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崔历史的三峡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的思潮与政治
三峡的论争

五、投资与还贷
三峡工程施工期23年,全部完建约需23年,第23年 (2023年)开始发电受益,后期工程投资较易处理,所以, 工程投资旳关键是发电前23年旳资金,按1993年5月末价 格计约650亿元。但实际上到2023年,三峡工程旳总投资 将远远超出1993年旳投资目旳,到达2030亿人民币。整个 建设期是23年,假如用一种动态旳数字,每年旳价格都不 同,每年旳物价指数也在变化。2030亿人民币是根据物价 指数、银行利率等数据推算旳成果。这并不是说将来一定 要花2039亿,关键是要看宏观经济形势旳变化。
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心潮澎湃,豪情 激荡,吟诵了《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中有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 惊世界殊”,由此拉开了三峡论争旳序幕。
• 主上派:林一山、潘家铮 • 反对派:李锐、孙越崎、胥光义
二、争论旳焦点
1.财力;2.技术;3.移民;4.战争;5.生 态环境;6.历史文化遗产。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动工仪式在三峡坝区举行。 1997年10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正式通航。三峡大坝 所在旳长江主航道同步封航。
11月8日,大江截流,一期工程结束,二135米,高峡平
湖基本形成,新旳平湖青山傍绿水,昔日奔腾咆哮旳长江 变得温柔可爱,静静旳湖面上,舟船穿梭如织。
三个方案 150方案 175方案 180方案 190方案
三峡工程可选择方案
正常蓄水位 投资预算 装机容量
150米
140亿 1200万千瓦
175米 180米
500亿 2800万千瓦
190米
移民量 40万 110万
1992年3月16日,李鹏总理向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 《国务院有关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旳议案》。议案论述 了兴建三峡工程旳必要性和紧迫性,工程建设方案,技术可行 性及经济合理性。
《三峡》ppt课件

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
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
观。“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
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
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
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三峡春冬
7.三峡的春冬有何景物?说说其各有怎样的特点。
4.泪沾裳
古义:古人的下衣
今义:衣服
5.不以疾也
古义:快
今义:疾病
6.良多趣味
古义:真,实在
今义:好
7.属引凄异
古义:连续
今义:属于
8.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义:几声,不是确数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⑤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的确)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善良)
连绵: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Hale Waihona Puke ,不见曦月。深入研读
3.作者描写“山”的时候用了怎样的手法?
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
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
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
用为动词。)
通假字
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这里指中断)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句 段 翻 译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专题13《三峡》(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隐天蔽日
基本释义: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出处:南北朝 郦道元《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白话译文: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作品简介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4.从猿的鸣叫中,能体现三峡的哪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猿的鸣叫体现了“三峡”的凄清冷寂。其作用是移情入景,以情感人。
5.今天的三峡已非作者笔下的三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已被人类智慧取代,对于这样的改变有怎样的思考?
答:这是道开发性题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即可。比如:三峡奇异景观的永久性消失了,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它的魅力了。这是人类文明无奈地遗憾。
20.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三峡》ppt课件

因为“峡”就是两山夹水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起笔于山,十分自然。
■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风光?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写江水,而水以夏水为盛,故先写夏水。春冬之水
都显示出清幽美,秋季之水显示出凄婉之美,故写四季之景时,不按春夏秋
冬的时间顺序写。
■ 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突出猿鸣凄凉悲哀,侧面渲染三峡秋天的萧瑟肃杀的气氛,另一方面
白色
急流
极高的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
(yǎn)多生怪柏,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
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冲荡
甚,多
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言常识
• 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②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③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
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提出另
山
夏水
自三峡七百里中
(长)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连绵不绝)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陡峭
高耸)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高峻
狭窄)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势浩大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
《三峡》ppt课件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ɡ)。”
逐段翻译
“隐”“蔽”写出了群山
连绵,高峰入云的场
景。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
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也没说清楚水道之间的联系……
我自考虑空闲日子较多,与其浪费时间,倒不如阐述
《水经》,为前人的著述增添内容……
《水经》有错误的地方,加以考究订正,经文没有提
及的河流,但有常流不断的水道,则不在此限……”
创作背景
结合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出
创作背景有四, 一是罢官期间他空闲时间丰
富,不想浪费岁月; 二是之前关于水系的著
峡四季的不同景象,虽然没有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但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
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一段文脉相承;再写春天和冬天以及秋天,转为沉静,虽然氛
围、特色不同,文脉转缓,文气相贯,条理清晰。
课后习题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夏季:水险而急
春季和冬季:水和缓,景色秀美
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
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
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
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
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
夏天的水多而急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三峡》ppt课件

