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阅读复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①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②落灯花:旧时以灯油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1)诗歌前两句哪些词语交代了环境和时令?找出词语并说明环境和时令。

(2)诗人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描写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表现了自己怎样的心情?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词句理解赏析(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词句理解赏析(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古诗文阅读-----词句的理解赏析【考点】:1炼字、虚词(新题型)2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知识梳理】:鉴赏古诗文中的字词(炼字)、名句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炼字可以从字意、修辞的角度着手分析。

一般赏析的句子都有以下特点:情感积极向上,具有警示激励作用;蕴含哲理,发人深省;巧用修辞,意蕴深刻;融情(理)于景,情思幽深;用词精练传神等等。

名句赏析考察最多的角度是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其次还有写景、句式、哲理等。

【炼字】答题思路:1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如果该字(词)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要点明;2 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进行分析;3 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意为······,(在这里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表现了)······地思想感情。

易失分点:①使用的修辞手法没有点明;②分析时表达的内容、情感、意境等空洞,泛泛而谈,应侧重于要求的字词来分析。

【句子理解与赏析】答题思路:1 判断该句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若有,要先点明此修辞或表现手法。

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互文、设问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融情于景、用典、铺垫、衬托等等,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解释该修辞或表现手法;2 结合全诗或文本指出该句的作用,表达的情感等。

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或表现手法)手法,写出了······,表达了······(情感、哲理等)。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理解性默写(一)《泊秦淮》(杜牧)1.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杜牧的《泊秦淮》鞭挞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杜牧的《泊秦淮》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6.杜牧的《泊秦淮》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杜牧《泊秦淮》一诗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8.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

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引发的历史兴衰之慰,有一种将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

9.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夜笼纱”,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10.杜牧《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12.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杜牧《泊秦淮》中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抒发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再现了一幅朦胧而又清凉淡雅的水乡图。

15.《泊秦淮》中,“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将往昔如梦似幻的繁华朦胧在秦淮的水色里,平添几分凄清的气氛。

画面描述(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画面描述(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古诗文阅读-----画面描述考点:画面描述知识梳理: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此类型题能综合考查语言等的应用,一般与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关,是古诗文考查的常见题型。

答题思路:1 抓住主要意象。

句中的意象一般是名词,找到并一一列出来。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意象为:山、水、柳、花。

2 根据意象解读句意。

将这些意象联系起来,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时要注意紧抓句中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围绕其特点进行描绘。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意象山、水的特点是“重”“复”(重重叠叠),意象柳的特点是“暗”(颜色深绿),意象花的特点是“明”(花色红艳),可描绘为:一座座山重峦叠嶂,一道道水迂回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时,忽然看见柳色深绿,花色红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此题易错点:“柳暗花明”没有描绘出相对应的画面,比如“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村庄”,出现了直接引用的现象。

3 合理发挥联想与想象。

描述画面时尽量不要直译,要在解读句意的基础上,展开适当的联想与想象。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生动形象。

我们还可以把古诗文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如:“阴阳割昏晓”描绘画面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

在解读句意子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不能和原句或原文相违背。

还有我们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地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

答题格式:“×××”句描写了······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的美景/展现了·······的景色。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七年级下册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古诗词曲分册逐首梳理-七年级下册

念天地之悠 悠, 独怆然而涕 下!
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 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哲理: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 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炼字:“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出
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独”字
到东市买了好马,到西市买了马鞍和鞍垫,到南市买了嚼子和缰绳,到 北市买了长鞭。(木兰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载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
出发,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 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向前进发,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 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作家作品介绍】陈子昂,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 文学家。歌,古代一种诗歌体裁。 幽州台,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 在今北京西南。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 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 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 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 歌》。
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渲染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注释】①古人:古代的人。主要指古代知人善任的贤君。②来者:后来 的人。主要指后代的贤君。 【译文】往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后世的英主。想到广 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不禁黯然神伤,热泪纵横! 【主旨】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 情怀。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互文、排比手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 课件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 课件ppt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兰子:以杂耍技艺走江湖的人。②干:求见。③宋元:这 里指宋元君。④属:联结。⑤庸:用。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答案】这个人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才请求觐见,又希望得到我的 奖赏。 23.你是否赞同宋元君的做法?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赞同。宋元君作为一国之君喜怒无常,高兴时赏 赐艺人金帛,不高兴时就随便关押百姓,处以极刑。由此可见,他并不 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六)[17株洲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3.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忧国伤时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 度作答) 14.诗歌第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 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 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案】你现在当权掌管政务,不能不学习。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案】(对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开多日,就应当用新的眼光来看 待。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个人各自的形象特征。 (1)孙权:__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近人,有幽默感的一位明 君。__ (2)吕蒙:__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__ (3)鲁肃:__忠厚的长者。__
16.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此句运用了反衬手 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 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运用夸张手法,将 “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八)[17金华中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古诗阅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古诗阅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古诗阅读综合考试注意事项: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2、提前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第Ⅱ卷主观题第Ⅱ卷的注释(共18题;共61分)1.(5分)(2020·营口模拟)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纳兰容若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即“浮沉”。

