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技术方法培训

地形地貌: 样点应布设在沟 谷低洼地带、在 周围水土汇集的 区域。能够代表 着周围物质风化、 剥蚀、搬运、冲 积、沉淀下来形 查评价中还需土地利用现状:每一 个样品所获取的调查数据均要赋值于相应的土地 利用区块(图斑),因此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 下,样点布设不应跨图斑、或者离图斑边界太近。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 查技术标准方法培训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工作技术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郑国东 ·桂林 ·2017年12月
比例尺为1:1万-1:2000 乡镇-村组:详查评价 比例尺为1:5万 市-县:普查评价 比例尺为1:25万
国家-省:区域调查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剖面测量 土壤垂向剖面测量
区域调查兼顾水底沉积物
1:50000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采样密度: 4-16样/Km2。如何确定最终密度,主要根据 经费和出资方需求。按理应该是地形条件越 复杂,地球化学空间变异越强的地方采样密 度越高,越是平坦(地球化学空间变异较弱) 的地方密度可以低一些。但如果政府本身只 关注耕地,那么即便耕地平坦,密度也应该 大些。
手 持 GPS
GPS坐标控制点
机 WGS84大地坐 (实测经纬度坐标) 西安80坐标系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
求 取 DX: 修 正 参 DY: 数 值 DZ:
计算公式程序运算
提 纲
一、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二、大气干湿沉降物调查 三、灌溉水地球化学调查 四、农产品安全性调查 五、原始资料综合整理 六、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③ 野外定点及照相装备:手持GPS、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④ 野外样品加工装备:尼龙网筛、吹风筒、毛刷、电子天平等 ; ⑤ 其它装备材料:油漆、牛皮纸、记号笔、铅笔、油性笔、手 套、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车辆等。
土壤测量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目录前言 ............................................................................................................................................ I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的文件 (1)3 总则 (1)3.1目的任务 (1)3.2工作区域 (1)4 设计书编写 (1)4.1编写依据 (1)4.2准备工作 (1)4.3主要内容 (3)5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要求 (4)5.1样点布设 (4)5.2样品采集 (5)5.3 定点与记录 (7)5.4 野外样品加工及管理 (8)6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8)6.1 三级质量检查 (8)6.2野外质量检查内容 (9)6.3质量检查记录 (10)6.4问题的处理 (10)7 实验室样品接收与加工 (10)7.1 实验室资质 (10)7.2 样品接收 (10)7.3 分析样品加工 (11)7.4 分析样品加工粒径 (11)7.5 测定金样品加工 (11)7.6 加工工具与清洁 (11)7.7样品分装 (11)7.8 样品加工损耗 (11)7.9 分析付样保管 (12)7.10保管期限 (12)8 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 (12)8.1样品分析 (12)8.2分析方案选择 (12)8.3 详查样品分析技术要求 (13)8.4 质量控制 (14)8.5 分析质量评估 (17)9 数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 (17)9.1 数据整理 (17)9.2 数据库建立 (18)10 地球化学图件编制 (18)10.1 原始图件编制 (18)10.2地球化学图件编制 (18)11异常查证与评价 (21)11.1异常查证目的任务 (21)11.2 异常筛选与排序 (21)11.3异常分类 (21)11.4异常解释推断 (22)11.5异常查证程度 (22)11.6异常查证的技术要求 (22)11.7异常评价 (23)11.8异常查证工作报告 (23)11.9 异常登记 (23)12成果报告编写 (23)12.1编写要求 (23)12.2编写提纲 (24)12.3报告附图、附件 (25)13资料汇交 (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 (27)附录B (资料性附录)GPS野外使用要求 (29)附录C (资料性附录)GPS坐标校正校验记录 (30)附录D (资料性附录)质量检查登记系列表 (31)附录E (资料性附录)地球化学异常登记 (39)前言本标准遵循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共27页文档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共27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4249cd70722192e4436f621.png)
1995-12-10
4 4.1
a b. c. 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
e. 4.2 4.2.1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
a b c 4.2.2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 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4.2.2.2 前人未工作过的地区、特殊景观、为寻找特殊矿种、特殊矿产类型为目的的地区,必须 开展技术试验。试验内容包括:采样层位(深度),采样介质,样品加工方案,指示元素及指标,采样 布局,采样网度和方法等。 4.2.2.3 技术试验的一般要求
5.4 5.4.1
