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理解并掌握“缘理而行”、“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文章中提炼归纳道理的能力。

4、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从文章中提炼归纳道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引出课文《庖丁解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庖丁解牛》的作者庄子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分析(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讲述的寓言故事,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成语的含义。

(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道理,提炼归纳出有益的启示。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围绕“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5、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庖丁解牛》。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庖丁解牛》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本次公开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也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通过本次《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完整版)《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结构清晰
文章以庖丁解牛的过程为主线 ,通过描述不同阶段的动作和 细节,逐步展现庖丁的高超技 艺和深刻道理。
语言简练
庄子运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 将复杂的解牛过程描绘得栩栩 如生,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感受 。
寓言形式
文章采用寓言的形式,通过庖 丁解牛的故事来阐述“依乎天 理,批大郤,导大窾”的哲学 思想。
10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示范等多种教 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 内涵和人物形象。
8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分为两个课时,每课时 45分钟。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介绍故事背景和情节,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第二课 时深入探讨人物形象和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角色扮演:模拟庖丁解牛过程,体验其中道理
角色分配
选取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庖 丁、文惠君等角色,其余 学生作为观众。
情景再现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拟 庖丁解牛的过程,通过表 演展现庖丁的高超技艺和 文惠君的赞叹。
体验分享
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参与 表演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体 验和感受,引导观众思考 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跨领域知识链接(如哲学、心理学等)
哲学
庖丁解牛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哲学中“道”的思想。庖丁能够游刃有余地解牛,是因为他能够依乎天理、持怵然为 戒的态度,并持怵然为戒的态度。这告诉我们,在做事时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谨慎和专注,才能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心理学
庖丁解牛的过程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庖丁在解牛时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通过长期的实践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形成了自动化的加工过程。这符合心理学中的“技能习得”理论,即通过大量的练习和 反馈逐渐掌握某种技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人教版选修教材《庖丁解牛》2.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教材3.教材内容: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的《庖丁解牛》一篇,讲述了庖丁解剖一头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哲学思考和领悟,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人生、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4.教材特点:(1)丰富的哲学思想:《庖丁解牛》是一篇以哲学思想为主题的文章,通过庖丁解剖牛的过程,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形与神等深刻哲学话题。

(2)形象生动的描写:作者通过对庖丁解剖牛的过程进行详细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牛的生命力和生命的价值。

(3)符号化的语言表现:作者通过运用符号化的语言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具象化,更加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庖丁解牛的主要内容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3)能够分析和讨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能力目标:(1)能够应用庄子哲学思想,对生命、自然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2)能够独立进行文献阅读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情感目标:(1)培养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2)促进对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和探寻。

三、教学模式1.学生中心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笔记、小组讨论、作文、课堂演讲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增强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取向。

2.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助互学,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逐渐形成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学习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共3篇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共3篇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共3篇《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庖丁解牛》是一篇出自《庄子》的小说,它讲述了庖丁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几乎没人能解决的难题,成为当时的名流。

这篇小说充满了哲理性和文化性,是一篇值得教学的优秀故事。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有效地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思维的奥秘,增强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主要内容和哲理意义。

2.理解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时运用。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庖丁的背景、职业和为什么能解决众人无法解决的难题。

2. 阅读《庖丁解牛》故事的全文,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哲理含义。

例如:“牛虽有悟道之心,而不得与人言。

” 意味着牛享受着自己的世界,并和人类的思想世界不同。

3. 讨论庖丁是如何把肉与骨分离的,百姓为何不如庖丁。

让学生思考,这个技能和现代技术的联系和区别。

4. 呈现庖丁与他的水牛的形象,让学生理解庖丁的智慧和耐心。

分析庖丁与之前思想、观念的冲突,以及他与水牛的合作。

思考庖丁的话:“没有确定的形式,便没有生命的丰富;没有变化的形式,就没有固定的群体。

” 意味着,人类社会需要变化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三、教学活动1. 晨读《庖丁解牛》故事。

2. 首先展示一个色盲方案的视频。

和大家讨论,在人类看似普通的生活和思维中,也有一些人与众不同。

一些人的思维具有独特的观点和方式。

如果没有平台或方法表达他们的想法,他们会感到无奈和孤独。

3. 成立小组并进行讨论。

让小组成员自定主题,例如专业选择、自我价值,问题解决等。

让学生思考:“解决困难问题,需要什么?” 或“为什么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4. 思维导图的分析都应在小组之间进行。

学生应记录并分析其他小组的观点,并将其归纳为一份报告。

5. 对报告内容展开学习并进行一对一对话。

庖丁解牛教案(14篇)

