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三峡的不同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郦道元,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中心思想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字词略无:完全没有。

阙(quē):同“缺”,空隙、缺口。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荣:茂盛。

良:甚,很。

肃:肃杀,凄寒。

响:回声。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漱(s hù):冲荡。

属(z hǔ)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

引,延长。

或:有时。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冲上,漫上。

【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隔绝)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巘多生怪柏(极)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清①回清倒影清(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2)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4)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1、省略句(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2、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四、重要句子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三峡》中的古今异义

《三峡》中的古今异义

《三峡》中的古今异义说起《三峡》,那可是篇让人一读就心潮澎湃的文章。

里面的古今异义,简直就像穿越剧一样,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文化的变迁。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古今意思大不同的词语,看看它们是怎么在古老的故事里,绽放出现代的光芒。

先说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句话里的“亭午”和“曦月”,搁现在来说,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古代说的“亭午”,那就是正午时分,太阳正当空,热得能让人脱层皮。

现在咱们说“正午”,感觉就平常多了,没那股子诗意。

至于“曦月”,古代指的是早晨的阳光和晚上的月亮,听着就让人感觉到一股子清新脱俗。

现在咱们说起太阳月亮,那可就接地气多了,啥“太阳公公”、“月亮婆婆”的,亲切又可爱。

再来说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这“夏水襄陵”,说的可是夏天水涨得老高,都快把山陵给淹没了。

搁现在,咱们看到洪水泛滥,心里头那个急啊,生怕家园被毁。

可在古代,这场景在文人眼里,那就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美得让人心醉。

至于“沿溯阻绝”,那意思是上下游的交通都被阻断了。

搁现在,咱们得赶紧想办法疏通,保证交通顺畅。

可古人呢,他们却能从中找到一份宁静和超脱,仿佛这水患也成了他们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还有那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里的“奔”和“御风”,古代可是指飞奔的骏马和驾驭风的力量。

想象一下,骑着骏马,像风一样在三峡中穿梭,那得有多爽!现在咱们别说骑马了,连开车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出事儿。

可古人那份豪情壮志,那份对自由的向往,却在这简单的几个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那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古代的“清荣峻茂”,说的是水清树荣,山高草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在咱们去旅游,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头那个美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可古人呢,他们只用简单的几个字,就把这美景给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说说“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这句话里的“属引”,说的是连续不断的声音。

三峡 古今异义词 略

三峡 古今异义词 略

三峡古今异义词略三峡是中国的著名景区,也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名词,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或场景。

下面将介绍三峡的古今异义词,包括三峡地理景区、三峡工程和三峡文化等方面,带您探索三峡的多重含义。

一、三峡地理景区1.长江三峡:指位于中国长江中游的三个峡谷,分别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长、最险、最壮丽的峡谷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

2.丹霞三峡:指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一个景区,因其地貌与长江三峡相似而得名。

丹霞三峡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和奇特的地质景观而著名,是国内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3.黄河三峡:指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一个景区,因其地貌与长江三峡相似而得名。

黄河三峡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是甘肃省重要的旅游景区。

4.大足石刻三峡:指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一个景区,以其独特的石刻艺术而著名。

大足石刻三峡是中国四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二、三峡工程1.三峡大坝:指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三峡的一个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

三峡大坝是中国现代工程技术的杰作,可以防洪、发电、航运和观光,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三峡水库:指由三峡大坝拦截长江水流形成的一个巨大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库之一。

三峡水库对中国的水资源调节、灌溉和航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对环境、生态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3.三峡船闸:指位于三峡大坝的一个水闸系统,用于调节长江航道的水位和流量,保障船舶的通行。

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内河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

三、三峡文化1.三峡人文景观:指长江三峡地区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包括古代建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

三峡人文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峡民歌:指长江三峡地区的民间歌曲,以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深入民心的歌词而闻名。

《三峡》课文原文、译文、字词及赏析

《三峡》课文原文、译文、字词及赏析

《三峡》课文原文、译文、字词及赏析【作者介绍】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

散文家、地理学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

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

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

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叛乱揭竿而起。

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

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

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东)。

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

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水经注】《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

