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化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楚地巫术文化研究报告

楚地巫术文化研究报告

楚地巫术文化研究报告标题:楚地巫术文化研究报告摘要:楚地巫术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巫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本研究通过对楚地巫术文化的历史背景、巫术实践、巫术师的角色及巫术信仰的演变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进一步理解和传承楚地巫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楚地巫术、文化研究、历史背景、巫术实践、巫术师一、引言楚地巫术文化作为中国草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俗和神秘色彩。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索楚地巫术文化的历史、实践和信仰等方面,揭示其文化背景和内涵,为后人传承和发扬楚地巫术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楚地巫术文化的历史背景1. 楚地巫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楚地巫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三、巫术实践的特点和主要内容1. 巫术仪式的形式和步骤2. 巫术具体实践的技巧和方法3. 巫术仪式中的神明崇拜和祭祀活动四、巫术师的角色及其社会地位1. 巫术师的选拔和培养2. 巫术师在社会中的职责和影响力3. 巫术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五、巫术信仰的演变和影响1. 巫术信仰的源流和演变2. 巫术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塑造3. 当代对于巫术信仰的态度与现状六、楚地巫术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2. 楚地巫术文化对社会文化的独特贡献3. 巫术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结论:楚地巫术文化在中国古代巫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楚地巫术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和创新思路。

因此,保护和发扬楚地巫术文化,对于传承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研究高一13班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导老师:文小锋摘要: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现象,影响深远而且广泛。

早期的巫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古老的科学和文化发展均与巫文化有关。

由于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进入春秋以后,巫的地位就逐渐下降,巫文化渐渐沦为迷信落后的象征。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的了解研究,分析巫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及其由盛转衰的原因,从而找寻该文化现象所反映的古代社会情况和现代意义。

关键词:春秋战国;巫文化;影响;现代意义说起巫文化,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神秘、迷信,甚至是落后。

但是对于早期的中国古代人民来说,巫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不发达等原因,人们会经常求助于蕴藏着不可知力量的巫术,解决问题,改变现实,形成“悉以巫言决之”的习俗。

在巫术思想影响古代人民生活的同时,人们早期的人生观、社会观、科学观、艺术理念、文学素养等等丰富的文化也融入并丰富了巫文化的内涵。

在巫文化由盛转衰的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的发展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现代悄然兴起的巫文化现象,以及部分现代人心中的传统巫术思想,又十分令人深思……一、春秋战国时期巫文化概述(一)什么是巫文化“巫”是专门交通鬼神与人界的充当神媒的人。

《国语·楚语下》里有关“巫”的介绍:“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昭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

……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人神相交的巫术思想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的通灵思想。

山川河流、草木鸟兽成为人神相通的载体,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可相通。

中国古代的巫及巫术仪式研究

中国古代的巫及巫术仪式研究
关键词:巫文化,巫师,巫术,巫术仪式
重庆大学硕士T
Sorcery culture is a kind of longest and the most abundant content culture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orcery culture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art,astronomy,medicine,music,dance and even people’S thinking mode and the value idea.Bu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about the witch culture is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has not formed a across--the··aboard and systematic system,especially for the research of wizard ritual.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udy on the sorcery culture and wizard ritual in ancient China in—depth.
Key Words:Sorcery culture,Wizard,Witchcraft,Wizard ritual
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1绪论………………………………………………………………………..1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巴渝文化是重庆市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其包容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文化遗产,其中巴渝巫文化是独具特色的神秘文化,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巴渝巫文化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为保护和传承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巴渝巫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愈发凸显。

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巴渝巫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 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巴渝巫文化的实物文物复制、记录、保存、备份,并保障其安全。

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避免文物在传播过程中的损毁和失窃。

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巴渝巫文化,可以有效的保护文化遗产。

2. 传承文化精神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巴渝巫文化的文化精神、知识和技艺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保存和传承。

巴渝巫文化是重庆的重要文化遗产,其融合了巴蜀文化和渝东峡文化的精华,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巴渝巫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其文化精神。

3. 建设工程数字化技术可以让巴渝巫文化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

数字技术可以制作数字影像,数字柜、数字盘等产品用于展示巴渝巫文化。

同时,数字化技术还能提供巴渝巫文化的应用软件,如游戏、图书、视频等等,可以通过义卖、出版等渠道,将巴渝巫文化推向更多的人。

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巴渝巫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库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库可以更好的保存和传承巴渝巫文化。

数字化库不仅可以记录巴渝巫文化的文物和历史文化,还可以为巴渝巫文化传承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3.开展巴渝巫文化专题研究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巴渝巫文化,需要对其进行专题研究。

