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闭塞症病例讨论(特选材料)

合集下载

微波深部热疗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微波深部热疗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热疗治 疗 。
1 热} , l啦 平均温差 1 "。 ℃, 亍 两懊 后 几 .C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及肝 肾功能 无明 0 显变化 。
3 讨 论
下肢 动 脉 硬化 闭塞 症( OL ) 一种 非 常常 见 的慢 性血 管 性疾 A E是 病 , 全 身性 动脉 粥 样硬 化在 肢 体局 部 的表 现 , 病 率逐 年升 高 。 是 发 其 特 征 是 间歇 性 跛 行和 静 息痛 以及 下 肢 发麻 发 凉 , 觉异 常 等 症状 。 感 AO E 展 到后 期 , 要 动脉 严 重 闭 塞 , 规 药物 治疗 很 难 使 其恢 L发 主 常 复 , 用介 入或 血 管旁 路移 植手 术 , 期 疗效也 多 不理 想 , 使 远 可导 致 干
作用 。
性 坏疽 和溃 疡 , 发 感染 可 变为 湿性 坏 疽 , 若继 引起 全 身中毒 症 状 , 故
本病截肢率高 , 部分患者甚至危及生命 。 治疗应该按 照个体 化原 则 , 同 不 阶段 的A L 患者 有不 同的治 疗措 施可供 选择 , 见的有 内科药物 治 OE 常 疗、 介入 治疗 和外科动脉重建术 。 对于高龄患者受到诸多 因素的 限制, 而 采 取 内科 药物保 守治疗 , 对于保 守治疗 的患者也 可同时采 用微波 深部 热疗 , 较短的时 间内将病灶组 织加热到有效 治疗温度 , 在 通过 无扰测 温
全、 有效 , 得推 广应 用和深 入研 究 , 好 的改善A L 患者 的预后情 况 , 高 了老年 患者生活 质量 。 值 很 OE 提 【 关键 词 l 动脉 硬化 下肢 热 疗 硬 化 闭塞
【 图分类号 】6 54 中 R . 5 1 资 料 与方 法 11 一 般 资料 .
12 微 波深 部 热疗 机理 . 采用基于 固态 源P 技术 无扰 测温 的系统方案 , C 通过透镜式 波导 天 线, 对微 波进 行聚 焦后辐 照病灶组织 , 有效加 热深度 可达 1-2c 控 0 0m。 制微波源 输 出功 率的大 小 , 在较短 的时 间内将病 灶组织加 热 到有效治 疗温度, 通过 无扰测温通 道实施实时测量 、 控制治疗部位的组织温度 。 当 病 灶 处温 度达  ̄4 -4 ℃并维 持 一定 时 间后 , J l0 3 使血 管 扩张 、 流 加 血 快 、 织 细 胞膜 通 透 性 高 , 组 改善 局 部组 织营养 代谢 , 促进 组织 再生 等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张卓敏1李承志2张艳21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515300;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广州510630通信作者:张卓敏,Email :【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探讨这些危险因素与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普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21例,年龄(57.4±2.5)岁,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危险因素,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与这些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患者在术后随访12个月后血管平均通畅率[髂动脉65.00%(52/80)、股动脉71.25%(57/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61.25%(49/80)]明显低于术后即刻的通畅率[髂动脉96.25%(77/80)、股动脉97.50%(78/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7.50%(7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752、1.954、2.381、2.127、2.762,均P <0.05)。

结论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因此在采取一定措施控制血糖、血脂以及戒烟的手段能减少术后复发。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Zhang Zhuomin 1,Li Chengzhi 2,Zhang Yan 21Pun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Puning 5153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Vascular Diseases,First Hospital,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Zhuomin,Email:【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their lower extremities,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risk factors and th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Methods From January,2017to January,2019,80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their lower extremities and receive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t Puning People'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 patients'clinical data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were summarized.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toperative vascular patency rate and these risk factor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average blood vessel patency rates of iliac,femoral,and popliteal arteries were 65.00%(52/80),71.25%(57/80),and 61.25%(49/80)after the 12-month follow-up,and were 96.25%(77/80),97.50%(78/80),and 97.50%(78/80)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ll P <0.05).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smoking,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ll P <0.05).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iabetes,hypertension,smoking,hypercholesterolemia,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R =2.752,1.954,2.381,2.127,and 2.762;all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7.023收稿日期2020-11-10本文编辑成观星引用本文:张卓敏,李承志,张艳.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7):1037-1039.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1.07.023.··1037P<0.05).Conclusions The risk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currence of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clude 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etc.Therefore,taking certain measures to control blood sugar and blood lipids and smoking cessation can reduc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Key words】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 on lower extremities; 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olemia;Diabe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近年来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逐渐增高。

