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
土壤测量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目录前言 ............................................................................................................................................ I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的文件 (1)3 总则 (1)3.1目的任务 (1)3.2工作区域 (1)4 设计书编写 (1)4.1编写依据 (1)4.2准备工作 (1)4.3主要内容 (3)5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要求 (4)5.1样点布设 (4)5.2样品采集 (5)5.3 定点与记录 (7)5.4 野外样品加工及管理 (8)6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8)6.1 三级质量检查 (8)6.2野外质量检查内容 (9)6.3质量检查记录 (10)6.4问题的处理 (10)7 实验室样品接收与加工 (10)7.1 实验室资质 (10)7.2 样品接收 (10)7.3 分析样品加工 (11)7.4 分析样品加工粒径 (11)7.5 测定金样品加工 (11)7.6 加工工具与清洁 (11)7.7样品分装 (11)7.8 样品加工损耗 (11)7.9 分析付样保管 (12)7.10保管期限 (12)8 样品分析及质量监控 (12)8.1样品分析 (12)8.2分析方案选择 (12)8.3 详查样品分析技术要求 (13)8.4 质量控制 (14)8.5 分析质量评估 (17)9 数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 (17)9.1 数据整理 (17)9.2 数据库建立 (18)10 地球化学图件编制 (18)10.1 原始图件编制 (18)10.2地球化学图件编制 (18)11异常查证与评价 (21)11.1异常查证目的任务 (21)11.2 异常筛选与排序 (21)11.3异常分类 (21)11.4异常解释推断 (22)11.5异常查证程度 (22)11.6异常查证的技术要求 (22)11.7异常评价 (23)11.8异常查证工作报告 (23)11.9 异常登记 (23)12成果报告编写 (23)12.1编写要求 (23)12.2编写提纲 (24)12.3报告附图、附件 (25)13资料汇交 (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 (27)附录B (资料性附录)GPS野外使用要求 (29)附录C (资料性附录)GPS坐标校正校验记录 (30)附录D (资料性附录)质量检查登记系列表 (31)附录E (资料性附录)地球化学异常登记 (39)前言本标准遵循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土壤测定计划书

土壤测定计划书1. 背景介绍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土壤测定成为实现土壤资源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土壤测定计划书,明确土壤测定的目的、方法和步骤,为土壤测定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
通过此计划书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全面了解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目的和目标本次土壤测定的目的是对指定地区的土壤进行全面、系统的测定,了解土壤的理化特性、肥力状况、重金属含量等相关指标。
具体目标如下:•了解土壤的基本理化特性,包括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等。
•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包括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微量元素含量等。
•检测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评估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
•根据测定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建议,为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3. 测定方法和步骤3.1 采样点确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土壤测定。
采样点的选取应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状况、地形地貌等因素,尽可能保证采样点的代表性。
3.2 采样方法采取标准的土壤采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使用合适的工具(如柱状采样器或铲子)在采样点处取土。
2.根据需要,根据土层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深度。
3.每个采样点应取足够数量的土样,保证后续实验的需求。
4.所有采样工具应事先清洁并消毒,以避免样品受到外来污染。
3.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样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以下项目:1.土壤质地分析:通过梯度分析或颗粒分析仪等设备,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粒径的含量,并计算各粒径组分的比例。
2.土壤pH值测定:利用酸碱度计等仪器,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3.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通过高温燃烧法或湿热酸化法等方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4.养分含量测定: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包括氮、磷、钾等。
地球化学测量

12.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土壤为采样介质所进行的地球勘查工作。
12.1.1 目的任务提供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为工程的布置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土壤测量工作比例尺一般为1:5000~1:25000,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比例尺可为1:2000~1:5000。
