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论文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范文

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范文

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范文I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the field of pathogen biology. The study of pathogens, such as bacteria, viruses, fungi, and parasites, is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how diseases spread and how they can be prevented or treated. Pathogens are like stealthy invaders,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adapting to their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thrive.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spects of pathogen biology is how these tiny organisms can cause such devastating effects on their hosts. Take the example of the influenza virus. This virus has the ability to mutate rapidly,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our immune system to keep up. This is why we need to get a flu shot every year – to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 latest strains of the virus.Another fascinating example is the bacterium Helicobacter pylori,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causing stomach ulcers. This bacterium can survive in the acidicenvironment of the stomach by producing an enzyme that neutralizes stomach acid. This allows it to burrow into the stomach lining and cause inflammation,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ulcers.Studying pathogens also involves understanding how they interact with their hosts on a molecular level. For example,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targets specific immune cells called CD4 T cells. By binding to these cells, the virus is able to enter and hijack the cell's machineryto replicate itself. This eventually leads to thedestruc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making the hostvulnerable to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In addition to the scientific aspects, studying pathogen biology also involves learning about the various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combat these infectious agents. This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antibiotics, and antiviral drugs to prevent and treat infections.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o vaccine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eradicating this once widespread disease.Overall, the field of pathogen biology is a dynamic and constantly evolving field that offers endless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 and discovery. By studying pathogens, we can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es and their hosts, and ultimately work towards improving public health and well-being.---。

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范文

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范文

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范文英文回答:Studying pathogenic biology has always been my passion. Understanding how pathogens invade the body, evade the immune system, and cause disease is both fascinating and cruci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treatments and vaccines.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spects of pathogenic biology is the diversity of pathogens that exist in nature. From bacteria to viruses to parasites, each type of pathogen has its own unique strategies for survival and replication. For example, bacteria lik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ave evolved mechanisms to evade the immune system by producing a capsule that prevents phagocytosis. On the other hand, viruses like HIV can integrate their genetic material into the host cell genome, allowing them to persist in the body for years.Studying pathogenic biology also involves learningabout the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that occur during infection. For inst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fluenza virus and the respiratory epithelium i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involves viral attachment, entry, replication, and release. Understanding these interactions is essential for developing antiviral drugs that target specific stepsin the viral life cycle.In addition to the scientific aspects of pathogenic biology, there are also ethical considerations to take into account. For example,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 on dangerous pathogens like Ebola virus, researchers must ensure that proper safety protocols are followed to prevent accidental exposure. This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adherence to strict laboratory procedures.Overall, studying pathogenic biology is a rewarding and challenging field that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By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pathogens cause disease, we can develop better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中文回答:研究病原生物学一直是我的激情所在。

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文章范文

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文章范文

Pathogen Biology: A Crucial Discipline in Modern MedicinePathogen biology, also known as microbial pathology, is a branch of biology that deals with the study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hosts. This field is crucial in modern medicine as it provides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diseases are caused and progress.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such as bacteria, viruses, fungi, and parasites, are the causative agents of va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These pathogens have the ability to invade and multiply within the host, causing damage to cells and tissues, leading to illness and sometimes death. The study of these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pathogenesis is vi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Pathogen biology involves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e,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ecology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t also explores the host's immune response to these invaders and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pathogens evade the immune system. This knowledge is essential in the design of new drugs, vaccines, and diagnostic tests that can effectively combat infectious diseases.In addition to its importance in medicine, pathogen biology also has applications in other fields such as bio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For instance,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pathogenesis can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control agents that can control pests and diseases in crops. Furthermore, the study of pathoge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microbial ecosystems.In conclusion, pathogen biology is a crucial discipline tha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modern 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 It provides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patho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As the world faces new and emerging threats from microbial pathogen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field cannot be overstated.病原生物学,也称为微生物病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论文

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论文

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论文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论文一、“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定位模糊。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口生的基础课程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开设的学期、理论课课时数、实验课课时数等基本相同,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对口生医学基础课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体现不充分,造成教学整体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低。

