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志第二卷
鲁山发展历程简述

鲁山发展历程简述鲁山是河南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淮河流域,东与信阳市相邻,南接宁陵县,西与郏县相连,北与平顶山市接壤。
鲁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鲁山地区已经有人类的活动。
以下是对鲁山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2000年前后,鲁山地区是当时的中原郡县之一,是商朝全境的中心地带。
在秦朝时期,鲁山被划入南阳郡的管辖范围。
随着历史的变迁,鲁山成为唐朝时的晋阳县所辖区域。
明代,鲁山县正式成立,并逐步完善行政和经济体系。
到了清朝时期,鲁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产铁的重要地区。
鲁山的铁矿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和商业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鲁山地区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战乱。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鲁山成为许多军阀和抗日军队争夺的对象。
在这段时间里,鲁山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社会秩序也遭到了破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山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鲁山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同时,政府投资大力发展了鲁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和电力等方面。
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鲁山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鲁山市在转变经济结构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鲁山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制造和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推动鲁山的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的来说,鲁山发展历程经历了艰难困苦的阶段,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风风雨雨。
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鲁山人民始终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为鲁山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相信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鲁山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目录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①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康熙七年[1668]刊三十二年[1693]增修後印本。
版心书名及大题<真>皆剜补为<徵>。
雍正元年[1723]<仪真>改称<仪徵>,故此本印年雍正元年以後。
明代孤本方志选
册数: 12册
开本:精装标准16开
出版日期: 2000年9月
定价: 6800元
我国现存有8000多种古籍地方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有其中6200百余种,占76%以上,此部《明代孤本方志选》,是从全部馆藏文献中筛选出来的。
1.《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注明仅限“北图”独家收藏;2.现流传于世的多种影印古旧方志的汇编本均不曾收入。
河北12种,山东4种,山西3种,河南、陕西、安徽、浙江各一种,共23种。
1 醴泉县志[崇祯]汤阴县志[崇祯]
2 寿昌县志[万历]砀山县志[崇祯]
3 忻州志[万历]定襄县志[万历]浮山县志[嘉靖]
4 武定县志[崇祯]
5 钜野县志[万历]乐安县志[万历]
6 郓城县志[崇祯]
7 永年县志[崇祯]
8 元氏县志[崇祯]东安县志[天启]
9 栆强县志[万历]安平县志[万历]
10 成安邑乘[万历]广宗县志[万历]
11 大成县志[崇祯]饶阳县志[万历]
12 武安县志[天启]广昌县志[崇祯]清河县志[万历]。
