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自由观念之两重性
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

道家的自然自由艺术观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随性。
以下是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的一些要点:
1. 随性而动: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法则,摆脱过多的规则和束缚,追求内心真实的表达和自由的创作。
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尽量不受拘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趋近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共鸣。
艺术家应该借鉴自然界的美,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将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3. 弃欲守静:道家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艺术创作也应该反映这种状态。
艺术家要放下欲望和功利心,追求内心的静谧,从宁静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4. 空灵无为: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即做到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
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尽量避免人为的矫揉造作,而是通过放松和自然流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意境。
5. 意境超越:道家认为艺术创作要追求超越世俗、超越形式的境界,即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更深层次的哲学和道德意义。
艺术家要通过意境的创造,引发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道家自然自由的艺术观念注重艺术与自然的融合、顺应自然的法则以及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艺术观念既强调了个体创造的自由,又追求超越个体和现实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关于自然、宇宙和人性的独特看法。
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

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
道家对于自我觉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道家哲学中,强调个体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超脱和境界的提升。
道家认为,个体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家强调个体应当修炼内功,通过悟道领悟自然规律,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觉醒。
在道家哲学中,自我觉悟的观点体现了对于人生意义和心灵境界的探索。
道家强调内在修炼和悟道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当超越功利和欲望,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超脱。
道家注重个体内心世界的培养和提升,倡导个体通过悟道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超脱,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此外,道家对于自我觉悟的观点还体现在对于自然规律和道的追求上。
道家认为,个体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悟道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觉醒。
道家强调个体应当超越尘世的浮躁和欲望,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超脱,通过悟道实现自我觉悟和心灵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道家对于自我觉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超脱和境界的提升上,强调个体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觉
醒。
道家哲学强调个体内心世界的培养和提升,倡导个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以达到心灵的平和和境界的提升。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
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在道教的发展和理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的特点和内涵。
一、道家哲学的特点和内涵1. 道的理念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切事物的最终真理和原则。
道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在,能贯穿一切事物,并使其运行。
在道家哲学中,追求与道的合一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2. 无为而治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认为过度干预和行动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相反,通过顺应自然的变化和流动,人们可以实现和谐与平衡。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和个人修行中都有深远的影响。
3. 清静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它强调通过远离浮躁的世俗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清静无为使人们能够与内心的道相连接,寻找真理和智慧。
二、自然观念的特点和内涵1. 天人合一自然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天人合一”。
道教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的行为应该与自然法则相符,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循环。
2. 尊重自然自然观念中,道教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
人不能逆天而行,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道教自然观念的具体表现。
3. 弃欲返朴自然观念中强调弃欲返朴,追求简约和自然。
人们应该舍弃对物质欲望的执着,回归本真的自我。
这样才能与自然相和谐,并找到内心的平静。
三、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的影响1. 个人修行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对个人修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信徒通过修炼和悟道,追求与道的合一,达到超脱尘世和内心平静的境界。
2. 社会风气道教的道家哲学和自然观念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强调顺应自然和追求简约,对现代社会中过度竞争和功利主义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3. 环境保护自然观念中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致的。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价值观体
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以下是道家观念的几个基本
