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系统设计3
管理信息系统课件-第5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总体
设计
详细
设计
审计
审查
编程
调试
系统
转换
验收
详细
调查
逻辑
设计
教学目的
系统设计也称为系统的逻辑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在前一阶段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新系统如何满足管理系统的要求,明确“如何做”的问题。
使学生了解系统设计的内容、任务和意义等;掌握系统设计过程、系统设计的相关工具和方法。
04
02
03
X
校验位
代码本体
XXXXXX 校验码是根据事先规定好的数学方法及代码本体计算出来的。
第5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第5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代码本体 Pn 加权因子 对代码的本体的每一位加权求和
P1
P2
P3
….
第5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C1
C2
C3
….
Cn
R
校验位
代码本体
第二步:以模除和得到余数,将余数作为检验位
2001年6月,该公司投资近500万元人民币建设实施“生产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已于2001年年底投入运行,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案例: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的功能结构图
巴陵石化生产综合管理系统
实时数据整合子系统
油罐管理子系统
仓库管理子系统
车间生产子系统
能源计量统计子系统
物料计量统计子系统
5.2.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的原则
第5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划分是从信息的角度来划分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可以看做是系统目标下层的功能。系统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和过程。
2. 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够诠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准备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案例,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讨论。
3. 准备一些土壤、水和大气样本,以便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4. 准备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础知识,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补充。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教室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自行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观点和过程。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室效率。
2. 新课导入:起首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接着提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什么?其过程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氮循环、碳循环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流动和转化的。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室小结:在教室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室上,老师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五章 CIS应用系统设计

第五章 CIS应用系统设计1. 引言CIS(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临床信息系统)作为一种面向临床医疗的信息化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医院。
CIS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涵盖了医院的各个部门(如门诊、住院、检验科、影像科等),并且需要满足医疗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性要求。
因此,本文将主要介绍CIS应用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
2. 系统整体架构CIS应用系统设计中的系统整体架构应该包括了系统的模块划分及模块间的关系。
下面是一个基于微服务架构的CIS应用系统设计方案:2.1 整体架构图CIS应用系统整体架构图CIS应用系统整体架构图如上图所示,CIS应用系统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模块:1.用户管理模块:用于维护CIS应用系统中的各类用户信息,包括医生、护士、病人等信息;2.门诊模块:用于维护门诊部门的各种业务信息和流程,如挂号、门诊医生诊疗业务等;3.住院模块:用于维护住院部门的各种业务信息和流程,如病床管理、住院医生诊疗业务等;4.检验科模块:用于维护检验科部门的各种业务信息和流程,如检验人员审核、样本管理等;5.影像科模块:用于维护影像科部门的各种业务信息和流程,如影像采集、影像医生解读等;6.计费模块:用于维护医院各项业务的计费信息;7.消息中心模块:用于维护CIS系统内部的消息推送和通知。
2.2 各模块的关系CIS应用系统的各个模块需要协同工作,完成医院的日常业务。
各个模块的关系如下:1.用户管理模块和各个业务模块都是CIS应用系统的基础,用户管理模块维护着CIS应用系统中的各类用户信息,在整个系统中起到了桥梁作用;2.门诊模块和住院模块作为医院的核心部门,需要与用户管理模块协同工作,完成各自的业务流程;3.检验科模块和影像科模块作为辅助部门,需要与门诊模块和住院模块协同工作,完成各自的检验和影像业务处理;4.计费模块需要拥有与各部门对接的能力,实现医院业务的统一计费;5.消息中心模块需要为系统内的各模块提供消息推送和通知服务,辅助模块间的协作和交流。
第五章系统设计

Management Information
用户分类代码
用户类型(第一位)
码
分类
1
批发单位
2
零售单位
3
教育界
4
国防部门
5
其他部门
采购总量(第二位)
码
分类
1
<9999元
2 10000~29999元
3 30000~49999元
4
>49999元
5
—
Management Information
3)十进制码 先把整体分成十份,进而把每一份再分成十 份,这样继续不断。 图书编码,如:610.736 6 Applied sciences. Medicine. Technology 610 Medicine & health 这种编码方法对于那些事先不清楚会产生什么 结果的情况十分有效的。
输出方式:数据文件输出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例如课程分区顺序码: 01~09 公共课(如公共课只有6门,从01~ 06,预留3个位置) 10~29 基础课 30~39 专业基础课 40~60 专业课
缺点:使用中预留多少备用码不好估计。
Management Information
2)层次码 层次码也称区间码。这种代码按位被分成若干
leapyear:=true; form1.Edit3.Text := '闰年'; end else begin leapyear:=false; form1.Edit3.Text := '平年'; end;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PPT课件

26.07.2020
6
代码设计
代码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一般用数字、字母或 它们的组合来表示。代码设计是科学管理的体现。
可以减少对信息进行重复采集、加工、存储的情况,最大程度地 消除因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所造成的误解和 分歧,减少诸如:一名多物,一物多名,对同一名称的分类和描 述不同,以及同一信息内容具有不同代码等混乱现象,做到使事 物名称和术语含义统一化、规范化,并确立代码与事物或概念之 间的—一对应关系,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适用性,信 息分类编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必要的前提条件。
补充(发动机号命名规则)
1)1~3位(WMI):世界制造商识别代码,表明车辆是由谁生产的; 2)4~8位(VDS):车辆特征: 轿车:种类、系列、车身类型、发动机类型及约束系统类型; MPV:种类、系列、车身类型、发动机类型及车辆额定总重; 载货车:型号或种类、系列、底盘、驾驶室类型、发动机类型、制动
26.07.2020
7
Question
常见的代码有哪些?