十余年的艰辛只为见证段店窑的辉煌——访段店窑瓷器收藏家冯保收

7月的一个下午,烈日炎炎。
记者来到段店窑收藏家冯保收的“藏宝室”,他的热情犹如这三伏天,毫不生分地与记者讲述了他的收藏故事。
探索与发现今年65岁的冯保收原是大型国企的一名职工,研究收藏段店窑是近十年来的兴趣爱好。
说起他和段店窑的缘分,还要从他最初的收藏之路说起。
上班时期的他经常去绿城广场附近办事儿,而郑州最早古玩市场的雏形就在绿城广场,当时那里有很多卖书、卖瓷器、卖杂项的小摊铺,每当工作忙完或者是恰巧路过时,他总会过去转一转、瞧一瞧,买点“小东西”。
起初他只是买点小古董、破瓷片玩,玩着玩着,就对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收集各种瓷片来研究。
记者疑惑地问道:“为什么当时看到那么多种类的藏品,比如青铜器、书画、宝玉石等,偏偏对瓷片、瓷器感兴趣呢?”他抿嘴一笑告诉记者:“这个其实没什么原因,因为我是河南人啊,河南省是宋代几大名窑的发源地,五大名窑中确定的汝窑、钧窑、官窑的发源地都在河南,而中国陶瓷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载体,所以我为了研究方便,就选择重点关注本土有的瓷器,1997年古玩城正式建成后,古玩城里陆陆续续出现一些卖清十余年的艰辛只为见证段店窑的辉煌——访段店窑瓷器收藏家冯保收本刊记者 朱慧敏鲁阳青瓷会馆馆长。
业余从事古陶瓷收藏和研究20多年,现重点研究鲁山段店窑,先后发表了《鲁山段店窑汝瓷揭秘》《鲁山段店窑汝瓷探源》《鲁山段店窑钧瓷探秘》等关于段店窑的系列文章。
人物15 Sept. 2015凉寺汝瓷片的,当时已经公布清凉寺是新发现的汝窑遗址,我就开始买这些残片,重点关注清凉寺汝瓷,那个时候是买不起完整器的,就是弄点瓷片把玩、研究。
”他告诉记者,1997年的时候,他上班有双休日、节假日,也没什么负担,有点闲钱和时间时就去买瓷片,久而久之便收集了很多瓷器残片。
当时他收集的瓷片还比较杂,除了汝瓷残片,还收集过青花瓷,但是渐渐地,他发现在河南想买到好的青花瓷并不太容易,因为青花瓷收藏不是河南地区的强项,明清时期青花瓷在河南已经败落了,而高古瓷却是本地的强项,所以没多久,他就放弃了收藏青花瓷。
河南省鲁山一高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鲁山一高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张晨审题人:姚战长吴国勇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
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
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
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
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
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
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
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
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
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
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
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
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
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
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
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
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
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
河北省爱好古籍县志地方志的朋友看过来了

