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禹道长:谈道教的重生观念

合集下载

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语录

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语录

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语录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其生死观与轮回观是道教重要的理论与信仰基础。

下面是一些道教经典中关于生死观与轮回观的语录:1. 无常观生死“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德经》这句话表达了道教对于生死观的一种理解,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延续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无常的环境,不固执于自己的存在形式。

生死只是一种变化,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死。

2. 存在即为不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这句话揭示了道教对于生命短暂和转瞬即逝的看法。

人生犹如马驹穿过狭小的隙缝,转瞬即逝。

道教认为,生命的流转本身是一种永恒存在,即使肉体逝去,灵魂也会继续存在。

3. 轮回观与因果报应“人死之后,灵魂会经历轮回,根据善恶受到相应的报应。

”——《道教经典》道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经历轮回,即不断重生和转世的过程。

通过轮回,人们能够修行积德,善恶有报。

好人会得到好报,恶人会受到恶报。

4. 追求长生不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渴望。

道教倡导人们通过修炼道德和身体的方法,寻求超越人类本身的存在,追求与道相合,实现长生不老的境界。

总结:道教对于生死观与轮回观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道教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转变,灵魂会经历轮回,受到因果报应,追求长生不老是每个信徒的共同愿望。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以及对于人生和死亡的态度。

论正一道教当代应如何发展

论正一道教当代应如何发展

论正一道教当代应如何发展*导读:正一道教薪火相传近1900年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然而,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传统宗教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机遇……正一道教薪火相传近1900年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然而,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传统宗教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正一道教如何契时契机顺世应变加快发展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

上海首届正一道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对正一道教历史与现状的深入探讨可谓恰逢其时,极具现实意义。

下面,我着重就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趋向及重点工作谈几点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道教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从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二十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人与自然分离的指导思想也导致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出现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的心性和物欲恶性膨胀等等弊病。

正是在这一危机中,西方人才开始回过头来注视几个世纪以来几乎被他们遗忘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

而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文化尤为引人注目。

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指出: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而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道教文化研究热潮也恰恰说明:道教所提倡的自然人文主义精神正是克服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的一剂良药。

(二)从世界范围的宗教热潮来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复教热、创教热、殉教热、信教热蔚然兴起,此起彼伏。

宗教热潮给人两个深刻的印象:其一,经济科技越发达的国家宗教越热;其二,青年一代与社会高层次者、知识高层次者的宗教向度越来越强烈。

现实似乎向我们昭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不能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终极价值问题,反而同时又在促发人们寻求一种真正的道德秩序和心灵安宁的天堂。

凤凰卫视7月6日《文化大观园》文字实录

凤凰卫视7月6日《文化大观园》文字实录

凤凰卫视7月6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道教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求长生久视,追求率真自然,追求福地洞天,《文化大观园》回顾七年问道之路,《迷恋青春的宗教—返璞篇》正在播出。
任法融:有教主。
王鲁湘:我们道教的教主到底是黄帝还是老子?
任法融:最早的教主现在就算老子。
王鲁湘:不是算黄帝。
任法融:是黄老之道,黄帝孕育,已经是胚胎于黄帝,已经孕育,还没诞生,到老子就诞生了,现在还要说教主就是老子。
解说:面对乱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远走高飞,给世人留下的是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和一个远去的背影,之后老子到底去了哪里?无证可考,但可以确认的是在道教文化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被奉为教主之后,成为了道教地位最高的三清之首,道德天尊,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太上老君。
而在《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却被塑造成了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老臣,玉皇都可对他颐指气使,这实在让人不禁为道祖一叹。
张继禹:这就是传说这个老祖天师炼丹的时候在这里取水的炼丹井。
王鲁湘:就是张道陵。
张继禹:张道陵天师,最早,最早的。
王鲁湘:在这个地方挖造了一眼井。
张继禹:对,这个井后人一直把这个井就保存了。
张继禹:他是用正一盟威之道去整合原有的流落民间的这种巫术,整合的方式第一就是用老子的道,用老子的道来做这样一个整合,第二个就是说包括青城山那个故事,说他与六天魔王来进行斗法,其实这个斗法就是有一种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王鲁湘:也是整合。
张继禹:整合的过程就是一部分我是让你来接收,一部分我是要通过我的方式要改变你。
张继禹: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更加强调的一个道德化的过程,就你说的其实道教的形成就是因为它更加强调以道德的思想去统领方仙和鬼神的信仰,就说那个是作为内涵的东西,根本的东西,所以包括从老祖天师开始立教,立教的时候他就说你要达到长生,就要守一,这是一种方法,第二个更重要的是你能使你的精神,心身不很累,所以他说人家给你东西你用不着感谢,拿走你的东西你也不要恨人家,就是你要做到这么一个才达到了合道的这样一个境界。

