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

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
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

五、天文地理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并不是出于繁荣科学、促进发展的目的,而是为了从天象中得知上天对帝王的警示,得出吉凶的变化,从而趋吉避凶。地理,主要是我国古代历代的行政区划。

(一)天文历法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点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2.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

点拨 “既望”指阴历十六日。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

3.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点拨 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4.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点拨 古代计算时辰、时刻主要是依据木表和滴漏。木表又叫“圭表”,即在一个有刻度的圆盘中心竖一个标杆,根据太阳的投影确定时刻。滴漏适用于夜间计时,用壶盛水,壶底有孔,壶中有一标杆,上有刻度,随着漏壶滴水,水位下降,即可以水位刻度计时。

5.古人认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就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选择了黄道和赤道,即地球上的“赤道”作为标志。(×)

点拨 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赤道。

(二)地理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6.古代文章中的“江河”多专指长江、黄河。(√)

点拨 如《史记·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此句中的“河”即专指黄河。

7.“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点拨 如《夏日绝句》中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8.关内,指山海关以西地区,四川康定以东地区,甘肃嘉峪关以东地区;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点拨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多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9.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四关之中取名为“关中”。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点拨 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关中也称“三秦”。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点拨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1.秦汉前古代越族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点拨 如《过秦论》中的“南取百越之地”。

12.“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点拨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点拨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4.“塞外”又名塞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等地。(√)

点拨 塞,指要塞,万里长城当然是最大的要塞。所以“塞北”即指万里长城以北,也称“塞外”。其中塞有边界之意,意指历史上汉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不同时期的塞北位置也不一样。

15.“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点拨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16.“少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部。汉宣帝许后葬于鸿固原,因其陵小于汉宣帝的杜陵,故称“少陵”。(√)

点拨 唐代诗人杜甫曾居于陵西,并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17.“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千米。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点拨 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朝等均定都于长安。

六、传统节日

(一)春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点拨 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两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2.“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点拨 过年的习俗还有祭灶、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等。

(二)元宵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3.元宵节,为每年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好的收成。(√)

点拨 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事活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活动,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另一种是道教活动,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把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把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此三者合称“三元”。人们在正月十五日用燃灯来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

4.元宵节时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点拨 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元宵节让人产生家园之感,种种仪式和庆典中,体现了天人共舞、万物祥和的情景,让人感知宇宙一体、幸福快乐的情怀。

(三)清明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

点拨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代表着春耕春种的时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节日,后来人们渐渐地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而寒食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6.清明节除了祭扫外,还有“插柳”的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春季妇女戴柳,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留恋。(√)

点拨 清明还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等习俗。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以及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

(四)端午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吴国被无辜杀害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后来,经历代帝王出于宣扬忠君思想的目的而大力弘扬,大多数人都以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点拨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称“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食粽子等。

8.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源于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纷纷划着龙舟,把糯米和面粉饼子投入江心,避免鱼虾咬吃屈原的尸体。(√)

点拨 端午节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延

续至今的端午节文化。

(五)中秋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中秋”,顾名思义,就是时值秋季的正中,指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晚上,月圆桂香,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祭月。(√)

点拨 中秋拜月、吃月饼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祖先或身处远方亲人们的思念,感念天地对丰收的恩典和对生命的养育之恩。

(六)重阳节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点拨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汉朝时期,民间广泛流行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时期,重阳节作为“三令节”之一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明朝时期,每逢九九重阳,皇帝也开始加入登高览胜的行列;到了清代,重阳节的习俗更为丰富多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七、古籍文化

(一)史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史书叫“正史”。(√)

点拨 正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大部分是官修的。其他还有私史和野史。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翔实的编年体史书,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点拨 《左传》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记叙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和言论。同时,《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善于用简笔勾勒战争场面,生动畅达。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点拨 《国语》记载了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的514年间的历史。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

点拨 《史记》中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史记》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

5.《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

点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的先河,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6.《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点拨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二)作品、作家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自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点拨 《诗经》以其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先河。

8.《楚辞》是一部屈原所作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因此,屈原也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鼻祖。(×)

点拨 西汉时,《楚辞》由刘向编辑而成,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楚人宋玉和汉代的作品。作品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多采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抒情色彩鲜明浓郁。

9.《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词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点拨 “乐府”是由官府名称变成的诗体名称。原来是掌管音乐的机关,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主要负责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其内容一部分是由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10.“风”和“骚”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的并称。(√)

点拨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是我国古人对诗歌甄选的最高标准,故以“风骚”并举。

11.“三曹”是汉魏之际(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并称。“三曹”中曹植的艺术成就最高。(√)

点拨 “三曹”以其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影响和左右着当时的文坛。他们向乐府民歌学习,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使诗歌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

12.“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的并称。他们的创作风格各有不同,但都表达出了对当时的恐怖政治和绮靡之风的不满。(√)

点拨 《魏氏春秋》中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政治上,由于竹林七贤不与司马氏朝廷合作,最后分崩离析。先是嵇康被杀,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向秀投靠司马朝廷,刘伶佯狂放浪,阮咸遭贬,自此各散东西。