26.07.2020
8
Answer
1、学号(07090341X01) 2、身份证号() 3、笔记本型号(ThinkPad X200t-
74697BC) 4、汽车型号(BMW 318iA ) 5、发动机号
26.07.2020
9
补充(笔记本的型号命名规则)
范围内的车辆目的
唯一化
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 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规范化
即编码要有规律,符合某一类事物的聚集, 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系统化
也即标准化,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提高 数据全局一致性。
26.07.2020
冯铁《软件工程概论教学》第五章系统设计

一、判断题1、The results of decomposition form composite parts called modules or components.(T)2、Cohesion refers to the internal “glue” with which a component is constructed.(T)3、We say that two components are loosely coupled when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dependence between them.(F)4、Design is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problem intoa solution.(T)二、解释概念1、 what is design?Design is the creative process to transform the problem into a solution. 设计是将问题转化成解决方案的创造性的活动Design is the description of a solution. 是对解决方案的描述。
2、What is Coupling? States Coupling levels from low to high.Coupling耦合性是指模块间联系,即程序结构中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
耦合等级从低到高:Uncoupled 非直接耦合:通过上级模块进行联系,无直接关联。
Data coupling 数据耦合:参数传递的是一般类型的数据。
Stamp coupling 标记耦合:参数传递的是诸如结构类型的数据。
Control coupling 控制耦合:模块间传递的是诸如标记量的控制信息。
Common coupling 公共耦合:全局结构类型的数据。
Content coupling 内容耦合:病态连接,一个模块可以直接操作另一个模块的数据(如go to 语句的使用)。
第5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

一、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
5、明确有关操作方面的要求,在设计中实施。 如操纵台的设计、测量显示、故障诊断、 保护等措施的要求。
6、设计应考虑用户供电电网情况,如电网容 量、电流种类、电压及频率。
一、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
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 电气原理图设计和工艺设计。
例如,双速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当定子绕组由三角形联接改接成双星形 联接时,转速增加1倍,功率却增加很少,因此,它适用于恒功率传动。对 于低速为星形联接的双速电动机改接成双星形后,转速和功率都增加1倍, 而电动机所输出的转矩却保持不变,它适用于恒转矩传动。他激直流电动机 的调磁调速属于恒功率调速,而调压调速则属于恒转矩调速。
• 分析调速性质和负载特性,找出电动机在整个调速范国内的转矩、功率与转 速的关系,以确定负载需要恒功率调速,还是恒转矩调速,为合理确定拖动 方案、控制方案,以及电机和电机容量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
4、正确合理的选择电气控制方式是机床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 在一般普通机床中,其工作程序往往是固定的,使用中并不需
