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一、上篇 望舌方法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一、上篇 望舌方法

引 子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在舌象上。

《内经》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

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胆、大肠之经气,亦可间接通于舌。

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

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

舌质的血管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关;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有关。

所以,舌象首先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通过心反映于舌。

舌的味觉可影响食欲,与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功能有关。

舌苔为胃气所熏蒸,所以舌象可以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

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

舌象通过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也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所以舌也是五脏六腑的外候。

舌是怎样与脏腑器官产生配属关系呢?中医学认为,舌尖代表心、肺,舌中代表脾、胃,舌根代表肾,舌两侧代表肝、胆。

如果在相应的区域出现异常的舌象,则提示对应的脏腑可能发生了病理改变。

舌中边边舌尖舌根脾(胃)肝胆心(肺)肾KidneySpleen & StomachLiver and Gall bladerHeart & Lung上篇 望舌方法一、正常舌象要分辨异常舌象,首先要认识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表现为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鲜明;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黏不腻等。

此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

二、望舌质望舌质即望舌的本体,一般分为望舌神、望舌色、望舌形、望舌态等。

舌诊

舌诊
舌面乳头高起,摸之棘手 舌有裂纹
舌边见牙齿痕迹
主病 多见于实证
多见于虚证
胖嫩舌:阳虚证、寒证、湿证 肿胀舌:热证、中毒 气血两虚-色淡、 阴虚火旺证-色红绛干燥 热邪亢盛 热盛伤阴、阴液亏虚、 血虚证、脾虚湿浸精微不濡养 脾虚证、寒湿证、阳虚湿停证
9/25/2020
44
三、舌态
• 舌态指舌体的动态,包括痿软、强 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
9/25/2020
21
淡白舌鉴别
舌淡白瘦薄, 光莹,多属气
血两亏
9/25/2020
舌淡白胖嫩、湿润, 多为阳虚、寒证
22
3红舌
[现代研究]:红舌与毛细管扩张,血液量增加,血液浓缩等 因素有关,常见于现代医学感染发热性疾病的中期、高血 压、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癌肿等
[舌象特征]较淡红舌为 深,甚至呈鲜红色者为 红舌 [临床意义]主热证
1、热入营血 2、阴虚火旺 3、血瘀
9/25/2020
25
绛舌鉴别
舌绛少苔而津润,多为血瘀
舌绛或有芒刺,为热入营血
9/25/2020
舌绛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 为阴虚火旺
26
5紫舌
[现代研究]:紫舌常见于现代医学门静脉性肝硬化、肝癌、 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 衰竭、过敏性紫癜等。
机理:由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 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明带有角化的粘膜面,而形成 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9/25/2020
17
(二)舌象的生理变异
① 年龄性别因素 ② 体质禀赋因素 ③ 气候环境因素
9/25/2020
18
第二节、望舌质
神、色、形、态、舌下络脉。

03014_中医舌诊图文ppt课件

03014_中医舌诊图文ppt课件
10
03 舌苔观察与分析
2024/1/பைடு நூலகம்0
11
舌苔颜色判断
01
02
03
白苔
主表证、寒证。舌苔薄白 而润为正常舌象,或表证 初起,或里证病轻,或阳 虚内寒。
2024/1/30
黄苔
主里证、热证。苔薄黄厚 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 受损。
灰黑苔
主里证。灰苔薄而润滑, 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 停。苔灰而干燥,为热病 或阴虚火旺。
滑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 ,扪之湿而滑。主寒主湿 ,或阳虚水饮内停。
燥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 则舌苔干裂。多因津液耗 伤,或热盛伤津,或阴液 亏虚所致。
14
04 常见舌象及其临床意义
2024/1/30
15
正常舌象特征描述
舌质
淡红色,润泽,不胖不瘦,活动自如 。
舌苔
舌下络脉
颜色暗红,脉络清晰,无怒张、紧束 、弯曲、增生等异常表现。
2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解读
案例一
患者舌淡苔白,脉沉细。解读为气血 两虚证,治以益气养血之法。
案例二
患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解读为湿 热内蕴证,治以清热利湿之法。
2024/1/30
案例三
患者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解读为 气滞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之法。
案例四
患者舌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解读 为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利湿之法。
12
舌苔厚薄程度评估
薄苔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又称见底苔,多属正常舌苔或疾病初起,或病邪 在表,病情较轻。
厚苔
苔质较厚,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多属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 。
2024/1/30

