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安全知识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设施和 器材,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培
训演练。
05 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培养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学 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安全知识
和技能。
强调实验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风
险和应对措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事故发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安 全知识
目录
CONTENTS
• 实验安全基础 • 化学实验安全操作 • 个人防护与实验室安全 • 常见化学实验安全问题与防范 • 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培养
01 实验安全基础
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保障实验人员生命安全
维护实验室财产安全
确保实验人员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会 受到伤害,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实验服
选择合适尺码的实验服, 确保袖口、领口紧闭,防 止有毒物质溅到身上。
护目镜
佩戴合适的护目镜,保护 眼睛免受化学试剂和实验 仪器的伤害。
化学防护眼镜
特殊情况下,应佩戴化学 防护眼镜,以提供更全面 的眼部保护。
实验室安全设施与器材
通风橱
使用通风橱进行有毒或易燃化学 品的操作,确保有毒气体和粉尘
及时排出。
生。
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制定安全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事故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事故应急处理、紧急疏散、自救互 救等方面,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及时总结演练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确保实验安全
倡导“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实验 室安全文化,营造人人关心安全的氛 围。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

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对实验方案进行 持续优化,包括改进实验条件、简化 操作和提高实验效率等,以提高实验 效果和教学质量。
实验结果探究与拓展
实验结果观察与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为后续
分析提供依据。
实验结果拓展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将所学知识进 行横向和纵向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
实验报告撰写与答辩
报告格式
按照学校规定的实验报告格式,规范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 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误差分析、结果评
价等部分。
图表制作
根据实验数据制作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等,以便更好 地展示实验结果。
答辩准备
在答辩前,准备好答辩稿和PPT,梳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 便更好地回答评委提问。
01 烯烃的物理性质
烯烃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
02 烯烃的化学性质
烯烃的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
03 烯烃的合成
通过重排、还原、脱氢等方法合成烯烃。
芳香烃的性质与合成
芳香烃的物理性质
芳香烃的熔点、沸点、溶 解度等。
芳香烃的合成
通过重排、烷基化、芳构 化等方法合成芳香烃。
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芳香烃的取代、加成、氧 化等反应。
萃取
利用两种不混溶的液体之 间的溶解度差异,将其中 一种液体中的溶质转移到 另一种液体中。
回流
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加热 使反应液保持沸腾并不断 循环流动,以便充分进行 反应。
重结晶
通过溶解-沉淀法,将固体 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 一种溶剂中,以获得纯净 的固体物质。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试剂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1.4.2意外伤害处理
