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化

合集下载

三峡人文历史

三峡人文历史

三峡人文历史三峡是中国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除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三峡人文历史的重要方面,为您展示这个地区独特的魅力。

一、古代文明三峡地区在古代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里曾是巴蜀文化的核心地带,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三峡地区,可以找到许多巴蜀文化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

例如,宜昌的东山大坝堆是距今约4000年的古建筑遗址,是当地史前文明的重要见证。

这些巨大的土坝用于防洪和水利灌溉,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另一个例子是宜昌的秭归长江文化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

这个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红陶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其他的古代物品。

这些遗迹证明了三峡地区曾经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中心。

二、三峡文化除了巴蜀文化,三峡地区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里的居民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峡人民的生活凝聚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们依靠着长江的滋养,过着与江水相依相伴的生活。

船屋和渔楼就是这种特殊生活方式的象征。

这些独特的建筑和生活形态,成为了三峡地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著名的巴东秧歌和秧歌舞就是其中之一。

巴东秧歌是一种源于宋代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和节奏感而闻名。

在这个地区,秧歌舞被视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文化项目。

三、历史名人三峡地区还孕育了许多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为流传,深受后世文人的崇拜。

在他的诗中,三峡的美景是常常被描绘的对象。

他的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人们深感三峡的壮丽与浪漫。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岳飞和巴蜀名将张炎。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忠诚。

关于三峡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三峡的故事和传说

三峡是中国长江上的一片风景名胜区,包括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

在这片区域,有许多关于三峡的故事和传说流传至今,营造了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一、开峡传说:传说洪水泛滥,长江大水冲击力极强,三峡一带形成了一道壁峡,没有人能够通过。

后来,神仙告诉众人,只有向虎山射箭,把山顶的大虎射死,才能安然通行。

一个名叫瞿塘的年轻人乐观地走上山,射杀了大虎,成功开辟了三峡通道。

二、巫山神女:巫山是三峡中的一个山峰,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传说巫山是巫山神女的居所,她乘着云朵在峡谷中飞行,维护着附近居民的平安和幸福。

巫山一词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女巫的代名词。

三、伍子胥治水:伍子胥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名将,他曾经在长江上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泛滥。

传说在他的带领下,三峡的山脉可以变成水银,使得洪水无法透过。

四、白帝城传说: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的瞿塘峡,是中国古代文化遗址之一。

据传说,白帝城是夏朝的传说人物太白(又称太白山神)所居住的地方。

他据说是黄帝的朋友,以智慧和魅力闻名。

白帝城也因此成为游客参观的热点景点之一。

以上是关于三峡的一些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三峡的文化内涵,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探索和欣赏。

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峡古栈道
三峡古栈道全长约五六十公里。栈道包括道路、 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 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 溪对岸的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 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至川 鄂两省交界处的 青莲溪止,长30公里; 据资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较为宽阔, 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由于岩石的风 化,栈道才变得窄起来。
位置、特色
重庆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 棺,有单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 大小三峡悬棺搁置分为二种:一是将棺木置于距地 面一定高度(大都在数十米以上)的天然洞穴之中。 二是在悬崖峭壁上凿一洞穴或数个洞穴,将棺木置于 所凿洞穴中。 棺木一般采用木质细腻、防水性强、不易腐烂的楠 木制作而成:把楠木剖成两半,将中间挖空,棺盖呈 半月形,棺盖和棺底结合处为子母扣套。 悬棺洞穴选在日照短(每天约一个时辰——2小时) 的峡江绝壁之上,岩穴倾斜,不积水,通风、避雨、 干燥的地方
Contents
神奇的
悬棺崖葬
古栈道
三峡悬棺崖葬
悬棺,在三峡一带,有的又叫做船棺、岩棺。瞿 塘峡的棺木峡、风箱峡。“船棺葬”是巴族的独特 风俗。对古人实行悬棺葬还有数种解释: 一说是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 贵; 二说是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不让人兽侵犯; 还有一种说法是濮人子孙为了尽孝,(在父母亡 故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 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三峡文化
Contents
山水景观旅游文化: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 建筑旅游文化:传统民居、佛寺道观、水库大坝、现代桥梁 民俗旅游文化:巴楚文化 饮食旅游文化:川味、山野味、重庆火锅 名人旅游文化:古代文豪、美女、武将、政治家、军事家、学者 宗教旅游文化:佛教、道教、巫文化 颇具神奇色彩的悬棺崖葬,古栈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

