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航运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最新三峡工程概况

最新三峡工程概况

• 第三阶段
(2004年—2009年)为三期
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
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
五、投资收益
三峡工程所需投资,静态(按1993年5月末 不变物价)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 500.9 亿元,水库移民工程400亿元;但考虑物 价、利息等因素,动态所需投资为2039亿元。三 峡工程建设第十一年(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后 开始有发电收入,至2005年,当年发电收入加上 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和葛洲坝电厂利润收入与当年 动态资金需求达到平衡,即2005年为资金平衡年。 2006年三峡工程出现资金盈余,开始偿还贷款本 息。2014年可还清全部贷款本息
亿度,相当于一个百万人口城市的全年用电量。三峡电力 将送往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河南、江 西等八省市,缓解这些地方电力不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 航运
三峡工程将大大提高长江的通航能力。三峡水库建 成后,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的660公里的长江航道, 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 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 37%。
三峡工程概况
一、三峡的历史
•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 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 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应国民政 府资源委员会邀请来华,查看了三峡,编写了 《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
• 1956年国务院开始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 要点报告》,1959年正式完成。
六、融资结构—三峡工程市场化筹
资比例逐步加大
到2004年底,三峡工程共筹集资金约 1205亿元,在融资结构上形成了多元化市场 化的筹资格局。其中:
• 国家投入资本530亿元 •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83亿元(余额) • 企业债券170亿元(余额)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是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位于长江上游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恩施州和重庆市奉节县交界处。

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筹备阶段(1992年-1994年):在1992年,中国政府启动
了三峡工程勘测设计工作,并于1994年通过三峡工程可行性
研究报告,正式确定了该工程的建设方案。

2. 开工阶段(1994年-1997年):1994年12月,三峡工程开
工建设。

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了临时船闸、临时电站、三峡大坝的施工,为工程后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 大坝建设阶段(1997年-2003年):1997年,三峡大坝开始正式施工。

2003年,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该阶段的
重点工程包括主坝、坝址移民安置与环境治理等。

4. 水电站建设阶段(2003年-2012年):2003年,三峡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在这个阶段,相继建成了26台水轮机组,形
成了强大的发电能力。

5. 工程完工阶段(2012年-2015年):2012年,三峡工程全部建设任务完成。

2015年,全面通过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6. 改造提升阶段(2015年至今):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威胁以
及需要提升工程安全性和效益,三峡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工作,包括大坝抗洪措施、导流洞加固、发电机组升级等。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水电供应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提供了重要的航运和洪水防灾功能。

梦回三峡:还记得当年的“江汉”客轮吗?

梦回三峡:还记得当年的“江汉”客轮吗?

梦回三峡:还记得当年的“江汉”客轮吗?梦回三峡:还记得当年的“江汉”客轮吗?还记得1984年后,那些应运而生的“江汉”系列客轮吗?“江汉52”号轮行驶在三峡“江汉124”号轮经过瞿塘峡夔门锁江铁柱原址1984年1月1日,国务院撤消了长江航运管理总局,成立了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和交通部长江轮船航运总公司。

长江航务管理总局原下属的四个分局——重庆分局、武汉分局、芜湖分局、上海分局,均以分公司形式下属于长江轮船航运总公司。

1984年7月1日,长江轮船航运总公司决定对长江上所有“东方红”系列客轮启用新船名(“江峡”除外)。

四个分公司的中心城市分别是重庆(渝)、武汉(汉)、芜湖(芜)、上海(沪)。

因此,以城市简称附在“江”字后面,所有客轮更名为“江渝”“江汉”“江芜”“江申”加编号。

“江汉”系列客轮正式诞生,属武汉长江轮船公司管理。

“江汉”系列由小型和中型客轮组成。

一位数到二位数编号的“江汉”客轮是中型客轮,负责武汉至重庆(汉-渝线)、武汉至上海(汉-沪线)、武汉至三峡旅游航线等;三位数编号的客轮是小型客轮,主要负责各地短途,例如武汉至宜昌(汉-宜线)、宜昌至奉节(宜-奉线)、武汉至九江(汉-浔线)等。