河北省爱好古籍县志地方志的朋友看过来了0436正定府志(乾隆)卷14-320360新河县志(康熙)0115邯郸县志(乾隆)0052大名府志(咸丰)卷18-220446直隶遵化州志(乾隆59年)0447重修保定志(弘治)0017保定府志(光绪)卷51-790142怀安县志材料(民国)0116行唐县新志(康熙)0225隆平县志(乾隆民国石印本)0181畿辅通志(同治)卷251-2600189畿辅通志(雍正)卷081-1000166畿辅通志(同治)卷101-1100076抚宁县志(光绪)0048大城县志(光绪)0008霸县新志(民国)0202景州志(乾隆)0118河北采风录(道光)0144怀来县志(康熙)0293任邱县志(乾隆)0123河北省概况(民国)0361新河县志(民国)0409永清县志(乾隆道光刻本)0201井陉县志料(光绪)0421枣强县古漳河官堤志(光绪)0179畿辅通志(同治)卷231-2400267钦定热河志(乾隆)卷77-1200053大名府志(咸丰)续志卷末0453涿县志(民国)0383续增沙河县志(道光)0369雄县乡土志(光绪)0137河间县志(乾隆)0197晋县志(民国)0130河北省县名考原(民国)0145获鹿县志(光绪)0373续唐县志略(雍正)0352西宁新志(同治)0400永平府志(光绪)卷00-18 0029昌黎县志(民国)0362新乐县志(乾隆)0112广宗县志(万历)0065东安县志(天启)0410永清县志(乾隆嘉庆刻本)0249内丘县志(道光)0011柏乡县志(乾隆)0184畿辅通志(同治)卷284-300 0082高邑县志(嘉庆)0388宣化县志(康熙)0454涿州志(康熙)0180畿辅通志(同治)卷241-250 0236满城县志略(民国)0252宁晋县志(民国)0172畿辅通志(同治)卷161-170 0257平乡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304沙河县志(乾隆)0387宣化县新志(民国)0186畿辅通志(雍正)卷021-040 0228卢龙县志(民国)0287曲周县志(同治)0152畿辅安澜志(光绪)卷24-440452重修新乐县志(光绪)0370雄县新志(民国)0049大名府志(康熙)0417元氏县志(乾隆)0339文安县志(民国)0368雄乘(康熙)0129河北省衡水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404永平府志(康熙)卷00-140064东安县志(乾隆)0289饶阳县志(乾隆)0196晋县乡土志(民国)0273清河县志(康熙)0395易州志(弘治)0306涉县志(嘉庆)0439正定县志(光绪)0319四镇三关志(万历影印本)卷01-060275清河县志(同治)0297容城县志(光绪)0083高邑县志(民国)0204口北三厅志(乾隆)0164畿辅通志(同治)卷081-0900103广平府志(光绪)卷47-630311深州风土记(光绪)0371徐水县新志(民国)0097广昌县志(崇祯)0199晋州志(康熙)0292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民国)0391盐山新志(民国)0316顺德府志(乾隆)0240南宫县志(康熙)0355香河县志(民国)0230栾城县志(同治)0301三河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451重修新乐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013保安州志(道光)0283邱县志(乾隆清抄本)0309深泽县志(咸丰)0334威县志(民国)0159畿辅通志(同治)卷026-0350174畿辅通志(同治)卷181-1900353献县志(民国)0411玉田县志(光绪)0238南宫县志(光绪)0281邱县志(民国)0346武安县志(民国)0403永平府志(光绪)卷54-720047大城县志(崇祯)0072肥乡县志(雍正)0127河北省广宗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096光绪邢台县志0399永年县志(乾隆)0079高阳县志(崇祯)0133河间府新志(乾隆)0379续修元城县志(同治)0208乐亭县志(乾隆)0256平山县志料集(民国)0280清苑县志料(民国)0068东光县志(光绪)0155畿辅水利四案(道光)0067东道图说便览(光绪)0080高阳县志(民国)0107广平府志(乾隆)0185畿辅通志(雍正)卷001-0200247南皮县志(康熙)0433真定县志(顺治)0350武邑县志(王氏民国抄本)0232滦县志(民国)卷10-180420枣强敬义书院志(清)0095馆陶县志(雍正乾隆刻本)0364邢台县志(民国)0244南和县志(乾隆)0117行唐县新志(乾隆)0241南宫县志(民国)0092馆陶县志(民国)0445直隶遵化州志(乾隆21年)0126河北省广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073丰润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322肃宁县志(乾隆)0435正定府志(乾隆)卷00-130003安次县志艺文志(民国)0154畿辅河道水利丛书(道光)0088固安县志(民国)0288饶阳县志(乾隆道光补刻本)0042初续献县志(咸丰)0218临漳县志(咸丰)0282邱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122河北省磁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书(民国)0308深泽县志(咸丰民国铅印本)0401永平府志(光绪)卷19-370034成安邑乘(万历)0135河间府志(康熙)卷01-120438正定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260祁州续志(光绪)0374续修故城县志(同治)0335蔚县志(乾隆)0313束鹿县志(嘉庆)0234滦州志(光绪)0302三河县志(乾隆)0329望都县图说(光绪)0026察哈尔省通志(民国)卷16-28 