价值观点:
1. 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们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界保持
平衡,并追求自然的道德原则。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存在,人
应该学会从自然中获得智慧和指导,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和谐。
2. 简朴自然
道家主张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摒弃物质
的欲望,追求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道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通过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来达到心灵的平衡。
3. 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
欲望,顺应自然的变化,以无为的态度面对问题和挑战。
道家认为,通过无为而治,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心灵宁静
道家注重心灵的宁静和平静。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松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
道家通过冥想、修炼等方法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5. 无欲无求
道家主张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物质
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自由。
道家认为,只有放下
欲望,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道家观念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于塑造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点在
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
1. 道的观念
道家学派的核心观念是“道”。
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个体和事物的绝对存在。
道家强调人们应当追求与道的
合一,通过顺应自然法则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2. 自然与自由
道家学派强调自然的重要性。
它认为自然是包容万物、自由流
动的,而人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
不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秩序,以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3. 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认为过度干预和主动干涉
往往会导致问题的产生,而应当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务。
道家主
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无为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4. 温和与谦逊
道家学派强调温和、谦逊和无私的品德。
它认为过度的争斗和欲望会带来痛苦和不幸,而温和谦逊的态度则能够带来内心的安宁和和谐。
5. 简朴与自省
道家学派倡导简朴和自省的生活方式。
它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只会带来虚无和焦虑,而通过反思和修身养性可以达到精神的升华和内心的满足。
道家学派的基本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并通过温和、谦逊的品德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教理念的中心思想价值

道教理念的中心思想价值
1. 道的观念
道教的核心概念是“道”,它代表着宇宙的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无形无相,超越人类的理解力。
道教倡导人们通过顺应道的自然规律,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2. 自然与和谐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应该相互依存、相互平衡,而不是互相争斗。
道教鼓励人们尊重大自然,与之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3. 非争与无为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争斗、不抵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它认为过度的竞争和争斗只会破坏和平与和谐。
道教鼓励人们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4. 简朴与谦逊
道教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它提倡谦逊、谦和的品质,认为过度的欲望和虚荣只会导致不满和痛苦。
5. 内观与修身养性
道教注重内观和修身养性,通过冥想和静心等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道教倡导心灵的宁静与自我觉醒。
总之,道教理念的中心思想价值在于追求自然、平衡与和谐。
它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通过简朴与谦逊的生活方式,人们能够修身养性,实现个人的内在升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道教思想

总结道教思想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体系,其思想强调与人类一体化和自然界的和谐。
道教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道家文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虽然道教的发展历史很长,但是其核心思想一直没有改变,最大的特点是以“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本性。
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教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崇尚自然和谐: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最理想的存在形式。
人们应该追求自然的道德,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道教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在的追求,主张通过个人修行和道德行为来与自然融合。
2. 返璞归真:道教提倡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静。
它认为人类最初的状态是纯净和平静的,但由于外界的社会压力和欲望的影响,人们渐渐远离了内在的本质。
因此,道教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即通过个人修行和内心的觉醒,寻找和恢复最初的纯净状态。
3. 道德指南:道教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强调规范性的制度和教义,而是以“道”的概念为指导,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良知和情感来判断和行动。
道教提倡的道德原则包括自然的真、善、美和谦逊、无私、忍耐。
道德行为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通过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积极的行动,为社会带来秩序和和谐。
4. 阴阳学说:道教引入了“阴阳”这一重要的哲学概念,认为宇宙是由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力量构成的。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道德和个人发展。