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的设计方法有2种,即经验设计法 (又称—般设计法)和逻辑设计法。
(一)分析设计法
1、分析设计法又称经验设计法
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去选择适当的基本控制环节(单元电路)或将比 较成熟的电路按各部分的联锁条件组合起来并加以补充和修改,综合成 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线路。
➢优点:
无固定的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简单,容易为初学者所掌握,对于具有 一定工作经验的电气人员来说,也能较快地完成设计任务,因此在电气 设计中被普遍采用。
1、根据选定的拖动方案和控制方式设计系统的原理框图, 拟订出各部分的主要技术要求和主要技术参数。 2、根据各部分的要求,设计出原理框图中各个部分的具体电 路。对于每一部分电路的设计都是按照主电路→控制电路→联 锁与保护→总体检查,反复修改与完善的步骤来进行。
安全人机工程学 第五章 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3

❖ 常见有单刻度线 、双刻度线和递增式刻度线。
③刻度线宽度
❖ 即刻度线的粗细;刻度线宽度取决于刻度大小。研究表明, 当刻度线宽度为刻度的10%左右时,读数地误差最小。一般 取刻度大小的10~15%;普通刻度线的宽度常取为 0.2±0.02mm;远距离观察可取0.6~0.8mm,带有精密装置 取0.0015~0.1mm
2)传递的信息数量不宜过多,过多会加重心里负担。 3)应考虑人接受信息能力的特性,多感觉通道比单通道更能
引起注意。
4)同种类的信息尽量用同样方式传递。 5)显示的信息变化时,其方向和幅度,要与信息变化所带来
的作用和趋向相一致。
6)在多种显示器的情况下,要根据技术过程、各种信息的重 要程度和使用频数来布置,重要的放在醒目的位置。
按真实的工作条件或模拟真实的工作条件进行实验。实 验的参量需根据具体工作要求而定,一般是以误认百分 率、误解百分率、认读所需时间这三个参量为主。
1)显示方式选择
视觉显示方式有两种:定量显示和定性显示。
(1)定量显示包括数字式显示、指针式模拟显示和动态显示等三种。
❖ 作为定量显示,在静态显示的条件下数字显示产生的误读率较低,而且认读需占 用的时间也较短。
为避免混淆,可使用点阵构成的数字。
4)信号灯设计
信号灯是用光的形式传递信息的视觉显示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铁路和公路交 通以及仪器仪表板上,用于指示状态、表达要求或传递信息。其特点是面积小、视距 远、引人注目、简单明了,但信息负荷有限。 设计原则: ❖ 清晰、醒目和必要的视距;合乎使用目的; 不同情况下使用的信号灯应采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以及标记上加以区别。如“ ” 指向,!危险,×禁止等。为引起注意,可用强光或闪光信号,闪光频率为0.67~1.67 HZ,亮与灭的时间比在1:1至1:4之间,明度对比较差时,闪烁频率可稍高。 ❖ 按信号性质设计;(重要的可采用多重显示) ❖ 信号灯的位置与颜色设计; 重要的必须放置在最佳视区;其颜色编码可有10种,单个时以蓝绿色最为清晰。 ❖ 信号灯与操纵杆和其它显示器的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D 调节控制器采用误差,误差积分,以及误差导数三项之和形成控制信号积分项强迫常数指令的误差趋近于零,也带来90度相位滞后,降低相位裕度,加大超调导数项具有90度的相位超前,改善系统稳定性,响应超调.可根据系统的开环增益, 截止频率Wc,稳定裕度r 来确定Kp,Ki,Kd 一般采用PI,PD 控制器,相对简单些,但要用逼近法解非线性方程.因此工程应用中多采用近似整定,并实际发展一系列的整定方法控制对象功放反馈通道Ki/s控制信号Kp Kds参考指令sK Kps s K s K Kp s K s D ID D I ++=++=2)( PID 调节微分实现§PID 调节存在导数项,会带来高频噪声且理想微分物理实现困难。
§在伺服系统中实现时,经常用速度反馈来代替导数项,其好处是:既避免了误差信号的微分运算,又能保持系统特征方程不变。
测速反馈采用测速发电机或编码器实现容易。
应用较普遍。
Ki/s控制信号KpKd参考指令位置信号(速度信号)速度信号(加速度信号~电机电流) 并联反馈综述局部闭环传递函数:当|G 2(s)G C (s)|<<1时, G’(s)= G 2(s) 当|G 2(s)G C (s)|>>1时, G’(s)= 1/G C (s)G2(s)被校正对象G1(s)Gc(s)参考指令被校正对象及串联校正装置并联校正装置R1(s)C(s))()(1)()()()('221s G s G s G s R s C s G C +==当局部闭环的开环增益很小时,局部反馈不起作用.当局部闭环的开环增益很大时,其传递函数几乎等于反馈通路的传递函数Gc(s)的倒数,而与固有特性G2(s)无关。
