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白云先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楚之公安人也。

先生生而慧甚,十岁能诗,十二列校。

二十举于乡,不第归,益喜读先秦、两汉之书。

弱冠,已有集,自谓此生当以文章名世矣。

丙戌,遂举会试第一,年甫二十七耳。

先生官翰院,求道愈切。

己丑,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师,先生就之问学,共引以顿悟之旨。

而僧深有为龙潭高足,数以见性之说启先生,乃遍阅大慧、中峰诸录,得参求之诀。

先生于是研精性命,不复谈长生事矣。

是年,先生以册封归里。

仲兄与予皆知向学,先生语以心性之说,亦各有省,互相商证。

先生精勤之甚,或终夕不寐。

逾年,偶于张子韶与大慧论格物处有所入,始复读孔孟诸书。

七八年间,先生屡悟屡疑。

癸巳,走黄州龙潭问学,归而复自研求。

戊戌,再入燕。

先生官京师,仲兄亦改官,至予入太学,乃于城西崇国寺蒲桃林结社论学。

先生见地愈明,大有开发。

于时益悟阳明先生不肯迳漏之旨,其学方浸浸乎如川之方至。

先生素切归山之志,以东宫讲官不获补,先生曰:“当此危疑之际,而拂衣去,吾不忍也。

”是时,东宫未立,中外每有烦言。

先生闻之,私泣于室,体经病后,遂不堪劳。

自丁酉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

庚子秋,偶有微恙,强起入直,风色甚厉,归而病始甚。

明日,复力疾入讲,竟以惫极而卒。

先生为人修洁,生平不妄取人一钱。

居官十五年,不以一字干有司。

读书中秘,贫甚。

时乡人有主铨者,谓所知曰:“我知伯修贫,幸主铨,可为地、千金无害也。

”所知以语先生,先生笑而谢之。

卒于官,棺木皆门生敛金成之。

检囊中,仅得数金。

及妻孥归,不能具装,乃尽卖生平书画几砚之类,始得归。

归尚无宅可居,其清如此。

然先生为人平恕,亦不以此望人。

先生兴致甚高,慕白乐天、苏子瞻为人,所之以“白苏”名斋。

居官,省交游,简酬应。

诗清润和雅,文尤婉妙,著有《白苏斋集》若干卷。

(选自《珂雪斋集》,有删节)译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湖北公安人。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1、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原文】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文言文阅读断句

文言文阅读断句

文言文阅读——断句语段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语段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语段3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清·方苞《白云先生传》节选语段4、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语段5、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语段6、君子之言寡而实, 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二、运用所学的断句知识与方法,完成下列高考断句题:【语段1】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语段2】(2010年湖南卷)孔明,伊、周之徒也。

……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陈亮《诸葛孔明》节选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语段3】(2010年江苏卷)用“/”给下面文段中划线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司马)迁(班)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

白云先生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白云先生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白云先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清)方苞①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

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

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

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

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

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②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

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③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

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

或曰:书已入圹④。

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④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⑤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

泛指有文字的东西。

②亲身之椑(b ):贴身之棺。

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

椑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

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④圹:墓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高:高明B.先生则躬樵汲樵:砍柴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通促,催促D.时先君子适归皖桐适:恰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党或义而逸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B.吾以尽吾年耳敛赀财以送其行C.定附身衾衣,乃卒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故曰弊在赂秦也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生亲故/ 夙市良/ 材为具棺椁/ 疾将亟/ 闻而泣曰/ 昔先将军致命/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吾忍乎B.平生亲故/ 夙市良材/ 为具棺椁/ 疾将亟/ 闻而泣曰/ 昔先将军致命/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弗能易也/ 吾忍乎C.平生亲故/ 夙市良材/ 为具棺椁/ 疾将亟/ 闻而泣曰/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吾忍乎D.平生亲故/ 夙市良/ 材为具棺椁/ 疾将亟/ 闻而泣曰/ 昔先将军致命危城/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弗能易也/ 吾忍乎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湖南长沙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长沙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第一学期入学考试语文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相形见绌(chù)气氛(fēn)泥淖(zhào)面面相觑(qù)B. 混淆是非(hùn)哺育(bǔ)炽热(zhì)瞠目结舌(chēng)C. 戛然而止(jiá)嫉妒(jí)症结(zhēng)众目睽睽(kuí)D. 龇牙咧嘴(zī)脑髓(suǐ)应届(yìng)数见不鲜(xiān)【答案】C【解析】【详解】或: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泥淖”的“淖”应读“nào”。

B.“炽热”的“炽”应读“chì”。

D.“应届”的“应”应读“yīng”。

故选C。

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云”这个词语,在唇与齿的轻擦中,音韵是这般清澈灵动,在这不知何始,不知所终的运动中,它的去留无意,是这个无边际舞台上最自如的舞者。