2-统编教材文言文逐篇梳理19.三 峡

2-统编教材文言文逐篇梳理19.三 峡

原文呈现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 (yǎn)多生怪 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之景: 水退潭清,风景优美 )
原文呈现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写秋天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
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哪种有代表性的事物?渲染了什么气氛? 高猿长啸。一是凸显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二是凸显了 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
◎素养提升 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段比较,在写水方面 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示例: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 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峡中西望 / 重峰掩映 /最高一峰当其后
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溪破其中出。
4.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 (2)或.王命急宣 (3)虽.乘奔御风 (4)属.引凄异
5.通假字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至于*:_到__了___ 或:_有__时___ 【拓展】一食或.尽粟一石 乘:_即__使___ 属:_连__接___
“_阙__”同“_缺__”,_空__隙__、__缺__口___
6.重点虚词

古今三峡的不同

古今三峡的不同

今天,长江三峡作为一个地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可是三峡是怎样得名的,什么时候得名的,人们却不一定都知晓。

在历史上三峡的得名和概念内涵屡有变动。

汉代《水经》载有广溪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汉代“三峡”作为地名还没见于书面。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时巫山峡雍而蜀水不流,帝令鳖灵凿以通江水也。

”似汉代对今三峡习惯称巫山峡。

估计是到了东汉末魏晋时期人们才习惯称三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引渔家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今乐录》也有“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句。

巴东之称源于三巴之称,早在东汉末三巴之称已较流行。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便分置了巴东郡,三国谯周著有《三巴记》。

可见东汉末三峡作为地名估计已广泛在民间使用了。

三国以后三峡作为地名已广泛使用于书面,《太平御览》卷一三六《徵应》引《蜀记》:“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口。

”盛弘之《荆州记》称:“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恒是一山。

”《水经注》注文中则多次使用三峡的称呼,如其卷三三至三四:“斯乃三峡之首也……自三峡七百里中……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到了唐宋时,三峡作为地名已十分寻常了,并有《三峡记》一书问世,遗憾现已佚失。

明万历年间吴守忠曾专门编有《三峡通志》,至今仍存。

至于唐宋诗文中三峡作为地名就更是屡见不鲜。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天三峡库区概念的地域上已有了两个三峡。

《太平御览》卷五三引《荆州记》:“巴东三峡,明月峡、广德峡、东突峡,今谓之巫峡、秭归峡、归乡峡。

”这里明显记载有两个三峡,一个是巴郡之三峡,一个是巴东郡之三峡。

关于巴郡之三峡,《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其(巴)郡东枳有明月峡、广德峡,故巴亦有三峡。

”从今天地理位置看,在今重庆(巴郡治)与涪陵(古枳县)之间依秩序有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明月峡即今明月峡无疑。

又据《水经注》记载巴县和枳县之间依秩序有黄葛峡、明月峡、鸡鸣峡三峡,枳县与平都间有东望峡。

部编版 八上 《三峡》

部编版 八上 《三峡》

,隐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文意理解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统编教材 课后思考探究)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 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 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 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另一方面看,三 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 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 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 首尾呼应。
(9)飞.漱.其间 飞漱:飞__速__地__往__下__冲__荡___ (10)清荣.峻茂 荣:__茂__盛___ (11)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_天__刚__放__晴____
霜旦:__下__霜__的__早___晨____
(12)林寒涧肃. 肃:__肃__杀__,__凄__寒_____
(13)属.引.凄.异. 属引:__接__连__不__断____ 属:_连__接_ 引:_延__长_ 凄异:___凄__惨__悲__凉___
作者简介
《三峡》选自 《水经注校注》 ,作 者 郦道元 , 北魏 时著名的 地理学 家。 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 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 作。
二、重点字词梳理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_阙___同_缺___,意思为:_空__隙__、__缺__口___
2.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_“_至__”__是__动__词__,__“__到__”__的__意__思__;__“___于__”__是__介_ 词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三峡》知识点归纳

《三峡》知识点归纳

《三峡》字词梳理
一、通假字
1、略无阙处
二、一词多义
1、绝:①沿溯阻绝②哀转久绝③绝多生怪柏
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
3、清:①回清倒影②清荣峻茂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林寒涧肃
3、空谷传响
4、晴初霜旦
5、素湍绿潭
五、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
3、不见曦月
4、至于夏水襄陵
6、飞漱其间
7、良多趣味
8、沿溯阻绝 9、属引凄异属引凄异
10、故渔者歌曰 11、不以疾也 12哀转久绝
七、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
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6、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7、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9、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10、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长江三峡作为一个地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可是三峡是怎样得名的,什么时候得名的,人们却不一定都知晓。

