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的地理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其中道家思想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理念,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不可忽视。
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自称为“道德经”的作者,庄子又被称为“逍遥游”的作者。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根本、本质、源头,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倡导的是“无为而治”,这就是说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治”,而是要在自然的运行中顺从自然,不要过多干预或者强制改变事物的运行,这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顺势而为”非常类似。
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既然人力是无法改变大自然的东西,那么人类社会的运转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这就是所谓的“乐生于天时,治道合于人情”——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太多的人为干预,就可以按照自然规律,顺利地运转起来。
其次,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也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天道”,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与天同在”的理念。
也就是说“天”和“人”是自然和人类的两种不同的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人类也应该顺应天道、和自然相处。
这样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美术、哲学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道家思想对文化价值的塑造与转化也具有相当的意义。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所追求的并不是功利的成功、利益的积累,而是一种“真我平和”的让自己心灵得到平静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被广泛地吸收和运用到中国文艺、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艺术的价值不再仅仅是在传达作品内在情感的同时,更应该是传达作品语言和形式带来的“美感”,以及创作者对自我境遇的“反省”。
对于人生也是同样道理,人生意义不在于能够得到多大多精彩,在于每个人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和认识。
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以自然为师,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始状态。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思想是与儒家思想齐名的两大思想流派。
它强调的是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有所不同。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要顺应自然,不要反抗自然,要尊重自然的法则。
这种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人民注入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中国古代文化以中华文明为代表,其文化的根源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中华民族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力量,而道家思想这一文化传统也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的思想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并列,它的影响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道家思想曾经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想,它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道家思想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这与中国古代农民的生产方式是非常相符合的。
在城市化发展后,道家思想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通过生活、教育、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渗透,成为了构成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因素。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体现。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养生、强调自然、顺应天道、无为而治的国家,这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它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中国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中国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活融合,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谈论如何将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活融合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和思想。
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观念和修行方式,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
道家认为,自然是万物之本,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主张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以达到个体心灵的升华。
此外,道家思想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无为而治”、“逆之道用之”、“三宝”、“五常”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二、如何将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活融合道家思想深入人心,是中国特有的用以指导个体生活和社会政治的体系。
但是,如何将这些思想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将道家思想的“顺应自然”理念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头号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道家的理念,尊重自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就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理念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如果我们能够运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不要过分干预他人的生活,也不要对他人做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就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们可以将道家思想中“逆之道用之”理念运用到现代创新中。
在现代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破除固有的思维方式,运用道家思想中的“逆之道用之”理念,创造出更加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那么我们就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道教的环保思想及其意义

道教的环保思想及其意义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它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之作宗教性的解释。
道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以及医学、化学、天文、地理各个方面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天道自然的环境哲学,三才(天、地、人)互补的修道理念,济世普度的宗教要旨,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人天共存的理想境界,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道教环境文化。
