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史

合集下载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陵墓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陵墓

感谢观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及其二后的陵墓。1956年经过考古发掘,揭开了其地宫之谜。 3.明显陵
位于湖北省钟祥市,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 明代帝陵规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所绝无仅 有。
明孝陵
长陵
定陵
定陵
清陵:清代帝王陵墓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永陵在今辽宁 新宾,为清太祖以前的肇、兴、景、显四陵;清太祖福陵与太 宗昭陵在今辽宁沈阳附近;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距首都 北京 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庞大、体系最完整的清代帝王 陵墓群;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区坐落在沈阳 市东北11公里处,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 故又称北陵。
清东陵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A 土穴墓
B 木椁墓
C 砖石墓
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 式简单,只在地下挖一土坑, 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 纳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 特殊东西包裹。
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 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 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 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 随葬品。
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 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 不断发展。
的神道全长约7公里,清东陵的神道长达5公里,神道两侧均置有体积庞大、形象生动、艺术水平高超的石雕像。 护陵监: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

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

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

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

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3. 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 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
4. 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
石牌坊
第11学时:中国陵墓建筑
一、陵墓建筑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陵墓类型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 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陵墓是安放故人遗体,祭奠故人的场所总称。若分开来讲,陵 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因此陵墓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三类。
2. 陵墓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式是土坑竖穴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 殷商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安阳市小屯妇好墓。
武官村大墓
小屯妇好墓
周代陵墓,地面之下的棺椁有等级规定: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 而且地面开始出现封土。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 牌坊、大红门、碑楼、石 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泰陵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 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 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唐乾陵因山为陵的目的是以山的 高大雄伟气势和永恒来衬托皇帝的权 力至上和永垂不朽。
北宋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 祯的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北麓 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 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永昭陵 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 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 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 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 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 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 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古代建筑艺术也独具特色,发展出了多种建筑风格和类型。

本篇文档将简要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建筑、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封建社会城市建筑以及明清园林建筑等方面。

一、原始社会建筑中国的原始社会建筑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

这些建筑多以土木为材料,采用半地穴式或地面木架结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土木结构的房屋、窖穴、墓葬等建筑遗迹。

此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不少土木结构的大型建筑遗址。

二、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中国的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在夏、商、周三代时期逐渐发展成熟。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木材结构为主,多采用梁柱式或穿斗式结构。

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其气势恢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色。

三、封建社会城市建筑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城市建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化,包括塔、楼、亭、阁、廊、殿等不同类型。

城市布局也逐渐形成了以皇宫为中心,街道和坊市为骨架的城市格局。

其中,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城市建筑最具代表性,其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魅力。

四、明清园林建筑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注重意境和自然美,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

江南地区的园林最具代表性,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以水景为主,辅以假山、亭台、花木等元素,形成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致。

同时,北方地区的园林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严谨的布局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韵味。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跨越了数千年,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都独具特色。

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陵墓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基于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发展阶段总结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原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永恒的存在与纪念,所以他们不建造真正的陵墓。

然而,在先民时代,他们会将死者埋葬在地下,并树立石头或某种纪念标志来纪念他们。

这些纪念标志通常是一些基于信仰或尊重死者的原始崇拜形式。

第二阶段是古代时期。

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时期,陵墓建筑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

古代时期的墓葬通常由土葬或石葬形式的石室建造而成,具有比原始时期更加完备的防盗、防水和供奉功能。

此外,葬礼、祭祀等活动也成为了古代时期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陵墓也成为了权力和身份象征的标志。

第三阶段是中世纪到近代初期。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陵墓建筑的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庄严的教堂和宏伟的大教堂成为了中世纪的主要陵墓形式。

