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陵墓建筑艺术

合集下载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浅谈唐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

浅谈唐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

浅谈唐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作者:杨波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建筑艺术与陵墓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元素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剖析了唐代帝王陵墓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显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整合,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品格风貌。

关键词:陵墓、建筑、神道、门阙帝王陵墓的建造是历代建筑技术的高度集中,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陵寝之制大体上初创于秦汉时期。

骊山秦始皇陵“封土为陵”,规模宏大。

唐代的陵寝基本上已改为“因山为陵”,制度更加完备。

其中唐代皇帝十八陵尤为昭著。

十八陵中最大的一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九峻山的主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朝依山为陵的制度。

陵墓的营建工程浩繁,布局精心,据说是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俩参加设计的。

陵园周长六十公里,园内还有一百六十七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陵山有垣墙围绕,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东曰青龙,西曰白虎。

陵园内主要的建筑是献殿和寝宫。

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石刻浮雕,原来就立在玄武门内东西两庑。

六骏是唐太宗骑过的六匹战马,曰:“特勤骠”、“青雅”、“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昭陵六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据说在雕刻之前由阎立本绘制图样。

今存四骏在陕西省博物馆,“飒露紫”和“拳毛騧”二骏今存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

“关中十八陵”中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北六公里的梁山上,亦因山为陵,气势雄伟,陵园周长约四十公里。

据《唐会要》卷二十《陵议》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由于陵墓坚固,似无盗掘的痕迹。

今因技术及经济等问题的局限,昭陵、乾陵均尚未揭开。

但已发掘的作为乾陵陪葬墓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均是深入地下数十级,三桁多室,甬道均多壁画的地下宫殿。

陵墓建筑简介

陵墓建筑简介

陵墓建筑简介第一篇: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文化心理特征陵墓建筑的类型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典型建筑举例感悟及总结陵墓建筑的简介“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

又称墓、葬、坟、墓。

古代的墓葬方式为筑土为坟,穴地为墓,由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便有了如今我们所知的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中国陵墓建筑在历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陵墓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寝建筑文化心理特征一.“灵魂不死”观念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墓建筑的类型按建筑结构可分为:陵(地上建筑)和墓(地下部分)按建筑景观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按使用人群可分为: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原始时期陵墓发展的第二阶段——创立阶段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皇帝陵园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

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平面布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

第三节 陵墓建筑

第三节 陵墓建筑

清陵
清代帝王陵墓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 永陵在今辽宁新宾,为清太祖以前的肇、 兴、景、显四陵;清太祖福陵一太宗昭 陵在今辽宁沈阳附近;清东陵位于河北 遵化,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距首 都北京 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庞大、 体系最完整的清代帝王陵墓群;清西陵 位于河北易县。
清东陵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 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 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 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 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祭祀之用,主要建筑物是祭殿。 神道:神道又称做“御路”、“甬路”等,是 通向祭殿和宝城导引大道。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为了 防止被盗掘有破坏,每个皇帝的陵都有护陵监。
陵墓的布局与结构
二、陵园的空间布局
以陵山(指陵丘)为主体的布局方式。
代表:秦始皇陵。 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代表: 唐代商宗乾陵。 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代表:明清陵墓。
主义的完美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兵马甬
汉茂陵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 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 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 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 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 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 图”。 汉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兴平县东15千 米,距西安西北40千米,历时53年修成。

浅谈唐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

浅谈唐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
四隅建有角楼 . 正中各开一 门 . 南日朱雀 . 北日玄武 . 日青龙 . 日 东 西 化。 白虎。陵园内主要 的建筑是献殿和寝宫。驰名中外 的 昭陵六骏 石 刻 中国古代陵墓属于礼仪性纪念建筑 , 其功能主要是体现帝王神灵不
浮雕 , 原来就立在 玄武 门内东西两庑。六骏是唐太宗骑过 的六 匹战马 , 日: 特勤骠 、 青雅 、 什伐赤 、 飒露紫 拳毛瘕 、 白蹄 乌 。
于 长 安 以下 各 陵 周 1 里 至 3 余 公 里 不 等 .各 陵 以乾 陵保 存 最 好 。 0公 O