意谓消息隔绝。

(1)(1分)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词的题目是。

(2)(3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22九下·河口开学考)课外古诗鉴赏山行留客张旭【唐】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2.(3分)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3分)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2022七下·新昌期中)古诗文阅读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4分)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5.(4分)“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021八上·盐池期末)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6.(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淹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出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7.(3分)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22七下·沭阳月考)阅读古诗,完成习题。

夏意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卷(九)——古诗文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卷(九)——古诗文阅读

鬼声呜呜渐近。前盗遑遽避出,相遇于庭,彼此以为真煞神, 皆悸而失魂,对仆于地。黎明,家人哭入,突见之,大骇;谛 ④视之,乃知为盗。以姜汤灌苏,即以鬼装缚送官,沿路聚观 ,莫不绝倒。
【注释】①回煞:迷信说法,人死后,死者的鬼魂会有一 天由煞神押着回家一趟。煞,凶神。②箧:藏物的小箱子,多 为竹篾编制。③珥:用珠玉做的耳饰,如耳环。④谛:仔细审 察。
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 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 么呢!
(2)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 哀悲之有!
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 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 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
(四)毛大福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 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 ,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 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 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 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 散去。毛乃归。
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多 ) (2)陶后鲜.有闻( 少 ) (3)贞.以立志( 坚定,有节操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种植,栽培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点此链接阅读参考译文(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天雨.墙坏 下雨 (3)逾.垣入 越过
(2)暮而果大亡.其财_丢_失__ (4)以姜汤灌苏._苏_醒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阅读复习
班别姓名学号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下面加横线的词,古今意思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稍稍宾客其父D、泯然众人矣
二、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金溪民方促永B、未尝识书具
C、借旁近与之D、日扳仲永环谒理于邑人
三、下面“之”字与“邑人奇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B、或以钱币乞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四、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1、未尝识书具()2、稍稍宾客其父()
3作诗立就()4、父异焉()
五、方仲永由天姿过人变成常人的原因是什么?
六、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木兰诗》选自朝编的《》,这是北方的一首名歌。

二、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愿为市鞍马()
2、双兔傍地走()
3、但闻燕山()
4、著我旧时裳()
5、赏赐百千强()
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实指还是虚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上文画线句子中“开、坐、脱、著、理、帖”几个动词,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五、第四、五节诗表现了木兰什么优秀品质?
六、说说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归来见天子,天子从明堂。

()
2、将军百战死,壮土十年归。

()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孙权劝学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为文段划分层次并为各层概括层意
二、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1、为博土耶()
2、当涂掌事()
3、但当涉猎()
4、蒙乃始就学()
5、见事之晚乎()
三、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从上文内容看,孙权谓吕蒙“不可不学”的理由有:(1)
;(2)
五、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学习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
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本文节选自《》,这本书是清代编选的。

本文作者是,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土。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中间力拉()
2、妇抚儿乳()
3、不能名其一处()
4、满坐寂然()
5、会宾客大宴()
6、群响毕绝()
三、下面各组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的时间概念是相同的一项是()
A、少顷一时
B、是时一时
C、俄而未几
D、忽然既然
四、理解填空
1、表现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句子是:
2、总写失火救火声音复杂逼真的句子是:
五、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交代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学艺方面有什么作用?
六、上文写口技人描摩音响,表演的两个场面,请简要归纳。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七、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夸父与日逐走()
2、入日()
3、昔者()
4、天柱折,地维绝()
二、翻译下面句子
1、欲得饮,饮于河渭。

2、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雪焉
三、《夸父逐日》给了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读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狼》选取自《聊斋志异》,作者,号。

二、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三、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暇甚()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并驱如故()
5、久之()
6、投以骨()
四、如果用“屠户遇”概括前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和屠户杀狼。

五、第四自然段中表现“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找两句);表现屠户警觉的句子是。

六、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七、文中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