巴渝巫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文化历史研究、文化遗产研究、文化差异分析等等。

开展巴渝巫文化专题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巴渝巫文化的文化内涵、文化表现和传承之道。

4.传统文化走向数字时代的转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是传统文化往数字时代转型的必要条件。

传统文化走向数字时代的转型可以激活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借助传统文化的智慧,创新数字文化并应用。

中国巫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巫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巫文化研究文献综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中国巫文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对巫文化研究的综述,一方面能给初入门的学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使使后来者一开始就能够高屋建瓴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订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意义自不待言。

关键词:巫文化;综述;文献;研究;意义中图分类号:D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0-0000-01关于巫文化研究的综述类文章有罗宗志的《百年来西方人类学巫术研究综述》和向轼的《近三十年我国巫术研究综述》。

上面二位的综述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后来者一开始就能够高屋建瓴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立论文联盟发展》,此书虽出版于1999年,而实际却写于1940年,梁先生这本书应该是第一部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巫术的作品。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大陆学界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基本停滞。

至到八十年代,史学工作者、民族学学者以及人类学学者开始转向这一领域进行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一段时间的积累和训练,大家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学术理念更加进步;另一方面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因为自身的吸引力,使其自身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热门。

八十年代至今的三十年间,关于巫文化的研究已经日趋深入和广泛,研究成果跌出,研究视角不断的创新,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多学科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介入对这一现象进行挖掘,就使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成果纷繁多样,这就要求我们以类析之。

就大的方面言之,我们可以将这些文献分为历史学视角的巫文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巫文化研究、关于巫文化理论的个案分析和理论探讨方面的论著和跨学科巫文化的探索研究等四类。

而就第一类言之,又可以分为从巫术视角来重视和重构历史类的论著、专论巫文化历史的论著、巫文化的断代史论著、专门文献中所见巫术的专门论著、文学史中的巫文化研究五类。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博物馆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是指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巴渝巫文化
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工作。

巴渝巫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
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巴渝巫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数字化保护主要通过将巴渝巫文化的相关资料、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源数字化保存
起来,并进行分类整理和系统化组织。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料的丢失和损坏,方便后续
的利用和传承。

数字化保护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巴渝巫文化以
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数字化传承主要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平台等手段,将巴渝巫文化的知识和信息传递
给更多的人群。

通过建立巴渝巫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网站和社交平台,可以使更多的人
了解、研究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承还可以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合作,推出相
关的教育课程和研究成果,培养更多的巴渝巫文化传承人和研究人才。

博物馆作为巴渝巫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力机构,应积极参与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
传承研究工作。

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与相关的科研机构、高校和技术
公司等合作,共同开展巴渝巫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工作。

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举办
主题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巴渝巫文化的知识,增强社会对巴渝巫文化保护
的重视度。

巫文化论文范文3篇

巫文化论文范文3篇

巫⽂化论⽂范⽂3篇巫⽂化与傩⽂化关系研究论⽂⽂化是⼀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度,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界定。

本⽂从⼴义的⾓度⽀持⽂化是⼈们⾏为⽅式及其成果的见解,并进⼀步认为,⽂化是⼈们的活动⽅式和活动成果。

从活动形式看,⽂化应包括⼈们的⽣产⽅式、⽣活⽅式、思维⽅式和交往⽅式等;从活动过程看,⽂化应包括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识活动⽅法和活动⼯具等活动中介系统,其中就包括活动的⽬的、⽬标、活动过程的调控和活动结果;从活动结果看,⽂化应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即物质⽂化和精神⽂化。

这些成果⼜是⼈们继续活动的物质条件、物质⼿段和背景意识论⽂。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动态的⽂化是⼈们在⼀定思想观念⽀配下,运⽤⼀定的物质⼿段,如何活动的社会性⽅式。

静态的⽂化是⼈们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巫,《说⽂》释巫即祝也,意为“⼥能事⽆形以舞降神者也”。

《辞海》释巫为“装神弄⿁替⼈祈祷为职业的⼈”。

傩在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记载。

《诗·卫风·⽵竿》载有“佩⽟之傩”。

《论语·乡党》载有“乡⼈傩,朝服⽽⽴于阼阶”。

《礼记·⽉令》载“天⼦居宫室左个,乘⽞辂,驾铁骊,载⽞旌,⾐⿊⾐,服⽞⽟,⾷粟与彘,其器闳以奄,命有司⼤难(傩)旁磔,出⼟⽜,以送寒⽓”。

《周礼·占梦》载有“事傩以占梦”。

《周礼·夏》中载“事傩驱疫”。

《吕⽒春秋·季云》载:“天⼦居⽞堂右个……命有司⼤傩旁磔。

”⾼诱注:“⼤傩,逐尽阴⽓为阳导也,今⼈腊岁前⼀⽇击⿎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傩,谓之逐疫。