庖丁解牛教案(14篇)

庖丁解牛教案(14篇)庖丁解牛教案(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庖丁解牛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庖丁解牛教案1教学目标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难点、重点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学过程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窾綮硎謋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一)解题:关于“养生主”的理解1、“养生”二字连续,意为保养生命,“主”在那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续,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那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

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

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

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能够不思考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能够了。

夸张。

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庖丁解牛教案14篇

庖丁解牛教案14篇

庖丁解牛教案庖丁解牛教案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庖丁解牛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庖丁解牛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先秦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最耀眼的星座之一。

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二、知人论世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手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最新庖丁解牛教案一等奖(优秀9篇)

最新庖丁解牛教案一等奖(优秀9篇)

最新庖丁解牛教案一等奖(优秀9篇)《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二、解释题意: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这天我们学习这篇寓言,能够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课文朗读四、整体感知(一)串讲课文1、第一段:译文:庖丁为文惠君宰牛。

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騞騞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分析: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

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

这些富于节奏感受的声音十分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优秀5篇)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优秀5篇)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教学难点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学方法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

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

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

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

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本课的语言、写作技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内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的思想并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
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思想与其启示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请大家来看大屏幕。

屏幕上展示的是两本书的封面:一本是于丹的《〈庄子〉心得》,一本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漫画集《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一本是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发表的观点的结集,一本是漫画家的形象解读。

可以这样说,在有华人的地方,总有人对庄子念念不忘,总有人对庄子的文章百读不厌,缘何?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庄子,走进他的《庖丁解牛》(板书),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二、习读课文,整体把握
㈠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㈡听录音,圈画重点字词句。

㈢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分层推进,研读文本
㈠跟庄子学语言
1、经典的语言美
预设:熟语的积淀——游刃有余、切中肯綮、目无全牛、踌躇满志。

2、和谐的节奏美
预设:(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之所”的妙用,形成音韵的和谐。

(2)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
会。

——“然”字妙用,形成音节的协调。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字妙用,促进了音节的和谐。

这三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朗朗上口,带给人美的享受。

3、丰富的意蕴美
预设:(1)文惠君两次评价,不同的意蕴。

——一者赞叹于口,一者折服于心。

(2)庖丁举止言谈,相同的内心。

——行为的享受,分享的自得。

㈡跟庄子学技法
1、鲜明的对比
提问:庄子是怎样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的?
预设:将“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以此进行对比,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

2、丰富的想象
⑴提问:在大家已经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对鲲鹏的描写让我们有怎样
的感受?
预设:对鲲鹏生动形象的描写带给我们开阔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但鲲鹏形象不曾见于史书,却是作者想象而成。

⑵提问:庖丁解牛这一情节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今天我们关注庖丁解牛,而这解牛之情节依然不曾见于史书,虚无之说却让读者竟能信以为真,足见庄子想象的丰富与妙用和亦真亦幻、绚烂
迷离的描写功夫。

3、铺叙和升华
提问: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只有两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主角配角之分吗?为什么?
预设:庖丁并非是“主”,而文惠君也不是“宾”,庖丁负责对主题的铺叙渲染,而文惠君的任务是对主题的升华。

虚构庖丁解牛的故事,实说庄子的
养生之道。

过渡:⑴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⑵庄子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解牛过程的生动描述,完成了文字寓意的
沟通。

那么,庄子写作此篇的意图是什么?文字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
的庄子呢?
㈣向庄子要思想
1、庄子写《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1)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即面对事物和社会,应顺其自然,不强求。

(2)要“技经肯綮之未尝”,即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3)要“以无厚入有间”,方能“游刃有余”,即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2、谈一谈你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1)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一个重要
的学术流派——道家思想。

(2)引入《养生主》开篇的一段话,作为分析依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这其实就是一种避世的、无为的、不讲求抗争的消极思想。

本身价值: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人们或悲伤失意的人们在避世免祸的行为以精神安慰,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疗法。

(3)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化消极为积极——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掌握规律、顺
应自然(板书)。

四、课堂总结
希腊神秘哲学家说过: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庄子正是那个引领我们回家的长者、智者。

最后,让我们齐读大屏幕上的这段话来结束本课的学习: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

只要你不是闭目塞听,深闭固拒,总会欣然有
得——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板书)。

五、作业设计
1、对于本篇,请熟读成诵。

2、推荐一篇文章: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两本书:于丹《〈庄子〉心得》,
蔡志忠《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六、板书设计
学不完的庄子
——《庖丁解牛》赏析
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掌握规律顺应自然
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