• (1) 创伤:伤处不能用手抚摸,也不能用水洗涤。若是 玻璃创伤,应先把碎玻璃从伤处挑出。轻伤可涂以紫药水 (或红汞、碘酒),必要时撒些消炎粉或敷些消炎膏,用 绷带包扎。 • (2) 烫伤:不要用冷水洗涤伤处。伤处皮肤未破时,可 涂擦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用碳酸氢钠粉调成糊状敷于伤处, 也可抹獾油或烫伤膏;如果伤处皮肤已破,可涂些紫药水 或1%高锰酸钾溶液。 • (3) 受酸腐蚀致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饱和碳酸氢 钠溶液(或稀氨水、肥皂水)洗,最后再用水冲洗。如果 酸液溅入眼内,用大量水冲洗后,送校医院诊治。 • (4) 受碱腐蚀致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 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再用水冲洗。如果碱溅入眼中, 用硼酸溶液洗。 • (5) 受溴腐蚀致伤:用苯或甘油洗濯伤口,再用水洗。 • (6) 受磷灼伤:用1%硝酸银,5%硫酸铜或浓高锰酸钾溶 液洗濯伤口,然后包扎。
氮气 氩气 氯气
乙炔 硫化氢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黑色 灰色 草绿
白色 白色 黑色 黑色
氮 氩 氯
C2H2 硫化氢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黄色 绿色 白黄
红色 红色 黄色 白色
棕色
红色 黄色
1.6 化学安全知识
• • • • • • • • • 一、常用化学危险品的分类及标志 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有毒品; 第7类:放射品; 第8类:腐蚀品。
第一讲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生命科学与医药化工学院:梁华定
1.1 化学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定律和理论 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 • 化学实验也是检验化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戴安邦院士:“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 化学教学的有效形式” • 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复习资料

⼤学有机化学实验复习资料⼤学有机化学实验复习资料(全10个有机实验复习资料完整版)⼀.仪器名称(考点)(考10分)①直形冷凝管②空⽓冷凝管③球形冷凝管④蛇形冷凝管⑤梨形分液漏⽃⑥恒压滴液漏⽃(1)(2)(3)(4)(1)三⼝链接管,(2)蒸馏头,(3)尾接管,(4)布⽒漏⽃⼆、相关基础常识(考点)如:1.液体的沸点⾼于多少摄⽒度需要⽤空⽓冷凝管?140℃2.蒸馏瓶的选⽤与被蒸液体量的多少有关,通常装⼊液体的体积应为蒸馏瓶容积的:1/3-2/33.蒸馏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分开,但各组分沸点⾄少相差30℃以上4. 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速度为:1-2滴/秒。
5.重结晶过程中,若⽆晶体出现,可以采取⽤玻棒摩擦内壁或加⼊晶种以得到所制晶体。
6. 减压过滤的优点有:过滤和洗涤速度快;液体和固体分离⽐较完全;滤出的固体容易⼲燥。
7. 在蒸馏操作时,不能⽤球形冷凝管代替直形冷凝管。
8.在冷凝回流操作时,可以⽤直形冷凝管,代替球形冷凝管。
9.使⽤布⽒漏⽃抽滤时,滤纸应该稍⼩于布⽒漏⽃瓷孔⾯。
⼀、蒸馏与沸点的测定(重点)仪器的安装:仪器装置的总原则是由下往上,由左到右,先难后易逐个的装配,拆卸时,按照与装配相反的顺序逐个的拆除。
需注意的问题:1. 烧瓶中装⼊液体的体积应为其容积的1/3-2/32.蒸馏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分开,但各组分沸点⾄少相差30℃以上?3. 液体的沸点⾼于140℃⽤空⽓冷凝管。
4. 蒸馏时需加⼊沸⽯防⽌暴沸,如加热后发现未加沸⽯,应先停⽌加热,然后补加。
5.进⾏简单蒸馏时,安装好装置以后,应先通冷凝⽔,再进⾏加热。
6.冷凝管通⽔⽅向是由下⽽上,反过来⾏吗?为什么?冷凝管通⽔是由下⽽上,反过来不⾏。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7. 测沸点时,把最后⼀个⽓泡刚欲缩回主管的瞬间温度作为化合物的沸点,因为此时⽑细管液体的蒸汽压与⼤⽓压平衡蒸馏时,为什么最好控制馏出液的流出速度为1-2滴/秒?答: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流出速度为1~2滴/秒。
大学化学实验讲义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实验目的1.加深对单相、多项离子平衡及其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2.学会缓冲溶液的配制并验证其性质。
3.熟悉pHS-3B 型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 值。
4.掌握试剂的取用和试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及日常生活中,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
