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简述汉代的建筑成就。

简述汉代的建筑成就。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成就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在汉代,中国的建筑艺术经历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代的建筑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宫殿建筑:汉代的宫殿建筑在形制和规模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汉代的宫殿通常由多个建筑群组成,包括前殿、中殿和后殿等,形成了一种庞大的宏伟气势。
同时,宫殿的建筑材料也有所改进,使用了更多的砖石和木材,使得宫殿更加坚固耐用。
二、陵墓建筑:汉代的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之一。
汉代的皇帝陵墓通常由一个主墓和若干陪葬墓组成,整体布局庄严肃穆。
陵墓的主要建筑是墓室和地宫,墓室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地宫则采用木结构。
同时,陵墓的内部装饰也很精美,墓室中常有石雕、画像等艺术品。
三、寺庙建筑:汉代是中国佛教传入的时期,因此寺庙建筑也开始兴起。
汉代的寺庙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形式简洁大方。
寺庙通常由山门、大雄宝殿和后殿等建筑组成,整体布局严谨有序。
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四、城墙建筑:汉代的城墙建筑在技术和规模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汉代的城墙多采用夯土筑成,外面再加以砖石加固,使得城墙更加坚固。
同时,城墙的规模也更加庞大,有些城墙甚至达到了几十米的高度。
城墙的建筑还包括城门、角楼和城楼等,整体布局严谨有序。
五、民居建筑:汉代的民居建筑较为简单朴素,多采用木结构和土坯墙,形式比较简单。
汉代的民居建筑通常包括厅堂和房间,布局紧凑有序。
同时,汉代的民居建筑也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内部常设有暖炉和卧榻等生活设施。
总的来说,汉代的建筑成就在技术、规模和艺术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汉代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这些建筑成就不仅为后世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也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试述古代陵墓的特点

试述古代陵墓的特点古代陵墓是古代君主或贵族的墓葬,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陵墓不仅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也是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杰作。
下面将从陵墓的规模、结构、装饰和意义等方面,详细解释古代陵墓的特点。
古代陵墓的规模往往非常庞大。
古代君主或贵族地位崇高,因此他们的陵墓也需要体现出其特殊的地位。
这些陵墓通常占地面积较大,有的甚至延伸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顷。
例如,中国明代的明十三陵群就包括十三座陵墓,占地面积约为120平方公里。
这种庞大的规模不仅显示了统治者的权力和财富,也体现了其对永恒生命和死后世界的追求。
古代陵墓的结构通常非常复杂。
古代君主或贵族的陵墓往往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墓室、神道、祭祀区和陪葬品区等。
墓室是陵墓的核心部分,用于安放陵主的遗体和陪葬品。
神道是连接陵门和墓室的通道,象征着通往死后世界的桥梁。
祭祀区是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供人们祭拜陵主。
陪葬品区则是用来安放陵主生前使用的器物、文物和财宝等。
这种复杂的结构不仅展示了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和追求。
古代陵墓的装饰也非常讲究,充满了艺术和文化的元素。
陵墓的建筑通常采用独特的风格和造型,如中国明代的陵墓常采用宝塔形式的建筑。
陵墓的墙壁和门窗上常常绘制着精美的壁画和浮雕,描绘着统治者的功绩和生平事迹。
陵墓内部的墓室和祭祀区也常常装饰着金碧辉煌的宝座、神像和壁画等。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陵墓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
古代陵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陵墓不仅是统治者的永恒安息之所,也是后人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陵墓中所埋葬的陪葬品、墓志铭等遗物,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例如,中国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兵马俑就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为研究秦代军事、艺术和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代陵墓还承载着统治者的功绩和传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陵墓的建设和维护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玄宗陵墓的建筑特色

