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润滑品的性能分析
加油站油品损耗管理ppt课件

34
第三节
损耗处理
石油成品油损耗处理是一项责 任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石 油成品油计量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 组成部分。
油品损耗处理原则:一切损耗的处理必须实事求是,有依据,有凭证,
不得弄虚作假。出库前的一切损耗都应自行承担,
不得以任何借口转嫁用户。
损耗处理流程:
否
是
同意
损溢数量
核实
报批
主管审批
财务核销
之外的油品损失。
另一方面,因受技术水平和测量条件的限制,以及计量操作中的疏忽大
意的影响,油品的计量数值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不能反映真实的数
量。所有这些因素,都被计算损耗量的公式包容在内,使得按照公式计算
出来的数量并非是真正合理的损耗量。有的因额外的丢失和差错使作业前
后的差量很大而实际损耗并不大,有时又因计量不准确使计算量有盈余而
实际却亏损了很多。这些情况,就是计量工作中常说的“虚假盈亏”。
39
虚假盈亏的检查
体积
温度
密度
40
从油品体积上检查
1、容积表不准 2、罐底是否存在影响液位高度的因素 3、检查是否发生混油 4、检查车船等运输容器的余油是否卸净
41
从温度测量上检查
1、读错或提起读数太慢 2、温度计超期失准 3、未在测温位置测温 4、读数未进行修正 5、计量口位置不对
36
零售损耗的处理
A、零售单位的零售损耗可以在月终盘点后,及时按品种一次处理。 B、如发生溢余,则应当做当月收益,不能转跨下月抵消损耗。 C、不同成品油的盈亏不能相抵。
超耗或溢余数量超过一倍以上时,必须查明原因,写出详细的 书面报告,说明情况,报上级计量部门审核,经主管领导签字批准 后,按事故批准权限要求核销。溢余数量不得隐瞒不报。
高中化学 3.4塑料、纤维和橡胶 新人教版选修1

精品课件
【体验1】►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
A.羊毛 B.棉线 C.尼龙绳 D.真丝巾 解析 羊毛、棉线、真丝巾属于天然纤维,尼龙绳属于合 成材料。 答案 C
精品课件
【体验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可统称为化学纤维
B.酚醛树脂和聚氯乙烯都是热固性塑料
精品课件
【慎思3】 根据复合材料和合金的各自组成和性能分析合金属 于复合材料吗? 提示 复合材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质不同的材料经特 殊加工而成,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应有基体和增强体,且 两者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而合金是由两种及以上的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 中无论是单一成分还是合金,性能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故 合金不属于复合材料。
是指受热时会软化,可以塑成一定形状,进一步受热时会硬化
成型,再受热也不会熔化的性质。热固性塑料有_酚__醛__塑__料__、
_脲_醛__塑__料__。热塑性塑料是长链状线型结构,热固性塑料是交联
的体型网状结构。
精品课件
2.纤维
棉花 羊毛 蚕丝 麻
天然纤维有_____、 _____、 _____、 ___。合成纤维是
(4)塑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受热 时开始软化,随后熔化成流动的液体,冷却后又变成固体, 加热后又熔化,故可反复加工,多次成型;热固性塑料只 是在制造过程中受热时能变软,可以塑制成一定的形状, 但加工成型后受热不再熔化。 注意:当受热温度很高时,热固性塑料会燃烧。
第六章-石油化学及炼制PPT课件

2024/10/26
.
24
综上所述,在常压系统关键是控制好温度在
温度发生波动时,最主要的调节手段是改变回流
比;在减压系统操作中,蒸汽压力的变化时造成
真空度波动的关键因素,必须注意调节。
2024/10/26
.