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讨论

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讨论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改为非肝素抗凝剂(如阿加曲班、利伐沙班等)治疗
低分子肝素
ATIII , Xa, IIa
每次100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
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
出血不良反应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
华法林(维生素K拮抗剂)
3.Official package labeling for Eliquis (apixaban). Bristol-Myers Squibb; Princeton, NJ (2012).
5、为什么会出血?
2020-2-20
张福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的最新关注.[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 , 24 (4):293-296
II, VII, IX, X
治疗初始常与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为2.5~6.0mg/d
凝血功能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1.8~2.5?
出血
利伐沙班(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
Xa
前三周15mg Bid,维持剂量为20mg QD

出血较少
2020-2-20
推荐一:早期DVT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低分子肝素。推荐二:早期DVT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诊疗过程
8.19
2020-2-20
用药情况汇总
2020-2-20
7.30
7.31
8.1
8.2
8.3
8.4
8.5
8.6

下肢ASO并发症——病例讨论总结小结

下肢ASO并发症——病例讨论总结小结

下肢ASO并发症
下肢ASO并发症
1、下肢ASO并发症
动脉硕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

动脉硬化性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骼动脉、股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

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并发症主要有患肢痛、关节挛缩、肺动脉栓塞等。

此类患肢痛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易痛觉过敬,阿片类药物往往效不佳,可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

如疼痛药物无法控制,可行硕膜外麻醉或神经阻滞,但维持时间较短。

2、病情快速进展的诱因
(1)下肢缺血加剧
(2)应激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肢体坏死,大量毒素吸收入血;疼痛剧烈;杜冷
丁、纳络酮使用过量等均加重应激反应。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策略与挑战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策略与挑战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策略与挑战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可能导致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深入了解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策略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疗策略1、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基础。

患者应戒烟,因为吸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此外,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也非常重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血管扩张药(如西洛他唑、前列地尔)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降脂药可以稳定斑块,血管扩张药可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3、血管腔内治疗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

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

PTA 是通过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恢复血管通畅。

如果 PTA 效果不佳或血管弹性回缩明显,则需要置入支架以维持血管通畅。

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再狭窄的风险。

4、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血管腔内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合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动脉内膜切除术。

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使用自体血管或人工血管在病变部位的近端和远端建立旁路,绕过病变血管,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

动脉内膜切除术则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的动脉内膜,恢复血管通畅。

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但疗效相对较为确切。

二、治疗挑战1、病变的复杂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病变往往较为复杂,可能累及多个节段的动脉,且常常伴有钙化、扭曲等情况,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动脉硬化闭塞症典型病例

动脉硬化闭塞症典型病例
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 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缺 血症状。
手术治疗
内膜剥脱术
通过手术切开血管,去除 血管内壁的硬化斑块和血 栓。
搭桥手术
通过将身体其他部位的血 管移植到病变部位,以改 善血液流通。
血管成形术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 等手段,扩大狭窄的血管 腔。
其他治疗手段
物理治疗
如激光照射、高压氧等,可改善 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解。
近1年来,上述症状逐渐加重 ,并出现间歇性跛行,跛行距
离约200米。
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一直 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尚可