《三峡》中的文化常识

《三峡》中的文化常识

《三峡》中的文化常识
《三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是对三峡旅游的描写,涉及到一些文化常识。

1. 三峡:通常指的是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是长江最为险峻的地方。

2.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也是最为雄伟的一个。

它的特点是两岸高山对峙,险峻异常,而且江面狭窄,仅容一船通过,因此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3. 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也是最为秀美的。

它的特点是两岸山峰耸立,连绵不断,景色秀丽,而且江水清澈,景色宜人。

4.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有名的一个,也是最为险峻的一个。

它的特点是水流湍急,滩多水急,因此有“西陵滩如马”之称。

5. 夏水襄陵:这句话的意思是夏天的时候河水会淹没河床外的土地。

这是对三峡水流的一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6.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话的意思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这是对三峡水路的一种夸张描述,突出了三峡的险峻和交通的不便。

文章中还有一些文化符号的解读,如长江、巴楚文化、三峡文化等。

这些文化符号在文章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三峡》是一篇对三峡旅游的描写,其中涉及到一些文化常识和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这些文化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对自然和文化的认识,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旅游和欣赏三峡美景的参考。

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三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影响广泛。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逐一探讨三峡文化的特点。

一、历史渊源三峡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峡地区的古文明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峡地区就有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如著名的白龙岗文化、晚期的大溪文化、龙麻文化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三峡地区的文化不断演变,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历史上,三峡地区是一个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因此也是多个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

秦汉时期,大批工程建设和山地农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三峡地区的文化繁荣。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成为著名的“蜀中名胜地”之一,被赞誉为“江山入画中”。

借助天生的山水自然条件,三峡文化得以逐渐显现出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地域特色三峡地区的陆地与长江河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开阔的平原、隆起的山岭和纵横的流水。

这些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三峡地区鲜明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景观。

三峡文化与之紧密相连,显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

1. 自然山水三峡地区的山水资源极为丰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山水画”和特有的地貌景观。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峡大坝,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三峡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神女峰、夔门、宜昌的船桥大永乐桥等,都是三峡地区鲜明的山水风景线。

2. 文化遗产三峡地区人文历史悠久,遗存着许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宜昌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一个集山水、文化、历史、地质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是湖北省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复合型景区。

此外,襄阳的襄阳古城、黄冈的建始古城、恩施州的天堂寨等古代城池也都是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3. 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典型的民族文化杂糅的地方。

在三峡地区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占据了绝大部分。

其中,以土家族文化最为独特,土家族人以聚居远离他国、崇尚自由自主、崇尚传统色彩浓厚以及神秘莫测的神话传说和谣言为特点。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doc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doc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摘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

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

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

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三峡》知识点归纳

《三峡》知识点归纳

《三峡》知识点归纳三峡是中国长江上一处具有举世瞩目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至重庆市奉节县之间。

长江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下面将对三峡的地理、历史、生态以及三峡工程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特点1. 位置和范围:三峡位于长江中游,东起湖北宜昌的瞿塘峡,西至重庆的白帝城,全长约193公里。

2. 三峡名称:三峡分别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具有各自的地质、生态和文化风貌。

二、历史文化1. 三峡文化遗址:如宜昌竹山岩画、巫山夔门、宜昌狮子林等,体现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 “屈原祭汨罗”: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的诗作《离骚》中有“舒散浩荡兮帝高阳之若曷”,被广大民众传诵和祭奠。