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 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 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 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 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 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品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三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
简略。《水经注》是郦道元给
《水经》所作的注文(即解释),
较详细。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
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
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
珍物异事等。不仅是一部地理专
著,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 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 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回旋的清波
飞速地往下冲荡
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茂盛
甚,很
翻 译 原 文
译: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绿色
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
和瀑布在那里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
草盛,实在有无穷的乐趣。
翻
译
原
文
天刚放晴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
译
原
文
三峡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完全没有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
正午
同“缺”,空隙、缺口
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优秀课件

04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 持续发展
Chapter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持生态平衡、 防止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措 施,对于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 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 健康。
智慧化运营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三峡工程的智慧化运营水平 ,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管理与调度。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随着三峡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也日益加大,如 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成为一大挑战。
移民安置与社会问题
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安置,如何解决好移民的生计、教育、 医疗等社会问题,确保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峡》优秀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三峡工程概述 • 三峡工程的科学技术 • 三峡工程的多元文化 •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三峡工程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三峡工程概述
Chapter
三峡工程背景
地理位置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干流的湖北省宜昌市至重庆市奉 节县之间,地理条件优越,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枢纽 。
智能化运营管理技术
三峡水电站运营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运营管理技术,实现了电站自动化、信息化 、智能化,提高了电站的运行水平和管理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水电站建设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三峡水电站采用了多项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如鱼类保护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确保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 一,通过水力发电,为中国的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的清洁能源,推 动可持续发展。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王者无外,天下一家1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A、道德体B、共同体C、价值体D、有机体2(C)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孙奇逢3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BA、二B、三C、四D、五4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5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以夏变夷,化夷为夏1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C)。
A、血缘B、种族C、文明D、地域2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BA、春秋时期B、汉朝C、魏晋南北朝时期D、清朝3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DA、胡床B、胡椅C、佛教D、道教4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在古代中国并非一文明性分野,乃是一种族性概念。
×5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1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共同体。
A、政治-文明B、道德-文化C、道德-经济D、政治-道德2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A)A、北魏孝文帝B、蜀汉刘禅C、东晋司马睿D、南梁萧衍3【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ABCA、辽B、西夏C、金D、匈奴4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不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国家。
√5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两种大一统王朝1(D)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A、道家B、墨家C、兵家D、法家2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CA、周武王B、齐桓公C、秦始皇D、汉武帝3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不包括(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者无外,天下一家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古代的天下等同于今天所说的世界。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在中国文化当中,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是对以中原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以夏变夷,化夷为夏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时期不属于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的四次大融合?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夷夏之间,最大的不同乃在于()。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不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与风俗?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所谓的天下,乃是一个不断的以夏变夷、化夷为夏的过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当你说“中国”时,说的是什么?已完成成绩:50.0分
1
【单选题】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共同体。
A、
【单选题】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多选题】在宋代,并存的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得分:0.0分
4
【判断题】古代的中国是以华夏文明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两种大一统王朝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的大一统抽去了儒家礼治的价值内涵,只剩下一统天下、富国强兵、提升国力、开拓疆土的政治内涵。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以汉人为中心的中原王朝,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古代中国是一个复线的中国。
既有以中原为中心的汉族文明的中国,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数民族的中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在古代中国,王朝认同是表象,文明认同是内核,王朝认同是有条件的,文明认同是绝对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从黑河腾冲线看农耕与草原民族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是中国的一条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际线。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黑河腾冲线是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
A、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朝代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清朝成功地将原本难以和平共存的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整合进同一个帝国秩序之中。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一个王朝,多元治理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蒙元到大清所呈现的征服王朝帝国,是文化多样性的和谐、()重体制的并存。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清朝在满蒙藏边疆地区,乃以()为共同的精神纽带。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清帝在藏人那里的称呼是什么?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无论是汉人士大夫、蒙古大公、还是西藏活佛、西南土司,虽然宗教、文化和典章制度千差万别,但他们都认同同一个满清君主。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族群、民族与国族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面哪一个国家不是单一民族国家?
A、
B、
C、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晚清时,“民族”这个词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
A、
B、
C、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史密斯对于民族与族群的区分,核心在于三点,下列哪一项不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