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位,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熟练的护理技能、良好的沟通水平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二)教学方法不当。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想学,由此导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少;如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重点未突出,难点未讲透,学生就会感觉模糊不清,并且容易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

因此,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该是统一的、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二者往往是脱节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先讲述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项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理论课时数多,实验课时数偏少,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依旧采用试卷形式,且考试一般在学期末举行,学生考试的结束也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对于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和学生无法进行交流,教师从学生那里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质的飞跃,因此,要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日常教学,考核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并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一)课程章节课时分配的改革。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在疾病防治诊断中的应用的一门科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们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免疫反应以及引起疾病的病原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也需要不断,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方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操作、病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类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应更加强调跨学科的知识融合。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等。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例如通过讲解病原体的生物化学特性,让学生了解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等。

这样的跨学科知识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原理和应用。

此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也应注重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升。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让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应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培训,了解最前沿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最新、最全面的知识。

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教学和远程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在线教学平台,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

同时,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知识。

总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只有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培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生物科学专业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生物科学专业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浅析生物科学专业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病原生物学是一门以病原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医学基础课程,具有内容复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特别是如何让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准则,对本专业学生的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综合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3-002自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后,大部分高校进行了两者的融合,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融合成病原生物学促进了两者的交融,适应了国家提出的综合素质教育。

但是就目前来看,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后导致了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落后等缺点[1~3]。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就如何提高病原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由于生物科学的专业和特点与医学院校的不同,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

按照病原体的感染途径为主线,将《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学》进行融合、重组与优化,其内容包括常见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病原生物的检查方法、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原则,同时加强与临床的结合,淡化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界限,克服在旧医学模式下大家所习惯的基础和临床分离的现象[4~5]。

另外新教学内容要保留传统内容的精华部分,删除过时陈旧重复的部分,充实新进展、新技术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采用课堂导入教学方法所谓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的3~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6]。

专科学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探索论文

专科学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探索论文

专科学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探索论文专科学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探索全文如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治疗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知识基础,学好本课程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学习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线虫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课本的编排,按照线虫总论-各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等每个章节讲解,每一部分讲完后只是对所掌握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并没有对整个线虫章节内容进行综合对比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使学生难以形成深刻印象。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线虫章节的各种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线虫部分教学进行了一些改进,进行了综合性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定2021级临床专业1、2班学生共346人其中1班172人,2班174人作为实验对象,两个班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家庭环境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研究方法在1班的理论课教学中,按照常规的总论-各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的方式进行讲解,讲完后仅做一般性的回顾。

而2班理论课教学中,按照总论-各论-综合性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综合性对比教学中,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已讲过的线虫部分内容20分钟,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黑板上填充表格表1楷体字为答案,由老师进行综合讲解各个部分知识的联系与推导,教学完毕后,从题库中抽取一定量的选择、填空,简答和论述题做成试卷供学生作答并同时进行学习行为态度的问卷调查。

1.3统计方法将学生的试成绩和问卷结果录入EXCEL表,应用SPSS13.0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临床1、2班学生成绩对比临床1班的学生平均成绩为72±5.45,共有141名学生测试结果在6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82%;临床2班的学生平均成绩为84±6.19,共有157名学生测试结果在6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90.2%。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论文题目:(尿路感染的病原生物学试验)研究内容摘要(200字以内)目的:根据此病人的症状对其清洁尿进行细菌学检查、鉴定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方法:实验室检查,一般细菌学检查,通常采用一般的细菌分离培养,假菌丝酵母菌培养和L 型培养等。

药敏试验,通常采用制片扩散法,出现反应后读出结果。

结果:(1)尿液中一般细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菌落计数>105CFU/ml提示可能为泌尿系统感染。

(2)细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菌落计数104~105/ml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是否为泌尿系统感染。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过程,基本可确定该致病菌的种类等。

从而对此病症及其治疗方法做准确判断。

关键词(3-5个):尿路感染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主要说明: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预期达到的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600字以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在这其中,尿路感染和尿道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尿路感染是由细菌、真菌(极少数可由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

这种病虽然并不是很严重,但是若不够重视的话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比如女性尿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不孕。