13.“元白”是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人物,树起了一面“通俗诗派”的大旗。(√)

点拨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14.“三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并称,又有老苏、大苏、小苏之称。三人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点拨 苏轼,诗、词、散文、书、画均出类拔萃,在当时的文人中声誉极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苏洵和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代文人的并称还有“苏黄”(苏轼、黄庭坚以诗并称)、“苏辛”(苏轼、辛弃疾以词并称),“周柳”(周邦彦、柳永以其词作的情意缠绵并称)、“周姜”(周邦彦、姜夔以格律新调并称)等。

(三)文学体裁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5.“辞”是一种古代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楚地,故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点拨 辞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较灵活自由,又比散文相对整齐,句中多以“兮”字来使语气和谐,帮助表情达意。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16.“赋”这种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叫“骚赋”;汉代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的风格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宋以后,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

点拨 赋,讲究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例如《阿房宫赋》《赤壁赋》。

17.诗歌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凡诗都要讲究格律,即在诗篇中对句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限制。(×)

点拨 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以“歌”“行”“吟”为载体的古诗,也称“古风”。古体诗是唐代格律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及汉魏六朝诗歌。每句有几个字即称几言古诗,这种诗不大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初唐之后的近体诗的创作要求才有严格的限制。

18.“词”是一种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按谱填写、可以配乐歌唱的韵文形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点拨 表示音乐性的谱子叫词牌(如“一剪梅”“卜算子”“满江红”)。不同的词牌在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上都有规定。一般来说,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词,按字数多少,五十八字以内的叫“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的称“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称“长调”。

19.“曲”通常指一种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的韵文形式。和词一样,都是配合音乐的长短句。因此,又有词余、乐府等别称。(√)

点拨 “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通常我们所说的“曲”是指以中州(河南)音为主的北曲。“曲”有剧曲(杂剧)和散曲的分别。剧曲是剧中主角带科(动作)白(道白)的、由几套曲子构成的戏曲唱词;散曲不带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20.“传”或“事略”是一种记叙某人生平事迹的散文文体,又称“传记文”。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点拨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文学的先河。

21.奏议文是臣子向帝王进呈的奏章,往往有“谏”“疏”“表”等形式。“谏”含规劝义;“疏”含分条陈述义;“表”多用以陈情。(√)

点拨 如《谏逐客书》《论积贮疏》《出师表》等。

22.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其中的文学艺术主要是指各种具体样式的戏曲剧本,包括情节、结构、关目(戏曲术语,指情节的安排和构思)、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

点拨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23.杂剧是起源于宋代,发展于元代的一种戏剧形式,也称北曲杂剧或元曲。其基本角色有四类:旦、末、净、杂。(√)

点拨 元杂剧有如下特点:第一,一般来说,一剧一本;第二,一本四折;第三,有宾白(韵白、散白)、唱词、科介(动作、表情);第四,基本角色有四类——旦(女性角色)、末(男性角色)、净(刚烈豪强或滑稽人物)、杂(其他角色)。每类更有细致的区分。

八、生活文化

(一)服装、家具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冠,一般是贵族男子才能使用的头衣(指帽子)。通常只覆盖发髻的部分,有些冠会有冠梁,覆盖住一部分头顶。(√)

点拨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以示从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满二十则称为“弱冠”。

2.冕,是大夫以上,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四个阶级的人才能佩戴的礼帽。顶上有一个长条状的板子,前后伸出,叫作“延”,两端坠着玉珠串,称作“旒”。(√)

点拨 旒的数量、颜色,甚至旒绳的颜色都有细致的规定,马虎不得。

3.笄,是簪的古称。指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岁则被称作“及笄”。(√)

点拨 笄簪并不是女子专用的,男子虽然戴冠,也需要用笄簪将发髻和冠固定住。

4.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为“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点拨 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袄”,以袄掩裙,袄可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

5.“短褐”是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的衣服,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点拨 汉服的一种,是对古代寻常百姓所穿的一种服装的称呼,又称“竖褐”“裋褐”。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裤的男装,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

6.中国古代以宽袍大袖为高贵的象征,只有隋唐时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窄袖才流行一时。(√)

点拨 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手拉着手,一同做某件事的意思。“挥袂”则是挥手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常常用“袂”来代指手。

7.“席”是跪坐的时候用的垫子。中国人最初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点拨 比跪坐更加恭敬的坐姿是长跪,坐时伸直腰股,两膝着地,臀部离开足跟。

8.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点拨 《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二)饮食、器具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觥筹”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觥”是古代一种椭圆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侧面有提梁。“筹”本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后来成为在喝酒的时候用以计数的工具。(√)点拨 觥的样式非常华丽,盖子都被做成龙、象等大型动物的样式,腹部也雕刻着复杂的花纹。这种酒器均由青铜制成,只有商代和西周初期流行。除了觥之外,还有爵、角、斛、尊、壶等与酒相关的器皿,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贮藏器、盛酒器和饮酒器三种。筹,本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仅仅喝酒未免无聊,于是古人在喝酒时会进行比赛,制定规则,按照输赢喝酒。所谓“射者中,弈者胜”,“射”和“弈”都是为了确定喝酒的数量和顺序而进行的比赛,而酒筹在比赛过程中被用来标记数量。