部分客轮的更名如下:原“东方红11”轮--更名-→“江汉1”原“东方红12”轮--更名-→“江汉2”原“东方红13”轮--更名-→“江汉3”原“东方红14”轮--更名-→“江汉4”原“东方红15”轮--更名-→“江汉5”原“东方红16”轮--更名-→“江汉6”原“东方红24”轮--更名-→“江汉7”原“东方红26”轮--更名-→“江汉8”原“东方红10”轮--更名-→“江汉13”原“东方红31”轮--更名-→“江汉14”原“东方红27”轮--更名-→“江汉15”原“东方红28”轮--更名-→“江汉16”原“东方红29”轮--更名-→“江汉17”原“东方红30”轮--更名-→“江汉18”……原“东方红32”轮--更名-→“江汉50”原“东方红33”轮--没有更名成江汉系列-→“江汉51”原“东方红34”轮--更名-→“江汉52”原“东方红35”轮--更名-→“江汉53”原“东方红36”轮--更名-→“江汉54”原“东方红37”轮--更名-→“江汉55”原“东方红38”轮--更名不详新“江峡轮”-→“江汉56”……原“东方红259”轮--更名-→“江汉122”原“东方红260”轮--更名-→“江汉123”原“东方红261”轮--更名-→“江汉124”武汉长江轮船公司开辟了上至重庆、下至上海的长途客班航线,同时开辟了武汉至宜昌、荆州、九江、南京的中途客班航线和武汉至洪湖、嘉鱼、黄石、鄂州、团风短途客班航线。

三峡水电站的前世今生

三峡水电站的前世今生

三峡水电站的前世今生绿色电力输出三峡经济日报记者张雪7月29日,入夜,上海如往常一样灯火辉煌。

眼下正值迎峰度夏之际,上海地区用电负荷在不断增长。

据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副总经济师唐跃中介绍,今夏上海电网最高负荷预计将达3050万千瓦至3100万千瓦。

上海本地发电量只能满足最高负荷的60%左右,需要外来电源支援。

“去年,有1100万千瓦的外来电输入上海,其中有371万千瓦来自三峡水电。

”唐跃中说。

距离上海千里的三峡枢纽工程是我国广为人知的水利水电工程。

在它的左岸、右岸及地下电站,共有32台单机额定功率70万千瓦、2台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额定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这个数字让三峡电站成为了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向上海、广东等十省市输入的电源正来源于此。

进入左岸电站,工作人员胡科告诉记者,眼前的14台机组已接近满负荷运转,“7月到9月是三峡电站的发电高峰。

”在左岸电厂调度室,监控设备上“7562亿千瓦时”这个数字格外引人注目。

“这意味着从2003年到目前,三峡电站的累计发电量已达到7562亿千瓦时。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振波说。

从单年来看,三峡电站年发电量最大的是2012年,年发电981亿千瓦时,约占当年全国水力发电总量的14%。

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的同时,还产生了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

据测算,从2003年到2013年,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相当于替代燃烧标煤2.2亿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8亿吨。

如果将三峡电厂比作一颗强劲的能源心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就是承担三峡清洁能源送出的主动脉。

±500千伏江陵换流站距三峡大坝约135公里,是三峡电力外送工程“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的首端站。

“三峡电通过换流站转换为直流电送出,经过湖北、湖南,最终到达941公里外的广东惠州。

”江陵换流站运检中心副站长李超说,每年江陵换流站可以交换电量接近200亿千瓦时,从2004年投运到2013年底,共有1555.76亿千瓦时三峡水电通过这条线路外送广东省。

三峡的相关内容

三峡的相关内容

三峡的相关内容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三峡工程由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和两座大型电站组成,于2003年正式竣工。

下面将从三峡的背景、建设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背景: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涪陵区和万州区之间。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由于长江上游地势险峻,水电资源丰富,因此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水力发电基地。