舌苔的形成机理

舌苔的形成机理

腻苔 湿浊、痰饮、食积、湿温
3、苔形:全苔、 偏苔、剥苔
(1)全苔)剥苔 胃阴不足
现代医学的舌苔研究
组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苔形成是由丝状乳头分
化的角化树与填充其间隙中的脱落上皮、唾液、 细菌、食物残屑、渗出白细胞等共同组成。 正常舌苔薄白苔 形成条件: 1、舌上皮新陈代谢,生长和增殖分化,角化脱 落保持相对平衡。 2、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 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
(2)发热——机体脱水——舌自洁作用减弱—— 丝状乳头延长+局部的炎症渗出、微生物生长——黄苔 消化功能紊乱——上皮异常代谢——舌苔增厚——
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产色作用——黄苔
(3)维生素缺乏——细胞内氧化和能量代谢碍— —舌乳头萎缩 ——剥苔 锌铁缺乏——多种酶的合成及活性障碍—— 舌上皮氧化代谢障碍——不能正常成熟 ——变性坏死——剥苔 消化道功能障碍——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 利用——舌粘膜萎缩——剥苔
舌苔形成机理与疾病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 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 叫舌苔。 中医学认为是由气胃 所生,舌通过经络与 五脏相连,因此人体 脏腑、气血、津液的 虚实,疾病的深浅轻 重变化
正常舌

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肝脏病变, 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舌尖 心肺 舌中 脾胃 舌根 肾 舌两侧 肝胆

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2、局部因素:

局部着色
舌自洁作用减 弱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现代 医学研究表明苔形成与全身营养状态,局 部血流状况,植物神经功能,唾液质量及 急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
影响舌苔形成的全身及局部因素:

【推荐】舌为心窍的原理

【推荐】舌为心窍的原理

【推荐】舌为心窍的原理舌为心窍,亦称心开窍于舌,是指舌的变化与心的功能关系密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及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窍穴也,空也(《说文》),即孔窍、苗窍。

五脏主五官,是指五脏的功能活动与人体的感觉有关。

人体面部五官七窍,其中目、鼻、耳、口皆为孔窍,为人体的感觉器官,分别为肝、肺、肾、脾所主,而与人体视觉、嗅觉、听觉、味觉有关。

舌为中的主要器官,是有许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

其虽非孔窍而中医学亦称之为心之窍,其理有四:其一,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灵枢。

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

其二,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较面部更能灵敏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其三,舌粘膜上分布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在乳头之间有许多味蕾,因而舌具有感受味觉功能。

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作用。

因此,舌虽非孔窍,因其与感觉有关,故与其他四窍归四脏一样,将舌归为心之官窍。

如《千金要方》曰: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

《灵枢。

脉度》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

其四,舌与言语、声音有关,如《灵枢。

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

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以统领,而语言功能则能反映心主神志功能正常与否。

综上所述,舌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正常。

在病理上,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反映出来。

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亏虚,则舌质红绛瘦小;心血不足,则舌白薄瘦;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或见木舌、重舌;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可见舌卷、舌强、语蹇,或失语等症,如《灵枢。

五阅五使》说:舌者,心之官也。

心病者,舌卷短。

明代章潢在《图书编》中说:舌为心之苗,心气通则舌知五味;心病则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矣。