参与这些反应的物质主要是酸、碱和盐,它们都是电解质,因而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一、弱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存在着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如HAc H Ac +-+ 在该平衡体系中,加入含有与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如NaAc ),则解离平衡向生成弱电解质(HAc )的方向移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弱酸及其盐(如HAc 和 NaAc )或弱碱及其盐(如氨水和NH 4Cl )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的酸或碱起到缓冲作用,即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 值基本不变,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若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组成,则其pH 值可用下式计算:pH=p K a - lgc(酸)/c(盐)若所配制的缓冲溶液是由相同浓度的的弱酸及其盐按不同体积直接混合而成时,则可按下式计算其酸和盐的体积比:pH=p K a -lgV(酸)/V(盐) 二、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其移动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着未溶解的固体和它的溶液中相应离子的平衡:A mB n m A n++n B m-K sp θ(A m B n ) = c m (A n +)c n (B m -)根据溶度积规则:c m (A n +)c n (B m -) > K sp θ,溶液过饱和,生成沉淀 c m (A n +)c n (B m -) = K sp θ,饱和溶液c m (A n +)c n (B m -) < K sp θ,溶液未饱和,无沉淀生成 可以判断沉淀生成和溶解。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安全知识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安全知识前言大学化学基础实验安全总则第一章着火爆炸与电击1.着火2.爆炸3.电击第二章化学中毒和灼伤1.化学中毒2.化学灼伤第三章实验室安全措施1.实验室安全标准2.化学药品的管理3.实验室急救药箱的配备4.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第四章实验安全操作技术1.加热2.玻璃加工操作3.常用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4.药品的正确取用和溶液的配制5.减压蒸馏和其它减压操作6.高压气体钢瓶的正确使用7.控制化学反应操作8.放射性物质的安全操作参考资料1.1.1 着火着火是化学实验室,特别是化合物合成实验室里容易发生的事故。
例如:①化学药品中有许多可燃、自燃或助燃的物质而引起着火;②加热操作不当引起着火;③电器短路引起着火等。
最危险的是那些在常温下易燃的物质。
下面介绍一下有关化学实验中常接触的一些易燃物质的有关知识。
1.1 化学易燃气体和液体易燃气体:氢气、氨气、煤气、石油气、乙炔、乙烯、一氧化碳等。
易燃液体:乙醚、二硫化碳、四氢呋喃、苯、溴乙烷、汽油、酒精、醋酸乙酯(天那水)、醋酸丁酯(稀料)、丙酮、乙醛等。
这些易燃物其所以危险,是因为这些气体或低沸点液体在室温下的蒸气浓度很大,足以着火;燃烧速度快,有的因燃点很低(如乙醚、二硫化碳、四氢呋喃等),能和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发生爆炸性燃烧。
此外,有的易燃物本身有毒,有的燃烧时能分解产生刺激性气体或剧毒气体,均威胁实验人员的安全。
对于易燃物的性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它们:(1)闪点:指该液体上的蒸气形成燃烧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闪点在22℃以下的是危险易燃物,在22~66℃范围内的易燃物。
例如,乙醚的闪点有-45℃;二硫化碳只有-30℃,是最危险的易燃物。
(2)燃点:该物质的蒸气自动着火的最低温度。
(3)爆炸极限:该物质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的极限,又分下限(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此限不着火爆炸)和上限(在空气中的浓度高于此限亦不着火爆炸)。
爆炸上下限相隔越大,说明该物质与空气混合,有一个很宽的爆炸范围,危险性就越大。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是大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大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原理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大学基础化学实验相关的知识。
1. 实验室安全意识在进行任何化学实验之前,我们都应该了解实验室的安全意识以及相应的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
实验室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故的发生有可能会给实验者带来极大的危险。
因此,大家需要认真地听从实验老师的安排,在实验中严格按照实验规定操作。
2. 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大学基础化学实验需要使用各种化学仪器,包括天平、电子天平、滴定管、容量瓶等。
每种仪器的使用方法都不一样,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
要注意仪器的保养与清洁,保证实验的精确和准确度。