”并详细记述了汉代宫廷⼤傩的恢宏场⾯和具体过程,以及⽅相舞等傩舞。

这些记载或解释,把巫看作以舞降神的⼈,装神弄⿁替⼈祈祷为职业的⼈,把傩描述为祭祀和驱⿁逐疫的民间活动和宫庭活动,以及占梦活动等等。

上述解释是⼀种现象学的解释,没有将巫与傩放在⼈们的⽣存⽅式、活动⽅式中宏观地考虑。

巫文化专题研究

巫文化专题研究

巫文化专题研究一、巫文化的源流与大三峡的巫溪(一)巫文化界定巫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后来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其中的鬼神观念。

神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形成敬畏鬼神、乞求鬼神等巫文化观念体系。

1、中国巫文化分类学者萧兵对我国巫俗文化分成了五个大类:北方萨满文化、南方毕摩文化、东方灵巫文化、西方傩蜡文化、中原祝史文化。

2、三峡巫文化有专家定义:三峡巫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它指的是西起重庆,东至宜昌,北靠大巴山脉,南临武陵山与大娄山,包括整个重庆市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长660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范围以内的文化。

主要以巴文化与楚文化为对象,其中,尤其又以巫文化为最大的核心文化。

3、巫巴文化巴人乃群巫中的一支,故以巫巴文化称之。

巫溪是巴国巫巴文化发源地之一。

(二)《山海经》与巫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汉族地域特色文化。

“灵山十巫”: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

《山海经》中记载着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

“有臷民之国。

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

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百谷所聚。

”说的是:帝舜生了个叫无淫的儿子,分封在一个叫“巫民”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靠盐而兴的古老部落。

(三)巫溪、三峡与巫文化1、宝源山与巫文化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非今巫山县)。

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文化专题研究
一、巫文化的源流与大三峡的巫溪
(一)巫文化界定
巫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后来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其中的鬼神观念。

神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形成敬畏鬼神、乞求鬼神等巫文化观念体系。

1、中国巫文化分类
学者萧兵对我国巫俗文化分成了五个大类:北方萨满文化、南方毕摩文化、东方灵巫文化、西方傩蜡文化、中原祝史文化。

2、三峡巫文化
有专家定义:三峡巫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的地域性文化,它指的是西起重庆,东至宜昌,北靠大巴山脉,南临武陵山与大娄山,包括整个重庆市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长660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范围以内的文化。

主要以巴文化与楚文化为对象,其中,尤其又以巫文化为最大的核心文化。

3、巫巴文化
巴人乃群巫中的一支,故以巫巴文化称之。

巫溪是巴国巫巴文化发源地之一。

(二)《山海经》与巫文化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汉族地域特色文化。

“灵山十巫”: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巫咸山赋》更载“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

《山海经》中记载着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

“有臷民之国。

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

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百谷所聚。

”说的是:帝
舜生了个叫无淫的儿子,分封在一个叫“巫民”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靠盐而兴的古老部落。

(三)巫溪、三峡与巫文化
1、宝源山与巫文化
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就是以巫咸为首的上古“十巫”“所从上下”升降采药、采卤制盐的灵山,也就是真正意义的巫山(非今巫山县)。

宝源山不仅因有宝源山盐泉可供古人类直接取食,而且古代这里还盛产“神仙不死之药”丹砂。

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药";巫咸民赖盐业而兴,"百谷所聚";诞育了上古时之巫咸、巫臷文化。

这里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巴文化之母文化---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在唐尧时期就建立了巫咸国,形成了巫文化在三峡地区(大巫山地区)之滥觞。

还从这里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到湖北长阳钟离山,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伟大的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并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巫溪是中国巫文化最早的发源地。

2、巫溪与三峡巫文化的史地背景
巫溪属长江三峡水系,亚洲最古老的人类巫山猿人就发现在距此几十公里的巫山庙宇镇龙骨坡,距今约200多万年历史。

巫溪县宁厂镇的宝源山地面盐泉给巫山猿人提供了生活的必需品——食盐,这里成为亚洲原始人类最早的活动中心,成为人类文明的滥觞。

巫溪对盐卤的利用、开发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早的。

巫文化中包含盐卤开采文化,巫溪作为巫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对盐卤利用、开发最早的。