12.1.2设计编写12.1.2.1资料收集及野外踏勘12.1.2.1 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一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a)测区的位置、交通,地理地貌、气候条件、人文情况等;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测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资料;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其表生赋存状态等。
12.1.2.1.2 野外踏勘检查核对所收集资料的可靠程度;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实地考察工区的通行、生活等工作条件。
12.1.2.2设计前的技术试验a)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
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应补作必要的试验工作。
b) 前人未作过化探工作的地区、特殊景观区或为寻找特殊矿种、特殊矿床类型为目标的地区,需要开展方法技术试验。
试验内容包括:采样层位(深度)、采样介质,样品加工方案,指示元素及指标,采样布局、采样网度和方法等。
c) 方法技术试验的一般要求①试验剖面应布置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矿(化)体的覆盖物地段。
每条剖面的两端必须各有3~5个点落在背景地段上。
②采样层位和加工方案试验,一般选择在揭露过矿(化)体的探槽或浅井上。
如果地表工程不理想或没有地表工程,可以用一般剖面方法,按不同深度采样。
指示元素和测网试验一般与层位和粒度试验在同一剖面进行。
剖面数量不得少于3条。
③土壤测量的指示元素及指标,可根据矿床的元素共生组合关系,通过实验择优选择。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原创版】目录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定义与目的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方法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规范与标准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领域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意义与未来发展正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通过采集地表疏松覆盖物样品,分析其中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特征,以达到矿产勘查目的的方法。
它是地球化学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农业资源调查等领域。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采集土壤样品,这通常是通过系统采集地表疏松覆盖物样品来完成的。
采集的样品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便准确反映出所研究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
其次是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测定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这通常包括有机质、无机质、重金属、稀土元素等。
最后是通过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土壤异常,从而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
为了保证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和标准包括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方法、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数据的分析与解释等内容。
其中,《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1994)》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的,于 1995 年 1 月27 日首次发布,于 1995 年 12 月 1 号实施。
此外,最新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DZT 0145-2017)》。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以发现土壤中的矿产资源异常,从而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
在环境保护方面,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以监测土壤污染,评估污染程度和范围,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在农业资源调查方面,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以评估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总之,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它对于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农业资源调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5
5.1 测地及采样点的定位工作按ZBD/0002《物化探测地规范》要求执行。而面积性工作采用随机 采样方法的,野外定点时必须用相同或大于其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点位误差要求:普查、详查工作 ≤2mm
5.2
5.2.1
5.2.1.1 详查在测定的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1/10范围内采样,样品可由一处组成或由数处组成, 区调或普查,由3~5点采样组合成一样。采样应避免各种污染,遇有岩石露头、废石堆、沼泽、崩积
a.试验剖面应布置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矿床和覆盖物地段.每条剖面的两端必须各有3~5个点 落在背景地段上。
b.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方案试验,一般选择在揭露过矿体的探槽或浅井上(见附录A)。如果地表 工程不理想或没有工程,可以用一般剖面方法,按不同深度采样。指示元素和测网试验一般与层位和 粒度试验在同一剖面进行。削面数量不得少于三条。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995-01-27发布