唐帝陵 的选址特点
唐代帝王陵墓多分布在渭北高原的山梁上 . 采用依山为陵之 制 . 除 献 、庄 、端 、靖 4座陵墓建筑 在平地 以外 .其余 昭 乾 定 、桥 、泰 、 建 、元 、崇、丰 、景、光 、章.贞 、简等 1 4陵均分别建造在山岭的顶 峰之 间.居高临下 . 凌空俯藐 . 形成 南面而立 . 向而朝 的庄严气 北 势 。陵园围筑陵墙 .周开 四门,门设阙楼等建筑 。日常侍奉的 寝殿 ( 即下宫 )设于 山下 ,上陵祭祀用的 献殿”建于山上陵墓之前 .并建 有相当长的神道 . 两旁陈立系列的石刻群 . 以壮大皇威帝势 。 唐十八 陵 中除穆宗光陵与其 父宪宗景陵相邻外 , 其它陵分布并无规律可寻 。 宗 太 昭陵和玄 宗泰陵是他们 自己生前选定的 . 除此之外其余各陵文献上都没 有预先选 定的记载 。 然而选择 陵址并非可以随意决定 的 , 唐十八陵座座
陵. 开创了唐朝依 山为陵的制度。 陵墓的营建工程浩繁 . 布局精心 . 据 独具特色 的 盛 唐风格 ” 建筑艺术达到 了巅峰 。安史之乱以后 ,唐王 .
说是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德和 阎立本兄弟俩参加设计的。 陵园周长 六十 朝逐步走 向没落 . 中晚唐建筑也 因之少 了盛唐建筑的雄浑之气 . 多了些 公里 . 园内还有一百六十七座功 臣贵戚的陪葬墓。 山有垣墙围绕 . 陵 墙 柔美装饰 之风 。 随着高足 家具 的普及 . 晚唐的建筑 比例也 因之产生了变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PPT学习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PPT学习教案
第8页/共41页
护陵监:明清时称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 机构。每一个皇帝陵都有一个护陵监,用来防盗挖 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 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第9页/共41页
2.地下部分
(1)墓室结构
地宫又称“玄宫”、“幽宫”,因其 结构宏大,装饰丰富,甚至可以和人间宫 殿相媲美,所以俗称地下宫殿。主要有以 下3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
其中慕陵别具一格,虽体量稍小但做工考究, 隆恩殿天花、裙板、雀替饰用龙纹,龙头突起,完 全用金丝楠木制做,加工精致,不加彩绘。
第37页/共41页
道光帝慕陵
第38页/共41页
总结:
中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 时三千余年,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 、年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

天的合葬墓
明十 三陵
长陵、献陵、景陵、 裕陵、茂陵、泰陵、 北京市昌平县 康陵、永陵、昭陵、 天寿山下 定陵、庆陵、德陵、
思陵
清东 顺治、康熙、乾隆、

咸丰、同治
河北省遵化
形制
价值
是中国历史上体形最 方上 大的陵墓,世界第八
奇迹的兵马俑坑。
方上 西汉石雕16件,尤其 是其中的“马踏匈奴”
因山 “无字碑”,外国君 为陵 王石雕群像61座
第19页/共41页
②奴隶社会的殉葬:进 入阶级社会以后,贫富 分化进一步明显,王和 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 富精美,有青铜器、玉 石器、漆木器、骨角器 等。商代还流行人殉制 度,即用活人来为死去 的氏族首领、家长、奴 隶主或封建主殉葬。除 了人殉之外,还有“人 祭”。一直延续了1000 多年。
第20页/共41页
第7页/共41页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

三、教学难点:1.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2.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起源和演变。

3.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独特之处。

4.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教师讲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如秦始皇陵、汉阳陵、明十三陵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著名的陵墓建筑,绘制陵墓建筑的平面图等。

7. 板书设计:陵墓建筑教案1. 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主要特征和风格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陵墓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思考如何将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给后代。

2.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陵墓建筑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行评价:同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考核:教师通过考试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分类陵墓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特点及代表作品。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古埃及陵墓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金字塔、木乃伊墓等。

培养学生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古希腊陵墓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米诺斯墓、雅典卫城等。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古罗马陵墓建筑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圆形墓、地下墓穴等。