25
四 延迟焦化
绝大多数原油经过常减压蒸馏后,只 能提供30%左右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 质油品,必须采用化学加工的方法进行处 理。按化学加工过程有无催化剂存在,可 分为:热加工过程和催化加工过程。
主要特点:
A. 轻质油收率高,可达70~80%,比热裂解和延 迟焦化都高。
B. 气体产率为10~20%,其中主要是C3 、 C4, 烯烃含量可达50%以上,是优良的石油化工 原料和生产高辛烷值组分的原料。
2024/10/26
.
29
C. 汽油产率为30~60%,安全性好,辛烷值较 高。马达法辛烷值约70~80,高于直馏汽油、 热裂化汽油和焦化汽油。
的硅铝酸盐。通常用硅酸钠和偏铝酸钠在强碱水溶 液中合成的晶体,其主要成分为金属氧化物、氧化 硅、氧化铝和水。
2024/10/26
.
38
目前工业上应用的分子筛硅酸铝催化剂,
一般只含5~15%的分子筛,其余是硅酸铝载体。
分子筛催化剂具有裂化活性和氢转移活性高,
选择性好,稳定性高和抗金属能力强等优点。
中毒: 暂时中毒
1 反应原理
加氢裂化的技术关键是催化剂,目前工业上使 用的加氢催化剂以分子筛或硅酸铝为担体,以Ni 、 W 、Mo 、 Co或Pt 、 Pd为加氢组分的催化剂。 油品在H2和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裂化、加氢和异 构化反应。
2024/10/26
.
1第一章 零件的失效

摩擦分类 形成良好润滑的措施
磨损分类 减少磨损的途径 减轻腐蚀的措施
一、零件失效的含义及基本形式 1.含义: 零部件失去原设计所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失效不仅 是指完全丧失原定功能,而且还包含功能降低和有严 重损伤或隐患、继续使用会失去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零 部件。 2.失效的基本形式 零部件按失效模式分类可分为磨损、疲劳断裂、 变形、腐蚀等; 一个零件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失效模式或失效机理。
4.混合摩擦
• 当动压润滑条件不具备,且边界膜遭破坏时, 就会出现液体摩擦、边界摩擦和干摩擦同时存 在的现象,这种摩擦状态称为混合摩擦。
三、减少摩擦的有效措施—润滑 1.润滑剂及主要性能
(1)润滑油:有机油、矿物油、合成油 性能指标:1)粘度 2)油性 3)凝点 4)闪点 和燃点 5)极压性能 6)氧化稳定性 (2)润滑脂: 钙基润滑脂、钠基润滑脂、锂基润滑 脂 性能指标: 1)针入度 2)滴点 3)安定性 (3)固体润滑剂 :石墨、二硫化钼、氮化硼 蜡、 聚氟乙烯、 酚醛树脂
• 2、按断口的微观特征分 • 晶间断裂 • 穿晶断裂 • 3、按零件断裂前所承受的载荷性质分 一次加载断裂 疲劳断裂
二、疲劳断裂
特点:零件破坏时的应力远低于零件材料 的抗拉强度,甚至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 表现:脆性断裂
疲劳断裂失效机理: 金属零件疲劳断裂实质上是 一个累计损伤过程。大体可划分 为滑移、裂纹成核、微观裂纹扩 展、宏观裂纹扩展、最终断裂几 个过程。
(4)腐蚀磨损
形成:摩擦表面与酸、碱、盐、接触发生腐蚀, 在有相对运动时表面金属剥落形成腐蚀磨损。 影响因素:环境、润滑油的腐蚀性。
分类:氧化磨损、微动磨损、化学腐蚀磨损
①氧化磨损
氧化磨损是金属与空气中的氧作用形成氧化膜, 氧化膜被磨损形成氧化磨损。是最常见的一种 磨损形式,曲轴轴颈、气缸、活塞销、齿轮啮 合表面、滚珠或滚柱轴承等零件都会产生氧化 磨损。与其它磨损类型相比,氧化磨损具有最 小的磨损速度,有时氧化膜还能起到保护作用; 影响因素:影响氧化磨损的因素有滑动速度、 接触载荷、氧化膜的硬度、介质中的含氧量、 润滑条件以及材料性能等。
某型轴承的润滑性能评价与改进

某型轴承的润滑性能评价与改进在工程领域中,轴承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关键零部件,它的润滑性能对于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某型轴承的润滑性能进行评价和改进,探讨如何提高其性能以满足现代工业对于可靠性和持久性的需求。
第一节:轴承润滑原理简介轴承润滑是指在轴与轴承之间形成一层薄膜润滑油膜,减少摩擦和磨损。