B. 生活是平凡的,每个人的生命轨迹各有不同,或者琐碎忙碌,或者有所造诣,我,努力生存的目的,或许只是让别人和自己都更快乐。

C. 最近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坐在深山岩石上流泪的观音,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D.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文学就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渲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D.“渲泄”的“渲”应写作“宣”。

故选D。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在国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与人谈论起《论语》《孟子》,他总是滔滔不绝,振振有词,精彩飞扬,尽显才情和魅力。

B. 浯溪是湘南著名的风景区,奇峭的山岩石壁上,保留了许多摩崖石刻,其中入木三分、珠圆玉润的《大唐中兴颂》据说是颜真卿生平的得意之作。

关于方苞的诗句 方苞的代表作

关于方苞的诗句 方苞的代表作

关于方苞的诗句方苞的代表作1.方苞的代表作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

在《史记评语》里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简介:姓名:方苞又名:号望溪字凤九性别:男生卒年:公元1668年—公元1749年所属朝代:清代所属文学时期:清代文学所属流派:桐城派代表作品: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同时期作家:刘大櫆姚鼐作家生平方苞清代散文家。

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

桐城(今属安徽)人。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江南乡试第一名。

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进士,以母病归家未出仕。

五十年(公元1711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

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

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时,免去旗籍,仍归汉籍。

累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乾隆时,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

七年(公元1742年)辞官归隐。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他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

他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谓孔子“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

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意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又书货殖传后》)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洁”,他说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沈莲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他认为归有光的散文,“其辞号雅洁,仍有近俚而伤于繁者”(《书归震川文集后》)。

又说:“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

”(《送李雨苍序》)在《再与刘拙修书》中,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持论严而拘,但能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及文风的需要,所以其说得以流行,影响颇大。

杭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杭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关羽崇拜李国文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

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

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②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

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

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

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来源:学*科*网]③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

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

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

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

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

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

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

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

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④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译文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译文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的译文记白云先生书诀——【东晋】王羲之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七宝齐贵,万古能名。

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

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

敬兹法也,书妙尽矣。

”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

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作者介绍:
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

琅邪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

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淮南太守王旷之子。

译文:
天台紫真告诉我说:“你虽然至(达到顶点,写得极好啦)啊,但没达到善(包含道德观念的善)。

书艺的气(以道的气的观念引入书艺,指一种精神状态),一定要达到道(达到道的精神状态),同混元之理(道的一种观念,最初的一种状态)。

与七宝同贵,能扬名万古。

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通则风神生。

把笔抵锋,始于本性。

力圆则字润,势急则字涩;紧则字有劲,险(不平)则字陡峭;内贵在盈(满),外贵在虚;起不孤立,伏不单独;回仰不靠近,背接不远离;望之只见飘逸,发之只有清静。

敬尊这方法,已尽书艺的玄妙啊。

”说完,真隐子于是刻于石头上作为存迹。

永和九年三月初六日(农历)右将军王羲之记。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苞《白云先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

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

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

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

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

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

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幸其家人自出之,而
终不得一寓目焉。

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

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

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

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

⑤革:危急。

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

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

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

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文龙将卒反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本相高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C.①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

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参考答案:
4.(3分)B(樵: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砍柴”解。


5.(3分)B(B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

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6.(3分)A(“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7.(10分)①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

将领肆意拷问他,他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5分)②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

(5分)
【参考译文】
张怡,宇瑶星,原名鹿征,上元人。

父亲张可大,明末任登莱总兵,适逢毛文龙率领士兵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死于这件事。

事情报到朝廷,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

将领肆意拷问他,其同党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过了很久,他才回到家乡,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寺院里,不进城市,乡亲们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

只是吴中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也难得见上一面,但他们尚且有文章在世上流传的。

张先生则亲自砍柴担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无法索到他的只字片纸,各地的显贵往来,每天到摄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我父亲和余公佩处士,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进到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
著。

请求抄录副本,他没有同意,并且说:“我著书打发我的年岁而已,已买了两个瓮坛,我死后下棺安葬就将书一并埋掉。

”他八十八岁去世。

平生的亲戚朋友,都想极力为他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

在病危时,他听说这事后哭着说:“当年,我父亲在城池被攻破时死去,没有亲属在旁为他收殓。

后来虽然改葬,但他自己准备的棺木不能替换上了,我能忍心这样做吗?”他看着某位从孙,催促他赶紧把棺材换过来,定好附身的寿衣寿被后,他才气绝而死。

当时,我父亲适好回安徽桐城,返回时白云先生已经急急安葬了。

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

乾隆三年,诏定修订《礼仪》《周礼》《礼记》,访求遗书,他的某一位从孙献给了知府,知府令学官组织生员誊写,过了好久都没有誊写完。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十分向往,担心失传已经好久了。

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能看过一眼。

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