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

合集下载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教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教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教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的幸福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1.了解精神卫生的重要性:精神卫生是指一个人情感、思维和行为的正常状态。

它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而是指一个人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适应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压力。

精神卫生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能力、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

2.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焦虑、抑郁、恐慌、焦虑、睡眠问题、自卑、注意力不集中、饮食问题、药物滥用等都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及早寻求专业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定期锻炼、保持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度的社交活动可以帮助减轻压力和提高心理韧性。

4.寻求支持:如果您感到沮丧、焦虑或无法摆脱负面情绪,不要犹豫,寻求专业帮助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5.学习应对压力的方式:生活中的压力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学会应对它们。

建立适应性应对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思维,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

6.培养积极的社交关系:与他人建立积极、支持性的社交关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互助关系,分享快乐和困难,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纽带。

7.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学会表达它们,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这可以帮助您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人际关系,并提高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8.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学会正视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可以增强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9.避免药物滥用:滥用药物如酒精和毒品可能会对精神卫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理解药物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保持适度和负责任的使用。

10.教育他人:扩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认知对于整个社会的福祉都至关重要。

2024年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

2024年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

2024年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为了提高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关爱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2024年精神卫生日特别设立宣传活动。

本宣传资料旨在向大众传达特定的信息并论述精神卫生相关话题。

1. 精神卫生意义重大精神卫生是指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一种综合性保健系统。

精神卫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我们身体健康时,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心理健康对我们整体幸福的影响。

精神卫生不仅仅是抗击心理疾病的问题,更是提升整体生活品质的关键。

2. 精神卫生日的背景意义精神卫生日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精神健康问题而设立的一个专项日。

每年的10月10日被联合国确定为精神卫生日,旨在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宣传活动,改变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减少歧视和偏见,支持心理健康的普及和发展。

3. 掌握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了解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信息和建议,帮助您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3.1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足够的睡眠、适度的运动以及有效的压力管理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2 社交支持: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3.3 寻求帮助:如果您感觉到心理压力过大或遇到心理健康问题,不要犹豫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3.4 精神疾病的预防:预防精神疾病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干预。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咨询,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4. 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除了个体的努力,创造支持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共同努力,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4.1 减少歧视和偏见:鼓励公众了解精神疾病及其治疗,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歧视。

4.2 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设和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精神卫生宣传内容

精神卫生宣传内容

精神卫生宣传内容
精神卫生宣传内容如下:
1. 了解精神卫生的概念和重要性。

精神卫生是指关注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包括心理健康、心理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

了解精神卫生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2. 学习心理健康基本技能。

这些技能包括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自我认知、自我控制、人际关系管理等。

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4. 寻求心理健康帮助。

当感到心理不适或有问题时,我们应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帮助。

这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

不同的方式适合不同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帮助方式。

5.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避免吸烟和酗酒等。

这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6. 参与心理健康社区。

心理健康社区可以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参与心理健康社区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精神卫生宣传内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

精神卫生防治核心知识

精神卫生防治核心知识

精神卫生防治核心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精神卫生的健康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因此了解精神卫生防治的核心知识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了解精神卫生的基本概念是掌握核心知识的第一步。

精神卫生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状态。

它与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关,以及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精神卫生防治的核心知识包括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和促进精神健康。

了解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是精神卫生防治的重要内容。

精神卫生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了解这些精神卫生问题的症状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自己或他人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例如,焦虑症的症状包括持续的紧张、担心和恐惧,而抑郁症的症状则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自我评价过低。

了解这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原因也是精神卫生防治的关键内容之一。

精神卫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例如,遗传因素可以增加某些精神卫生问题的风险,而生物因素可以影响脑化学物质的平衡,从而导致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

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是精神卫生防治的重要内容。

精神卫生问题的诊断需要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学家进行,他们会通过面谈、观察和测试等方式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旦诊断出精神卫生问题,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此外,精神卫生问题的康复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精神卫生防治的核心知识还包括如何预防和促进精神健康。

预防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可以从儿童时期开始,包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促进精神健康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调适和保持社交活动等来实现。

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内容

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内容

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内容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精神卫生这档子事儿。

你可以把咱们的精神世界想象成一个超级大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

心理健康就像是那些茁壮成长、五颜六色的花朵,而精神卫生问题呢,就像是花园里偶尔冒出来的杂草。

咱先说说压力这只“大怪兽”。

在现代生活里,压力无处不在啊,它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恶魔,时不时就冒出来捣个乱。

比如说,工作任务多得像山一样压过来的时候,就感觉这小恶魔在耳边叽叽喳喳:“嘿嘿,看你怎么办!”这时候啊,要是不把精神卫生搞好,这压力小恶魔就能把咱们心里那片花园搅得乱七八糟,花朵都被踩得东倒西歪。