3. 常用试剂的制备和使用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很多常用的试剂。
这些试剂需要进行精确定量和精确定制,以确保实验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在试剂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安全和卫生,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影响。
4. 实验的操作步骤每项实验都有特定的操作步骤,通常是按照某种顺序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各种试剂的加入顺序和数量。
不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数据分析和处理在实验结果中,往往会涉及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因此,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同时,为了减少误差,应该对数据进行校正和修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总之,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生需要认真对待实验安全意识、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制备、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
《大学普通化学实验》

大学普通化学实验引言大学普通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通过该实验课程,学生能够巩固和应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大学普通化学实验的一般内容和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并对一些常见的实验进行详细讲解。
实验内容大学普通化学实验的内容广泛,包括物质的性质鉴定、化学反应的实验研究、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
实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学习实验室的基本安全知识,掌握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和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包括实验室危险品的标识与处理、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等。
2.基础实验: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
主要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气体的制备与性质等实验。
3.定量分析实验:学习并掌握一些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如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准确测定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掌握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4.有机化学实验:学习和熟悉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包括有机合成反应、分离纯化技术、有机化合物的鉴定方法等。
通过有机化学实验,学生能够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反应机制。
实验室技术在大学普通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实验室技术,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1.称量技术:学生需要掌握精确称量固体和液体的方法,使用天平、量筒、容量瓶等仪器进行准确称量。
2.溶液的配制:学生需要学会按照配制比例和溶液浓度的要求,正确配制溶液。
3.试剂的挥发和分液:在一些实验中,学生需要掌握试剂的挥发和分液的技术,以便分离和提取需要的物质。
4.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如酸碱滴定仪、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
常见实验讲解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学生能够观察到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和反应特点,掌握通过酸碱滴定确定溶液中酸碱浓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篇由无机制备、称量和滴定操作练习组成。
通过初步的基本操作、基本技术的训练,要求学生能规范的学会以下的操作和方法:仪器的洗涤和干燥,试剂的取用,试纸的取用,煤气灯的使用,台天平、分析天平的使用,量筒、吸管、滴定管的使用,离心机的使用;直接加热和水浴加热,溶解和结晶,溶液的蒸发、浓缩,固液分离(倾滗法、吸滤法和少量沉淀的离心分离),直接称量、相减法称量,数据处理、误差表示等。
要求学生自觉地重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诸方面的培养,并将此贯穿于整个实验课程的始终。
无机化合物的种类极多,不同类型的无机物制备方法有所不同,差别也很大。