道在人中 生道合一

道在人中 生道合一

作者: 张继禹
作者机构: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11-15页
主题词: 道教文化 精神需要 与时俱进 现代文明 思想文化 生活 智慧 议题
摘要: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我在一篇《祝福你,新千年》文中提出了“生活道教”的议题。

这个议题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第一,古老道教文化的弘扬,需要走出一条更新发展的道路。

更新就是要重塑形象,既执信我们固有的信仰,又倡导适合当代社会的教义内容,使之不断丰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发展就是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找到传统道教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从而不断激发出古老道教新的活力,使深厚的道教思想文化不至于被历史的烟尘埋没,道教文化所具有的智慧光芒能够喷薄而出。

第二,就是要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从各个方面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立足于生活,利益于生活,圆融于生活,从而达到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的目标,给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的智慧,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

论道教及其思想重生恶死的现实生态观

论道教及其思想重生恶死的现实生态观

论道教及其思想重生恶死的现实生态观————————————————————————————————作者:————————————————————————————————日期:论道教及其思想重生恶死的现实生态观-旅游管理论道教及其思想重生恶死的现实生态观龙又嘉在道教及其思想里,与世界三大宗教有很大的区别,极重视现世利益,追求的是肉体的永恒,关注的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

回顾道教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其发展是在东汉末年。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儒家学说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希望寻找到新的精神支柱,于是道家思想复兴,道教及其思想中的神仙方术受到了不管是统治阶级而且还是普通民众的欢迎,满足了大多数人追求长生不来、长寿的愿望,而且也为广大百姓在乱世中找到社会归属。

一、道教及其思想教旨与世界大三宗教的区别回顾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儒、释、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职责功名看作生态最高的奋斗目标,生命的大部分价值要体现在“建功立业”、“匡扶社稷”上,个人的日常生活只是这个最为高目标上的点缀,对于社会、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忽略了现实生态的需要;佛教讲的是对于苦难的生态怎样实现精神的永恒,不过这种精神的超越总是和肉身的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要涅盘就要忍受现实的苦难,也就是要在今生“苦行”,甚至舍身,那样肉体消亡以后人们的精神就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在道教及其思想里,如何长生不老、如何得道成仙是它关注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要更好的享用个体的现实生态,和儒家相比,它更加的世俗化,把人的眼光从社会生态这个大舞台拉回了个人的小世界;和佛教同为宗教的道教及其思想,也讲永恒,这种永恒不但是精神的永恒,更重要的是肉体的永恒,它关心的不是死,而是生。

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认为:“真道好生而恶杀。

长生者,道也;坏死者,非道也。

死王乃不如生鼠。

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张继禹:共话“道一风同 ”

张继禹:共话“道一风同 ”

张继禹:共话“道一风同”*导读: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来我再读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明初为道教订立的《道门十规》,对道一风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

我认为,道一风同这样一个重要理念,不仅反映了港、澳、台、内地及海外道教界对道教一脉相承,共出一源的共同认识,而且在现代道教的发展中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在此,我想结合《道门十规》来谈谈对道一风同的一些感想。

我们知道,道教以道名教,道自然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更是道教修行和教化的根本依据。

道教之道是什么呢?《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南华经》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太平经》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而名也。

唐代吴筠《玄纲论》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

总之,道教认为,道为万化之始,万物之母,无处不在,无时不存,以虚无为体,清静为本,柔弱为用。

有了道这个共同的最高信仰,古往今来、四方八极的道教徒,尽管分属于不同的教派,所奉祀的宗派祖神也有不同,所行持的科仪方术也各有特点,但由于宗奉同一个大道,都可以称为大道弟子,自然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

道经中说,道由一气化生为玄、元、始三气,其圣体就是道教的最高信仰三清尊神。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号虽殊,本同为一,都是道的化身。

《道门十规》中说:玄元始三气化生,其本则一。

所以,无论千神万灵、千真万圣,都可以大道统之。

道教的演教布化,三代之前有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殷商时有太上老子降世和道德五千言之授受,并有六天巫教、神仙方术之传世。

迨及汉代,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正一,阐扬清静无为真正之道。

张继禹:正心以达道(道学讲堂3-3)

张继禹:正心以达道(道学讲堂3-3)