然而,长江上游地区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建设过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工程一直未能启动。

直到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建设三峡工程,以解决长江上游的洪水问题、改善航运条件和发展水力发电。

建设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开始修建大坝和船闸,并逐渐兴建电站。

整个工程历时近10年,共投入了数十亿元的资金。

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由于工程的建设,水位上升,导致了大面积的淹没和土地消失。

这对当地的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其次,由于水位变化,导致了湖泊的水质变差,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三峡大坝的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水下噪音和振动,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过,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比如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建设鱼类过渡设施等。

总结:三峡工程是中国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洪水问题、改善航运条件和发展水力发电。

工程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最终于2003年竣工。

然而,工程的建设也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恢复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峡航运史述略

峡航运史述略

峡航运史述略09-06-17 作者:编辑:校方人员赵冬菊摘要:三峡航运始于新石器时代。

巴人参加武王伐封之际,独木舟已被舫替代。

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楚、秦等都利用和开发过三峡航运。

秦汉间,三峡成为川盐粮运输的主干线。

三国时期,三峡造船业空前发展。

唐宋时期,三峡航运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干道。

元明之际,三峡航运又成为移民的主渠道。

清代则对三峡航运加以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近现代时期,三峡航运在社会生活和民族战争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根据考古资料,三峡航运始于新石器时代。

这时,不仅有“巴蜀先民开始在这里从事舟揖船筏的活动”[1],而且出现了防护行船安全的设备——石锚[2]、只不过这时的航运都是短程的,规模不大。

到了夏商或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巴、蜀、楚等先民在三峡地区的不断活跃,且巴人在选举首领时,还要以浮舟、掷剑的水平高低来决定首领的当选与否,从而促进了航运的发展。

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

同时,由于巴、楚数相攻伐,在楚的紧逼下,巴人又沿三峡向西迁徙,“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3],到了“先王墓多”的枳(今涪陵),后在川东一带定居下来。

1989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万县高梁村发现的一件虎钮钅享于上有“船形符号”,船上有鸟状神树,船头高翘,设有望楼,并有“建鼓”和“茅旗”,表明“巴蜀水上居民(夷)用船交通与捕鱼,用船作战与祭祀,死后又用船为棺(也可能以舟为居)”[4]。

可见,三峡之水、之船对巴人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对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华阳国志》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解,浮江伐楚”。

在巴人参加武王伐封之际,“长江水系又进一步发展,重要标志是:独木舟已被舫替代,水上运载工具获得更新”[5],给巴人的活动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有关三峡的历史事件

有关三峡的历史事件

有关三峡的历史事件三峡历史事件:三峡工程的建设自古以来,长江三峡一直是中国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长江三峡的历史并不仅仅是风景名胜的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传奇和辉煌的历程。

其中,三峡工程的建设无疑是三峡历史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三峡工程的建设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对长江三峡区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以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并提供清洁能源。

这一决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工程的建设包括三峡大坝、水电站和船闸等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环境挑战。

为了建设三峡大坝,工程人员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坝的建设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采用了大胆创新的水下混凝土浇筑技术,解决了大坝的施工难题。

此外,工程人员还需要解决水库蓄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他们通过建设鱼道、移植植被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997年,三峡大坝正式封顶。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三峡工程的主体建设基本完成。

然而,工程的建设并没有结束,相反,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

工程人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以及船闸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水电站是三峡工程的核心部分,它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水电站建设需要克服巨大的水力压力和电站布置的复杂性。

工程人员通过精密计算和模拟试验,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确保了水电站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船闸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了长江航运的瓶颈问题。

船闸的建设需要克服长江水流湍急、水位变化大等困难,工程人员通过科学规划和细致设计,最终成功地建设了船闸,为长江航运提供了便利。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三峡工程于2009年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水利工程的新里程碑。

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提供了清洁能源,也为长江航运和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三峡工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宜昌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总长约600公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研究长江的水利工程问题,提出对长江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和利用,并决定在长江上修一座巨型水库。