这种建筑趋势被广泛采用,从贵族领主到盛行的商业领袖均有其代表作品。

这种宗教式建筑的特点在于,它强调对永生的信仰,有着更为严格的礼仪、仪式,以及更为庄重、尊严的纪念形式。

第四阶段则是现代时期。

由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陵墓建筑的形式也在不断演进。

在现代社会,陵墓建筑已不再受任何宗教或政治的控制,成为了个人表达永恒纪念的一种手段。

从简单墓地到豪华复杂的陵墓,从公共墓地到私人陵园,陵墓建筑的多样性也得以体现。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陵墓建筑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5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坟墓概念:筑土为坟,穴地为墓
• 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 半圆形。但是帝王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来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都泛称为墓。
梁山伯与祝英 台之墓
丘:土之高者叫丘。天坛的祭天坛叫圜丘。
林:圣贤的墓叫林。
孔 林
陵:古代大的土岗叫陵。到了汉代,陵是专指 皇帝的坟,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称。
秦始皇陵墓
以山为陵
即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坟头,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唐乾陵、昭陵,就是这种封土形式。
➢“以山为陵”——盛行于唐代帝王陵墓,如:唐乾陵
唐 乾 陵 : 以 山 为 陵
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
宋朝由于常年经历战争,为节源,改变了汉唐预先营造 寿陵的制度,死后才开始创造,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故其规模要比秦汉代小。
4、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不封不 树”“墓而不坟”。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 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 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 大坟。
• M260位于殷墟王陵遗址 东区。M260墓呈“甲” 字形,墓道在墓室南部,
呈坡状,墓室为一长方
形竖穴坑。墓室底有一
腰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 是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黄肠”因 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 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 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 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 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 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 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 凑各一具”。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从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从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从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从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皇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园的统称,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世袭制度的产物。

自汉陵到唐陵,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与演进。

一、汉陵:宏伟壮丽的帝王陵园汉陵,指的是西汉时期建造的陵墓,如汉景帝陵、汉文帝陵等。

汉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陵墓布局汉陵布局一般采用“严肃庄重”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规模感和威严感。

常见的布局形式为“三层重叠”的结构,即基坛、墓道和地宫。

2. 基坛建设汉陵的基坛一般采用方形或长方形,高度不一,起到稳定陵墓和凸显陵墓地位的作用。

基坛的材料采用石料或黄土等,表面覆盖大理石或彩绘瓦片,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

3. 墓道筑造汉陵的墓道是连接地面与地宫的通道,一般呈下坡形状,墓道两侧设有石券或石壁,陶俑铺陈其中,形成了壮丽的墓道景观。

4. 地宫设计汉陵的地宫是帝王陵墓的主要部分,用于存放帝王的灵柩和陪葬品。

地宫的设计非常精细,包括殿宇、厢房、墓室等,具有一定的布局和装饰。

二、隋唐陵:华丽绮丽的皇陵风格隋唐陵是隋朝与唐朝时期建造的陵墓,如隋文帝陵、唐太宗李世民陵等。

隋唐陵建设的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陵墓规模隋唐陵墓的规模较汉陵更加庞大,陵墓布局更加复杂。

大型陵墓常采用“山墓”形式,通过人工堆土山腹,模拟山体,形成“天人合一”的意象。

2. 陵园建筑隋唐陵园的建筑采用了佛教的艺术元素,如塔、殿、庙等,使陵园更加华丽绮丽。

陵园内规模宏大的石雕和壁画浮雕装饰,彰显了皇权与宗教的结合。

3. 美化景观隋唐陵的景观美化更加强调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水系景观被广泛采用,如修建人工湖泊、池塘,造景植被等,使陵园更加宜人宜居。

4. 陪葬品丰富隋唐陵的陪葬品更加丰富多样,包括陶俑、金银器、玉器等。

这些陪葬品不仅体现了帝王的荣耀和财富,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艺术美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和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 埋藏最丰的帝王陵园之一,秦始皇陵因蕴含着巨大的综合价值而备受社 会各界的关注。司马迁在《史记》中“穿三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 大海”等相关描写,更是给这座地宫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 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 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 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 秦始皇陵兵马俑 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 10米的 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 城墙,今尚残留遗址。 城墙,今尚残留遗址。
凤压龙
慈禧陵墓的三大殿建筑
被盗后的残象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想象中的秦皇陵
长沙汉代区 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 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 相、轪侯利仓的家族墓地,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 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 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 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 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 墓是利苍之子
长沙汉代马王堆墓葬出土文物
辛追女尸
辛追女尸复原图
西太后
西太后陵墓的陪葬品
• 所谓西太后也就是我们所熟知慈禧,慈禧一生传 奇无数,死后陵墓更是神秘,而大多数人惦记的 是慈禧陵墓内的奇珍异宝慈禧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
他的心腹太监李连英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据 他和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 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 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 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1千万两白银。身旁放 金、宝石、玉、翠雕佛爷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 甜瓜、白菜,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 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8 尊,玉石18罗汉,共计700多件。葬殓完毕,又倒入四升 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