三、生态环境1. 三峡风光:三峡景色秀美壮观,有“险峻雄奇、山水壮丽”之称。

其中瞿塘峡的雄浑、巫峡的险峻、西陵峡的秀丽各具特色。

2. 丰富的生物资源:三峡地区的植物、动物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

例如,岷江中游三岔河水獭、长江干流的白鳍豚等是三峡地区的特有物种。

四、三峡工程1. 工程背景:三峡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应对长江洪水、提高航运能力和发展水电能源而开展的一项巨大工程。

2. 重大意义: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中游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

3. 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于宜昌市、重庆市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五、生态保护1. 生态移民: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地移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以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2. 生态修复: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工程建设的冲击,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

综上所述,三峡是中国长江上一处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与三峡旅游重庆工商大学郑敬东教授硕士生导师参考书⏹ 1.中国三峡文化概论郑敬东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 2.中国三峡文化史管维良黄中模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长江三峡旅游文化郑敬东主编⏹重庆出版社第一讲三峡文化概述一、长江及其文化构成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河⏹长:6380公里,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大小支流700多条长江既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河流,又是一条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按地理分段:⏹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长江⏹按地域文化分段:⏹滇藏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二、关于三峡文化(一)关于三峡⏹大三峡:西起重庆东至湖北武汉⏹中三峡:西起重庆,东至宜昌,约660公里⏹小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193公里。

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构成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论文化。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态。

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的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罗威勒(美)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汇即是文化三、三峡文化的主要内容1、三峡地区的历史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发展史2、三峡地区的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旧、新石器文化遗址等3、三峡工程文化七十年梦想四十年争论全民族的选择4、三峡名人文化嫘祖、屈原、宋玉、巴曼子、巴.清、王昭君、秦良玉、邹容,炎帝、大禹、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三苏、陆游等5、三峡民俗文化婚丧娶嫁,衣食住行等⏹6、三峡宗教文化⏹巫教、道教、佛教等⏹7、三峡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8、三峡军事文化⏹历代战事、战场、军事人物9、三峡交通文化栈道、舟楫、桥梁、码头等10、抗战红岩文化红岩村、歌乐山、黄山、解放碑11、三峡都市文化山水之都、水电之都等12、三峡旅游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第二讲三峡地区的历史⏹ 1.8亿年的侏罗纪,三峡这一带是一片汪洋⏹一、三峡地区自然历史1、侏罗纪时期,我国发生了一次影响巨大的造山运动--燕山造山运动,致使渝东鄂西地区地壳发生强烈褶皱,海底崛起,形成巫山山脉,形成内海、外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2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

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长江三峡,无限风光。

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裂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

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三峡的巴楚文化——《三峡文化讲稿》之三上一讲,我们讲到的大溪文化和巫文化,前者属于多姿态多彩的新石器时期,后者也发源于新石器时期,以后继续发展。

随着石器时代的结束,人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三峡区域逐步发展成为巴文化兴盛地区,楚文化的兴盛地区之一,巴楚文化剧烈交汇、交融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从而使三峡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

一、楚文化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是中原文明。

根据传说和《史记》的有关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为楚人先祖。

屈原有“帝高阳之苗裔兮”的句子。

一说祝融为楚人先祖,也有人说五帝之一的帝喾为楚人先祖,帝喾性别难以确定。

但这些传说,都认定楚人是黄帝后裔。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熊鬻于荆山,规模约为50户,很小。

时楚人“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五传至熊渠,熊渠发动了第一次扩张,表明楚国经济、军事实力有了较大增长。

楚武王熊通即位后进一步向外发展,晚年迁都今宜城楚皇城的郢,楚文明进入成熟定型时期。

楚昭王继续扩张,迁都今江陵纪南城,仍称郢,习称南郢,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止,为楚文明的繁荣鼎盛时期。

楚国在逐步强大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军事、制陶、丝织品、冶炼、绘画、雕刻,特别是哲学和文学得到了高度程度发展,成为极其灿烂的楚文明。