同一无机物也可有多种制备方法。
在本篇中只介绍常见无机物常用的制备和提纯方法。
1.无机物常用的制备方法⑴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①活泼金属和酸直接反应,经蒸发、浓缩、结晶、分离即可得到产品。
如由铁和硫酸制备硫酸亚铁。
②不活泼金属不能直接和非氧化性酸反应,必须加入氧化剂,反应后要有分离、除杂质的步骤。
如硫酸铜的制备,不能由铜和稀硫酸直接反应制备,必须加入氧化剂(如硝酸),反应后有杂质硝酸铜,所以要用重结晶法来提纯制得的硫酸铜。
⑵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备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备无机物,如产物是难溶物或气体,则只需通过分离或收集气体即可得产物。
若产物是可溶的,就要经蒸发、浓缩、结晶、分离等步骤后才能得到产物。
如由硝酸钠和氯化钾制备硝酸钾,这两种盐溶解、混合后,在溶液中有4种离子-K+、Na+、NO3-、Cl-,由它们可组成四种盐。
当温度改变时,它们的溶解度变化不同。
利用这种差别,可在高温时除去氯化钠,滤液冷却后则得到硝酸钾。
再用重结晶法提纯,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硝酸钾。
2. 结晶与重结晶⑴结晶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称结晶。
结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晶核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晶核的成长。
溶液的过饱和程度和温度都能影响晶体颗粒的大小,其中温度的影响更大些。
有时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即当温度降低后仍不析出晶体。
此时可慢慢摇动结晶容器,或用玻璃棒轻轻磨擦器壁,也可加入小粒晶种,促使晶体析出。
晶体颗粒的大小要合适,否则会影响产品的纯度。
晶体颗粒大而均匀,夹带母液和杂质少,易洗涤,所得产品纯度高,但结晶时间长。
晶体快速析出时则相反。
⑵晶体制备的一般方法①冷却法将一定浓度的溶液冷却至过饱和,使晶体析出的方法称冷却法。
冷却速度对晶体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温度缓慢下降,利于形成大晶体,反之则形成小晶体。
②蒸发法在一定温度下蒸发溶剂使溶液达到过饱和,析出晶体的方法称蒸发法。
此法适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或溶解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如Na2SO4、NaCl等。
与冷却法相比,此法很难得到大晶体。
在制备实验中,常常将蒸发与冷却两法结合使用。
由于析出晶体的大小与结晶条件有关,故控制结晶条件可以得到大小合适的晶体。
如溶液的浓度较高,溶质的溶解度较小,冷却得较快,并不时搅拌溶液,析出的晶体就较小。
反之,如溶液的浓度不高,冷却缓慢,或投入一小粒晶种后静置,则得到较大大晶体。
⑶重结晶先将晶体溶解,再使它重新析出的过程称重结晶。
用重结晶法提纯物质,是利用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依赖关系。
杂质一般有不溶物和可溶物两类,都可以利用溶解度差别来除去。
在实际操作时,在待提纯的物质中加适量水(或其他合适的溶剂),加热使成饱和溶液,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将滤液冷却,待提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而少量可溶性杂质则留在母液中,用过滤法将晶体和母液分开。
此法可用来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显著的物质。
如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则不能按上述的方法提纯。
而是先将溶液进行浓缩,蒸发掉一部分水,这时就有纯净物质部分的结晶出来,而杂质则留在溶液中。
仪器用途与注意事项烧杯•以容积表示大小,如250mL烧杯;•用作反应容器,配制、蒸发、浓缩溶液;•反应液体不得超过烧杯容积的2/3;•烧杯上标有:厂标烧杯容积烧杯编号处(若同时用到两只以上烧杯时,为便于区别,则可在此处写上数字编号)容量刻度(由于反应液体不得超过容量的2/3,所以刻度到200mL足够)。
烧杯容积烧杯编号处厂标容量刻度点击左图标记,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锥形瓶•以容积大小表示,如250mL锥形瓶;•有具塞和无塞两类;•用作反应容器(加热时可避免液体大量蒸发),也用于滴定。
旋摇锥形瓶可使溶液混合均匀。
量筒、量杯•以容积大小表示,如10mL量筒;•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准确度不高)。
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不能量取热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弯月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称量瓶•以外径(mm)×高(mm)表示,有高型、扁型两类;•用于准确称量试样或基准物;•称量时盖紧盖子,不能用手拿取,应用洁净的纸带。
干燥器•以口径大小表示;•用于干燥或保存干燥物品,但不能用来保存潮湿的器皿或沉淀;•常用变色硅胶做干燥剂,当蓝色硅胶变成红色时,则应更换,红色硅胶烘干后可反复使用;•务必用双手拿着干燥器和盖子的沿口搬移干燥器,绝对禁止用单手拿,以防盖子滑落打碎。
容量瓶•以容积大小表示,如250mL容量瓶;•用于配制标准溶液;•尽可能只用水冲洗,必要时才用洗液浸洗。
用完立即洗净;•自然晾干,不能放在烘箱中烘干。