0345武安县志(崇祯)0279清苑县志(同治)0170畿辅通志(同治)卷141-150 0173畿辅通志(同治)卷171-180 0430赵州志(隆庆)0195交河县志(民国)0347武安县志(乾隆)0290饶阳县志(万历)0341无极县志(乾隆光绪补刻本)0231滦县志(民国)卷01-090035承德府志(道光)卷01-300408永清县志(康熙)0396永年县志(崇祯)0012保安州续志(光绪)0434正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康熙抄本)0062定州志(雍正)0077阜城县志(雍正)0215临榆县志(乾隆)0203涿鹿县志(光绪)0250内丘县志(康熙)0022博野县志(乾隆)0325唐县志(光绪)0326完县新志(民国)0150鸡泽县志料门类(民国)0136河间府志(康熙)卷13-22 0413元氏县续志(顺治)0109广宗县志(嘉庆)0005安平县志(万历)0078阜平县志(同治)0094馆陶县志(雍正民国铅印本)0349武邑县志(同治)0458遵化通志(光绪)卷31-60 0030昌黎县志(同治)0284邱县志(雍正)0331望都县志(康熙)0087固安县志(康熙)0372续滦志补(康熙)0171畿辅通志(同治)卷151-160 0385宣化府志(乾隆)卷22-42 0056大名县志(乾隆)0392阳原县志(民国)0235滦州志(嘉庆)0093馆陶县志(雍正光绪刻本)0330望都县新志(光绪)0327万全县志(民国)0018保定府志(康熙)卷01-120441直隶定州志(道光)0359新河县志(光绪)0389盐山县志(康熙)0406永平府志(乾隆)卷00-12 0457遵化通志(光绪)卷01-30 0294任邱县志续编(道光)0057定县志(民国)0021博野县志(康熙)0028昌黎县志(康熙)0224隆化县志(民国)0070肥乡县志(民国)0046丛台集(民国)0338文安县志(康熙)0422枣强县志(嘉庆)0210蠡县续志(康熙)0194交河县志(康熙)0248南皮县志(民国)0354献县志(乾隆)0157畿辅通志(同治)卷001-010 0086槁城县志续补(光绪)0038赤城县续志(同治光绪刻本)0332望都县志(民国)0119河北地理杂抄(清)0039赤城县续志(同治民国铅印本)0158畿辅通志(同治)卷011-025 0143怀来县志(光绪)0268钦定热河志图(清)0402永平府志(光绪)卷38-53 0377续修束鹿县志(同治)0367雄乘(嘉靖)0328万全县志(乾隆)0269青县志(嘉庆)0315束鹿新志考征文料(民国)0188畿辅通志(雍正)卷061-0800233滦志(万历)0019保定府志(康熙)卷13-290405永平府志(康熙)卷15-240191畿辅舆地全图(清)0382续永清县志(光绪)0120河北省安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390盐山县志(同治)0004安平县志(康熙)0262祁州志(乾隆)0351西宁县志(康熙)0099广昌县志(康熙)0198晋县志料(民国)0312束鹿五志合刊(民国)0378续修新城县志(光绪)0098广昌县志(光绪)0271青县志(民国)0102广平府志(光绪)卷24-460442直隶省通志稿(民国)0163畿辅通志(同治)卷071-0800147获鹿县志(乾隆元年)0140怀安县志(民国)0321肃宁县志(康熙)0276清河县志(万历)0307涉县志(康熙)0024沧州志(乾隆)0437正定府志(乾隆)卷33-500384宣化府志(乾隆)卷00-21 0418赞皇县志(民国)0296任县志(民国)0272清河县志(光绪)0178畿辅通志(同治)卷221-230 0060定兴县志(康熙)0356新城县志(道光稿本)0254平山县志(康熙)0074丰润县志(光绪)0286曲周县志(乾隆)0337蔚州志补(乾隆)0058定县志(民国)10193冀州志(乾隆)0132河北通志稿(民国)24-41 0357新城县志(道光)0253平山县续志(光绪)0298容城县志(乾隆)0148鸡泽县志(民国)0010柏乡县志(民国)0245南皮县志(光绪抄本)0205涞水县志(光绪)0386宣化县乡土志(民国)0407永平府志(乾隆)卷13-24 0089固安县志(咸丰)0278清苑县志(民国)0051大名府志(咸丰)卷12-17 0209乐亭县志(天启)0139怀安县志(光绪)0156畿辅水利议(光绪)0261祁州志(康熙)0449重修曲阳县志(光绪)0020北戴河海滨风景区志略(民国)0220灵寿县志(康熙)0027察哈尔乡土志(民国)0168畿辅通志(同治)卷121-1300251宁晋县志(康熙)0084槁城县志(康熙)0324唐县新志(康熙)0217临漳县志(光绪)0340无极县续志(光绪)0128河北省行政区划沿革新考(民国)0424枣强县志补正(同治)0009霸州志(嘉靖)0393易水续志(康熙)0363邢台县志(嘉庆)0025察哈尔省通志(民国)卷00-150165畿辅通志(同治)卷091-1000124河北省高阳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380续修赞皇县志(光绪)0456涿州志(乾隆)0285曲阳县新志(康熙)0243南和县志(光绪)0416元氏县志(民国)0125河北省各县沿革志略(民国)0059定兴县志(光绪)0161畿辅通志(同治)卷046-0600320四镇三关志(万历影印本)卷07-100131河北通志稿(民国)01-230459遵化州志(康熙)0440直隶定州续志(咸丰)0394易水志(順治)0023沧县志(民国)0041赤城县志(乾隆)0200井陉县志(雍正)0303沙河县志(民国)0365邢台县志(乾隆)0175畿辅通志(同治)卷191-2000160畿辅通志(同治)卷036-0450192冀县乡土志教科书(民国)0190畿辅通志(雍正)卷101-1200169畿辅通志(同治)卷131-1400090故城县志(雍正)0040赤城县志(乾隆民国铅印本)0318四镇三关志(万历民国抄本)卷07-10 