由于心与舌之间在生理上病理密切相关,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脉,在窍为舌。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三 舌态
正常舌态伸缩自如,运动灵活,为脏腑 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
舌态变化常见的有: 痿软 强硬 歪斜 颤动 吐弄 短缩
(一)、痿软舌
特点: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意义:伤阴或气血两虚。 机理:由于气血不足,阴液
亏损,舌体肌肉筋脉失养 而废弛,致舌体痿软。
若红绛而痿软,少苔 无苔,为热病后期伤阴, 或内伤阴虚火旺;若舌干 红而痿软,为肝肾阴虚; 若淡白无华而痿软,多为 久病气血虚衰。
3 气候环境因素:舌象可随气候寒热燥湿而有相 应变化。
注意:要把生理变异与疾病前期征象区别开耒, 属生理变异者,多长期不变而无任何不适。
第二节 望舌质
舌质即舌体,望舌质包括望舌 质的神、色、形、态及舌下络脉五 个方面。舌神指舌质的荣枯。
(一)察舌神
荣舌
枯舌
舌质红活,鲜明润泽 运动灵活 正气未伤
舌质暗滞,枯涩, 运动失灵 津液耗竭 气血大亏
(三)、点剌
特征:点、刺常常并见,合称点刺舌。
点:鼓起于舌面之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曰星, 小者曰点。大者红星舌,小者称红点舌。
刺:乳头增大高突形成尖峰,状如芒刺,抚之棘 手,呈红色或黄黑色点刺,亦称芒刺舌。
点刺 舌舌
点刺舌
意义:脏腑阳热亢盛或血分热盛。 可根据点刺的部位了解热在何 脏何腑,亦可察点刺颜色以估 计气血运行情况及疾病深浅程 度。
(4)其他如外伤、酒毒以及先天性心 脏病等,亦可见青紫色。
(二) 舌形
舌形变化常见的有: 老嫩 胖瘦 点剌 裂纹 齿痕
(一)、老嫩
特点:舌体坚毅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色较暗 者为老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 淡者为嫩舌。

常见舌苔、脉象

常见舌苔、脉象
先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 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 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 脏活动的能源。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 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 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 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 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气行脉外,营 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
一、舌诊
10、黄苔
舌苔呈现黄色者,称为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 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 可见到黄苔。正常人中 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 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 生随年龄而增长。
一、舌诊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 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 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 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一、舌诊
8、黄腻苔
舌象为苔色黄而粘 腻,颗粒紧密胶粘, 加黄色粉末调涂舌 面。
一、舌诊
主病: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 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 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 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 按辨证施药。
一、舌诊
5、薄白干苔
白苔薄铺舌面,津 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一、舌诊
主病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 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 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 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 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 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 证施药。
一、舌诊
11、薄黄苔 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 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 淡黄。 主病:薄黄苔多由白苔 转来,示病变已由寒 (六淫中的寒)化热。 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 病期延长)。

舌诊与舌诊图谱

舌诊与舌诊图谱
临床意义: 多见于热极伤阴;阳虚阴甚或肾阴亏损,痰湿久
郁之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
热炽津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
痰饮寒湿内阻所致。
舌象分析及舌诊意义
(一)、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人体是复杂的整体,舌象与机体的脏腑、 气血以及各项生理功能都有着密切联系。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所反映的生理、病理 意义虽各有所侧重,前面已分而论之,但 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却要注意舌质与舌苔 变化的综合分析,整体审察舌象——即舌 质的神、色、形、态和苔质、苔色的综合 形象。
气血不畅之证。 ② 舌青紫深绛,苔少而干━ 多属热毒炽盛,
深入营血之证。 ③ 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多属瘀血内阻,
络脉瘀滞之证。
3 望舌形
舌形,即舌体的形质,包括荣枯、老 嫩、胖瘦、点刺、裂纹等方面特征。
( 1 )荣枯
舌象特征: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 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
痰浊内阻 -┏ 蒙闭心包 ┛ ┃
┗肝风夹痰━━上阻舌窍┛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
舌体强硬而色红绛少津——多见于热邪亢盛;
舌体强硬而舌苔厚腻——多见于风痰阻络
舌体强硬而肢体麻木、眩晕者——多为中风先兆。
( 3 )歪斜舌
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称为歪斜 舌,一般舌歪在前半部明显。
2 、诊舌的方法 舌尖—舌中—舌根—舌侧,顺序观察。先看舌 体再看舌苔, 30 秒左右。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 清,可令病人休息 3 ~ 5 分钟后,重复望舌一 次。
五、舌诊注意事项
光线影响
饮食或药品影响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舌诊的内容
舌诊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舌与脏腑1.以五脏划分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