唐玄宗陵墓的建筑特色唐玄宗陵墓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之一。
这座陵墓建于唐玄宗在位期间,其建筑特色独具一格,展现了唐代陵墓建筑的独特风貌。
唐玄宗陵墓采用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布局。
整个陵墓占地面积广阔,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建筑风格。
地上三层分别是上层、中层和下层,而地下一层则是地宫。
这种布局体现了唐代陵墓建筑的典型特点,也是唐玄宗陵墓的重要特色之一。
唐玄宗陵墓的上层建筑主要由神道和大型建筑群组成。
神道是通往陵墓的主要通道,两侧树立着石狮、石马和石人等雕塑,展现了唐代陵墓建筑的庄严肃穆。
大型建筑群包括有门楼、碑亭、石拱桥等,装饰华丽,彰显了皇家陵墓的尊贵和权威。
唐玄宗陵墓的中层建筑是陵园的核心部分。
中层建筑包括有墓室和配殿。
墓室是陵墓的主体,是皇帝的长眠之地。
配殿则是供奉祭祀的场所,有殿堂、廊庑等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
墓室和配殿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唐代宫殿建筑的影响,体现了唐代陵墓建筑的华丽和豪华。
唐玄宗陵墓的下层建筑是地宫。
地宫是陵墓的地下部分,建有地道、墓道、墓室等。
地宫的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密,起到了保护陵墓和陪葬品的作用。
地宫内还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壁画,为研究唐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结起来,唐玄宗陵墓的建筑特色主要包括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布局、神道和大型建筑群的装饰、墓室和配殿的华丽和豪华,以及地宫的复杂结构和珍贵文物。
这些特点展现了唐代陵墓建筑的独特风貌,也体现了唐玄宗陵墓作为皇家陵墓的尊贵和庄严。
唐玄宗陵墓的建筑特色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精品)

第二节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 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 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 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一、地下幽宫
1、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2、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3、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 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 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 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庙,后人祭祀死者灵魂的地方。
东周三王陵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 文化心理特征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 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 邀福”
陵墓木椁示意图
定 陵 地 宫
永 泰 公 主 墓
二、地上陵园
1、春秋以前:不封不树; 2、战国秦汉时期:方锥体、黄土夯筑; 3、唐:以山为陵
4、明清:宝城宝顶
乾 陵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第三节 中国宫殿陵寝建筑环境设计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2、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高颐阙
梁 萧 景 墓 神 道 石 柱
局部
明 十 三 陵 石 牌 坊
梁萧宏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永定 陵 神门 西侧 石狮
宋永 裕陵 东侧 武士
古代帝王丧葬制度