它强调平衡和调和的原则,认为只有在阴阳的平衡状态下,才能达到真理和完美的境界。
5. 不可知论:道教强调人类对于真理和宇宙的了解是有限的,宇宙的本质是无法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它主张放下对知识的执着和追求,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觉醒,寻求与宇宙和谐相处的境界。
道教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悟,而不是外在的规则和知识。
道教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广泛的影响。
它对中国思想、文学、艺术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

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道家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创立,经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发扬光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流派。
“道家”的名称是后起的,当时并没有。
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名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汉书艺文志·諸子略序》:中沿用了这一用法,“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并在其文中总结了部分道家的文化思想特征。
要建立道家文化体系,首先要明确道家的逻辑起点——“道”。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道可道,非常道”,万事万物生于道归于道,因此人对万物的认识得知于道对素朴的理解,比如“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故恒互欲以观其妙。
”道的中心是自然,黄老之学被用在政治上讲求“休养生息”就与“顺其自然”的观点有很密切的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含蓄、冲淡、素朴,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庄子说“法天贵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这一点成为道家的精神内核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上受到这种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数不胜数。
道家的思维方式有以下特点:第一、物我交融。
在“物”(自然客体)和“我”(主体个体)之间寻求一种统一,取消二者的区别和界线是道家所追求的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思维,原始社会的人还没有完全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是自然物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个时候的人类没有驾驭自然物为己所用的想法。
道家的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似,讲求“自然”,顺化自然,物我融合。
第二、以经验为中介的并接互应,原本没有联系的事物因经验获得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八卦图给原本简单的卦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联系这些事物于一个整体的过程中,阐发关于自然的、人生的哲学观点。
第三、双向的互逆推演,“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互相对立的两个面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013—04—15〔作者简介〕程群(1972~),男,安徽省肥东县人,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副教授。
论道教自由观念之两重性程群(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道教具有“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这种双重品格决定了道教的自由观念同时具有“现世人生自由”与“出世神仙自由”两个维度。
一方面,道教中人深入社会现实生活,在社会生活领域之中苦苦探寻如何实现人生自由的问题。
另一方面,道教人士始终积极致力于身体的修炼,试图使当下沉重之肉身摆脱死亡的羁绊,与轻盈之精神一道,共同迈向永恒自由与逍遥之境。
然而,对于出世自由的追求映射出的恰恰是道教人士对于现世理想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诉求。
道教的自由观对于现代人生、生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世;出世;自由;两重性;道教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 (2013)02-18-07“在没有星光的夜晚,人类将倍受黑暗的煎熬,痛苦期待着黎明曙光的到来。
在没有自由的时代,生命之花将收敛灿烂的华光,热切期盼着自由春风的洗礼。
”[1](P 19)追求自由的生命状态是人类永恒的梦想,人们只有保持着自由的状态才可能津津有味、诗意盎然的栖居于世,才可能发挥出巨大的创造能力,为整个社会与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于什么是“自由”,人类思想史上的前贤大哲们各持己见,胡适先生曾说:“‘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
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
中国禅宗和尚说‘治病解缚’,自由在历史上意义是‘解缚’。
解除了束缚,方才可以自由自在。
”[2](P 694)中国道教思想家们对于什么是“自由”以及如何实现“自由”等问题,也曾展开过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道教人士在宣扬出世精神的同时,对于今生现世也怀抱着炽热的情感。
可以讲,道教具有“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品格决定着道教自由观念也具有“现世人生自由”与“出世神仙自由”两个维度。
一、对于现世之自由状态的追求西方哲学家伯林曾说:“自由的基本含义就是免受束缚、免受限制和免受他人的奴役,其他的含义都是这个含义的扩展或比喻。
”[3](P 189)也就是说,所谓“自由”的首要含义是人天生的摆脱奴役、不受羁绊、不受制约的倾向。
免受奴役与羁绊理所当然应当是“自由”的题中应有之意。
我们可以这样讲,人生在世可能遭受的“奴役”、“束缚”或“限制”大致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界。
第二,社会与他人。
如果,人类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与难题,妥善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化解掉自然、社会、他人给个体生命带来的羁绊,那么他们就能够在今生现世享有充分的自由与逍遥。
道门高道关注社会人生,重视现世生活。
他们曾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等两个层面,积极思考如何突破种种现世的障碍与奴役,实现人生自由的问题。
“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
”[4](P 4)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2.2013(总第89期)(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89第2期程群:论道教自由观念之两重性或者,换句话说,即我们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统一地生活,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自然万物间的普遍法律。