高脂血症病史5年,未进行过 正规治疗。
症状与体征
左下肢疼痛、发凉及麻木 感,休息后可缓解。
左下肢肌肉萎缩。
左下肢活动后疼痛加剧, 休息后缓解。
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02 诊断过程
诊断与治疗中的难点与疑点
诊断难点
本例患者因间歇性跛行及缺血性症状就诊,辅助检查提示ABI<0.9,结合患者 病史、体征和检查,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但需注意与其他血管疾病的鉴别 诊断,如急性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治疗疑点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腔内介入治疗等。本例 患者接受了腔内介入治疗,术后症状明显改善,但需注意术后药物治疗和随访 ,以预防再次狭窄或闭塞。
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于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缺血性症状的患者,应尽 早进行血管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长期随访与管理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随访 和管理。应加强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病例二
王女士,63岁,有多年糖尿病病史。近两年来,她发现自己 的双脚越来越凉,走路时感觉疼痛。检查发现双下肢动脉硬 化闭塞严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经过手术治疗后,症状得 到显著缓解。
专家点评
01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外,还需要进行多普勒超声、 CT血管成像等影像学检查,以便准确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血小板活化后,会释放多种生长因 子和细胞因子,促进动脉硬化的发 展。
血栓形成
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后,会在局部形 成血栓,导致血管阻塞。
流行病学
发病率和患病率
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男性高于女性。
地区差异
02
该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较高,而在亚洲国家的
3
提高社会效益
规范诊治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因病 致残的社会问题。
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 和病理
病因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血管壁及血管结构会逐渐发 生退行性变,包括中膜变薄、弹性纤维减少、胶 原纤维增多等。
吸烟因素
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吸烟者的发病年龄较 早,且病情较为严重。
性别因素
下肢远端缺血表现,如疼痛、溃疡、静息痛等。
影像学检查
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辅助 检查证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鉴别诊断
其他病因所致的下肢缺血
如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其他原因所致的下肢疼痛
如腰椎间盘突出、髋关节病变等。
0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早期筛查和干预
针对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下肢动 脉硬化闭塞症筛查,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

下肢动脉闭塞症病例讨论

下肢动脉闭塞症病例讨论
4.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 情况及感觉情况。每天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观察 肿胀消退情况,为医生调整用药提供参考资料。
5.疼痛护理:剧烈疼痛时应防跌倒和坠床,遵医嘱给予镇 痛剂。
6.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患肢护理
患肢适当保暖,禁热敷。 患肢禁冷敷,以免引起血管收缩。 取合适的体位,睡觉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流易灌流志下肢。 避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不变,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坐时应避免一脚搁在另一脚膝盖上,防止动、静脉受压阻碍回
足背、胫后动脉触诊、皮温
异常 ABI测定 血管CTA 血管DSA
治疗
正常
年度随访
异常
正常
自我检查方法
股动脉
腘动脉
胫后动脉
足背动脉