0138衡水县志(乾隆)0429赵州志(康熙)0258平乡县志(光绪)0006安肃县志(康熙)0014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康熙)0001安次县旧志四种合刊(民国)0214临榆县志(民国)0376续修平山县志(光绪)0299容城县志(咸丰)0212临城县志(康熙)0183畿辅通志(同治)卷271-2830066东安乡土地理教科书(光绪)0101广平府志(光绪)卷00-230223龙门县志(康熙)0277清苑县志(康熙)0177畿辅通志(同治)卷211-2200317四镇三关志(万历民国抄本)卷01-06 0343吴桥县志(光绪)0415元氏县志(光绪)0274清河县志(民国)0428赵州乡土志(光绪)0037承德府志(道光)卷首0033成安县志(民国)0032成安县志(康熙)0381续永清县志(光绪民国铅印本)0427赵州属邑志(光绪)0448重修青县志(光绪)0348武强县志重修(道光)0423枣强县志(万历)0108广平县志(康熙)0342无极县志(乾隆)0237南宫县志(道光)0002安次县志(民国)0069东光县志(康熙)0085槁城县志四种(民国)0264迁安县志(同治)0081高阳县志(雍正)0211蠡县志(光绪)0091馆陶县乡土志(光绪)0106广平府志(康熙)0151畿辅安澜志(光绪)卷01-230222龙关县新志(民国)0443直隶易州志(乾隆)0104广平府志(嘉靖)0167畿辅通志(同治)卷111-1200015保定府志(光绪)卷00-200265钦定热河志(乾隆)卷01-340187畿辅通志(雍正)卷041-0600229栾城县志(道光)0450重修无极县志(民国)0300三河县新志(民国)0031成安县志(嘉庆)0266钦定热河志(乾隆)卷35-760016保定府志(光绪)卷21-500044磁州续志(同治)0305山海关志(康熙)0134河间府志(嘉靖)0105广平府志(康熙缺10卷)0036承德府志(道光)卷31-600431真定府晋州武强县新志(康熙)0043磁县县志(民国)0323唐山县志(光绪)0414元氏县志(崇祯)0310深泽县志(雍正)0398永年县志(康熙)0045磁州志(康熙)0426张北县志(民国)0336蔚州志(光绪)0263迁安县志(民国)0344吴桥县志(康熙)0121河北省安新县地方实际情况调查报告(民国)0213临榆县志(光绪)0207乐亭县志(光绪)0113邯郸县志(民国22年)0358新城县志(民国)0397永年县志(光绪)0259平乡县志(乾隆)0114邯郸县志(民国29年)0412玉田县志(乾隆)0366兴济县志书(嘉靖)0432真定府志(嘉靖)0149鸡泽县志(乾隆)0206涞水县志(乾隆)0110广宗县志(民国)0455涿州志(乾隆光绪刻本)0425枣强县志料(民国)0226隆平县志(乾隆清抄本)0375续修井陉县志(光绪)0255平山县志(咸丰)0221灵寿县志(同治)0054大名府志(正德)0162畿辅通志(同治)卷061-070 0291热河(1935)0182畿辅通志(同治)卷261-270 0239南宫县志(嘉靖)0055大名县志(民国)0219临漳县志略备考(同治)0227卢龙县志(康熙)0146获鹿县志(乾隆46年)0071肥乡县志(同治)0050大名府志(咸丰)卷00-11 0333威县志(康熙)0061定兴县志(乾隆)0419赞皇县志(乾隆)0242南宫县志(民国)10063定州志辑要(清)0111广宗县志(同治)0270青县志(康熙)0100广昌县志(乾隆)0246南皮县志(光绪)0075丰润县志(乾隆)0176畿辅通志(同治)卷201-210 0295任县志(康熙)0216临漳县漳水图经(道光)0314束鹿县志(乾隆)0153畿辅安澜志(光绪)卷45-56 0444直隶赵州志(光绪)。
下汤镇镇情简介

下汤镇镇情简介下汤镇地处昭平湖上游,鲁山县城西22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2°40',北纬33°43'。
以位于鲁山县上、中、下三处温泉最下泉而得名,是以温泉旅游开发为主的省定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是集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基本情况:现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55个村民组,3.2万人。
全镇土地总面积12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4亩,山地面积 8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5000亩,全镇活立木积蓄量达13 万平方米。
沙河、团城河、清水河在镇区交汇,全镇年径流量达3 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历史沿革:下汤镇自古就是鲁山县历史名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杰物丰。