1954年,针对长江过于湍急导致的洪水、航运困难等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湖北省开展长江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1964年,中国水利部作出了修建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决定,并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问题的报告》,正式宣布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决策。

三峡工程的建设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开始。

1981年开始筹建办公室,1985年,三峡工程开始建设前期工程——建立三峡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白鹿建设公司和三峡水利电力有限公司。

1986年6月1日,三峡工程总体规划通过审查,三峡工程实施方案得到审查通过。

1992年9月,三峡工程总体开工仪式在湖北宜昌七天坪举行,这是三峡工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搬迁工作。

工程建设期间,超过100万人因迁坝背水区而得到重新安置。

2008年底,三峡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2012年7月4日,中国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条例》,对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相关规范和要求。

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移民重建新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6年7月4日,三峡工程首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其余机组也陆续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三峡工程的正式投运机组已经达到了26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0MW,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和全球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同时,三峡工程还解决了下游城市的自来水问题,改善了航运条件,提升了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航运的前世今生
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河流的两岸。

一条河流的故事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长江是一条充满故事的河流,而三峡是其中最惊险的章节。

2000年来长江以怎样的姿态孕育着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我们无从知晓。

然而,就在二十一世纪初。

我们真切地目睹了三峡航运的历史是如何在瞬间改变的。

我仿佛石到三峡航运的前世今生就在眼前交错……
1500多年前,一位叫郦道元的地理学家来了。

那时三峡两岸猿声不断,夏季涨水时,三峡航道水流那个急呀!“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过了约200年后,那个可上青天览日月的浪漫诗人李白来了。

三峡的美洒没能消除他旅途的疲乏,面对川江航道上300多处险滩和碍航礁石,他低头叹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大天”。

“西陵峡上滩连滩。

崖对崖来山连山;青滩泄不算滩,最怕是崆岭鬼门关……”
壬百年来三峡纤夫就这样喊着船工子。

用鲜血和生命开启着川江航运的生此之路。

三峡航运史上曾记载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有峡江两岸勒痕深深的纤夫石刻下记忆,只有悬崖绝壁上窄窄的古栈道说得清楚。

200年前,不知是―个怎样悲壮的故事打乱了一位生意人追逐利润的计划。

清嘉庆十年,那个李本忠的商人耗资18余万银两,历时36年自费整治三峡航道滩险、礁石。

成为川江航道上有史以来自费整治滩险最多、坚持时间最久的人。

时间又过去了100多年。

就在80年前,一位从没到过三峡的广东人把他改良三峡航道的理想写进了那篇著名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改良此上游一段。

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
当三峡航运的前世一页在我面前翻过时,我看到了那位先哲衣袂飘飘坐在时光之河的彼岸唏嘘不已:“逝者如斯夫!”
而历史的改变并不总是慢长的。

就在公元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第10天,三峡水位上升了30多米。

从此,川江上最后的险滩已全部被江水淹没,绞滩成为历史,三峡纤夫的故事也随着淹没的纤痕沉入江底,,江面宽了,江水深了,江流缓了,过三峡.蜀道难就是永恒的回忆了。

5天后。

当今世界上级数最多,总水头和级间输水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开始试通航,三峡航运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十一世纪短短的15天,改写了2000多年来三峡航
运的命运。

或者说。

当代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创造了2000多年川江航运不曾有过的奇迹。

这10年间,建设者削平了18座山头。

在坚硬无比的花岗岩上,像“切豆腐”一样深切出边坡高过170米,直立边坡达70料的水的双线船闸闸室。

之后,运用了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对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闸进行监控。

经过一年试运行的检验,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已证实完全可以承担起三峡航运的重任。

就在三峡水库蓄水头一年,长江水运陡然发力,三峡库区各大港口进出三峡航道的大宗货物,从蓄水前最高年份的1800万吨上升到3000万吨,并且仍在迅速飚升中。

新的航运方式改变的不仅仅是一条大江的航运状态,而是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经济版图。

新三峡,又会繁衍多少惊奇浪漫的故事,我们将拭目以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