几千年来,道教遵循着道法自然、天人一体的原则,教理和实践中都包含丰富的环境保护的观点和思想。
发扬道教中的这些观点和思想不仅能够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地球周围的大气保护层,地球表面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构成了人类生命存在所必须的生存空间和条件。
道教把大自然看做是一个充满生命的巨大系统,其中所有的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道教的首要经典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宇宙这个系统中,物物相连,天人相通,相互作用,相互感应,浑然一体,和谐均衡,万物只有相连而存在,相通而变化;道教认为人是天地阴阳所生,上天是人类之父,大地是人类之母,又与天地一起共同创生了万物。
人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自然的规律。
在《太平经》中反对人们乱穿凿土地,认为随意穿地出水就意味着破坏母亲的身体,使之流血破骨,积累起来将遭受天地父母的报应,警示人们过一种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活,并视此为“大富贵”的生活;《阴符经》说:“自然之道不可违。
论道家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道家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老子庄子思想主张为例摘要:道家的思想一直被人们所向往追求,因为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来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都会给当前环境以启迪。
正如老子庄子的思想内容一样,关于价值内在,众生平等,为而不争,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例如和谐之道的探索,自然环境的保护,人际关系的交往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老子庄子社会问题和谐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阐述着治家治国治天下的社会思想。
日下,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国家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上日程,这一思想于道家的和谐主题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可见道家的社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如和谐之道的探索,环境保护等,有着不可否认的深远意义。
“安国,安家,平天下。
”自古就是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无数英雄在苦苦追寻着的治世方法。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倡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理念,所阐述的一些方法对于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有着诸多非凡的借鉴意义。
一、对于探索和谐社会的意义。
作为道家代表的老子认为,人类应当在与万物和谐一体并生的存在前提下展开自身的实践,从对立走向和谐共生的相处。
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既是宇宙本源和谐的原初物质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又是能生万物,包容一切统摄一切的“一”,即根本总规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第三十九章)而且还是周行于万物中的那种一体统一并生而又对立相促动的关系总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用看似平淡的自然描绘了一幅统一和谐的宇宙图景。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都存在着矛盾的对立,日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就业增压,竞争失常等现象都在暗示着我们如果不及时解决“和谐”问题,我们即将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
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和布局的影响——以元明清北京

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城市文化更是人类物质创造、精神财 富的集合体。由f地域、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索的不同,每个城市都 有自身独具的特质,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品格。 结语 中国传统道家哲学思想提倡“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也就是 告诉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行事符合自然的 规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 契合的合理因素。在研究元明清北京城市规划过程中,中国道家哲学思想 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 古都风貌曾经是北京最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占代道家思想蕴 含的自然观、生态观,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应用于新北京城市规划 中,一个植根历史、尊霞传统、正视现实、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理念尤 为重要。这一城市规划理念在勾勒北京未来的城市轮廓时有着特别的意义, 新北京必将在这一指导思想上开始新的飞跃。加强北京城市生态化建设。 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城市文化的 进一步需求,构筑系统稳定、功能齐全、生物多样的城市生态系统,构 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市生态文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 境,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是推进北京宜居城市建设。弘扬生态文 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自奚.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陈小明.中国城市规划中天人观的研究.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姜秀娟等.论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 年11月第18卷第6期. [4]朱晶晶.先秦道家自然法思想.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姜东成.尤大都城市形态与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2007博士学位论文. 【6]钟澳.先秦道家生态智慧探究.2008年硕七学位论文. [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庄周.庄子.哈尔滨出版社.2004.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8. [10】余谋昌.生态伦理学理论走向实践.酋都师范大学出版1999. [11]钟晓龙.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研究.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12】乐爱国.“道法自然”的生态意义.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 25卷第5期.
中国道家思想与文化的直接贡献和间接影响

中国道家思想与文化的直接贡献和间接影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道家思想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生长于中国古代社会,由老庄等人建立。
它通过自然观察、研究天地万物之理,探索人生意义和生命的本质,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道家文化虽然在与佛教和儒家思想的交汇中有所影响,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性。
本文将重点探究中国道家思想与文化的直接贡献和间接影响。
一、道家思想的直接贡献道家文化的形成与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理论思考分不开。
他们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而无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等一系列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自然观察和天人合一的道理。