据明嘉靖《鲁山县志》卷十三页记载:“温泉有三,其水热沸,俗呼为上汤、中汤、下汤,具在县西。
”因该“汤”位居三汤之下,故得名为下汤。
此地蚕丝生产比较发达,该街遂成为丝绸的集散地,并逐渐形成集镇。
明代属鲁山县庆云乡。
清代分属庆里盈里。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至1947年中华民国曾设乡、镇、保等政权机构于此,管辖周围村庄。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属西区。
民国30年(公元1941年)置下汤镇。
解决前国民党军阀汤恩伯盘距在此地,以下汤名称对其不利,曾改名“大汤”。
但人们仍俗称“下汤”。
1947年解放后,“大汤镇”改为下汤区公所。
1958年人民公社实施政权合一,称下汤公社管委会。
1969年改为下汤公社革委会。
1980年又称为下汤称管委。
1983年体改后建立乡政府。
1988年元月经河南省民政厅[1988]18号文件批示恢复为下汤镇至今。
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鲁山县“一山一水三条线”旅游大格局上的黄金联接点,207、311国道穿境而过,建设中的太澳、郑石高速公路在境内相汇,距焦枝铁路鲁山站仅22公里,出入境十分方便。
自然条件:属暖温带季风气侯,气侯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平均气温在18℃—21℃之间,历年降雨量平均174.1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
光绪三年“丁丑奇荒”中的河南灾情

光绪三年“丁丑奇荒”中的河南灾情光绪三年(1877)“丁丑奇荒”(是年为干支纪年丁丑年)是由北方大旱引起的。
光绪二年(1876)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旱情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光绪四年(1878),真正是大旱三年。
北方九省赤地千里,被灾人口多达两亿,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一半,直接饿死及被感染瘟疫而死的人数达1300万。
其中山西、河南最为严重。
山西死亡500万,占当时山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河南死亡300万,也占到当时河南总人口的八分之一。
所以“丁丑奇荒”又称“晋豫奇荒”,是清朝开国二百年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荒。
光绪二年(1876),旱灾初起,河南90余州县已有75州县被灾,夏秋两季大幅度减产,但凭着往年积蓄,一般家庭还可勉强度日。
光绪三年(1877),从春至夏,从秋到冬,持续缺雨,重灾州县已达86个,麦、秋无收。
即使灾情不严重的地方夏麦也仅有四成收获。
“旱生蚂蚱,涝生鱼”,勉强种上的一点秋禾,也被铺天盖地的蝗虫吃个精光。
绝大多数家庭一日三餐已难以为继。
从春荒起已有外出觅食者,麦罢逃荒者已相望于道,秋后天不落雨,田地无墒,冬麦种不上,已无丝毫指望,粮价飞腾,最高上升到常年的50倍,“洛宁县斗麦5000文”,“卢氏县斗米6000文”,“修武县糠秕每斗亦值钱数百文”,漫无目的的逃荒者已千百成群,饿死沟壑者时有发生。
河南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革职,清廷命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代行其职权,并于11月诏遣吏部侍郎项城人袁保恒帮办河南赈务。
他带上堂侄袁世凯从京城出发一路入豫,见其惨象,泪如雨下,夜以继日的筹划赈灾事宜,命各地广设粥棚以解饥民燃眉之急,连上数折陈述灾情,称:“其逃者十百为群,冲犯朔风,相属于道,时有僵踣,问之多半素封(即小康之家)。
盖历秋及冬,不惟次贫者已成极贫,即不贫者亦成极贫矣。
询其逃路何之?亦不能对。
劝其各归本籍,又不肯。
”他分析道:“被灾之初,不过贫穷下户本乏盖藏,无以自给,或变卖衣物、器具,或拆售房屋瓦木。
“仙女织”——鲁山茧丝绸业发展探究

“仙女织”———鲁山茧丝绸业发展探究■张万军李闫张龙涛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摘要:有千余年历史的鲁山绸在近代却出现大规模生产断代的情况,如今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本文在挖掘鲁山茧丝绸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深入研究后,发现制约现代鲁山茧丝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机械化程度低和抗风险能力弱等。
结合未来行业发展前景,本文提出科技引领创新生产工艺、优化行业布局的发展建议,希望能帮助鲁山茧丝绸业在新世纪迅速发展,恢复昔日盛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山茧丝绸业;问题;发展建议一、鲁山茧丝绸业发展历史概述1.鲁山茧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自然条件奠基础。