张继禹:正心以达道(道学讲堂3-3)第二个,叫正心以达道。

正就是正确的正,也是《内观经》里面讲的,《内观经》里面强调,正心以达道。

他说正心,使不邪也。

其实从字面上我们都可以理解到,正,正的相反面就是邪,所以我们说这个人糊涂,说这个人正邪不分。

所以正就是要驱邪。

在道教的经典里,特别强调一个正字。

道教我们说起源从正一开始,正一全真,更早的应该说正一,正一从老子先师立教开始,老子先师立教,我们现在都说史书上把它称作是五斗米道,老子先师创立五斗米道,其实站在道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应该不叫五斗米道,因为本身老子先师从道中的记载来说老子先师开立的是叫正一盟微之道,正确的正,一二三四的一,盟威就是发誓,叫正一盟威之道。

正一道就是由正一盟威之道延续至今的。

所以这是一个最早的一个道派,由老子先师立教开始延续至今的。

那他为什么要强调他的道派叫正一?跟道教本身强调正有关。

所以正一盟威里面讲,正以治邪,以正气治邪,以一统万,由一生发出各种各样的。

因为我们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的东西都是从一开始,那我们让这个一回归到道,所有的东西都回归到道,这样才是令得还真,而且强调是正一之前。

所以在中国来讲,其实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中国文化很有意思,其实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也跟这个文化是密切联系分不开的,密切联系在一起。

其实中国文化就是讲一个正的文化,我们现在讲正气,或者是讲浩然之气,强调的都是一个正,正要去排除邪,排除了邪我们才能回归到正。

所以历代来讲我们说要树立一个正气,树立一个正的方向,这个正的方向可以排除一些邪的东西。

在道教里面很多的这样一些故事,比如我们说都会看到描述很多神仙,祖师爷去降魔除妖,为什么要降魔除妖,因为妖魔是邪秽的代表,所以呀把这个除掉,作为修行的人来讲,除的是什么,是心魔,刚刚说的,人本身由环境的影响生出来的各种人,不符合道的心,所以要出去妖魔。

大家如果去青城山,青城山就会有老子先师在与六天魔王斗法的这样一个故事,他为什么要跟六天魔王斗法,我们说六天魔王是那个时候的非正道的代表,所以老子先师要跟他斗法,要把他降服,降服让他回归到正道。

张继禹道长讲解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张继禹道长讲解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张继禹道长讲解授箓的目的和意义*导读:各位大师、各位箓生、各位道长:大家下午好!箓坛安排我做一个关于授箓的目的和意义的讲座。

我想,就我们道教的传承来说,主要体……各位大师、各位箓生、各位道长:大家下午好!箓坛安排我做一个关于授箓的目的和意义的讲座。

我想,就我们道教的传承来说,主要体现在学道与修道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靠授受,就是我们今天举行的授箓仪式,由箓坛大师带领众箓生通过这个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

另一方面就是要自己去修和悟。

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家入了道门以后,要自己去修学、自己去体悟道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箓坛就是这两个方面的体现。

从形式上讲,箓坛是授受、传度的场所,从意义上讲是要大家领悟大道,上午三位大师所讲《道德经》的思想与精神,就是引领我们去领悟大道的一种方法。

授箓是正一派一个重大而神圣的宗教活动,在全真派与之相对应的是传戒。

对于每一个正一派道士来讲,这样一个活动在我们入道、修道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通过这样一个仪式,使我们先于其他人有了升仙登仙、修道得真的法梯与航船。

*一、正一道的内涵与发展授箓作为正一派重大而神圣的教务活动,作为一个正一道士,我们就首先应当了解正一派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内在含义。

我们知道,道教有两大宗派,正一派从老祖天师立教开始,全真派从宋元之际的王重阳祖师开始。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只是两个道派的名称而已,也就是两个名字而已,并不一定有什么内涵。

其实不然,这个名称就包含着我们所追求的意义。

全真追求的是真,要全其真。

如何全其真?就是要行真功,践真行。

也就是道教所追求的返朴成真的真,也就是道的根本属性。

那么,正一是什么意思?老祖天师当时立教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道经告诉我们,老祖天师得到太上道祖亲授他正一盟威之道。

也就是说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亲授祖天师的,要在以信行正一演教布化。

因而正一之道从老祖天师立教之时就开始了,就成为我们入道、学道、行道人的目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继禹道长:谈道教的重生观念*导读: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以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为追求目标,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

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历……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以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为追求目标,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

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历代有不少高道成为着名的医药学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教医学流派,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道教不仅重视人的生命,也重视自然界的各种生命,要求人们爱护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故伤害任何生命。