培养学生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奴隶社会的殉葬:进 入阶级社会以后,贫富 分化进一步明显,王和 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 富精美,有青铜器、玉 石器、漆木器、骨角器 等。商代还流行人殉制 度,即用活人来为死去 的氏族首领、家长、奴 隶主或封建主殉葬。除 了人殉之外,还有“人 祭”。一直延续了1000 多年。
③封建社会的殉葬 从战国开始,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这 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 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 是实际的用品。 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 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护陵监
(四)地宫结构的发展
地宫又称“玄宫”、“幽宫”,因其结构宏大, 装饰丰富,甚至可以和人间宫殿相媲美,所以俗 称地下宫殿。 主要有以下3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 2.祭祀区 • • 祭祀区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供祭祀之用。 其中,祭殿是祭祀区的主要建筑。秦始皇 在陵园的北部设寝殿,首开帝王陵墓设寝 之先河。清代称祭殿为隆恩殿。明朝以后, 陵园祭祀区大致由隆恩殿(棱恩殿)、配 殿、廊庑、祭坛等建筑组成。
祭祀区
• •
3.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为防 止陵墓被盗和破坏,每个帝王陵墓都设有护陵监。 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内有衙署、市街、住宅等 建筑。
(一)陵墓规模越来越小
秦始皇陵墓的主题
在今陕西省幢骊山 主峰的北麓,外观 上为一方锥形的土 台,陵台由三级方
截椎体组成。
汉朝王陵 仍沿承秦制, 一是在帝王 登位的第二 年即开始兴 建自己的陵 墓,二是墓 室仍深埋地 下,上起土 丘以为群陵。
(三)陵墓地上部分越来越强化 西汉以前,陵墓 以强调地下墓室、 棺椁、陪葬品为主 导,地上设有陵园, 墙垣及少量祭祀建
定陵 汉画像石图
• • •
(五)殉葬制度的演变 随死者一起被埋葬的人或物品称为殉葬品, 我国殉葬制度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 1.人殉 • 商周时期盛行活人殉葬,即用活人为死去的氏 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帝王殉葬。战国后 期,为了保证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改人殉为俑殉, 但是活人殉葬的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秦始皇、 明成祖,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都有为数不等 的活人殉葬。 •
筑,肃穆氛围主要
依靠长青绿化。
(三)陵墓规制越来越程式化
唐陵以前,各陵相 异,自宋陵始,各陵 容程式化,以清陵最 具代表,各陵设置内
容一样,区别所在,
唯选材做工差异。
隆恩殿
慈禧陵
(四)陵墓表现手法由注 重单体向强化整体发展 秦汉陵墓,强调单体 的完整性和表现力,自
唐陵始采用兆域制度,
众陵相对集中分布,宋 以后演戏,以明十三陵 最具代表性。
第四节
陵墓建筑艺术鉴赏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 潼骊山北麓,总面积约 2平方公里,周围有两 道陵墙环绕。陵台由三 级方截椎体组成,最下 一级为350米X345米, 三级总高为46米,是中 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 坟丘,由于风雨侵蚀, 轮廓已不堪明显。
• (三)陵墓景观的构成 • 陵墓景观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 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 地上部分包括:封土和陵园建筑。 • 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活的内 容越充实,陵墓景观,包括地下部分和地 上的祭祀部分,其内容和价值就越丰富。
第二节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化
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
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 4.墓志 • 魏晋以后,陵墓普遍使用墓志。墓志 的性质和作用与墓碑相似,是记载死者姓名、 家世和生平事迹的石刻,文末缀有称做“铭” 的韵语颂词,故名“墓志铭”,所不同的是, 墓碑立于墓前,墓志则埋入墓中。 •
第三节
陵墓发展规律
(一)陵墓规模越来越小 (二)陵墓地上部分越来越强化 (三)陵墓规制越来越程式化 (四)陵墓表现手法由注重单体向强化整体发展 (五)陵墓表现的艺术手法越来越多元化
• (二)封土形制的沿革 •
• 1.秦汉时期“方上”的封土形式 • 秦汉时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 层层夯筑而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上部方形平 顶,呈覆斗状,故名“方上”。 • 其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宋朝虽然曾一度恢复了“方上”式陵墓, 但规模远不如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
①原始社会的殉葬:原始社会早期,墓中随葬品主要是 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 制的工具、装饰品等。这种行为的出发点大概有两个: 一是作为纪念,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二是灵魂观念所引 起的,认为人死后仍然需要生产工具和日用品。这一时 期,在同一个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差不多。