这说明,通过选择Gc(s),我们能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把系统的原有特性改造成Gc(s)的倒数.这就是综合局部反馈校正的基本原则.在使用对数频率特性进行综合时,只须把Gc(s)的对数频率特性反号,就得到它的倒数的频率特性.在图纸上,把对数频率特性反号就是把它上下倒置。
这使综合过程更加方便。
退出1、并联负反馈的功能(1)比例负反馈可以减弱为其包围环节的惯性,从而将扩展该环节的带宽;(2)负反馈可以减弱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负反馈可以消除系统不可变部分中不希望有的特性;(4)负反馈可以消弱非线性影响;(5)负反馈矫正的系统低速平稳性比串联校正的好。
并联反馈(局部反馈校正)C(s)G2(s)被校正对象G1(s)Gc(s)参考指令被校正对象及串联校正装置并联校正装置R1(s)设G’(s)=C(s)/R1(s)比例校正Gc(s)=k 惰性时间常数减小如令G1(s)=K’, 则可以调整系统的放大倍数111111)(')1()(2+++=+++=+=s KkT Kk K Ts Kk Ts K s G Ts Ks G随动系统速度反馈ks 随动环节传递函数:1)1(1)11(1)(')1()(2222222>>+=+++=+=k K s kK Tks s k K T s kK K s G s T s K s G m m m 111)()('222++=s kK T s T k K s G s G m m 相当于串联一个超前校正装置增益可以通过串联校正补偿到合适的值G2(s)被校正对象G1(s)Gc(s)参考指令被校正对象及串联校正装置并联校正装置R1(s)速度微分反馈如果测速发电机的输出再串联一个微分网络,则称为微分反馈,微分运算的微分会放大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为此常串联低通滤波器,其转折频率应远高于系统截止频率,这种校正方式也就是超前-滞后校正。
)3()2()1()1)(1()1()('1)()1()(22222222w kK T w T w kTc K s kT K s kK T s s T K s G s T s kT s Gc s T s K s G mC C m C C C m >>>>+++=+=+=G2(s)被校正对象G1(s)Gc(s)参考指令被校正对象及串联校正装置并联校正装置R1(s)•相当于串联一个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保持了系统稳态增益K2不变串并联小结:由于并联小闭环环节可能存在多个小时间常数环节,当小闭环的增益过大时,就要需要核校小闭环的稳定性 串联尽量利用对象的零极点以使得校正装置变得简单,容易实现,便于调整; 因为下述原因, 这种简化是可行的. 设计公式是近似的预期开环特性的选择是灵活的 串并联比较分析(p198)物理可实现性受诸多因素限制。
其它内容标准传递函数法(直接求期望的闭环) 抗干扰性能分析复合校正已知位置调节的电动机构,要求设计为II 型无静差跟踪系统,并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2(8)(+=s s s G 1001414100)(2+++=s s s s M G (s)被校正对象12.51.5s参考指令串联校正装置并联校正装置R1(s)7s/4控制量u(s)•讨论:单靠串并联校正来实现II 型,由于要保证开环有2个积分环节,校正装置的函数本身就很复杂,实现起来也困难。
采用复合控制策略可以简单实现,如图,串联,并联,前馈。
利用误差来产生调节作用有静差系统:调节作用需要误差来维持前馈控制通过提供一个控制量代替误差来维持闭环的调节作用,即使前馈不能刚好补偿,也会改善系统特性。
前馈不影响系统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不会造成系统稳定性问题。
公式:p207,(5.99)的应用及证明推导。