这些文明最终融入到大一统的汉文明之中。

在文学方面,《楚辞》是秦以前楚文化的卓越代表,屈原、宋玉是卓越的代表人物。

二、巴文化巴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神密的国家,由于史籍文献记载极少,所以关于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结构的脉络不是很清楚。

但巴文化又是一种与中原、楚、蜀等文化并存于我国早期历史的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巴文化起源的传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釐:厘的异体字,又通僖。

)根据这段记载,巴国的始祖是大昊,即伏羲。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

传说伏羲母亲名叫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帝王本纪),生伏羲。

华胥之“华”与大禹夏后氏之“夏”,合称“华夏”,这就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由来。

关于女娲与伏羲创造人类的传说很多,但均不成体系。

在这个传说中,将伏羲奉为巴人始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巴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从语言系属上看,巴人是藏缅语族先民的一支或数支。

他们来自汉水上游至黄河上游。

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巴人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巴文化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即三峡地区立国。

其中清江流域只是廪君蛮的发祥地,不是包括廪君蛮在内的巴人的发源地。

目前,学术界对巴文化的源流至少提出了三种观点:一说巴文化源自殷周文化;一说巴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产生的;一说巴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与楚文化、蜀文化并驾齐驱,但又互相影响和渗透,故有“巴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之称。

(二)巴文化的主要特征1、巴渝舞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

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

巴渝舞特点是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

“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

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

五声协,八音谐”,由此可见巴渝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2、巴乡清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

《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今奉节)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以致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以此为质。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

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4、巴人神话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

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

巴人神女传奇有:“盐水神女”。

“比翼齐飞”,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来自于巴人有关比翼鸟的神话。

《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巴人参加周成王盟会,以比翼鸟作为方物敬献,可见比翼乌是巴人所敬所爱之鸟。

孔晁注说:“巴人,在南者。

比翼鸟,不比不飞,其名曰慊撰。

”《韩诗外传》卷5载:“南方有鸟;名曰初,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

”《说如》卷32引《琅环记》说:“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

雄曰野君,雌日观讳,襦名曰长离,言长相离者也。

此鸟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

”《博物志·异鸟》载:“崇丘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名曰忘,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这些源自巴人比翼鸟的传说,其实都从自然神话的角度,反映出巴人对于生命和家庭的看法。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

言巴地蛇之大之神。

根据考古发掘,巴文化代表还包含巴人诗作、巴国符号文字和青铜文化等内容。

由于秦朝大规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

对巴文化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依赖考古新发现。

三、巴楚文化我们所讲的巴楚文化,既有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秦汉以前的,也有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主要是魏晋以后的。

总而言之,它是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错地段三峡区域的人类学文化。

就考古学文化来说,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

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

无论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更不应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也就是说,我们以前讲的大溪文化,不是巴文化的前身,也不是楚文化的前身。

清江流域有早期巴文化遗存,但早期巴文化遗存不限于清江流域。

正像沮漳河流域有早期楚文化遗存,但早期楚文化遗存并不限于沮漳河流域。

巴民族与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因此,无论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最迟从楚君熊渠在位时起,巴与楚就有文化交流关系了。

最迟从楚武王在位时起,巴与楚就有通使行聘关系了。

最迟从楚共王在位时起,巴公族就与楚公族通婚了。

可以断言,巴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不是板块结构,而且不是双鱼形太极图结构。

它们交错、交缠、互渗、互补,难解难分。

巴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多源的文化,本来就赋有融合遗传的优势。

彼此交流,容易产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文化事象,融合遗传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如楚式的虎纹,在离巴人近的地方已见惯不怪了。

在离巴人远的地方则殊为罕见,无疑脱胎于巴式的虎纹。

巴式的钟和钲,无疑取法于楚式的钟和钲,只是年代较晚、工艺较粗、形制产简罢了。

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都有,而以鄂西南的最为出众,缘由应是其地离故楚郢都最近,或多或少都带有层台累榭的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