水葬,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 一种葬法,即将死者投入水中,任其漂流沉浮。实 行水葬的民族多生活在江河之畔,以水为生,以 鱼为食,故视江河为生命的源泉和最好的归宿。

天葬,又称鸟葬。将死者尸体被送到天葬场, 若尸体全被鹰鹫吃光,说明死者已升入天堂。 悬棺葬,是我国南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在 悬崖上或崖穴中安葬死者遗体的一种葬俗。悬棺 葬以四川珙县、福建武夷山等地区最为集中,最 具代表性。
秦始皇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 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 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 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 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 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 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 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 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宝城宝顶
(三)陵园布局的变化
• • •
1.神道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是通向祭殿和 宝城的导引大道,是陵园的前导部分。唐乾陵的 神道全长约4公里,两侧排列着对称整齐的精美石 刻,由南向北依次是华表、翼兽、鸵鸟、牵马人、 无字碑、述圣记碑和数十尊蕃酋像等,共计100余 件,异常壮观。 • 明清时期,帝王陵墓的神道发展到了顶峰。 明十三陵的神道全长约7公里,清东陵的神道长达 5公里,神道两侧均置有体积庞大、形象生动、艺 术水平高超的石雕像。 •
• 3.群葬制 • • 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 中建于一个陵园内的葬制。 • 我国群葬制的陵墓群共有六个,它们分别是: • 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陵墓; • 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 • 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 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 • 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 (二)陵墓的主要类型 • 陵墓是指:安放故人尸体和祭奠故人的 场所.一般来讲,陵是指地上建筑部分,墓 是指地下安葬故人的部分。 • 1.无陵无墓 •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葬习 俗的少数民族等。四川三峡等地的巴人悬 棺,引起了中外游人的极大兴趣。
• 2.有陵无墓 • 即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 地下并没有墓穴.有陵无墓主要分两种情况: • 一种情况如我国的黄帝陵、炎帝陵。 • 还有一种情况,如成吉思汗陵。 • • 3.有陵有墓 •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
• (一)葬制的演化 •
• 1.单葬制 • 单葬制指一个 皇帝占据一个完 整的陵墓区。 • 著名的陵墓有 位于陕西临潼的 秦始皇陵。

• •
2.陪葬制 即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爱将、功臣及贵戚 的陵墓陪伴,形成以帝王陵墓为中心的陵墓区。 • 著名的陵墓有陕西茂陵,它是西汉汉武帝 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 唐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唐 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为完好。 • 乾陵的东南面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占地广 阔,方圆40公里,都是皇亲贵戚、朝廷重臣的 墓葬。
• 2.器物随葬
古人认为坟墓是灵魂的归宿,所以盛行“厚葬”制 度。历代统治阶级把大量搜刮来的财富埋进坟墓之中,这 些埋藏物品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们都是当时盛行的东西, 如衣冠服饰、丝麻织品、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等, 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能力、生活习俗、艺术风 格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可以说它们是我国一笔不可估量的 历史文化财富,其中尤以帝王陵墓中的殉葬品最丰富、最 贵重。
• 黄肠题凑 • 商周至西汉,墓室多为用木材制作的 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 的套棺。 • 木椁室发展到西汉时期,成为结构复 杂、规格较高的木构地宫——“黄肠题 凑”。“黄肠题凑”是木椁室发展顶峰.
• 2.砖石地宫 • 中国古代墓室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 汉中期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 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或“画像 砖”。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 的住宅。从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 砖石发券或砌筑的墓,一直在不断发展,逐渐达 到完善地步。 • 帝王墓穴被称之为地宫、玄宫、幽宫,因其结 构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俗称之 为地下宫殿。最著名的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
因山为陵——唐乾陵
• 3.明清帝王陵墓的“宝城宝顶” •
• 明清时,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 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的砖城,砖城内 大量填土,高出砖城,形成“宝顶”。宝顶四周 的砖城上设有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即为 “宝城”。宝城之前建有方形城台,称为“方城”, 方城之上建有“明楼”,内置刻有皇帝庙号、谥号 的巨型石碑,它是帝王陵墓陵号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