在道教的许多戒律中,对保护生物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今天,各方面的专家聚集一堂,就中医的发展与珍稀生物的保护进行探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会议。

谨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谈谈道教在发展中医药和保护野生生物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道教对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并求指正。

*一、道教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俗话说:十道九医。

道士讲修炼,而修炼离不开了解人体的奇经八脉、气血运行、阴阳调和、药草疗养等情况,这就促成了道士们自觉研习医术的传统。

此外,道教认为修炼成仙必须广行善事,积功累德,只有功德圆满,才能得道成仙,而行医施药正是积德的重要内容,这也促使道教中人去研习医术,并将方药纳入道法之中,去实现其济世利人的理想。

由于道教与医学的密切关系,历代道士中名医辈出,医学成就斐然。

下面略举几例予以说明:东晋葛洪是道医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他广泛收集民间医疗成果,辑集《玉函方》一百卷(已失传)。

又作《肘后备急方》三卷,全是验方,药物均用易得的草木,不用贵品,诊治各种急病的方剂都很齐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该书中载有以青蒿治愈疟疾的方子。

按青蒿为常见的菊科植物,现经研究,含有抗疟新药。

梁代道士陶弘景博学多才,医学造诣颇深。

他在整理、补充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基础上写成了《补阙肘后百一方》。

他又在系统整理《神农本草经》和全面总结六朝以前药学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本草集注》七卷。

书中首创的按药物性质分类的药物分类法,为以后的本草着作所继承。

该书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性状、鉴别、功用、炮制、保管等记述,为我国的本草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他还撰有《药总诀》、《效验方》等医学着作多种,在当时社会上发生过很大影响,可惜现在大都已散佚。

唐代道士孙思邈在医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被道教尊为药王。

其着作《备急千金要方》收集了东汉以来许多医论、医方、用药、针灸等基本成果,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记载了他的临床经验和采集的民间单方。

全书合方、论5300首,对我国医药学特别是方剂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晚年又撰有《千金翼方》,对前书作了全面的补充,其中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为突出。

这两本书被后人通称为《千金方》,它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对我国医药学的又一次大总结,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孙思邈还突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十分重视妇婴疾病的治疗,无论在妊娠、产程、分娩以及乳母须知、婴儿护理等方面,都有不少合理的创见,并为其后妇、儿专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的道书《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断除尸瘵品》专门总结了肺结核的传染途径有"屋传"、"衣传"、"食传"三种,并分别论述了这三种途径传播的原因及其消除办法,强调只有彻底斩去病根,才会断绝此病。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防止肺结核传染的记载。

总之,历代道士通过长期不懈的医疗实践和种种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在人体医学、病因病理学、治疗学、食疗学、疾病预防学、药物学等诸多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道教主张保护自然界的各种生命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对它们进行杀戮,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化育的责任。

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和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

因此,道教提倡贵生精神,要求人们不仅要敬重人的生命,而且要敬重包括动物和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

为了保护生物,道教在各种戒律中都把戒杀生作为主要大戒。

许多道经中也反复告诫信道之士要把慈悲之心扩大到自然物上,不要杀戮众生。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想要学道的人,千万不要怀有杀生的念头。

所有的生物都跟人一样希望生存,害怕死亡。

它们也是生命,我们也是生命,不要只重视我们的生命,轻视它们的生命,把它们杀死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道教认为人们善待万物,即有善报;虐待万物,即有恶报。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慈心于物,广行仁爱,手不伤生,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有望。

相反,如果弹射飞鸟,刳胎破卵,春夏烧荒打猎,种种伤害众生的行为,凡有一事,则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之神减夺其预定的自然寿命。

可见,道教力图通过信仰和神学的力量,引导人们走到关怀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实践上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经典《太平经》以世界上物种的多少为标准来评价人类社会的贫富。

《太平经》说:"所谓的富裕,就是什么都不缺。

对于世界来说,天下万物都生长出来,一样也不少,这才叫做富裕。

上古时候,万物齐备,可称得上富裕。

中古时候,物种已有所减少,可称之为小贫困。

如今物种越来越少,已是大贫困了。

"《太平经》这种以能否保护世界上物种齐全为标准去衡量贫富的思想,不能不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发展中医药和保护野生生物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中国传统的医药,至今仍对人们的医疗保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野生的动植物,而当今的野生生物资源日益贫乏,有的野生生物已濒于灭绝的边缘。

为了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以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野生生物采取保护措施。

那么,如何在发展中医药的同时保护野生生物呢?这也正是我们这次会议研讨的内容。

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考虑:1、在疾病问题上,道教主张预防重于治疗,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指出: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