鲁山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叉地带,县域之内山地面积占70%以上,丘陵浅山,土薄石厚,鲁山因此成为了全国典型的一化柞蚕养殖基地,著名的“丝绸之乡”。
织女传说增色彩。
相传,鲁山绸得天仙织女传道,冠名“仙女织”。
据史料记载,鲁山丝绸始于夏朝,距今已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在刘姓先祖刘累迁鲁山后,丝织品已被邑民做赋上交。
周朝时,鲁山绸已成为王公子爵的高贵衣料,流行于上层社会。
历史悠久传佳话。
汉朝时,鲁山是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曾携鲁山绸作为礼品,汉光武元年,官府把柞蚕种发给百姓,积极倡导发展柞蚕生产。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载,开元年间,县令元德秀以鲁山绸“岁岁进贡”,后于五凤楼汇演时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赞赏,被视为宫中珍品,并随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远销中亚西亚各国。
明嘉靖版《鲁山县志》载:“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明后期鲁山境内柞蚕和丝绸业已形成较大规模,柞蚕和丝绸业出现较大的行店、货栈。
清乾隆版《鲁山县志》载:“鲁邑多山林,近有放蚕者”。
光绪年间,鲁山茧丝绸分两路外销,一路经北平转张家口,销往俄国、外蒙古(又称草上丝绸之路);另一路经武汉、上海,出海销往欧美其他西方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山县志卷之二
鲁山县儒学教谕孙铎纂修
训际蒋希周刘璧同修
国学生周茂李佃同修
庠生贾章马世安采辑
田赋
志田赋者本禹贡则壤成赋以定分也,什一之征九国所需者,不得不资乎下,惟正之供九下所出者,不敢不乐于输马端临所谓赋税必视田亩乃古今不易之定法也,列田亩旯民食之重,列贡税见民赋之常户口增而邦本之固,昭徭役均而国用之充。
寓至于课钞之广,限于庸调者可稽物产之繁利于民用者不胜此,固一方地利之攸获实国家之命脉之攸繁也,惟体国蒞政者会通之,故作田赋志
田亩
洪武二十四年
起科
官民夏地一千六百五十七顷一十四亩二分
官民秋地一千四百八十四顷四十亩九分
不起科
夏地一千七百七十七顷一十九亩五分九厘
秋地一千二百二十八顷三十七亩一分一厘
绵花地一十一顷一十九亩一分
永乐十年
起科
官民夏地一千四百七顷四十三亩八分
官民秋地一千二百六十六顷一十三亩
不起科
夏地一千七百七十七顷一十九亩五分九厘
秋地一千二百三十九顷四十八亩二分一厘
绵花地一十一顷一十一亩一分
成化十八年
起科
夏地一千四百七顷四十三亩八分
秋地一千二百六十六顷一十三亩
不起科
夏地一千七百七十七顷一十九亩
秋地一千二百三十九顷十八亩
弘治十五年
起科
夏地一千四百七顷四十二亩八分
秋地一千二百六十六顷一十二亩
不起科
夏地一千七百七十七顷一十九亩
秋地一千二百三十九顷四十八亩
嘉清元年
起科
夏地一千四百一十一顷八亩三分
秋地一千三百六十二顷七十六亩三分七厘
不起科
夏地一千五百四十五顷三分
秋地一千三百五十顷八十亩一分
绵花地二十顷六十亩五分
贡税
洪武二十四年
起科
官民夏税麦八千九百五十七石九斗六升五合七勺
官民秋粮粟米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九石七斗五升二合五勺五抄
官枣一十九株枣子三石四斗二升
易米一石七斗一升
民枣二千二百八十八株枣子二百五石九斗二升易米一百二石九斗六升不起科
枣二十六万三千四十四株通产起科一十六万五千三百五十一株
桑三十一万四千六百七株,通后丝绢不起科桑四十万五千六百二十三株
杮二十五万一千一五百九株
永乐十年
起科
官民夏税麦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三斗二升八合五勺一抄
官民秋粮粟米一万三千五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二合二勺二抄
秋田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八束一十二觔五两五钱二分四厘
官民枣株枣子易米即洪武二十四年数不起科
桑枣杮株仍洪武二十四年数
成化十八年
起科
官民夏税麦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三斗二升八合五勺一抄
官民秋粮粟米一万二千五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二合二勺二抄
秋田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八束十二觔五两五钱二分四厘
不起科
官民枣株枣子易米杮株即永乐十年数
弘治十五年
起科
官民夏税麦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三斗二升八合五勺一抄
官民总计为粮粟米一万三千五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二合二勺二抄