焦虑呢,就像是一只在脑海里乱窜的小老鼠。

它总是跑来跑去,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你就想啊,本来平静的花园里,突然闯进一只小老鼠,在那些花朵根茎之间上蹿下跳,这花园还能安宁吗?它一会儿担心花会不会缺水,一会儿担心会不会有虫子来吃叶子,搞得人心里慌慌的。

那怎么让咱们的精神花园保持健康呢?就像照顾真的花园一样,要定期“浇水施肥”。

这个“水”和“肥”呢,就是我们的放松方式。

可以是一场大汗淋漓的运动,就像一场暴风雨给花园带来生机一样,运动能把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

也可以是听着音乐享受宁静时光,那音乐就像是花园里的微风,轻轻拂过每一朵花,让它们摇曳生姿。

再说说抑郁这个“大乌云”。

一旦抑郁来了,就好像天空被一大片乌云遮住,整个精神花园都变得灰蒙蒙的。

花朵们都低着头,好像失去了生机。

不过别怕,这时候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就像吹来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睡眠也是保持精神卫生的关键一环。

睡眠就像给花园盖上一层暖暖的被子,让花朵们在夜晚好好休息。

要是睡不好,就好比这被子被掀开了,花朵们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第二天肯定精神不振。

人际关系也对精神卫生影响很大。

朋友就像花园里的蜜蜂和蝴蝶,给花园带来活力和欢乐。

要是没有这些“小昆虫”的陪伴,花园也会变得很寂寞呢。

有时候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像一个调皮孩子的房间,乱得一塌糊涂。

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内容

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内容

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内容
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倡积极心态:告诫大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尽量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避免消极情绪的滋生。

2. 引导良好情感表达:鼓励人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抑制或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倾诉或寻求帮助。

3. 关注社交互动:提醒人们重视与他人的交流和社交互动,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孤独感的产生。

4.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强调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以促进身心健康。

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包括情绪管理、压力调适、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6. 告知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法:宣传常见的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的症状,同时介绍相关的治疗和康复方法。

7. 提醒人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鼓励大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同时要注意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8. 相关资源推荐:提供相关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推荐合适的心理健康自助平台和应用程序等。

以上内容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册、网络宣传等形式进行推广,以增加社会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精神卫生科普知识

精神卫生科普知识

精神卫生科普知识狭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精神障碍的发生预防、个体遗传、医疗康复。

即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障碍者的康复,重归社会。

广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进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医学的咨询。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的含义,包括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三方面完全安宁幸福状态。

精神卫生活动领域和对象,一般可归纳以下几种:年龄区别儿童期的精神卫生儿童期是正常心理开始成长和发育阶段,正处于正常发育时期。

在父母、教师正确教育和引导有规律的健康发展。

不可违反正常心理发育规律。

此期儿童可有说谎、逃学、斗殴、甚至吸烟、盗窃等行为和异常行为,且易患儿童期精神疾病,这个时期可能由于儿童心理活动开始发育和精神状态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往往缺乏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

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且对各种事物过于敏感。

因此急需父母、教师等进行心理、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引导和教育。

父母对子女不可过于溺爱,但也不要使其压抑、粗暴、过于严苛、更不可挫伤其自尊心。

对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多动综合征、神经症要进行特殊教育、训练和治疗。

青少年期精神卫生青少年的心理活动是活跃而波动的阶段,是精神卫生保健最关键时刻。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发育前后时期,内分泌生理改变突出、植物神经不稳定、情绪易波动。

这个时期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可出现放荡、出走、流浪、饮酒、吸烟、斗殴、行凶、欺骗和色情行为等。

也易患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精神病。

在这关键时期父母、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注视其行为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指导、心理卫生保健和性的教导等。

在方法上、应以诱导、劝解、说服、疏通、纠正等耐心教育。

不可歧视和用粗暴手段管教。

青年期精神卫生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精神紧张、用脑过度,使人易患“精神障碍”。

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大脑健康。

导致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压力”、“刺激”、“精神紧张”、“用脑过度”。

这里所说的压力主要指工作压力。

精神卫生法-知识问答

精神卫生法-知识问答

1、《精神卫生法》的适用范围是怎样规定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活动,适用本法。

2、精神卫生工作实行什么方针?坚持什么原则?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3、对保障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作了哪些规定?为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精神卫生法》规定:1、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2、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3、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4、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

4、什么叫精神障碍?什么叫严重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5、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具备哪些条件?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依照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1、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2、有满足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需要的设施和设备;3、有完善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的专科医疗机构还应当配备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

6、对精神障碍的诊断有哪些规定?1、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违背本人意志进行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的医学检查。

2、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1、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

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 ,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自我意识良好; 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 人际关系融洽; 适应能力良好。

精神卫生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s) ,又称心理卫生问题。

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 ,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组疾病的总称。

可分为两大类,即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障碍。

重性精神病指患者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行为异常,并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这类病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轻性精神障碍则是指患者无严重持久的精神异常,尚能适应社会生活,对病态体验有一定的认识、有求治欲望,如神经症,失眠症和某些心理障碍。