a.采样小组和样品加工人员应保证工作质量,作好日常自检工作。小组长应对当天所采样品、编 录、点位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全面检查本阶段工作是否符合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145—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1 1.1 1.2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
2 GB/T 14496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 DZ/T 0075 3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
5.2.1.2 一个地区的工作应尽量采自同一介质、同一层位物质,样品一般采集在距地表20~50cm 深处土壤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取样重量根据测试项目多少而确定,以保证 过筛后送测试的单个样品重量满足分析要求为准。过筛后送化验室单个样品不少于80g,进行痕金测 定的单个样品,过筛后的重量应不少于100g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4
坐标校准的遥感影像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
1 网格化布置
2 根据图斑进行调整
原则:大图斑优先; 耕地图斑优先
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应布设在评价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地块内或 相近地区。样点布设时一般应避开道路扬尘、餐饮和工矿企业 废气排放等明显影响地区;必要时单独布设样点对污染源附近 进行控制;
在城镇近郊区大气污染严重或空气质量较差地区,大气干湿沉 降物样点可适当加密;在城镇远郊区大气污染不严重或空气流 通性好的地区,大气干湿沉降物样点可适当放稀。
土地用途不同 质量内涵不同
农用地
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安全 的农产品,且经济和人工 投入少的土地就是等级高 的土地,相反就是等级低 的土地。
光照、温度、降雨量等气 候因素,坡度、地形、植 被覆盖率等地理因素,土 壤质地、渗透率等物理因 素,土壤养分元素、土壤 有害元素、pH、SOC等 化学因素。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思路
价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要的生态地球化学问 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宏观状况,为各省(直
题,为土地利用规划、 为土地合理利用、基
辖市、自治区)主体功
农业经济区划、种植 本农田划分及名特优
能区划分、土地资源规 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 农产品种植、土壤配
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治理等提供依据。
方施肥、污染土壤治
展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
评价区已有的灌溉水 质数据若能够满足评 价工作需要,应以收 集资料为主,可不进 行样品采集与分析工 作;
如收集的灌溉水数据 不能满足评价工作需 求,应系统采集灌溉 水样品,并能代表评 区农田灌溉水源和 灌溉面积的80 %;
1:10000 1/4km 2
1:50000 1/16km 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1.1项目概况1.1.1项目来源(略)1.1.2工作周期、成果提交时间(略)1.2 目标任务通过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扫面,圈定并评价地球化学异常。
通过综合分析,优选地球化学异常和找矿靶区,为进一步工作指出找矿方向和提供本区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1.3工作区概况(略)********矿区拐点坐标表表12、以往工作程度2.1区域地质、物化探工作(略)2.2矿区化探工作程度1991~1993年,***************在*************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矿区圈定了T4号水系沉积物异常区。
2.3以往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以往化探工作,虽然在在矿区圈定了T4号水系沉积物异常区。
并在异常区发现了5条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但限于投入少,工作程度低,因此对预查区的化探异常尚不能进行准确定位。
急提高化探工作程度,准确圈定化探异常围,为寻找金多金属矿床提供更准确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3、地质矿产及地球化学特征3.1工作区地质概况(略)3.1.1矿区地质特征(略)3.1.2地层及岩性(略)3.1.3构造(略)3.1.4岩浆岩(略)3.1.5围岩蚀变(略)3.1.6矿体地质特征(略)3.2地球化学景观特征土壤主要为黄壤、黄粘土。
土壤发育,A、B、C层位清晰、明显,一般厚0.5~2.0米,B层较发育。
综上所述,区物理、化学风化较强烈,淋滤作用不明显,土壤层发育,适宜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4 工作部署4.1工作部署原则根据本次土壤测量工作的目的和任务,从工作区实际出发,参照2003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及其他有关规和技术方法的要求,在前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成矿理论,采用有效找矿手段在本区开展土壤测量工作。
本次土壤测量工作总体部署的基本原则主要以矿区已发现的5条(Ⅳ、Ⅷ、Ⅸ、Ⅹ、Ⅺ)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为重点目标,在综合分析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稀到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经济合理、迅速快捷”的原则,通过1∶10000土壤测量,快速圈出化探异常围,评价区找矿远景。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技术要求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的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及精度要求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工作区高差大,地形切割强烈,水系较发育,植被茂密,局部地区第四系覆盖较厚。