在历史上三峡的得名和概念内涵屡有变动。

汉代《水经》载有广溪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汉代“三峡”作为地名还没见于书面。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时巫山峡雍而蜀水不流,帝令鳖灵凿以通江水也。

”似汉代对今三峡习惯称巫山峡。

估计是到了东汉末魏晋时期人们才习惯称三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引渔家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今乐录》也有“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句。

巴东之称源于三巴之称,早在东汉末三巴之称已较流行。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便分置了巴东郡,三国谯周著有《三巴记》。

可见东汉末三峡作为地名估计已广泛在民间使用了。

三国以后三峡作为地名已广泛使用于书面,《太平御览》卷一三六《徵应》引《蜀记》:“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口。

”盛弘之《荆州记》称:“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恒是一山。

”《水经注》注文中则多次使用三峡的称呼,如其卷三三至三四:“斯乃三峡之首也……自三峡七百里中……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到了唐宋时,三峡作为地名已十分寻常了,并有《三峡记》一书问世,遗憾现已佚失。

明万历年间吴守忠曾专门编有《三峡通志》,至今仍存。

至于唐宋诗文中三峡作为地名就更是屡见不鲜。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天三峡库区概念的地域上已有了两个三峡。

《太平御览》卷五三引《荆州记》:“巴东三峡,明月峡、广德峡、东突峡,今谓之巫峡、秭归峡、归乡峡。

”这里明显记载有两个三峡,一个是巴郡之三峡,一个是巴东郡之三峡。

关于巴郡之三峡,《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其(巴)郡东枳有明月峡、广德峡,故巴亦有三峡。

”从今天地理位置看,在今重庆(巴郡治)与涪陵(古枳县)之间依秩序有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明月峡即今明月峡无疑。

又据《水经注》记载巴县和枳县之间依秩序有黄葛峡、明月峡、鸡鸣峡三峡,枳县与平都间有东望峡。

这里鸡鸣峡即今涪陵剪刀峡,也为人熟悉。

而《水经注》的东望峡有可能便是《荆州记》的东突峡,在今涪陵与丰都之间,具体地点待考。

唯广德峡具体位置一时难以考定;唯可知大概在今重庆巴南区(旧巴县)木洞与其时的东突峡之间,也有可能便是今长寿东的黄草峡。

汉晋南北朝以来,关于巴东郡之三峡的名称是十分混乱的。

《荆州记》载巴东三峡是巫峡、秭归峡、归乡峡,但《水经》载巴东三峡是“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江水又径巫峡……江水又东径西陵峡”。

由此可知汉晋南北朝时今瞿塘峡称广溪峡和巫峡,今巫峡称归峡、巫峡,今西陵峡称归乡峡、西陵峡。

但《蜀都赋注》称:“巴东永安县有高山相对,相去可二十丈左右,崖甚高,人谓之峡江,西陵峡、归峡、巫峡是也。

”位置更是十分混乱。

唐初今三峡从西向东仍称广溪峡、巫峡、西陵峡。

杨炯诗有《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三首可为证。

不过,盛唐时今瞿塘峡不叫广溪峡了,李白、杜甫、刘禹锡等文人的诗皆直言瞿塘峡,即可看出今瞿塘峡得名在盛唐时。

五代时的《玉堂闲话》中具体谈到三峡中的瞿塘峡是直呼为瞿塘峡。

北宋时期今瞿塘峡又叫西陵峡,今西陵峡又叫归峡,《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三峡山谓西峡、巫峡、归峡。

”同条又称:“瞿塘峡,在东一里,古西陵峡也。

”从以上可以看出今西陵峡又叫归峡,但仍有西陵峡之称,故《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峡州》:“西陵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南宋《方舆胜览》卷五七《夔州》仍称:“三峡,谓西峡、巫峡、
归峡……瞿塘峡,在州东一里,旧名西陵峡……巫峡,在巫山县之西……”同书卷二九《峡州》则仍记当时有西陵峡。

不过大概在南宋时今瞿塘峡已不常称为西陵峡了,所以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及陆游的许多诗文中都称今瞿塘峡为瞿塘峡,既不见有西陵峡的称呼,更不见有广溪峡的称呼。

明代《警世通言》中谈到王安石智辨峡中水的故事,将三峡分为上峡、中峡、下峡,好像宋明时期民间还有上、中、下峡的习惯称呼。

明清时人们对于三峡的名称趋统一,开始习惯称今瞿塘峡为夔峡和瞿塘峡,今巫峡为巫峡,今西陵峡亦为西陵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