5.2.1.2 一个地区的工作应尽量采自同一介质、同一层位物质,样品一般采集在距地表20~50cm 深处土壤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取样重量根据测试项目多少而确定,以保证 过筛后送测试的单个样品重量满足分析要求为准。过筛后送化验室单个样品不少于80g,进行痕金测 定的单个样品,过筛后的重量应不少于100g
5.3 5.3.1 5.3.1.1 野外采样人员每日采样结束,整理填写好送样单将样品送交加工人员验收登记。加工人
第二部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第二部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33)1工作部署 (33)2准备工作; (33)2.1收集资料 (33)2.2选择合理工作方法 (33)2.3踏勘及方法试验 (33)2.4.1 工区踏勘 (33)2.4.2方法试验 (34)2.5确定实施方案 (34)3设计编写 (34)3.1设计内容 (34)3.1.1工作任务 (34)3.1.2测区的概况 (35)3.1.3 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 (35)3.1.4 成果提交 (35)3.1.5技术、经济指标 (35)3.1.6 设计修改 (35)4野外工作方法 (37)4.2工作布置原则 (37)4.2.1规则测网 (37)4.2.2不规则测网 (38)4.3测网布设 (39)4.3.1测网布设 (39)4.3.2 采样点定位 (40)4.3.3采样及编录 (40)4.4样品加工 (42)5实际材料图编制 (49)5.2采样手图 (49)5.2.1 野外手图与清图 (49)5.2.2 实际材料图 (49)6野外质量检查及原始资料整理 (50)6.1分级检查制度 (50)6.1.1 采样小组自检 (50)6.1.2 工区检查。
(50)6.1.3 分队抽查 (51)7.1.4 大队负责技术质量的核实性检查和原始资料的审查验收。
(51)6.2方法技术及工作质量检查 (51)6.2.2 工作质量检查 (51)6.3原始资料整理 (52)7测定元素的选择及测定的技术要求 (52)7.1分析元素的选择 (52)7.2元素测定的检出限要求 (53)7.3分析测试方法 (54)7.4报出率要求 (54)7.5分析方法 (55)8成果图件的编制 (55)8.1.1 采样点位图 (55)8.1.2 数据图 (55)8.2地球化学异常图 (56)9成果报告的编写 (56)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要点提示1、土壤测量的网度、采样介质2、多点采样,现场组合3、土壤样品加工4、异常识别、查证第二部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刘应平1 工作部署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一般布置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勘查等工作发现的异常区域,目的是进一步查明异常地质体的位置、展布特征,为山地工程地布设提供依据。
土样化学分析试验作业指导书

土样化学分析试验作业指导书第一节有机质含量试验一、一般规定1.土中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应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灼失量法是指土在550℃烧灼至恒量时,所失去质量与干试样质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用以估计土中有机质含量。
(2)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质是以碳、氧、氢、氮为主体,还有少量硫、磷以及金属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的通称#试验结果为有机碳乘以1.724换算成有机质。
2.本试验灼失量法适用于含碳酸盐和结晶水较少的土;重铬酸钾法适用于有机质含量不大于15%的土。
二、试验方法1.1 取制备好的试样,约20g置于干燥箱中,烘干试样;烘干后将试样放于干燥器内冷却并保存好。
1.2 称取烘干后的试样3.000~5.000g于已知质量的瓷坩埚中,再将坩埚放入高温炉内,在炉温550℃下烧灼0.5h,取出稍冷,盖上坩埚盖,放入干燥器内,冷至室温,称量,如此重复烧灼、冷却、称量,直至最后相邻两次称量相差不大于0.005g为恒量。
称量准确至0.001g。
三、试验结果处理试验结果处理应按下式计算:100)()(3121⨯--=m m m m Q 式中:Q —灼失量(%),计算至0.1%。
m 3—坩埚质量(g )。
m 1—在65℃~70℃烘干试样加坩埚质量(g )。
m 2—在550℃烧灼试样加坩埚质量(g )。
第二节 易溶盐试验一、一般规定1.易溶盐是指土中易溶于水的盐类,包括全部氯化物和钠钾硫酸盐,钠钾碳酸盐。
2.本试验适用于各类土中小于2mm 颗粒的土,当土中含有大于2mm 颗粒的土时,应先进行筛分求出大于2mm 颗粒土总土质量的百分数。
本试验硫酸根含量的测定:EDTA 络合滴定法适用于硫酸根含量大于0.025%或大于50mg/l 的土;比浊法适用于硫酸根含量小于0.025%的土。
3.易溶盐含量大于0.5%的称为盐渍土,盐渍土分类应按铁道部现行的《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和《铁路工程特殊土勘察规范》的规定进行。
4.本试验应采用平行测定,平行测定允许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质量法:蒸发残渣量取浸出液的体积,以蒸干所得残渣不少于0.02g 为宜,当蒸干称量所得残渣在0.2~0.5g之间时,平行测定偏差应不大于0.003g,当蒸干称量所得残渣大于0.5g时,平行测定偏差应小于0.005g。
地球化学土壤测量野外工作要求

地球化学土壤测量野外工作要求一、精度要求1、密度:本次土壤测量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个样品。
2、网度及采样间距:土壤测量基本按测线进行,在测线上按一定的点距采集样品,线距500米左右,点距约250米。
3、样品原始重量:土壤测量要求样品的分析水平达到近似定量(定量)分析的要求;土壤测量样品过40目尼笼筛后,保证野外送样样品重量在300克以上。
4、控制程度:土壤测量按网格进行并满足密度要求为原则。
5、重复采样:公司决定免去重复采样。
二、底图与选择野外手图用1:25000地形图为底图,总图初步定用1:25000地形图。
三、布样与定点:1、布样:按土壤测量密度、网度、点距要求,将设计的采样点标于总图上的透明纸上,并转标于野外用图(1:25000)的透明纸上,野外生产过程中原则上应尽可能按图上布设的采样点位采样,不得随意更改,但也允许采样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作有益而必要的修正。
2、定点:土壤测量系沿测线进行,且点距不大,要求每隔4个点应有一个控制点,控制点位要求准确,不能超过图面距离1mm。
四、采样经验上取B层中部较为适宜,具体采样位置可利用天然陡坎,人工暴露出来的土壤剖面上采样或采集植物根以下B层土壤即可。