同时,尿路感染还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肾乳头坏死,肾周围炎和肾周围脓肿,感染性肾结石,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这些并发症往往比原症状引起更严重的后果,一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从病原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对其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学检查、鉴定及药敏试验,预期检查出该患者疾病的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和药敏反应。

临床上的尿路感染和尿道炎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由于泌尿、生殖系统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使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易停留、繁殖,故不易引起感染。

但是,一旦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病理改变,感染的防御功能被破坏,致病菌乘虚而人,从而诱发感染。

诱发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梗阻因素,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医源性因素,女性尿道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论文学院:10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班级:中西医(2)班
学号:********
**:***
**:***
日期: 2011.12.24
霍乱疫情
摘要: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怀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解放后我国已消灭本病,但国外仍有不断发生和流行,因此必须随时警惕本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预防工作。

关键词:
案例:
案例一:2010年9月9日金陵晚报报道江苏出现近年来首起集体霍乱疫情,淮安一中学19名学生确认感染霍乱。

这是近年来报告人数最多的一起霍乱疫情。

江苏省卫生厅通报中还表示,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案例二:2010年10月21日,据外电报道,海地卫生官员21日表示,已有近140人因不明原因的急性腹泻传染病而死亡。

2010年10月22日,当地卫生官员确定爆发的急性腹泻传染病为霍乱。

这次爆发的疫情是震灾后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

据了解当地恶劣的卫生条件(尤其是饮水卫生条件)是爆发霍乱的主要原因。

11月17日已经有超过1000人死于霍乱。

霍乱几乎蔓延到海地的各个省份,有超过16000人目前在医院中接受治疗。

医疗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此前预测称,海地霍乱疫情蔓延恐将造成20万人感染。

他们强调须加强对当地民众医疗知识的普及,使他们能够及时寻求治疗。

海地的第二大城市海地角有谣传称,霍乱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带来的,居民受到鼓动开始示威。

他们临街纵火,攻击联合国人员,骚乱已经持续3天,导致至少2人死亡,多人受伤。

当地的棒球场现在充当临时医院,因为街道被示威者霸占,车辆难以通过,许多病患根本到不了医院,耽误治疗。

同时,疫情迅速蔓延,仅17日一晚,就新增了200多名病患。

联合国在海地驻扎了1万多名军警,联合国已否认海地这次霍乱是通过一名尼泊尔籍军人从境外带入海地的说法。

报道称,西半球上次出现霍乱疫情已是将近20年前的事。

当时,从秘鲁开始的疫情扩散到16个国家。

从1991年到1997年,秘鲁累计有超过65万人感染霍乱。

海地持续一个多月的霍乱疫情,目前仍处于失控状态。

截至昨天,全国10个省中已有8个暴发霍乱,造成至少1200人死亡,近两万人住院治疗。

在疫情发源地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疫情已遍布城郊各地,过去一周,每天大约有30到65名患者被送往医院,死亡率甚至高达7.5%。

病因和临床表现:
1、病因
霍乱弧菌分为两个生物型,一个中古典生物型即霍乱的病原体,另一个是爱尔.托生物型即副霍乱的病原体。

这两个生物型除某些生物学特征有所不同外,在形态学及血清学性状方面几乎相同,霍乱弧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干燥、日光、热、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霍乱弧菌产生致病性的是内毒素及外毒素,正常胃酸可杀死弧菌,当胃酸暂时低下时或入侵病毒菌数量增多时,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就时入小肠,在碱性肠液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强烈的外毒素。

这种外毒素对小肠粘膜的作用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过肠
管再吸收的能力,在临床上出现剧烈泻吐,严重脱水,致使血浆容量明显减少,血液浓缩,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由于剧烈泻吐,电解质丢失、缺钾缺钠、肌肉痉挛、酸中毒等甚至发生休克及急性肾功衰竭。

2、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6天,突然起病,100%的病人有腹泻,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每天2000~4000ml,严重者8000ml以上,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由于剧烈泻吐,体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而出现脱水表现,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嘶哑,四肢冰凉,体温下降,敌国液浓缩,脉搏细弱,心章低钝,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病人脱及及时得到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出现发热反应,一般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目前霍乱大多症状较轻类似肠类。