10.“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中的“鼎”是用于煮肉和盛肉的,当时的肉食并不切成小块,一般是几大块或直接全煮,因此鼎比较大。(√)

点拨 鼎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现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数后(原写“司”)母戊鼎。青铜鼎非常贵重,非大贵族不能使用。

1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中的“箪”是一种竹制或苇制的盛器,古代用它来盛饭。(√)

点拨 语出《论语》,孔子以此称赞颜回安贫乐道。

(三)交通出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2.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并列驾车,“骖”就是三匹马驾一辆车,“驷”就是四匹马驾一辆车。(√)

点拨 据说“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由于四马驾一辆车最为常见,所以用“驷”来代指马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一辆四匹马拉的车子也无法追回来。

13.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点拨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别国的“妃嫔媵嫱”“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见当时的“辇”还不是皇帝专用的。

14.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均以和车有关的字为名。“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辙”是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点拨 没有“轼”的车是不完整的,苏洵是希望苏轼学习“轼”的特点,不张扬,却不可或缺。至于“辙”,十分不起眼,甚至根本不算车的一部分,但如果翻车了,车辙丝毫不受影响,苏洵希望苏辙能像车辙一样,即使不起眼,却能免于灾祸。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学生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B.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A.车笠交 B.莫逆之交 C.金兰之交 D.竹马之交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史书。 D.《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防独自编辑,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A.欧阳永叔 B.少陵野老 C.醉翁 D.欧阳文忠公 5.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 A.《文山先生全集》 B.《稼轩长短句》 C.《王子安集》 D.《范文正公集》 6.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 A.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 A.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A.建子月 B.建酉月 C.建亥月 D.建丑月 9.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2020年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2020年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 1.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含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 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 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C.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 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 3,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 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 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 C.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 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4,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打扰斧正指教包涵 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 C.打扰斧正包涵指教 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 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②“须眉”代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 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书”,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有时指一种文学体裁,有时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年号,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详解-高考文学常识100题

高考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详解 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文化常识的积累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高考备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请考生认真练习。 高考备考复习文化常识及答案详解: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特训】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4)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 答:“甲”是天干,“午”是地支。 2.延祐是元朝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秦始皇登位后,首先开始使用。() 3.丁巳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由十大天干十二地支配合组成,六十年为一甲子。() 4.“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5.建元,本为夏历每年纪历的开始。后被西汉武帝刘彻用作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以后就指历朝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并泛指建国。()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答:“吉祥”应为“灾祸” 7.“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8.天圣,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9.“至顺”是元朝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祐” “仁宗”“至正”。()

答:“仁宗”是庙号。 10.“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看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11.“九”,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之极,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12.“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13.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 —般帝王都有庙号。() 14.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15.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指代占卜,此词也可以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16.魏废帝三年,采用以帝王即位年次纪年的一种方法,如鲁隐公元年也属这类方法。() 17.日昃,是早晨的意思。文中说程师孟和对方据理力争,从早晨一直到傍晚,不肯让步。()答:日昃:太阳偏西。 18.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答: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9.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2019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文中是前一种意思。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还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几岁,“总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称,而“垂髫、始龀”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A. 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字号) B.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编年体) C.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 D. “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 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 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D) 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 ?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情投意合) C.金兰之交(同心合意、生死与共)D ?竹马之交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 《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辑(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 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D) A. 欧阳永叔B ?少陵野老C ?醉翁D ?欧阳文忠公 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 A. 《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 B .《稼轩长短句》 C .《王子安(王勃的字)集》 D. 《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 6. 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B) A. 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 .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 .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 “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 A. 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 .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 .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C) A. 建子月B .建酉月C .建亥月D .建丑月【农历十一月为建子月】 9. 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 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0. 下列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A)

2016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30题

2016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3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 -------------------------------------------------------------------------------- 2016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3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详解)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C.《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体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D.“朕”本是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是指一直跟随他的弟弟;“籍独不愧于心乎”中的“籍”是项羽自称;“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的“令”是对人的美称,如“令尊”“令堂”等;“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季鹰”是晋人张瀚的字,古人称字是尊称。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是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黄泉”是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中指阴间,“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是指道家所说的天界。 B.“伏惟”是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庭”是指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恭敬。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

2017年古代文化常识 测练及 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第一组)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我国历代名流 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答案: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答案: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答案:B.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足下,则是尊敬对方时使用。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训练版)

文化常识高频考点训练题 训练题组(一)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 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解析:选C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解析:选C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高考文化常识强化训练5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化常识强化训练55题 (附答案解析)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 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 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其副职为太子少保。 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以纪年。用年号纪年是我国历朝历代纪年方法中的一种。 B.《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和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时,守丧尚未满期而被重新起用;也指降职或革职后被重新启用。 D.尚书,官名,战国始置,是掌管文书的官职。隋代及其后,以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长官。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 C.中官,指宦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