润滑油的选择和使用对轴承的寿命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润滑方式有干摩擦、液体润滑和黏合润滑等。
在某型轴承中,正在使用液体润滑的方式。
第二节:某型轴承的润滑性能评价某型轴承的润滑性能评价是衡量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首先,需要评估轴承的润滑效果。
通过测量其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可以判断轴承的润滑状况。
其次,需要评估润滑油的性能。
润滑油的黏度、抗氧化性和耐高温性等指标都会影响轴承的润滑效果。
最后,还需要评估轴承的使用寿命。
通过模拟实际工况下的使用情况,观察轴承的磨损情况并进行寿命试验,可以评估轴承的耐久性。
第三节:某型轴承润滑性能的改进方法为了提高某型轴承的润滑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润滑油。
根据轴承的使用条件和要求,选用具有较低摩擦系数和较高黏度指数的润滑油。
其次,改进润滑油的配方。
添加一些特殊添加剂,如抗氧化剂和抗磨剂,可以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增加轴承的使用寿命。
此外,优化轴承的结构设计,减小摩擦面积和提高表面质量,可以降低轴承的摩擦和磨损。
第四节:某型轴承改进后的润滑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以上改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某型轴承改进后的润滑性能试验。
通过测量改进后轴承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并与改进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改进后的轴承具有更好的润滑效果和使用寿命。
此外,了解润滑油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变化和氧化指数,也证明了改进后润滑油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某型轴承的润滑性能评价与改进是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润滑原理的深入了解,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轴承的润滑性能。
第九章 润滑油

二、液力传动油的分类、牌号和规格
1.国外液力传动油的分类 PTF-1 PTF-2 PTF-3
2.国产液力油和品种、牌号和规格 6号普通液力传动油
8号液力传动油 拖拉机传动、液压两用油
3.低温性能
8.氧化安定性
4.极压性与抗磨性 9.机械安定性
5.抗水性
三、润滑脂的分类、品种、牌号和规格 1.润滑脂的分类 2.汽车常用润滑脂的牌号和规格 四、润滑脂的选择与使用 1.润滑脂的选择
2.润滑脂使用注意事项
发动机油的分类包括按黏度分类和按使用性 能分类两个方面,国际上广泛采用美国汽车工程 师学会(SAE)的黏度分类法和美国石油协会(API) 的使用性能分类法,上述分类方法与汽车发动机 各发展阶段的结构、性能和使用要求有紧密911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订了黏度分类法,目 前执行的是《发动机油黏度分类》(SAEJ300-1987),本标 准采用含字母W和不含字母W两组系列。黏度等级号的划 分,前者以最大低温黏度、最高边界泵送温度和100℃时的 最小运动黏度划分,后者仅以100℃时的运动黏度划分。冬 用发动机油黏度等级以6个含W的低温黏度级号(0W、5W、 10W、15W、20W和25W)表示;夏用发动机油黏度等级以5 个不含W的100℃时的运动黏度级号(20、30、40、50和60) 表示。
所以,车辆上不宜用润滑油的部位,如轮毂轴承、各拉 杆球节、发电机轴、水泵轴承、离合器分离轴承和传 动轴花键等,均使用润滑脂润滑。
一、润滑油的组成
润 滑 脂由基 础油 (80%~90%)、 稠 化剂(8%~15%)和添加物(5%添加剂和 填料)组成。
第七章 膏类基质

(二)乳剂型基质
与乳剂类似,由油相、水相及乳化剂三部分组成。 此类基质药物释放、穿透与吸收较快。 1.油相 多为半固体或固体,常用的有油脂性基 主要是水,可加保湿剂等。
(二)乳剂型基质