解题:1)公式;2)利用定义的证明法P223:t14;(2)带有(Ts+1)的惯性环节转化为(或等效到系统固有环节上):G(s)/[Ts+1]角度随动调节系统的传递函数为Tm :机电时间常数Tf 解调滤波时间常数)1)(1()()()(21++==s T s T s Ks G s G s G f M G2 (s)校正环节D(s)参考指令量测解调功放执行机构G1(s)角度G2 (s)校正环节D(s)参考指令量测解调功放执行机构G1(s)角度参考输入引入点的不同, 不影响闭环系统的极点实例讨论G1(s)校正环节G2 (s)参考指令量测解调执行机构D(s)角度按照频域设计方法:高阶模型设计:得到一个超前滞后校正环节二阶模型设计:D’(s)G (s)y(t))1)(1()()()(21++==s T s T s Ks G s G s G f M 11()(1)222M M f ff T s D s T s T KKT T K−=+=−−-40T MT f-20dB/dec-60-401()()()2(1)f f Q s G s D s T s T s −==+对于调节系统相当于r=0反馈系统总可表示为校正环节控制规律固有环节控制对象选状态变量X:x1, x2角速度,x3(角度),得到状态方程A,B,C 如下:11212323'/()/'//'f f M f x x T u t T x x T x T x K x y x =−+⎧⎪=−⎨⎪=⎩=角度1/(T M s+1)校正环节D (s)量测解调功放执行机构K/su(t)x21/(T f s+1)231()22M f f T u t x x Lx T T K=−−=−控制规律控制规律-Lx 控制对象A,B u(t)X C yx1x31()22M f f T s D s KT T K =−−基于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来设计(分析)闭环, 但一样用于非单位反馈闭环系统设计(输出1)G2 (s)校正环节D(s)参考指令开环回路1开环回路2G1(s)输出2输出1同样的极点分布系统的极点分布<--->输出量时域响应各个运动模态分量实部影响系统进入稳态的快慢(收敛速度);虚部影响振荡的有无、及频率<--->系统动态性能根轨迹--------基于开环零极点布置来设计闭环极点迹极点配置法--直接通过状态反馈构造闭环极点•时域设计:设计期望的闭环极点•频域设计:设计期望的开环特性5.9 极点配置法按极点配置设计控制规律 按极点配置设计观测器 分离性原理 跟踪系统设计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设计方法常用方法:极点配置法、最优控制设计法极点配置法的设计步骤:先设计调节系统,再在此基础上引入参考输入,最终完成跟踪系统的设计。
观测器的作用:在于根据输出量y 和控制量u 重构出系统的状态x*。
控制规律是根据重构状态x*计算出所需的控制量。
状态反馈:设控制对象的状态为x’=Ax+Bu x 为n 维状态向量,u 为一维控制量1.按极点配置设计控制规律控制规律D’(s)控制对象A,Bu(t)XCy设系统采用线性状态反馈(状态向量的线性组合):控制规律u= -Lx 闭环系统状态方程:x’=Ax+Bu=(A-BL)x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 sI -(A-BL) |=0期望的闭环极点为p 1,p 2,p 3, …,p n则:| sI -(A-BL) |=(s-p 1)…(s-p n )=s n + α1s n-1+…+ αn = αC (s)极点设计求解:待定系数法和公式法211394322,1j B A ±−=⎥⎦⎤⎢⎣⎡=⎥⎦⎤⎢⎣⎡−−−=λ闭环系统极点配置在试求状态反馈矩阵,使,阵开环受控系统的系数矩例题1解:]8.76.5[][8.7,6.551424302311)142430()311(943332)(,352))(()(2,23193][)1(21212121212122121221−===−==++=++++++++=+++−+++=+−=++=−−=⎥⎦⎤⎢⎣⎡−==l l L l l l l l l l l s l l s l s l l l s BL A sI s L s s s s s AB BQ 得,可得闭环系统特征多项式可得矩阵反馈矩阵。
设状态反馈)确定极点配置的状态(多项式点得到期望多项式。
由闭环期望极)确定闭环系统的期望(状态完全可控可控性矩阵的秩为判断可控性αλλα极点配置设计控制规律公式:L =[ 0 0 …0 1 ] [B AB …A n-1B]-1αC (A)αC (A)= A n + α1A n-1+…+ αn-1A+ αn系统状态完全能控<--->系统极点任意配置系统状态部分能控<--->部分极点任意配置工程上这一方法的先决条件状态可以测量到•状态:位置,速度, 而实际系统只有一个输出,理想的控制规律是否可以实现?设计数学观测器 问题:1物理传感器的可实现性及必要性2状态变量决定于状态变量选择(ABCD 的实现形式)3实际系统的表现只有输出可测量而输出是状态变量组合•极点配置法使用的前提是解决如下数学问题:必须根据能测量到的输出量构造出全部状态状态重构(状态估计,状态观测)的实现装置或计算过程称为观测器•如何重构, 可利用条件:ABCD,u(t),y(t)2 按极点配置设计观测器状态重构:也称为状态估计或状态观测,使用状态反馈控制规律,根据能量测出的输出量重构出全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