”[5](P77)人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只有当生命个体与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人之生活才能变得诗意盎然、津津有味,人生才可能自由的栖居于世。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道门高道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珍惜一切有生之物,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对于人生自由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道教看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自然就是一个骨骼健壮、肢体俱全、筋肉丰满、血脉畅通的和谐生命,就是人类自己的生身父母。
人类如果不加节制的过度开发、利用,那么,就是对这个健康生命的摧残,就像不肖子孙对父母的忤逆,必将受到自然这—人类父母的制裁。
从而陷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破裂之窘境,导致人生之自由状态难以伸张。
《太平经》记载:“人乃甚无状,共穿凿地,大兴起土功,不用道理,其深者下著黄泉,浅者数丈。
母内独愁恚,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捆悒,而无从得通其言。
古者圣人时运未得及其道之,遂使人民妄为,谓地不疾痛也。
地内独疾痛无訾,乃上感天,而人不得知之。
愁困其子不能制,上诉人于父,诉之积久,复久积数,故父怒不止,灾变怪万端并起,母复不说,常怒不肯力养人民万物。
父母俱不喜,万物人民死,不用道理,咎在此。
……天地,人之父母也,子反共害其父母而贼伤病之,非小罪也。
”[6](P119)又说:“今天不恶人有室庐也,乃其穿凿地大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
洞泉为得血,破石为破骨,良土深凿之,投瓦石坚木于中为地壮,地内独病之,非一人甚剧,今当云何乎?地者,万物之母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矣。
”[6](P120)道门人士强烈批判大肆塞渎掘沟、穿土凿地、洞泉破石、大兴土木之恶行,指出这些行为都是对自然父母的“不孝不顺”,甚至是一种巨大的罪过,而“非小罪也”。
这会导致自然父母的怨怒。
照此下去,自然父母必然会对人类严惩不怠,出现“灾变并起”,人“虽有疾,临死啼呼,天地父母不复救之”[6](P119)之恶果,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不复存在,人之自由的生命状态也难以伸张。
基于以上原因,道教高道要求人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善待一切有生之物,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以便人类能够自由的栖居于自然之怀抱。
例如,道教对于人类开发自然、使用土地之行为作出了种种严格的限定,“凡动土入地,不过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为法?然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属及地身,气为阴。
过此而下者,伤地形。
”[6](P120)道教高道又定出全面的戒律,对自然资源予以全力维护,例如戒律记载:“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妄轻入江河中浴”、“不得在平地燃火”、“不得妄开决陂湖”、“不得竭水泽”、“不得塞池井”等等。
[7](P850-859)同时,道教人士呼吁人们不要滥杀生物,要对一切生灵充满悲悯之情,“慈爱一切,不异己身。
……,一切含气,草木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心。
心恒念之与己同存。
”[7](P850-859)具体来讲,就是要求人们珍爱一切有生之物。
在保护植物方面,道经规定:“不得妄摘草华”、“不得妄伐树木”、“不得便溺生草上”、“不得烧野田山林”[7](P849-857)等等。
在保护动物方面,道经规定:“不得鞭打六畜”、“不得有心践踏虫蚁”、“不得啖食众生血肉”、“不得便溺虫蚁上”、“不得冬月发掘地中蛰藏”、“不得笼罩鸟兽”[8](P815-818)等等。
道教中关于保护自然、生物的戒律多得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在道门人士看来,人是首先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的生存质量与自然生态的优劣密不可分,在良性的生态自然中,人之身心将会变得轻快愉悦,情感丰富炽热,生活充实安详。
那么,人们只要自觉地保护自然,就可以达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就能够在宇宙自然的广阔天地中充分呼吸自由清新的气息。
我们通常讲,每个人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社会与人际关系之网,成为社会与人际关系之网的一个重要结点,任何人都不可能游离于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之外而独立存在,人们的自由也势必要受到种种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制约。
那么,在社会领域中,人们要想达到自由状态,就必须要妥善处理好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积极建立起良性的人际生态环境。
道教的思想家们曾面对世俗红尘、社会人生,在经济生活、社会政治、两性关系等等层面上,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深刻思考如何使生命个体在社会领域获得充分自由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之中,经济自由是人生自由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上的2013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保障,人生是难有自由可言的。
可以这样说,经济自由比其他任何自由例如政治自由和思想文化自由都具有更为根本性意义,它是其它自由的基础。
道教经济自由观是通过对天下资源与财物的公平分配之呼唤呈现出来的。
道门高道指出,天下物资乃由天地所创生,理应由天下民众共同享有,那么,社会成员理应平等的索取、占有社会资财,以便使整个社会人群最大限度获得经济保障。
“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
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
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於是也。
”[6](P247)社会资源与财富是由天地自然赐予整个人类的,不应当为少数人独享,应该为所有民众共同拥有,如同“大仓之粟”,不能由一只硕鼠独食。
哪怕宫廷内部的财富,即“少内之钱财”,也不能够只由帝王独家享有,因为这些财物均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创造之结果。
所以,普通民众所获得的物质回报不足维持其生活必需,就有权利要求富足人士给予补偿,所谓“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
”[6](P247)据此,道门高道反对统治阶层独霸天下资财,他们措辞强烈的批判,垄断天下资财的贵族不仅剥夺了别人经济自由权利,而且违背了天地之本意。
这样的人一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或身即坐,或流后生。
所以然者,乃此中和之财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穷。
今反聚而断绝之,使不得徧也,与天地和气为仇。
”[6](P242)垄断财富、剥夺别人经济自由的权利,罪孽深重。
曾有学者指出,社会政治制度与生命个体的自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良性政治制度保障的自由是软弱无力的,社会政治制度往往决定着个体自由的程度和范围。
良性的社会制度与政治秩序不仅不会扼杀个体之自由,而且会成为生命个体获得完满在世自由的基本保证。
[9](P23)道门高道虽然不可能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但是也曾积极要求统治阶级建立良性的政治秩序,呼吁统治者实行宽松、开明的统治政策,以确保每个生命个体能够愉悦、自由的栖居于世。
具体来说,道教要求统治者以“道德”管理社会,反对统治者采用“严、畏、智、诈、力”等不义之手段控制民众。
君主、统治者如果以“道德”治理天下,管理民众。
则兵革不起、民风淳厚,国家繁荣、家族和睦、民众安乐自由逍遥,“世主得道,宇内不扰,诸侯宾服,百蛮雍喜,四海同风,兵革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