3.乳化剂 多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 常用:肥皂类、高级脂肪醇、脂肪醇硫 酸酯类、多元醇酯类、聚氧乙烯类。
一、概述
双相凝胶剂 由小分子无机药物胶体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 中,具有触变性,静止时形成半固体而搅拌或振摇时 称为液体,也称混悬型凝胶剂。如氢氧化铝凝胶。 单相凝胶剂 局部应用由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凝胶剂为单相凝胶 剂,又分为水性凝胶剂和油性凝胶剂。
一、概述
二)凝胶基质的种类 1.水性凝胶剂基质
一般由与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聚 羧乙烯(卡波沫)和海藻酸钠、西黄芪胶、明胶、淀 粉等构成。 2.油性凝胶剂基质
常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 皂、锌皂构成。
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水性凝胶剂。
二)凝胶基质的种类
水溶性凝胶基质大多在水中不溶解而是溶胀成水 凝胶。
优点: 易涂展和洗除,无油腻感,能吸收组织渗出液, 不妨碍皮肤正常功能,黏度较小有利于药物释放。 缺点: 润滑作用差,易失水和霉变等缺点,需添加保湿 剂和防腐剂。
二)凝胶基质的种类
2.纤维素衍生物(软膏基质——水溶性基质) 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
二、常用凝胶基质的选用
1.机体适应性 2.药物实用性 3.使用适宜性 稠度、黏度、涂展性
第三节 硬膏基质
一、概述 一)硬膏基质的定义 硬膏剂系指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半固体 或固体的粘性基质中,摊涂于纸、布或兽皮等 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制剂。 硬膏剂中半固体或固体的黏性基质称为
第二章 摩擦学概论(共84张PPT)

❖ 自旋摩擦:两接触物体环绕其接触点处的公法线相对旋 转时的摩擦。
3. 按外表润滑状态分类:
干摩擦:两外表之间即无润滑剂又无湿气的摩擦。 边界摩擦:边界膜隔开相对运动外表时的摩擦。 流体摩擦:以流体层隔开相对运动外表时的摩擦,即由流体的粘性
阻力或流变阻力引起的摩擦。
混合摩擦: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的统称。
第二章 摩擦学概论
第一节 物体外表的性质 任何摩擦外表都是由许多不同形态的微凸峰和凹谷组成 。外表几何特性对于混合润滑和干摩擦状态下的摩擦磨损和 润滑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外表形貌及其参数 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物体的外表
物体的外表总是凹凸不平的。外表粗糙度是表示外表凹凸 不平的程度,外表愈粗糙,实际接触面积愈小,单位面积压力愈 大,要求油膜厚度愈大。反之.粗糙度愈小,实际接触面积愈大 ,单位面积压力愈小,要求油膜厚度也就可以小一些。
〔7〕如果硬外表不是静止的,而是相对于静外表运动的 ,那么硬外表将始终是粗糙的,后两个阶段不可能实 现。
五、影响摩擦的因素
1.润滑条件
在不同的润滑条件下,摩擦因数差异很大,如洁净无润滑 的外表摩擦因数为0.3~0.5;而在液体动压润滑的外表上摩擦 因数为0.001~0.01。
2.外表氧化膜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外表氧化膜的塑性和机械强度比金属 材料差,在摩擦过程中,膜先被破坏,金属外表不易发生粘着 ,使摩擦因数降低,磨损减少。纯洁金属材料的摩擦副不存在 外表氧化膜,摩擦因数都较高。在摩擦外表上涂上铟、镉、铅 等软金属,能有效地降低摩性,其 接触也同样具有离散性。
〔2〕实际接触点是由塑性变形和弹性 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
〔3〕实际接触面积随载荷的增大而 增大,接触点处的平均面积几乎保 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润滑油品的性能㈠、润滑油的性能:1、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1)颜色:润滑油的颜色与基础油的精制深度及所加的添加剂有关。