现行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 将精神疾病分为10 大类72 小类近400 种。

10 大类为:1.器质性精神障碍。

如老年期痴呆。

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如酒精依赖综合征。

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4.心境( 情感) 障碍。

如抑郁症和躁狂症。

5.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如焦虑症。

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如失眠症。

7.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如偏执型人格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

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

9.心理发育障碍。

如儿童孤独症。

10.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

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精神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患有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

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

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生的各个阶段。

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

3、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婴幼儿(0-3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

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6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

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

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儿童(7-12 岁)和青少年(13-18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

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青年(19-55 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 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

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中老年(55 岁以上) 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

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

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

如何早期识别精神病? 大多数精神病的早期,表现症状轻、不典型,往往不易发现,常常延误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利的后果. “早发现、早治疗”是一条重要原则。

要早期发现,关键是善于观察; 特别是对早期的精神症状:(1)生活规律改变,如原来是讲究整洁的人,变得不愿更换衣物、不愿洗澡理发,甚至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或者原来敬业的人变得工作拖拉,甚至随便不去上班; 或由节俭的人变得挥霍等。

(2)脾气改变:如热情好交往的人变得沉默少语、孤僻,冷淡,甚至闭门不出。

(3)情绪变化:可表现为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好自夸,喜与人争执; 或情绪低落,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消极,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或情绪不稳定,易激惹; 有的反应迟钝,对事莫不关心,与人疏远; 有的表现焦虑不安,紧张恐惧,似有大祸来临。

(4)行为变化:表现行为奇特或动作呆板重复; 或收藏一些无意义的东西。

(5)记忆力下降:健忘,丢三拉四,工作效率减低,这种情况如发生在中青年,应特别予以注意。

(6)多疑:敏感多疑,对人怀有戒心,对亲人同事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注意,认为别人的言谈举止都是针对他的; 或感到有人要谋害他。

如发现以上表现,须及时到精神专科医院检查。

精神病与神经病有什么不同?不少人常常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

虽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诊断概念、症状表现及发病原因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区别,精神病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

其特点是精神失常,喜怒无常,疑心重重,言语内容荒诞、离奇,认为有人议论或陷害自己。

有的孤僻少语,有的兴奋话多,行为紊乱,工作能力下降。

神经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肌肉病变,表现瘫痪、肌肉萎缩、失语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如脑炎,中风,等属神经病的范畴,无论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由于两者都是涉及大脑的疾病,有时很难严格区分或需要两科共同诊治。

精神病和神经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重性精神疾病包括哪些?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1、什么叫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组病因未明,具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不协调,是最常见的精神病。

本病有一下特点,(1) 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2) 病情进展缓慢,有复发倾向;(3)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部分愈后教好,临床分形;(1) 多在中年后发病,起病缓慢。

起先多有猜疑,渐发展至妄想,大多数病人同时伴有幻觉,经积极治疗,一般愈后相对较好。

(2) 青春期,起病较急,表现言语增多,内容荒谬离奇,言语杂乱,行为及动作幼稚、愚蠢,情感变化无常,可有冲动、毁物及性欲亢进等。

如不及时治疗,易发生精神衰退。

(3) 单纯型:多发于青少年,病程缓慢,持续进展。

主要表现为孤僻,懒散,情感淡漠,思维贫乏,症状日益加重,意志衰退,一般无幻觉和妄想,往往早期不被发现,而一旦发觉病情已较为严重,愈后较差。

(4) 紧张型:多数起病于青壮年,急性发病,表现为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

木僵时表现不语、不动、不食,对周围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可长期保持某种姿势不变。

兴奋发作时,表现为冲动、毁物,动作、言语内容单调离奇,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可自行缓解或转入木僵状态。

经治疗,愈后一般较好。

2、什么叫分裂情感性障碍?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指一组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两种病相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常有反复发作。

分裂性症状为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症状为躁狂或抑郁。

本病可有诱发应激因素,急性起病。

①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病相,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

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或先后在发病中出现。

②病程呈间歇发作,症状缓解后不留明显缺陷。

③起病较急,发病可存在应激诱因。

病前个性无明显缺陷,部分病人可有分裂症、躁郁症家族史。

④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一般认为本病预后较好。

3、什么叫偏执性精神病? 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比较固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主要表现为被害,嫉妒,夸大,疑病或钟情等内容,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持续三个月以上。

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偏执型精神病不具备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情感一般保持良好,在不涉及妄想内容时,行为态度和言语均正常,也很少出现衰退。

病程多呈现持续性,有的可终身不愈,但年老后由于体力和精力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个别病人经治疗缓解较彻底。

4、什么叫双相障碍?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 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

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l 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 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各种发作的急性期治疗及预防复发的疗效仍不尽如人意。

应采取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