道家理论阐述人与自然的和亲共处,主张跟随自然节律,忠实认知自然真实的面貌,理解人与自然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道家思想也突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鼓励个体不断探索人生意义,尊重他人,尊重自然,自然与人类保持互补共生关系。
这些思想不仅成为中国古代人们独立自主思考的指导,也为后续的时代提供了深刻的思路和启示。
其次,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反对“一曰有为,一曰无为"的儒家理念。
这种没有刻意隆重的人类行为实际上是理性的状态,通过自觉地遵从自然法则,我们才不会受限于人造法则而自由自在地活着。
这种“有为而无为,不假为而成为”才是大成之道。
最后,道家思想还践行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的交相辉映之道,这个思想至今在中国文化中仍有重要地位。
它鼓励自然观察,要求人类通过哲学思辨和实践探索实践真理,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二、道家思想的间接影响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对其它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间间接地渗透着。
比如,在音乐文化和文学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精妙之处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首先,在音乐文化中,大量的乐理、艺术史、哲学与社会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突的关系网络。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哲学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强调“道”和“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上。
首先,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强调顺应自然
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尊重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和破坏自然的运转规律。
道家强调“随顺天地之力,安命而行”,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人们应该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其次,道家对社会的观念体现在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上。
在道家看来,秩序是社
会生存的基础,是道德和法律的基石。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倡导“无为而治”,同时也主张“有为无为”,即通过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塑造来维护社会秩序。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修身养性,遵循道德规范,做到“知天地心人”。
只有通过自律、自德、自省,才能够达到“知天地心人”的境界,才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只有重视道德伦理,才能够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尊
重自然;同时也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修身养性,维护社会稳定。
这些观念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当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以实现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中的地理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道家思想首先在我国开始系统地从哲学层面对宇宙万物起源以及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中,道家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地理观,这对我国地理思想史的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道家思想中的宇宙观、自然环境观、天人合一思想以及道家思想中的人的地理选择等几方面对道家思想中的地理观念进行探讨,并简单讨论道家思想中的地理观念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地理观,宇宙生成,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儒家思想在社会道德层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则,那么道家思想则在思想和处世态度上对我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同于儒家对社会里人与人的伦理规范的重视,道家更主要的是从哲学层面上去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宇宙,甚至是世间的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从这种相互关系中对我们人类做出定位,指导我们如何处理和自然万物的关系,如何去享受我们的生命过程。
作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头,道家首先开始系统地研究宇宙万物的起源,世间万物的相互关系等重大的哲学问题。
而这些探索大多又是古人通过自身对自然的观察体验,加上深刻而缜密的思考而进行的。
在这些探索中,很自然地形成了古人对一些地理现象的思索和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地理观念,而这种观念又对后世的中国人的地理思想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这些思想观念对我们现代地理学思想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所以对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人有关自然地理的思想观念,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地理学研究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1. 道家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1.1.远古的开辟神话时代对世界来源的追问是古时候人们认识和探索自己所生存的环境的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比如,屈原的《天问》就显示着古时候的人对这个世界来源的好奇与求索。
然而,限于当时人的知识以及智力水平,他们仅仅能从这神奇的世间万物背后透出的一种神奇的不可捉摸的力量中去揣摩这个世界。
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恐惧,当时的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有一个超能力的神主宰着天地万物的运行。
所以,早期的人对宇宙起源的理解大多为神及英雄的创世。
这一点在西方文化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圣经》的第一篇《创世纪》就详细记载了上帝用了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的故事。
在中国虽然没有流传如此之广的创世传说,但早期的中国曾有过不止一种的创世说。
各种的图腾崇拜以及祭祀活动都显示着人们对开辟并且控制着这一世界的神秘力量的敬畏。
直到今天,在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神话传说,诉说着神话英雄创造并统治世界的故事。
现在留存的关于当时的神话传说已经很少了,但我们仍能从《山海经》中窥到这一神秘世界的一角。
而在中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创世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造人的故事可以说是最为有名了。
故事流传的年代虽然已在后来的先秦、三国时候了,但这些故事恐怕也不是凭空而来,大抵也源自从更古时候的口耳相传吧。
当然,这些神话中自然体现出了早起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比如盘古的传说当中,盘古开辟混沌,轻者上升浊者下降,形成了天地。
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草木等等都是由盘古躯体所化。
而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比如打雷、刮风、下雨等也都与盘古的自身活动有关。
当时的人无法用自己的认识水平去揭示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只能将之一切归于那个至高无上力量的拥有者,这个拥有者不仅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控制着世界上万物的运行。
1.2.道家关于宇宙的起源大约到了周朝时候,一种新的宇宙创生说开始慢慢形成。