在使用或贮存过程则与油品的氧化、变质程度有关。
如呈乳白色,则有水或气泡存在;颜色变深,则氧化变质或污染。
润滑油颜色的测定可按B/T6540-86进行。
⑵、粘度:①、粘度的定义:粘度是指润滑液体分子之间受外力作用时,而产生相对运动所发生的内摩擦阻力。
粘度的大小由润滑液体分子,内聚力的大小来决定。
粘度是润滑油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性能指标。
大多数润滑油都按运动粘度来划分牌号。
润滑油的粘度越大,所形成的油膜越厚,有利于承受高负荷,但其流动性差,这也增加了机械运动的阻力,或者不能及时流到需要润滑的部位,以致失去润滑作用。
名称定义单位动力粘度 η 表示液体在一定剪切应力下流动时,内摩擦阻力的量度,其值为所加于液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之比 。
Pa.s 或mPa.s (帕斯卡秒) 1Pa.s=1000mPa.s一般常用mPa.s 运动粘度ν 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液体密度的比值。
单位:常用cm2/ s 也称“斯”是“斯托克斯” m2/ s 或mm2/ s (厘斯) 1m2/ s=1000000mm2/ s②、运动粘度的测定:在实验室里测定油品运动粘度是毛细管粘度计,测定方法是将一定量的试油,在夫定的温度(40℃、50 ℃、100 ℃)下,通过毛细管所需时间(S ),再乘上毛细管粘度计校正系数,所得的值即为该试油的运动粘度。
测定方法按国际标准GB/T265—88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进行。
③、粘度在使用上的意义:粘度是润滑油的重要指标,粘度是各种润滑油分类分级的指标,对质量鉴别和确定有决定性意义。
粘度由油分子的内聚力大小决定,它是决定油膜厚度的主要因素,也是选用润滑油的主要依据。
粘度的表示方法有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恩氏粘度、雷氏粘度和赛氏粘度。
我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均采用运动粘度。
GB/T265《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确定了运动粘度的测定方法和动力粘度的计算方法。
粘度是润滑油的重要质量指标,对润滑油的分级、质量鉴定和选用有着重要意义。
粘度又是润滑油掺合代用油品的主要测定指标,两种同类油品掺合后要测定粘度,符合要求后方能使用。
(3)、粘温特性;温度变化时,润滑油的粘度也随之变化。
温度升高则粘度降低,反之亦然。
润滑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称为润滑油的粘温特性,它是润滑油的重要指标之一。
表示润滑油粘温特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粘度比,另一种是粘度指数VI 。
粘度指数是由两种标准油的假定粘度指数演算而得的。
一种油的VI 值越大,表示它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越小,通常认为该油品的粘温特性越好。
(4)、凝点和倾点;凝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一般润滑油的使用温度应比凝点高5~7℃。
凝点可按GB/T510-8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倾点是油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冷却到能继续流动的最低温度,也是油品流动的极限温度,故能更好地反映油品的低温流动性,实际使用性比凝点好。
润滑油的最低使用温度应高于油品倾点30℃以上。
倾点可按GB/T3535-8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5)、闪点;闪点是表示油品蒸发性的一项指标。
油品蒸发性越大,其闪点越低。
同时,闪点又是表示石油产品着火危险性的指标。
在选用润滑油时,应根据使用温度和润滑油的工作条件进行确定。
一般认为,闪点比使用温度高20~30℃即可安全使用。
闪点可按GB/T267-88或GB/T261-83规定的方法测定。