巫溪因盐而兴,成为远古时代巫文化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地域。

从先秦盐业兴盛以来,这里就因盐设立过监、州、县,到明清的时候仍然是全国十大盐都之一。

据现代史学家考证,巫溪盐泉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地面盐水,距今已经有5千余年。

对于古人类来说,盐的地位等同于食物,是原始文明存在的基本条件。

巫溪盐泉的存在,为寻找巫文化的发源地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巫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二,就是药文化。

巫咸那个时候就在宁厂宝源山一线,一是开发盐的资源,二是采药炼丹。

以巫咸的姓命名的巫山(巫溪沿岸)留下了许多关于巫咸的采药炼丹的活动。

3、巫溪巫文化背景的历史沿革
巫溪是巫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唐尧虞舜时期,此地因“十巫”而得名。

巫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巫溪、陕西的镇坪、湖北的竹山,这一片就是古代的庸国地。

管维良教授在《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重庆出版社《礼巫盛典》)里列出了上古巫溪所属国别脉络,从上古神农氏到殷商朝的中期,巫溪都属于巫咸国,长盛不衰,巫咸占据宝源山盐泉,以此为国都。

这以后庸国占领了巫咸国,拥有宝源山盐泉,成为商朝末年各周边附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西周初期兴起的巴国,从汉水出发,顺利地取得宝源山盐泉,从此,强国富民,至公元前316年被秦所灭,历经800年。

上古巫溪巫风炽热,巫文化盛行。

巫溪系大溪文化区域,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远在唐虞,即以"巫"称。

战国时,楚取巴巫盐地,立巫郡。

后秦取巫郡,立巫县,并置盐官。

宋开宝六年(973年)置大宁监,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大宁监为大宁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大宁州为大宁县。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山西省大宁县重名,改名巫溪。

在中国,县以上的地方以“巫”命名的只有两个,就是重庆市三峡地区的巫溪县和巫山县。

二、巫溪巫文化的表现、遗存与发掘、利用意义
(一)巫溪巫文化的表现与遗存
1、巫术与巫文化
巫术最初的含义并不是指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而是指巫咸国的巫师们通过占星、占卜知识的运用,练就的独特土法制盐、制药之术。

而拥有了盐、药文化的巫溪巫山等地,很自然的,便由此人丁兴盛,并产生了重要的巫文化。

2、巫咸与巫文化
“十巫”中的巫咸是商王朝时候的天文学家、医学家,也是卜辞预测的发明人,是我国天文学家的鼻祖。

结合观天象看地下,对应起来就天人感应。

3、巫文化的遗传
巫溪无疑是巫文化保留最好的原生地之一,而在民间的五局子山歌以及婚丧嫁娶活动无一不是巫文化的遗传。

巫溪当地的巫歌、巫舞、巫乐和巫术活动,这些都是巫文化在巫溪得以保留和传承的最好佐证。

在巫溪民间的,比如死人过后唱的孝歌,婚丧嫁娶都还有巫文化的遗传。

巫溪的五句子山歌,这些都是巫文化到现在的遗传。

在巫溪,不仅有巫歌的传承,巫术活动在一些偏远的村庄也有流传。

今天仍然沿袭并广泛存在于巫溪的巴山夜唱、五句子山歌等文化事象都古风浓郁。

4、巫文化的有形遗存
“上古盐都”宁厂古镇与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

悬棺葬:先民们之所以采用将棺木置于高山悬崖之上的丧葬方式,不仅是因为这些生前世代居住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少数民族,感念山神庇佑的恩典,而且还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将先人安葬于此,让死者继续与大山为伴,并目睹崖下子孙生活,已经去世的人的灵魂就能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他们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康平安。

(二)巫溪巫文化发掘与利用意义
巫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幼年时代传至今天的一种民族的文化的基因。

巫文化区别于巫术,区别于世界的萨满教,它带有哪些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人神同类的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人通天地的个性解放;阴阳互动的辩证思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中曾说:“中国本信巫。

”鲁迅先生从《山海经》等上古奇书中寻找到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化根源原本就是巫文化。

巫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巫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的人类文明,它渗透并影响了阴阳学说,老庄哲学、屈原诗歌,甚至还包含了禅、中医、宗教,而且还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哲学、科技和艺术,极大地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成长。

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音乐与舞蹈艺术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远古巫人将自然界万物的规律内化为自己内在生命规律,使自己成为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与思维方式,逐步地演化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一重要的思想主要由道家提出,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宇宙观、艺术思维方式。

巫文化不仅反映了先民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还间接地反应了远古的经济
生产力水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载体,它还开创了三峡流域后来的精神文明和群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