性 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实现可能性 2.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 B ) A 实践性 B 预见性 C 层次性 D 科学性 3.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 C )。 A.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B.是否是自然形成的 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 D.是否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4.( B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A.信仰 B.信念 C.理想 D.毅力 5.从本质上讲,理想和信念都是人类在( B )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 A.思想发展 B.社会实践 C.科学研究 D.哲学思维 6.在科技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梦想过许多东西,如千里眼、顺风耳、飞毯、神枪之类,但像现代生活中普及的电话、电视、电脑等,是那时的人们连想都想不到的。这说明,理想具有( B ) A.共同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思想性 7.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 A ) A.人生的指路明灯 B.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合理想象 C.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8.“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个比喻表达的是( B )

思想道德修养第四章题库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道德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语言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B、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C、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D、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答案:A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下列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个人利益可以牺牲集体利益 B、促进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的实现 C、集体主义是对个人的压制和个性的束缚 D、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不会发生矛盾 答案:B 3、下列属于中国革命道德主要内容的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崇尚和谐,爱好和平 C、谦敬礼让,恪守诚信 D、廉洁自律,宽厚待人 答案:A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的是() A、“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B、“人非尧舜,谁能尽善”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案:B 5、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导向功能 D、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答案:D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反映了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中的()

A、推崇“仁爱”原则,迫求人际和谐 B、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C、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格守诚信 D、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答案:D 7、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中不属于道德的主要功能的是() A、认识功能 B、规范功能 C、调节功能 D、激励功能 答案:D 8、我国古代先贤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这些话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精神中() A、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B、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C、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D、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答案:A 9、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是()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规范功能 D、激励功能 答案:B 10、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主导性原则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案:B 11、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是() A、道德评价 B、社会舆论 C、传统习惯 D、内心信念 答案:A 12、关于道德发展的论述错误的是() A、道德进步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B、道德发展总是向前的、进步的,不会倒退 C、人类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越来越丰富 答案:B 13、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提出,是否()是区别革命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根

思修题库第一章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现实可能性 B、必定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历史必然性 2、从内容来说,理想可概括为四大类: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规定和制约着其他方面的是()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 3、()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 A、人生观 B、理想信念 C、爱国主义 D、道德品质 4、“樱桃好吃树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但美好的理想是不会自动实现的。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A、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D、逐步确立坚定信念 5、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意思是说,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永远努力去采摘那些需要奋力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苹果”。事实上,这样的人后来的成功,往往超过那些总是采摘伸手可及的苹果的人。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A、立志当高远 B、立志应及时 C、立志须躬行 D、立志做大事 6、《白毛女》中黄世仁和杨白劳的理想不同,这表明理想具有()。 A、实践性 B、超前性 C、时代性 D、阶级性 7、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艰苦奋斗的主旨在于()。 A、艰苦 B、奋斗 C、立志 D、磨练

8、信念是()的有机统一体。 A、认知、情感和意志 B、认知、态度和意志 C、认知、情感和理想 D、情感、态度和理想 9、古人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表明()。 A、立志当高远 B、立志须躬行 C、立志做大事 D、不管大事小事,做了就能成功 10、对衣食住行的构想以及爱情、婚姻方面追求的目标是人们的()。 A、道德理想 B、生活理想 C、社会理想 D、职业理想 11、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B、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C、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D、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1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的关系在理想层面上的反映。 A、个人与组织 B、个人与集体 C、个人与他人 D、个人与社会 13、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现实中有多种类型。从层次上划分,理想有()。 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 C、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D、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14、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A、大同世界 B、小康社会 C、和谐社会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是()。 A、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B、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题库。。。有答案

绪论单选题 1 、德是人才素质的( D ) A 、基础 B 、内容 C 、条件 D 、灵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 C ) A 、和谐相处 B 、法制观念 C 、社会主义荣辱观 D 、可持续发展 3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D ) A 、法律素质 B 、心理素质 C 、文化素质 D 、道德素质 4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C )的素养和能力。 A 、爱法 B 、懂法 C 、护法 D 、学法 5 、自主学习是一种( C )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 、科学 B 、综合 C 、能动 D 、自觉 6 、唐代思想家( C )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 、柳宗元 B 、李翱 C 、韩愈 D 、刘禹锡 第一章单选题 1.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 A )。 A 、人生的指路明灯 B 、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 、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 、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2.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