1.皮温测定2.超声波检查(栓塞 血管彩超,静脉造影 发生的部位)3.动脉造影4.胸片, 心电图、心脏x线,(诊断和栓子 的来源)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抗凝和 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扩血管)运动疗法(Buerger运动)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并发症 肢体坏死,截肢
肺栓塞
况,以判断是否有颅内出血倾向。 3.做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时观察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
血点,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注意观察尿、粪及送检隐血报告。 5.关注凝血报告。
并发症护理
感染
1.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2.剪短指甲,避免搔抓患处,保持干燥,以免加重感染。 3.有皮肤损伤,选用合适的敷料,及时更换,保持局部皮
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 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 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缺血期 有慢行肢体缺血的表现 营养障碍期 肢体缺血表现加重
坏死期 慢性肢体缺血表现
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 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
皮肤粗糙、汗毛脱落、趾(指) 甲增厚、肌肉萎缩、间歇性跛 行、静息痛
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之外还有 发生肢体溃疡坏疽。
优选内容
16
优选内容
17
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指下肢动脉闭塞或狭窄的情况下,病人 在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臀部和小腿的酸胀疼痛,迫使病人止 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又可以行走一定距离症状复发。
死亡率增加50-100% 中国特点:体形小,肚皮大,危害大
24-28超重,28以上肥胖 腰围男性大于90cm,女性大于85cm,也属肥胖
优选内容
14
2.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
优选内容
15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早期表现
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
3.Rutherford2级
中度间歇性跛行,界于1和3之间;
4.Rutherford3级
重度间歇性跛行,不能完成踏车试验,运动后踝动脉压 <50mmHg;
优选内容
22
5.Rutherford4级
缺血性静息痛,休息时踝动脉压<40mmHg,足背和胫后动脉几 乎不能触及,足趾动脉压<30mmHg;
2018-4-25
优选内容
4
2018-4-19
2018-4-25
优选内容
5
2018-4-26
优选内容
6
用药情况
优选内容
7
概述
动脉血栓大多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动 脉中血流速度高,所以即使凝血过程被激活,在局部也不 能积蓄足够的凝血酶,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内 皮细胞受到损伤时才会使血小板粘附、聚集,造成管腔狭 窄,使得局部积蓄有效浓度的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 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而形成血栓。
避免局部按摩,避免足部碰撞,压伤,修剪趾甲时不要损 伤甲床、甲沟。一旦发生外伤或有足部真菌感染时应及时 治疗,防止病情发展。
2.营养补充:低盐低脂饮食,要注意多摄入高热量、高蛋 白、高维生素饮食,可以吃鱼汤、鸡汤、等易消化的食物 ,加上蔬菜、水果。
优选内容
26
护理措施
3.预防感染:注意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注意保暖, 以免感冒或感染其他疾病。
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常能反应疾病严重程度。 间歇性跛行包括动脉缺血性跛优行选、内容静脉性跛行和神经源性跛行。 18
所谓“静息痛”是指病人在不行走的情况下也出现逐步剧
烈疼痛,以夜间为著。
所谓“坏疽”是指病人的主肢等末梢部位出现皮肤发黑、 活动障碍等坏死征象。
优选内容
19
腹主动脉下端或主髂动脉闭塞,行走时整个臀部和下肢均 有酸胀、乏力和疼痛,且可有血管源性有阳痿表现。
优选内容
2
体查: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 左小腿腿围31.5(cm),右小腿腿围32 (cm)。左足背动
脉搏动消失。 BMI指数:24.6 既往史:既往体健 家族史:无 吸烟史:吸烟20+年,每天5支。已戒烟2年。 在院时血糖波动5.8-11.9mmol/l。
优选内容
3
2018-4-19
优选内容
20
对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分期 Fontaine分期 Rutherford分期
优选内容
21
1.Rutherford0级
无临床症状,踏车试验或反应性充血试验正常,无动脉阻塞 的血液动力表现;
2.Rutherford1级
轻度间歇性跛行,完成踏车试验,运动后踝动脉压>50mmHg, 但休息时踝动脉压低于约20mmHg;
4.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 情况及感觉情况。每天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观察 肿胀消退情况,为医生调整用药提供参考资料。
5.疼痛护理:剧烈疼痛时应防跌倒和坠床,遵医嘱给予镇 痛剂。
6.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6.Rutherford5级
小块组织缺损、非愈合性溃疡,局灶性坏疽伴足底弥漫性缺 血改变,休息时踝动脉压<60mmHg,足背和胫后动脉几乎不能 触及,足趾动脉压<40mmHg;
7.Rutherford6级
大块组织缺损,超过跖骨平面,足部功能无法保留,其余标
准同Rutherford5级。(标准踏车试验在15度斜面上,速度为
优选内容
8
优选内容
9
思考问题
1.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定义及诱因是什么? 2.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 3.下肢动脉闭塞的护理措施? 4.下肢动脉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的鉴别?
优选内容
10
1.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定义及诱因是什么?
优选内容
11
定义: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下肢动脉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逐年增加。
优选内容
12
危险因素

吸烟
饮食不健康
糖尿病
家族史(家族史比一般人群高2-6倍)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生活不规律
肥胖
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运动少
过度紧张(工作/生活压力大)
优选内容
13
BMI=体重(KG)/身高(M)2 正常值为18-24 BMI 25-30死亡率比低于25的人群增加10-25%; BMI超过30,
病例讨论:下肢动脉闭塞
内科一区 郑伟健
优选内容
1
病例介绍
患者袁xx 老年男性,6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发热半月余 ,再发加重1天”入院。
诊断:1.肺部感染 2.2型糖尿病 3.高脂血症 4.脂肪肝 5.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 6.左下肢动脉闭塞?
108mmHg,
每小时2英里,时间5分钟)。
优选内容
23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表现
体征: 1.皮肤苍白、皮温降低、皮肤变薄、肌肉萎缩; 2.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麻木、不能运动。 4. 肢体缺血性溃疡或组织坏死。
优选内容
24
3.下肢动脉闭塞的护理措施?
优选内容
25
护理措施
1.适当保暖:患肢适当保暖,可以增加血液循环,缓解疼 痛,避免过冷、过热刺激,过热可增加组织组织耗氧量, 过冷可使动脉痉挛,加重缺血,使疼痛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