在平时应注意保健,如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经常换洗衣服,动静要结合等,尽量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旦生病,则应早治,不使小病变成大病。

孙思邈就曾告诫世人,平时居家,稍有不适,就应该即时告诉医生。

若隐忍不治,希望病情自己好转,一耽搁说不定就成了大病。

他还特别向老人指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须针灸几个穴位,以泄风气。

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以预防各种疾病。

为了预防疾病,道教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如行气、导引、吐纳、胎息、守一、存思、内丹等。

人们若能按照道教的养生方法,坚持锻炼,自然就会少生病,从而也就不须多吃药,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用药与野生生物保护之间矛盾的办法。

2、在用药问题上,道教医学主张尽量用草木药,少用动物入药。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中说:"自古以来贤达的医生为人治病,多不用动物做药方。

虽说人比动物要珍贵,但是动物跟人一样也是爱惜自己的生命的。

损彼利己,所有物类都会认为是不可取的,何况是有智慧的人?杀生以求生,离生也就更远。

所以我现在的方子不用动物入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孙思邈指出,即使不得已要用动物入药,也最好是利用自然死亡的各种动物。

总之,不杀彼之生命以济此之生命,是道教医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这对于保护野生生物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3、道教医学坚持多用平常药品,少用名贵药品。

在古代,一般医生治病多据《内经》,药方是历代相传的经方,而药则大都依《神农本草经》。

这些药方一般都很昂贵,普通百姓只能望药兴叹。

道教医家有鉴于此种弊病,在实践基础上,淘汰了古医书中一些不易寻得的药方,并打破了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的传统,或一病而立数方,或一方而治数病,在制方上开创了新的路数。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方》即大多具有廉、简、验的特点。

他们认为,多用几味普通药材,制成"复方",其疗效并不比名贵药方差。

这方面的实例很多,如《千金要方》卷十《伤寒下?伤寒杂治第一》说:现在的医生治病,喜欢用辛甘姜桂人参之类的药物,这都是价格昂贵、难以寻求的药材,以致药品还没有买到,疾病已丧失了治疗的机会;而苦青葙、葶苈、艾之类的药材,随处都有,除解热毒是最好的,药效反而胜过前面的贵价药。

道教医家在处方用药上所坚持的以贱代贵、方便实用的原则,不仅体现了其医学的平民化倾向,而且对于今天保护野生生物也是十分重要的。

名贵药材多取自一些濒临灭绝边缘的野生生物,如虎骨、羚羊角等,少用名贵药材即是保护野生生物。

4、道教医学积极开发药物来源,注重各种资源在临床治疗上的综合利用。

如道教十分重视日常饮食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他们对各种蔬菜的成分、营养价值、医疗效果曾进行过详细精微的研究。

南朝道士陶弘景所撰《本草集注》所列药物中即有谷部,专门讲述谷物在医疗方面的价值。

至唐代道士孙思邈进一步将这种颇具特色的饮食法加以完善,称之为"食治"。

其弟子孟诜承其传授,着有《食疗本草》三卷。

通过饮食的进补及禁忌,即可达到治疗一些疾病的目的,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宝库。

道教中人为充实、丰富这一宝库做出了许多贡献。

此外,道教中人大多隐居山林,在其养生修道的实践中,发现了遍布山岳大川的自然之水的医学养生价值。

他们十分重视甘露、泉水等自然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养护作用,并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环境的水源做了客观、详细的比较和分析,一一指出它们的特性及其医疗效用。

如陶弘景指出:竹篱头水及空树穴中水,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鬼疰、狂、邪气、恶毒。

据《千金方》所载,凡犬咬血出、蝎虿螫伤、心闷汗出、呕吐阳厥等伤病,均可用冷水治疗。

至于深藏崇山峻岭、洞天福地的名水甘泉,绝大多数为道士首先发现。

他们深入地分析了种种泉水的成分,发现了其不同的药用价值,然后用于医疗,造福于民众。

道教对药物资源范围的拓宽,不仅有利于野生生物、珍稀物种的保护,而且对于解决广大民众缺医少药的困难也是有帮助的。

5、道教医学主张多样化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疗法外,还可以应用针灸疗法、物理疗法、气功按摩疗法、精神疗法等。

运用多种疗法,就可以减少用药,从而保护了野生生物。

综上所述,道教禀着贵生、重生的精神,一方面积极探讨人体奥秘,对传统医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保护自然界的各种生命,不仅制定了禁止杀生的许多戒律,而且在处方用药时,也尽量不伤害动物和珍稀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