高理想,属于人生理想中(D )。 A 、生活理想的内容 B 、职业理想的内容 C、道德理想的内容 D 、社会理想的内容 3. 信念是( A )。 A 、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B 、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 、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 D 、惟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 4 .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从本质上讲,信念表达的是一种 ( A ) 。 A 、主观态度 B、客观知识 C、实践活动 D 、行为准则 5.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A )。 A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 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6. 下列有关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中,属于社会理想的是(D )。 A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谋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干一番益于人民的事业 D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 社会主义信念是一种科学信念。这主要因为社会主义信念(C )。 A 、已经为当今世界多数人所确立 B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 、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 D 、表达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观念和坚决执行的态度 第二章单选题 1 、爱国主义是调节( D )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A 、个人与个人 B、个人与群体 C、个人与社会 D、个人与祖国 2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C )的纽带。 A 、国家主权 B、领土完整 C、民族团结 D、骨肉同胞 3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A )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A 、国家 B、社会 C、人民 D、领土 4 、( B)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A 、爱国主义 B、时代精神 C、爱好和平 D、自强不息 5 、( C )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A 、勤劳勇敢 B、团结统一 C、改革创新 D、保家卫国 6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D )三个基本方面。 A 、观念 B、意志 C、认识 D、行为 7 、(C )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A 、爱国 B、维护统一 C、国防 D、和平 8 、坚定的民族( A )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A 、自尊心 B、团结 C、情感 D、独立 第三章单选题

大一思修题库第一章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历史必然性 B.必定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现实可能性 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 A.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努力学习,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C.实践“三个代表”,牢记两个“务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学好各自的专业知识,重塑民族精神和振兴民族工业 4.当教师,要当一个模范教师;当科学家,要当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工人,要当一个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当农民,要当一个对改变农村面貌有贡献的农民。这些都是人生理想中()A.生活理想的表现 B.社会理想的表现 C.道德理想的表现 D.职

业理想的表现 5.当今时代,()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A.民主政治 B.自然资源 C.国际地位 D.科技文化 6.从理想的内容划分,理想可分为() A.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 B.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 C.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D.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 A.不要考虑长远,仅仅盯住眼前的事物 B.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C.理想就在脚下 D.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成为现实 8.“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A.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逐步确立坚定信念 D.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9.信念是() A.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大学思修考试试题及答案(通用)

大学思修考试试题及答案(通用)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实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树立远大的理想。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方法: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学习和掌握高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行知统一。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重要意义;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5,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 6.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7.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1)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根本途径) 8.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及优良传统?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他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思修第一章试题与答案1.docx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单项选择题BDADC BBBAA 1.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A.理想 B.信念 C.人生观 D.价值观 2.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D)A.片面性 B.政治性 C.共同性 D.多 样性 3.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 难以顺利地到达彼岸。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 中看到伟大,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充满信心,坚持胜利。这就是理想在人生中 的() A.精神向导的指路明灯作用 B.精神支柱作用 C.精神动力作用 D.思想武器作用 4?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 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D.来源丁?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平凡做起。这是因为() A.理想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B.社会实践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源泉 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努力奋斗,在实践中才能达到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然得到实现 6.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 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 义信念。”邓小平的这句话意思是说0 A.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B.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C.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D.有科学和不科学的区分 7.现阶段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0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思修复习纲要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一、单项选择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 B )。 A.职业道德 B.社会公德 C.家庭道德 D. 2、“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 C )。 A.民法规则 B.生活习惯 C.社会公德 D.职业道德 3、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D )。 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之举 4、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性灾祸,如车祸、火灾、溺水、急病等。这就需要人们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甚至不怕牺牲生命。这是社会生活中( A )。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业道德的要求 C.家庭美德的要求 D.环境道德的要求 5、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D )。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6、社会公德一般义务包括有( C )。 A.缴营业税 B.缴学费 C.不得损害公物 D.履行合同 7、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B )。 A.公共生活 B.行为规范 C.高尚道德 D.法律规定 8、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 D )。 A.行政法规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社会公德

思修第五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 A.民法规则 B.生活习惯 C.社会公德 D.职业道德 2.“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属于社会公德主要内容中的() A.爱护公物的要求 B.文明礼貌的要求 C.助人为乐的要求 D.保护环境的要求 3.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突发性灾祸,如车祸、火灾、溺水、急病等。这就需要人们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积极为他人排忧解难,甚至不怕牺牲生命。这是社会生活中()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业道德的要求 C.家庭美德的要求 D.环境道德的要求 4.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文明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 A.行政法规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社会公德 5.“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 ) A.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B.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C.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D.共同合作的道德原则 6.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这是属于()。 A.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B. 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 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D. 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7.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这是社会公德中() A. 遵纪守法的要求 B. 保护环境的要求 C. 诚实守信的要求 D. 文明礼貌的要求 8.从业人员对待职业服务对象的态度不能有亲疏、贵贱之分,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是熟人还是生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一视同仁、周到服务。这是职业道德建设中( ) A.办事公道的要求 B.爱国守法的要求 C.尊老爱幼的要求 D.助人为乐的要求 9.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没有智力差别和家庭贫富贵贱之分;售货员公平地对待每位顾客,服务热情,不以貌取人,欺叟骗童。这是() A.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的要求 B.办事公道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C.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的要求 D.完善自我的人际吸引的要求 10.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慎待诺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是职业道德中() A.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 B.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 C.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D.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 职业道德中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的是( ) A.奉献社会 B.服务群众 C.诚实守信 D.爱岗敬业 12.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倾慕、互相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是() A.友情 B.恋爱 C.爱情 D.婚姻 13.爱情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之间互相爱慕的关系,容不得第三者插足,那种所谓的“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