(6)、酸值;酸值指中和1克油样中全部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单位是mgKOH/g。
对于新油,酸值表示油品精制的深度或添加剂的加入量(当加有酸性添加剂时);对于旧油,酸值表示氧化变质的程度。
一般润滑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在一定的温度下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一定的有机酸,或由于碱性添加剂的消耗,油品的酸值会发生变化。
因此,酸值过大说明氧化变质严重,应考虑换油。
酸值可按GB/T264-8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7)、水溶性酸碱(又称反应);这主要用于鉴别油号在精制过程中是否将无机酸碱水洗干净;在贮存、使用过程中,有无受无机酸碱的污染或因包装、保管不当而使油品氧化分解,产生有机酸类,致使油品产生水溶性酸碱。
一般地讲,油品中不允许有水溶性酸碱,否则,与水、汽接触的油品容易腐蚀机械设备。
这是一项定性试验,可按GB/T259-88规定的方法进行。
(8)、机械杂质;机械杂质是润滑油中不溶于溶剂的沉淀物或胶状悬浮物的含量。
它们大部分是砂石和铁屑之类,或由添加剂带来的一些难溶于溶剂的有机金属盐。
机械杂质将加速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严重时将堵塞油路、油嘴和过滤器,破坏正常润滑。
此外,金属碎屑在一定的温度下对油起催化作用,会加速油品氧化变质。
机械杂质可按GB/T511-8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9)、水分;水分指润滑油中含水量的重量百分数。
润滑油中的水分,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①游离水;②乳化水;③溶解水。
润滑油中水分的存在会破坏润滑油膜,使润滑效果变差,加速有机酸对金属的腐蚀作用,还会使添加剂(尤其是金属盐类),发生水解反应而失效,从而产生沉淀,堵塞油路,妨碍润滑油的循环和供应。
此外,在使用温度接近凝点时,会使润滑油流动性变差,粘温性能变坏。
当使用温度高时,水汽化,这不但破坏油膜而且产生气阻,影响润滑油的循环。
水分测定可按GB/T260-88的规定进行。
(10)灰分;灰分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灼烧后剩下的不燃烧物质,以重量百分数表示,测定可按GB/T508-85规定的方法进行。
灰分一般是一些金属元素及其盐类。
对基础油或不加添加剂的油品来说,灰分可用来判断油品的精制深度。
对于加有金属盐类添加剂的油品(新油),灰分就成为定量控制添加剂加入量的参照,此时的灰分不是越少越好,而是不得低于某个指标,如内燃机油的产品标准中,既规定了基础油的最高灰分,又规定了最低灰分。
⑾、残炭和老化特性;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将油样加热,把空气通入试样油品受热蒸发,燃烧后残余的炭渣称为残炭。
残炭值的大小与油品精制深度和使用过程中变质程度有关。
以残炭值表示润滑油的老化特性。
残炭较多的润滑油,时常会将油路堵塞,增加磨损。
所以对精确度高的机械,不可选用残炭较多的润滑油。
康氏残炭是用康拉德逊残炭测定器所测得的残炭。
2、润滑油使用性能指标;润滑油使用性能指标是在试验室内模拟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润滑油的使用条件,对油品的性能进行评估,是润滑油配方筛选和产品质量控制及评定的重要手段。
(1)、抗腐蚀性;一般采用金属片试验(如GB/T5096-85)来判断润滑油的抗腐蚀性。
为提高润滑油的抗腐蚀性,可适当加入防腐添加剂。
(2)、防锈蚀性;润滑油延缓金属零部件生锈的能力称为防锈蚀性,可按GB/T11143-89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测定。
由于基础油的防锈能力较低,为此常要加入防锈添加剂。
(3)、抗乳化性;润滑油的抗乳化性是指防止乳化,或一时乳化但经静置,油水能迅速分离的性质,一般可按GB/T7305-86或GB/T8022-8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液压油、齿轮油、汽轮机油等工业润滑油,在使用中常常不可避免地要混入一些冷却水,若其抗乳化性不好,将与混入的水形成乳化液,降低润滑性能,损坏机件,且易形成油泥。