吸管•以所量的最大容积表示,有无分度吸管和有分度吸管两类,如25mL无分度吸管;•用于精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自然干燥,不能烘干;用后洗净。
滴定管•滴定管以最大容积表示,如50mL滴定管;•用于滴定溶液,读数时,视线应与弯月面最低点保持水平;•酸液放在酸式滴定管中,碱液则放在碱式滴定管中;•滴定管要洗涤干净,不挂水珠。
全管不得留有气泡。
用后立即洗净。
小试管及试管架•试管以管口直径×管长表示(mm);•试管作为反应容器,便于操作、观察,用药量少;试管架用于盛放试管;•反应液体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一般大试管直接在火焰上加热,小试管用水浴加热;•直接加热试管时应使试管的下半部受热均匀;•反应或加热时,要振荡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
布氏漏斗、吸滤瓶、橡皮管•布氏漏斗以直径,吸滤瓶以容积表示;•用于减压过滤;•根据沉淀或晶体的多少选择漏斗,使二者匹配。
注意漏斗与滤瓶大小的配合;•根据滤瓶口的大小选择橡皮塞,塞子伸入瓶颈部分为塞子本身长度的1/3~2/3。
根据漏斗颈的大小选择钻孔器在塞子上钻孔,使塞孔与漏斗颈紧密吻合;•不能直接加热。
表面皿•以直径表示(cm),如9cm表面玻璃;•盖在蒸发皿和烧杯上,以免灰尘落入或溶液溅出;•作盖用时,其直径应比被盖容器略大,凹面向上。
取下时凸面朝上,放在桌上;•不能加热。
滴管•滴管由尖嘴玻璃管与橡皮乳头组成;•用于吸取少量溶液;离心分离时吸取上层溶液;滴加溶液;•溶液不得吸进乳头,用后立即洗净。
玻棒•用于搅拌溶液,协助倾出溶液;•玻棒放在烧杯中,应比烧杯长出4~6cm;•玻棒两端应烧熔光滑,以防划毛烧杯。
洗瓶•以容积表示(mL),有玻璃、塑料洗瓶;•塑料洗瓶使用方便;•洗瓶用于盛放纯水、洗涤容器和沉淀用。
也可装适当的洗涤液洗涤沉淀;•不能装自来水,塑料洗瓶不能加热,也不要靠近火源,以免变形、甚至熔化。
试剂瓶•以容积表示(mL),有广口瓶、细口瓶两种,又分磨口、不磨口,无色、棕色等;•广口瓶盛放固体试剂,细口瓶盛放液体试剂和溶液;•不能加热;•有磨口塞的试剂瓶不用时应洗净,并在磨口处垫上纸条。
标准磨口塞•标准磨口塞有各种规格,如5#磨口塞;•用作锥形瓶、容量瓶的塞子。
药匙•以大小表示,有瓷、骨、塑料制的,不锈钢勺由不锈钢打制而成;•用于取固体试剂,取少量固体时用小的一端;•药匙大小的选择,应以拿到试剂后能放进容器口为宜;•必须洗净擦干后才能取用试剂。
蒸发皿•以皿口大小表示,如9cm蒸发皿;•作反应容器、灼烧固体、蒸发浓缩溶液用,耐高温,可直接加热,但不宜骤热(先用小火预热)。
高温时不能骤冷,以免破裂。
点滴板•上釉瓷板,有黑、白两种;•在点滴板穴内,用1~2滴试剂进行点滴反应,观察沉淀生成和颜色变化,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
洗耳球•吸管借助洗耳球吸取溶液;•防止因吸空造成溶液进入洗耳球内。
直接加热直接加热液体适用于在较高温度下不分解的溶液或纯液体。
少量的液体可装在试管中加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不用手拿,以免烫伤),试管口向上,微微倾斜,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其他人的脸部,以免溶液沸腾时溅到脸上。
管内所装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高度的1/3。
加热时,先加热液体的中上部,再慢慢往下移动,然后不时地上下移动,使溶液受热均匀。
不能集中加热某一部分,否则会引起暴沸。
如需要加热的液体较多,则可放在烧杯或其他器皿中。
待溶液沸腾后,再把火焰调小,使溶液保持微沸,以免溅出。
如需把溶液浓缩,则把溶液放入蒸发皿(放在泥三角上)内加热,待溶液沸腾后改用小火慢慢的蒸发、浓缩。
直接加热固体少量固体药品可装在试管中加热,加热方法与直接加热液体的方法稍有不同,此时试管口向下倾斜,使冷凝在管口的水珠不倒流到试管的灼烧处,而导致试管炸裂。
较多固体的加热,应在蒸发皿中进行。
先用小火预热,再慢慢加大火焰,但火也不能太大,以免溅出,造成损失。
要充分搅拌,使固体受热均匀。
需高温灼烧时,则把固体放在坩埚中,用小火预热后慢慢加大火焰,直至坩埚红热,维持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稍冷,用预热过的坩埚钳将坩埚夹持到干燥器中冷却。
水浴加热当被加热物质要求受热均匀,而温度又不能超过373K时,采用水浴加热。
若把水浴锅中的水煮沸,用水蒸气来加热,即成蒸汽浴。
水浴锅上放置一组铜质或铝质的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以承受各种器皿。
根据器皿的大小选用铜圈,尽可能使器皿底部的受热面积最大。
水浴锅内盛放水量不超过其总容量的2/3,在加热过程中要随时补充水以保持原体积,切不能烧干。
不能把烧杯直接放在水浴中加热,这样烧杯底会碰到高温的锅底,由于受热不均匀而使烧杯破裂,同时烧杯也容易翻掉。
也可选用大小合适的烧杯、铝锅代替水浴锅。
小试管中的溶液只宜在微沸水浴上加热。
在100mL烧杯中,放入一铜架,注入水至盖过第二个铜片面为止,即组成水浴。
因直接加热易将少量的溶液溅出,或因烘干而使沉淀损失或变质,同时小试管也易破裂。
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时,也可以在水浴上进行,这样比较安全。
沙浴和油浴加热当被加热物质要求受热均匀,而温度又要求高于373K时,可用沙浴或油浴。
沙浴是将细沙均匀地铺在一只铁盘内,被加热的器皿放在沙上,底部部分插入沙中,用煤气灯加热铁盘。
用油代替水浴中的水即是油浴。
冷却方法将需要冷却的溶液放在空气中,或放在室温的水浴中(右图),可冷却至室温,前者的冷却速度慢于后者,此外还有下列方法:⑴流水冷却需冷却到室温的溶液,可用此法。
将需冷却的物品直接用流动的自来水冷却。
注意:关小自来水龙头,用小水流冷却,不能将自来水溅入容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