古代帝王丧葬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其主要特点包括:
陵墓:古代帝王的陵墓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通常位于宫殿附近或山区。
陵墓内部通常设有祭坛、神道、享殿等建筑。
祭品:古代帝王在逝世后,会进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求安宁。
同时,也会准备各种祭品,如牛、羊、猪等肉类食品,以及酒水、香烛等。
谥号:古代帝王逝世后,会根据其生平事迹和贡献,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号。
谥号的使用也是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陪葬品:古代帝王逝世后,其陪葬品通常包括金银珠宝、玉器、铜器、陶器等贵重物品,以及衣物、家具、器皿等日常生活用品。
祭祀仪式:古代帝王逝世后,其祭祀仪式通常包括斋戒、沐浴、焚香、行礼等程序,以表达对其尊重和怀念之情。
总之,古代帝王丧葬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陵墓建筑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实物,目前保存下来的很少。
曾经显赫一时的宫殿建筑如今大都荡然无存。
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筑因为多为砖石结构,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来。
据统计,至今地面有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享誉中外。
在这类建筑中,除了陵寝本身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雕刻、绘画和碑帖文字,它们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份丰富的遗产,也形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陵墓形制的发展阶段
1.方上——秦汉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君王陵墓区。
这时帝王陵寝的陵区规划、陵园建筑、陵墓形制以及随葬制度已经初具雏形,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
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
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
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目前,秦始皇陵尚未开掘,文献记载始终是一个谜。
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始皇陵兵马俑坑。
这些威武雄壮的“御林军”气魄宏大,阵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不仅是震惊中外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遗产。
汉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为方锥形去其上部,作为陵体,形状酷似覆斗。
陵园前
开始出现神道,两侧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筑。
汉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规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长240米。
汉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为今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资料。
2.以山为陵——隋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在陵墓建造上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
为了显示雄伟壮观,防止盗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选择有气势的山脉为陵体,开凿墓室。
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建门,门外立石狮,四角建角楼,神道顺地势向南延伸,两侧的石人石狮比前代增多。
这种利用天然山势环境,加以人工规划而建成的庞大陵区,确实更能体现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心理取向和一统华夏的强大意志。
3.宝城宝顶——明清
明十三陵是一个庞大的皇陵区,位于北京昌平县以北的天寿山南麓。
除朱元璋的孝陵和代宗景泰陵以外(葬于北京西的金山口诸王墓地),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
朱元璋开启了有明一代的统治,其孝陵的封土形式及布局也成了明清两朝皇陵的标准格式。
孝陵没有模仿唐代的以山为陵,而是采取“宝城宝顶”的建制,既威严肃穆,又防止雨水冲刷,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陵墓前有长长的神道,神道上依次排列着大金门、石碑、石柱、文臣及武臣,直到棂星门。
进门过金水桥到达陵墓中心区,在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大红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宝城。
十三陵延续这种建制,集中建造在一起,各陵既各自独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和共同的神道,组成一个统一的既完整又有气势的皇陵区。
目前,除万历皇帝的定陵于1956年发掘以外,明朝皇陵都没有发掘。
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
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沈阳建造了福陵和昭陵。
入关后,在河北遵化县建造了清东陵,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帝及其后妃,在河北易县建造了清西陵,葬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及其后妃。
这两座陵区承袭明制,各陵既独立又相互联系,陵区拥有共同的神道,有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等一系列地
面建筑,地宫深埋宝顶之下。
清代陵墓与前代不同之处是开始为皇后另建陵墓,慈禧太后的普陀裕定东陵,无论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装饰的精美程度上,还是装饰主题的寓意上,既超过了作为皇后应该享用的标准,也超过了一般的皇帝陵墓,确实是她生前穷奢极欲和权倾朝野的真实人生写照。
(二)陵墓建筑的文化内涵
1.事死如生
走入帝王陵墓的地宫,仿佛就置身于帝王的宫殿。
地宫虽然深埋地下,是帝王以及后妃百年之后的居住场所,然而受“事死如生”文化传统的影响,生者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居住情形为死者安排冥间的一切。
地宫的建制模仿宫殿,大部分墓室明显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边相当于堂,后边相当于室,用来放置棺木。
如明神宗定陵地宫的墓室由5个高大的拱券石室组成,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和东西配殿。
后殿相当于室,中殿相当于堂,前殿相当于庭,两个配殿相当于房和厢。
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象征着朝中位列两侧的文武大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宝座上的古代帝王憧憬着自己的政权统治与日月同辉,希望在冥间继续生前豪华的生活,威严浩大的地宫及其内部种类繁多的明器和价值连城的随葬品都是这种思想的见证。
2.厚葬之风盛行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
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
“何谓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厚葬是表示生者对死者忠孝的一种重要方式。
厚葬以明孝,通过埋葬死者来规范生者的行为举止,强化忠孝等级和伦理观念。
历史上很多明君如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都提倡薄葬,但在整个古代社会厚葬的风气始终都很浓厚。
这种传统甚至延续到当今社会,这与中国几千年的礼制传统不无关系。
这种风气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建筑遗产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也引来了持续不断的盗墓之风。
众多陵墓在不同时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有的甚至遭到致命的洗劫,带来无
法估计的损失,为后人了解消逝的历史建筑文化与工艺艺术设置了障碍。
3.深受堪舆学说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帝王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墓选址。
堪舆学说民间称为风水学说,对陵墓地址的选择影响重大。
这种学说认为,选择好地,则子孙荫福,选择坏地,则祸患无穷。
《葬书》中提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选择阴宅最理想的环境是背靠祖山,前景开圹,有流水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朝向是坐北向南,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环境。
目前已知的陵墓建筑除北宋位于河南巩县的陵墓以外,大多建在这样的环境中。
4.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同宫殿一样,古代陵墓建筑也是重要的政治性建筑,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陵墓的方方面面都印上了等级制的痕迹。
社会等级不同,死后使用葬具的规格差别很大。
根据《礼记》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不得僭越。
陵丘形状也有具体规定,比如秦汉时期,只有帝王才能用方形坟丘,一般贵族官员只能用圆锥形坟丘。
石像生的数量也有规定。
三品以上的官员可制石人、石羊、石虎各两件,四五品官员只能制石人、石羊各两件,六品以下则不得制。
相比之下,皇帝陵墓的石像生一般都在10对以上。
唐朝帝王陵园中的石像生初具规模,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中,神道长3公里,两侧整齐排列的石像生有朱翟1对,石马及牵马人5对,石人10对,石狮1对,充分显示了帝王的威严与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