按脱水程度,血压、脉搏及尿量多少分为四型。

(1)轻型,仅有短期腹泻,无典型米泔水样便,无明显脱水表现,血压脉搏正常,尿量略少。

(2)中型,有典型症状体及典型大便,脱水明显,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甚少,一日500ml以下。

(3)重型:患者极度软弱或神志不清,严重脱水及休克,脉搏细速或者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尿极少或无尿,可发生典型症状后数小时死亡。

(4)暴发型:称干性霍乱,起病急骤,不等典型的泻吐症状出现,即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化学检验:
(一)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10~20×109/L(1万~2万/mm3)
pH下降,钾离子移入细胞内而出现低钾血症。

(二)尿检查
1.常规镜检可见粘液和少许红、白细胞。

2.涂片染色取粪便或早期培养物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稍弯曲的弧菌。

3.悬滴检查
4.制动试验取急性期病人的水样粪便或碱性胨水增菌培养6小时左右的表层生长物,先作暗视野显微镜检,观察动力。

如有穿梭样运动物时,则加入01群多价血清一滴,若是
0101群血清后,不能制止运动,应再用0139血清重作试验。

5.增菌培养所有怀疑霍乱患者粪便,除作显微镜检外,均应作增菌培养。

粪便留取
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且应尽快送到实验室作培养。

增菌培养基一般用pH8.4
36~37℃培养6~8小时后表面能形成菌膜。

此时应进一步作分离培养,并进行动力观察和制动试验,这将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和早期诊断。

6.分离培养36~
37℃培养8~1010~20小时。

选择可疑或典型菌落,应用霍乱弧菌“0”
DNA01群霍乱弧菌。

7.PCR检测新近国外应用PCR技术来快速诊断霍乱。

其中通过识别PCR产物中的霍乱弧菌毒素基因亚单位CtxA和毒素协同菌毛基因(TcpA)来区别霍乱菌株和非霍乱弧菌。

然后根据TcpA基因的不同DNA序列来区别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

4小时内可获结果,据称能检出每ml碱性蛋白胨水中10条以下霍乱弧菌。

8.鉴别试验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和0139型霍乱弧菌的鉴别。

流行和防治:
流行特点:霍乱在1817~1923年的100多年间,在亚、非、欧美各洲,曾先后发生过6次世界性大流行。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霍乱传入中国,至1948年为止近130年中,大小流行近百次,6次世界性大流行无一不祸及中国。

霍乱流行过程三环节分述如下。

①传染源。

是病人和带菌者。

轻型患者中埃尔托型霍乱比古典型霍乱所占比例为大。

带菌者分健康带菌、潜伏期带菌和病后带菌三种。

健康带菌者的排菌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7天。

潜伏期排菌多在最末一两天,持续时间更短。

病后带菌有两种情况:恢复期带菌自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带菌,绝大多数患者恢复期带菌的时间不超过一周,和慢性带菌(持续排菌超过3个月),这种情况少见,可能与胆囊或胆道的炎症有关。

②传播途径。

比较复杂,多经水传播,也会通过带菌者的排泄物(尿液,粪便)传播。

食物、手和苍蝇等也会传播霍乱。

防治:
1.管理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新型的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已在04年上市。

参考文献:
[1] Crompton DWT. How much human helminthiasis is there in the
world[J].J Parasitol,1999,85:397-403.
[2] 余森海,许隆祺,蒋则孝,等.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J].
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12(专辑):3.
[3] 汪维周,吴忠道,潘炳荣,等.江西省人群蛔虫感染的现状[J].中
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12(专辑):155.
[4] 陈佩惠.人体寄生虫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69.
[5] Chai JY.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nAscaris lumbricoidesin rural
communities in Korea. I.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valence and
monthly reinfection rate[J].Korean Parasital,1983,21:135-141.
[6] 蔡黎,马杏宝,傅韵芳,等.上海市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
[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4,5-A: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