油品精制深度差,或随着使用时间增长,发生氧化,酸值增大,混入杂质等,都会使抗乳化性变差。
因此,为保证油品有良好的抗乳化性,就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基础油的精制深度,在调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杂质的混入。
(4)抗泡性;润滑油的抗泡性,是指油中通入空气时或搅拌时发泡体积的大小及消泡的快慢等性能,可按GB/T12579-8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振荡、搅拌作用,使空气混入润滑油中而形成泡沫。
这些泡沫造成润滑油的流动性变坏,润滑性能变差,甚至发生气阻而影响供油等。
因此,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抗泡性能。
(5)、氧化安定性;润滑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称为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
试验方法是在一定温度并有金属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向油品通入氧(纯氧气或空气),经过强烈氧化后测定油品质量的变化,以氧化后酸值、沉淀物数值或粘度增长百分数等表示。
氧化后酸值大,沉淀物多,粘度增长率大,则表明油的氧化安定性差,使用寿命不长。
此项试验对于长期循环使用的汽轮机油、液压油、工业齿轮油、压缩机油、变压器油、内燃机油等,均有重要意义;润滑油氧化主要是油中溶解的氧与烃反应引起的。
氧化作用受油与氧接触程度的影响,因此,搅拌或强烈振荡的油比静止的油更易被氧化。
氧化的速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大约温度每升高8~10℃,氧化速度即提高一倍。
铜、铁等金属和水的存在,可极大地加速氧化过程。
为了防止或减缓润滑油的氧化变质,即提高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调制润滑油必须加入抗氧化添加剂。
润滑油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也应避免高温、混入水和杂质等。
(6)、极压抗磨性:极压抗磨性是衡量润滑油在苛刻工况条件下防止或减轻运动副磨损的润滑能力指标。
评价油品极压抗磨性最为普遍的是四球试验机,其次为梯姆肯试验机和FZG齿轮试验机等。
(7)、热安定性;它表示油品的耐高温能力。
在隔绝氧气和水蒸汽的条件下,油品受到热的作用后发生性质变化的程度越小,其热安定性就越好。
热安定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撒于基础油的组成和馏分。
很多分解温度较低的添加剂,往往对油品的热安定性有不利影响。
(8)、剪切安定性(抗剪切性);润滑油在通过泵、阀的间隙及小孔或齿轮轮齿啮合部位、活塞与气缸壁的摩擦部位时,都受到强烈的剪切作用,这时油中的高分子物质就会发生裂解,生成分子量较低的物质,从而导致油品的粘度降低。
油品的抵抗剪切作用而使粘度保持稳定的性能,称为剪切安定性(抗剪切性)。
一般不含高分子添加剂(如增粘剂)的油品,其抗剪切性都比较好;而含高分子添加剂的油品,其抗剪切性就比较差。
4、合成润滑油性能合成油是用化学方法制备的并可含有添加剂的润滑剂。
它具有独特的使用性能,可以胜任一般矿油所不能胜任的要求,如可用于高温、低温、真空和辐射、防燃等环境工况以及需要与橡胶、塑料元件相接触的场合。
特别在军事工业、宇航、原子能等尖端技术领域中,合成油成为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合成油与矿油相比,具有以下特性:(1)、良好的低温性能;合成油的凝点一般都低于-40℃,双酯可在-60℃以下工作,乙二酸双酯可在-70℃下正常工作。
(2)、良好的高温性能;由于合成油的分子结构较为整齐了,蒸发损失小并具有良好的热安定性和氧化安定性,适宜在高温下工作。
如合成烃、酯类油、硅油分别可在175~230℃、175~190℃, 220~275℃内长期工作。
(3)、良好的粘温特性;大多数合成油的粘度指数较高,在145以上,而且在低温下粘度不过高,高温下粘度不过低,因而适应的温度范围很广,如硅油可在-60~275℃内长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