适用1:1万土壤测量方法,但是在已成型的矿区或采矿区周边及人员居住密集区,尽量避开污染源。
本次工作设计采样点位17786个,另外采取重分析样534件,占总工作量的3%检查样**个,占总工作量的**%。
1、野外采样技术要求(1)、工作部署采样密度:依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1994标准及测区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线距200m点距20m 在村落、第四系覆盖区域适当抽稀测点密度,在岩体、构造发育地区适当加密采样点。
1 : 10000 土壤测量工作测网密度700g,确保过40目筛网的样品原始重量达到150g。
如遇有岩石露头,倒石堆、河床堆积2 、采样布局原则采样布局要均匀性、合理性、控制性、代表性兼顾的原则。
剖面要尽量垂直于综合异常长轴方向或地层、地质构造线走向方向;采用200X 20m线点距布设。
3 、采样点布置及编号在每张1 : 1万地形图上,划出测线,沿测线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
在以上布点基础上,布置3%重分析样,样品编号规则不变,野外采集时取双样,全部样品送检编号重编,不得重复。
4 、样品采集①采样介质:依据规范划定景观区标准,测区属于水系发育的中山区。
土壤应米集粘土、细砂等物质。
②土壤的采样部位选择:一般采取距地表0.2 —0.5m的B层土壤或B+ C层土壤。
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样品采取以采样点为中心、在5m范围内采集3—5 个子样混合组合成一个样品作为该点样品,避免单点采样。
样品重量一般不低于等不能取样时,可以空样或移点,但必须在记录中注明。
③避开人工污染和有机质堆积处,湿样需加套塑料袋防止相互污染,回驻地验收后,及时分开挂起晾晒。
④土壤不发育地区、岩溶区难以取得土壤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详查在测定的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10范围内采样)采取土壤样代替,并在记录本上记录说明。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3-08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3—8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总则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土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4.1 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一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地质矿产部1995-01-27批准1995-12-01实施·929·a. 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b. 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c. 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 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e. 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4.2.1 野外踏勘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a. 检查核对所收集资料的可靠程度;b. 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c. 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 第四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9

含量升高(越往下元素含量越高); (3) 土壤表层发生了残余富集或生物聚积作用时,自上而下元素含量降低:
例如: 在灰岩地区常发生的Sn,Pb残余富集; 在森林地区常发生的Cu、Zn、Co,Mn等生物聚集; 在干旱地区,蒸发作用强烈时,亦可造成某些元素的富集。
第一节 土壤及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
淋 溶 层 淀积层 母质层 基岩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系统采集地表疏松覆盖物样品,分 析其中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土壤异常,以达到矿 产勘查目的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第一节 土壤及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
2、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分配特征: 1). 土壤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Si、A1,Fe、Ca,Mg、K、Na; 2).不同岩石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
第一节 土壤及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
土壤的分层:土壤在垂直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与层之间成分、颜 色、结构都是不同的。在不同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不同 的发育时间条件下,土壤分层的发育程度不同.
以:温湿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分层(土壤剖面)为例:
A0层:植物残体,部分
被分解。
A层:(淋溶层)。
第二节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②指示元素存在形式 a.原生矿物及其混入物(包括类质同像、机械混入及气液包体)。
例如:Sn以锡石,W以黑钨矿、白钨矿,Cr以铬铁矿,Nb、Ta以铌钽 矿物等原生矿物形式。 b. 次生矿物及其中次生混入物。对于金属元素来说次生矿物主要是碳酸 盐、硫酸盐、砷酸盐、磷酸盐、钼酸盐、钒酸盐、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另 外也可能有少量次生的硅酸盐。 c. 被吸附的离子; d. 土壤水中的自由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