官枣一十九株科枣子三石四斗四升易米一石七斗一升
民枣二千一百二十八株科枣子二百五石九斗二升易米一百二石九斗六升
不起科
枣二十六万三千四十四株
杮二十五万五百九十株
嘉清元年
起科
官民夏税麦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三斗二升八合五勺一抄
官民秋粮粟一万三千五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二合二勺二抄
秋田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八束一十二觔五两两五钱二分四厘
不起科
枣子易米一百四石六斗七升
官枣二十九株
民枣三千二百六十五株
丝绢
洪武二十四年
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折绢七十四疋七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
官民桑九万一千一十六株丝二千七百五十两四钱绵二百七十五两四分共三千二十五两四钱四分折绢一百五十一疋八尺一寸六分
永乐十年
官民夏税丝四千四百四十一两六分二厘折绢二百二十疋一尺五寸九分三厘
官民桑株丝绵即洪武二十四年数
成化十八年
官民夏税丝四千四百四十一两六分二厘
官民桑株丝绵即永乐十年数
弘治十五年
官民夏税丝四千四百四十一两六分二厘
官桑六百六十四株科丝绵四十三两八钱二分四厘折绢二疋五尺七寸三分七厘
民桑九万三百五十二株科丝绵二千九百八十一两六钱一分六厘折绢一百四十九疋二尺四寸二分四厘
嘉靖元年
官民夏税丝四千四百四十一两六分二厘
官桑五百七十五株
民桑六万八千五百二十四株
课钞
正德年以前
商税
每岁一千三百七十八锭一贯一百六十文
垆钞
每岁一万三千二貫
黄腊
每岁八百五十二觔
野味
每岁活鹿九双,成化二十二年移檄岁办大鹿一双原鹿六双盖大一以折其三也
商税钞五百九十五锭四贯七百四十文
酒课钞一百二十锭一贯六百文
门摊钞五百九十五锭四贯五百文
醋课钞二十三贯五百文
鱼课钞二十锭四贯三百文
房课钞一十二贯四百文
菓课钞一十锭二贯
户口
洪武二十四年
户三千四百七十六户
口二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口
永乐十年
户二千九百九十三户
口二万九千八百六十六口
成化八年
户三千一百十二户
口三万一千五百九十口
成化十八年
户四千一百一十二户
口四万八百八十六口
弘治十五年
户三千七百一十二户
口四万一千八百四十口
嘉靖元年
户四千六百九十二户
口四万八千五百五十八口
附录
嘉靖二直八年知县姚卿到任招抚复业户工作人二百三十三户
男妇李林贾瑀等共六百三十二名口
以上共给散牛犋并牸牛三十一双麦种二十二石五斗俱知县姚卿设处申详巡抚河南都御史端巡按河南监察御史王,案照
徭役
原额均徭银一千六百七十六两八分
布政司坐拨暦日纸银二百两
本州推坐柴薪银一百四十四两
郏县推坐京直银一百二十两
如添冠服启圣公二项共银六十五两七钱一分三厘
通共银二千二百五两七钱九分三厘
银色差银一千八百六十五两七钱八分三厘
举人坊牌银二十六两六钱六分七厘
药材黄芩银四两
儒学斋膳夫银一百四两
(左土右上覀右下且)庙祭祀银九十四两
乡饭银一十四两
岁贡盘缠银四十两
京班直堂皂隶实徵柴薪隶二直二名每名该银一十二两个共该银四百六十四两
各府民校一十八名每名该银一十二两共该银二百一十六两
本县各官马丁些薪银共该银二百六十八两
原额工部生铜料价银二百两
活鹿银一十二两
胖袄银二十两五钱五分
新添布政司府第冠服银六十四两二钱一分三厘
原额编申本肥纳银河夫头共一百九十名
力差一十四项该银三百四十两预备仓斗级六名每一名准银二两官库库后二名每名准银四两巡拦二名每名准银二两
县堂各宅内用并府馆门子五名每名准银二两
看监禁子七名每名准银四两
儒学库子二名每名准银四两
儒学斗级三名每名准银二两
儒学门子三名每名准银二两
分司门子四名每名准银四两
县堂并各宅力差皂隶三十七名每名准银二两
巡检司弓手三十名名准银三两
铺司兵四十二名每名准银二两
物产
谷类
黍稷稻粱
粟米大麦小麦
荞麦黄黑豆青豆
绿豆豌红小豆薥秫
芝蔴蔓
枲类
丝绵绢绵花
布紬黄蔴荣蔴
椵麻
石类
石灰石煤石炭
植物
楊柳椵粟
青楊楝槐榆
椿楸梓杞柳
棠
楮檀栢松
枣梧桐乌桑
桧椒竹苇
果类
桃李杮
石榴梅杏栗
枣核桃芡
白果棠棃
蔬
葱韭蔓菁萝卜
芥白菜莴苣蒜
茄菠菜芫荽苋菜
王瓜冬瓜葫芦瓠子
(上艹下田一田一)丝瓜菜瓜西瓜甜瓜蕨菜红椿菜
木耳眉豆胡萝卜
药材
半夏苍术山药黑牵牛
白牵牛荆芥菖蒲乌药
地榆香附子大黄原朴
桔梗远志何首乌川乌
细辛麝香白花蛇草乌
熊胆升麻防风苦参
车前子天南星天门冬麦门冬
枸杞子地骨皮白芷猪苓
黄栢藁本山栀子柴胡
紫苏葛根葳灵仙瓜蒌
薄荷蟬蛻巴戰兔絲子
(上賏下缷無卩)栗地黃杏仁天麻高良(上下卄田一田一)菊花班貓牛膝黃精五味子滑石
黃芩茄茴香蛇床子百合
花類
菊薔薇牡丹
山丹木槿金盞石竹
葵萱草凌霄珎珠
玉枚茨梅粉圍月寄
洛陽地棠玉簮芍藥
雞冠剪紅紗三春柳四季槐
十樣錦
羽族
雞鵝鴨鴿
鸚鵡鴉鳩鴟
雁雕鵲雀
鶉雕水雞雉
鳧鶿鸕野雞鶯
百勞鷹燕黃鸝
鷺鷥紅鶴鴛鴦布谷
毛族
牛馬驢騾
犬虎豹熊獐
狼狐貍山羊
綿羊貉猴豺
白眉野豕獾
鱗類
鯉鯽 鲇
蛇
介族
蜻蜓蝴蝶蟬螳螂
蜜蜂(兟蟲)蜘蛛螢
甲族
龜蟹螺蛤螭
鱉
時用
楮皮紙桑皮紙羊皮羊毛
氈毧狐皮麻鞋絲鞋靴油鞋紅花蜂蜜靛黃蠟木炭鐵
鉛鐵器竹器
木器漆器
魯山縣志卷之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