这种拥有至高无上力量的创世者开始被请下神坛,取而代之的是以阴阳五行为主要元素的传世说。
其中较早而且较为系统的莫过于道家思想中对于宇宙形成的叙述了。
关于宇宙的概念,古人有过一些比较模糊的描述。
比如:《三苍》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淮南子·齐俗训》亦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老子》说中没有关于宇宙的明确描述。
《庄子·庚桑楚》说:“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窃者有实。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
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
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
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
圣人藏乎是。
”大体说来,“宇宙乃是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的物质生灭变化之‘天门’”。
1道家思想中关于宇宙生成最为经典的描述莫过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这里短短十几个字就把宇宙万物的形成完整地表述出来。
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两千多年来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大致说来,“一”就是指的一种混沌未分的元气,这似乎类似于盘古之前的那个混沌,大概也是庄子所说“物化”之前那宇宙的初始状态。
“二”则是指阴阳二气,也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比如《老子》第二章里所说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庄子》“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的“彼是方生之说。
”3而“三”则是这种阴阳对立面调和生成之物,万物则都是由“阴阳”和合的均衡状态。
这种创世思想否定了先前有人格的神的刻意而为,提出了“道”的自然生化,将“道”置于一切的最高处。
老子否定了有神论,而那种创世之神假若存在的话也是在“道”之下的。
老子在描述道的时候就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关于宇宙出生之前,道家认为是由“无”而来。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庄子也说:“万物出乎无有”,6“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1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第74~7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
2《老子》第42章。
3《庄子·齐物论》。
4《老子》第4章。
5《老子》第40章。
6有一而未形。
”7这种无中生有的宇宙生成之说彻底否定了所谓“上帝”的存在,因为在宇宙生成之前的“无”使得上帝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这不能不说是道家为无神论开辟了道路。
1.3.万物的形成变化宇宙由“道”生成,那么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形成和变化的呢?前面说到了老子的“三生万物”,而《庄子》中则更多关于万物的形成变化。
在《齐物论》中,庄子为我们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故事的最后庄子说道:“周与蝴蝶起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
”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道”变化而来,万物原本都是同于道,而道的运行“物化”之后,才有了庄周和蝴蝶的不同。
所以庄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同的,也就有了其万物平等的“齐物”思想。
同样的,万物变化也是“道”运行的结果。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8即万物由生至死,四季来回变化,这种种的循环变化都是“道”运行的结果。
《庄子》当中更是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来说明“道”的运化。
如:“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这里庄子将道的运行,事物的变化更为自由化了。
他说左臂可变为鸡,右臂变为弹弓,尻骨变为车轮,精神变为马,而人的生死也是道的时、顺变化而已。
庄子妻子死的时候,他“箕踞鼓盆而歌”,并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9他认为人的生命就是气变为形,形变为生,生变为死,这都是道的运行而已,就如同四季的变化。
人类的地理思想对重大的莫过于对宇宙万物起源的认识了,而道家思想中的宇宙生成论否定了神造论,而提出了道的创生与运行。
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类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代的许多有名的物理学家都对道家思想推崇备至,并且有些灵感直接来源于古老的道家智慧。
2.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环境观2.1.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物理学家惠勒指出,自然规律是随着“宇宙的生成”而生成的。
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在老子那里,兼具宇宙本原和秩序法则双重含义的“道”的创生能力, 自然地包含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和作为“常道”的各种自然规律的生成两个方面。
10“道”既作为宇宙的本源创造并且养育着世界万物,又同时作为一种支配着万物的规律而无处不在,这在道家思想中多有体现。
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11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2也就是说道作为万物依之而生的规律是无处不在的,“天网”即道表现出来的规律,这种规律如此的宏大而又稀疏不可见,万事万物都在其中未有所失。
庄子在《知7《庄子·天地》。
8《老子》第40章。
9《庄子·至乐》。
10代金平《宇宙的生成及自然规律的起源》《管子学刊》1998年第2期。
11《老子》第34章。
12北游》中更是说道“无处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在道家观念中,万物的运行都是离不开道的,而这种运行的规律同时也正是对道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一种体现。
既然万物都是依着“道”的规律运行的,人只可能去认识并且利用这种规律,而妄图去改变这种规律的行为是不可能行的通的,违背了道的运行规律必然事与愿违。
道家关于自然规律总的体现在对事物其内在规律的遵从,即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13。
只有让事物依据其自身的规律去自由的生长,而不加以认为干扰,这才能达到最为完美和谐的境界。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
比如地理的庄稼,让其自由地在土壤里接受阳光雨露去生长便可成熟收获,而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这种思想看似无用,其实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迪。
我们只有了解了事物自身的规律,从而去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条件,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此外,道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体现在其循环往复思想以及对“柔弱”的重视。
老子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4第十六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5道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大多是来自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悟。
他们看到四季的轮回、冷热的交替、生死的往复等等,所以循环往复是他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最基本印象。
庄子《养生主》亦有薪尽火传的故事,大概也是在表达这么一种思想吧。
同时,对自然的观察感悟还使其感到了柔弱的作用。
《老子》第七十六章说的最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他的这一体验主要来自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因为生着的躯体总是柔软的,而死了的就变僵硬了。
所以柔弱属于生,坚强属于死亡。
这一体验还来自于对水的观察,如《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道家从自然界观察到的柔弱,推广到了为人处世等等方面,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