2.以三焦划分: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

3.舌形色在五脏分居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舌与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

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但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一、足太阴牌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属脾,络胃,上穿嗝,挟行咽喉,连于舌本,并散舌下。

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上穿隔,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

当外邪侵犯本经后,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胀满,时有暖气,便后或排气则觉舒适;亦可有全身症状,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

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

直支,从肾脏上行,穿肝,过隔,入肺,沿喉咙上行挟于舌根部。

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

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

三、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向后上行至膝关节内侧,沿大腿内侧向前,入阴毛中,绕阴部,入小腹,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胁肋部,向上沿喉咙后方。

人鼻咽部,向上连接目系,上出前额部,于头顶交汇督脉。

另有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

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出,过嗝,入肺。

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

四、任脉: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向上行经关元穴达咽喉,上结于舌本,出循面部而络于目。

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序中论述: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

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脏赖心灌溉。

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

”练舌保健法1.舌柱上腭。

打坐时闭目冥心,舌尖轻舔上腭,调和气息,舌端金津玉液频生,当此津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咽时要汩汩有声,直送下丹田。

久行此法,五脏邪火不炎,气血流畅,百脉凋匀,有益寿之功。

2.赤龙搅海。

用舌在口内舔摩内侧齿龈,自左至右,由上至下为序,共9圈。

然后再用舌舔摩外侧齿龈9 圈,顺序同上。

此法久之可固齿,健脾胃,轻身祛病。

3.鼓漱华池。

口唇轻闭,舌在舌根的带动下在口内前后蠕动。

当有津液生后要鼓漱有声,共36次。

津液漱口后分3口咽下,并用意念引入丹田。

这谓之玉液还丹。

此法玉液灌溉五脏,润泽肢体,久之身轻体健,步履轻捷,百病皆除。

4.赤龙吐信。

把口张大,舌尖向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觉,在舌不能再伸长时,把舌缩回口中。

这样一伸一缩,面部和口舌随之一紧一松,共做9 次。

此法利五脏,久之可回春驻颜。

5.张口结舌。

张大口,伸长舌,口中如有津液生后可仰头咽下,心中默数81个数后收功。

久行此法有通气、消食、驻颜去皱之效,对面部神经疾患也有疗效。

(1)舌色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

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

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

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

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

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

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

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

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

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

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

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

”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

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

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

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

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

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

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

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

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

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

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

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

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舌象图谱说明1.正常舌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淡白舌白苔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瘀斑舌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红舌花剥苔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红肿胀舌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

意义: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11.淡红紫斑舌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淡红舌白厚腻苔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淡红舌厚腐腻苔舌象: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黄色。

意义:湿热阻滞三焦14.淡红舌黄糙苔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舌象: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

意义: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16.红舌无苔舌象: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

意义:胃肾气阴两伤。

17.齿痕舌舌象: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8.裂纹舌舌象: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义: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19.裂纹舌舌象: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不匀。

意义: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20.红舌白腐苔舌象: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

意义: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21.红舌黄腐苔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

意义: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22.暗红舌焦黄苔舌象: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

意义: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23.红舌黄白苔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

意义: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24.暗红舌黄燥苔舌象:舌质绛红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黄燥裂。

意义:实热燥结于胃肠。

25.红绛舌黄黑苔舌象:舌质绛红、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黄,根部灰黑垢腻。

意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26.红绛舌黑糙苔舌象:舌质红绛,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积成块。

意义: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27.红色点刺舌舌象: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

意义:营分郁热。

28.青紫瘦小舌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