五、采样编录土壤测量着重记录疏松复盖物的性质及类型,采样层位(或深度)、颜色、粒度、地形特征,采样点及其周围的地质矿产简况,依专门编制的《土壤测量采样登记表》记录即可。
六、野外样品的初步加工与运送土壤测量,野外必须对样品进行初加工,注意事项是:1、干燥样品时,严禁高温烘烤,应随时揉搓,以防硬结;2、加工场地应清扫干净,防止各种污染,加工完一个样品之后,应将所用工具刷扫干净,然后才能用于加工其它样品;3、缩分样品以四方法为宜,禁止任意挑取样品装样;4、装箱时按工区(或测线号)—点号顺序装置,样品号必须冠以HT加号码,与送样单、编录等一一对应准确,不得有错误。
七、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项目经公司研究暂定为W.Sn、Mo.Bi、Cu.Pb、ZN.Ag.AU.An、As.Sb.Hg.Se.Cd.Te等15种,分析方法由实验室自行决定,但要求所用方法应达到定量(近似定量)分析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1.1项目概况1.1.1项目来源(略)1.1.2工作周期、成果提交时间(略)1.2 目标任务通过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扫面,圈定并评价地球化学异常。
通过综合分析,优选地球化学异常和找矿靶区,为进一步工作指出找矿方向和提供本区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1.3工作区概况(略)********矿区拐点坐标表表12、以往工作程度2.1区域地质、物化探工作(略)2.2矿区化探工作程度1991~1993年,***************在*************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矿区内圈定了T4号水系沉积物异常区。
2.3以往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以往化探工作,虽然在在矿区内圈定了T4号水系沉积物异常区。
并在异常区内发现了5条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但限于投入少,工作程度低,因此对预查区的化探异常尚不能进行准确定位。
急提高化探工作程度,准确圈定化探异常范围,为寻找金多金属矿床提供更准确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3、地质矿产及地球化学特征3.1工作区地质概况(略)3.1.1矿区地质特征(略)3.1.2地层及岩性(略)3.1.3构造(略)3.1.4岩浆岩(略)3.1.5围岩蚀变(略)3.1.6矿体地质特征(略)3.2地球化学景观特征土壤主要为黄壤、黄粘土。
土壤发育,A、B、C层位清晰、明显,一般厚0.5~2.0米,B层较发育。
综上所述,区内物理、化学风化较强烈,淋滤作用不明显,土壤层发育,适宜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4 工作部署4.1工作部署原则根据本次土壤测量工作的目的和任务,从工作区实际出发,参照2003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和技术方法的要求,在前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成矿理论,采用有效找矿手段在本区开展土壤测量工作。
本次土壤测量工作总体部署的基本原则主要以矿区已发现的5条(Ⅳ、Ⅷ、Ⅸ、Ⅹ、Ⅺ)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为重点目标,在综合分析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稀到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经济合理、迅速快捷”的原则,通过1∶10000土壤测量,快速圈出化探异常范围,评价区内找矿远景。
本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采用100m×40m的规则网布点采样。
4.2网度布设本区测量工作原则参照执行《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95)。
在勘查区内采取布设D级GPS控制网,平面采用80西安坐标系,用中海达单频静态GPS进行测量,高程采用为85国家高程系。
平面和高程数据由已知控制点做约束平差,二维平差和高程拟合,并用HD2003软件进行处理检验。
土壤测量采样点的定点用经过校正的手持GPS定点,测点误差≤20m。
测点设有红布条作为标记,其编号用测网标注。
5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5.1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本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选择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比例尺为1:10000,网度设计为:100m×40m。
主要用于覆盖-半覆盖区,不仅可以确定矿床的具体位置,追索并圈定隐伏矿体的分布范围,指导探矿工程的布置。
并且可以预测隐伏矿体的矿石类型和矿化的大致规模。
1、野外定点参照ZB/T 0153—95《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有关技术要求确定采样点。
用标注测线号—点号的红布条进行留标,留标率大于90%。
2、采样样品应在点位的3~10m2的范围内采集3~5处的B层细粒级物质组合成样。
样品应尽量采自同一介质、同一层位物质。
若遇有废石堆、崩积物、河床堆积、水田、沼泽等不能取样时可适当移点,最大移动距离为点距的1/2,线距的1/3,并备注移动后的采样点坐标,若移点仍无法采集岩石样品时可弃点,但应注明原因。
野外样品重量500克(保证过筛后样品重量不小于120g),重分析样样品重量加倍。
样品中不含腐殖质和碎石。
3、野外记录野外记录应按规定的卡片进行认真细致填写,填写内容包括矿区名称、测线号、点号、样品号、取样层位、采样位置、取样深度、土壤颜色、土壤层性质、地质特征、矿化特征、留标、弃点原因等。
记录用中硬强度铅笔填写,字迹要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
5.2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要求5.2.1技术试验采样工作开展前应开展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粒度技术试验工作。
因工作区面积较小,本次工作不开展此项试验工作。
根据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及我队在附近区域土壤测量的工作经验及其它相关资料综合确定本次土壤采样层位为B层,深度20-40厘米左右,粗加工过筛粒度-40目。
5.2.2采样点布设原则根据任务书要求和矿区构造线总体方向,按照100m×40m测网密度布设采样点,测线方位45°。
按“测线号-点号”统一编号,并按采样点总数的5%均匀安插重分析样,最后制成采样点布置图。
全区共布置???条测线,???个基本采样点,????个重分析样点,????个重采样点。
采样点布置图经专人全面检查确认无误后交野外施工人员施工。
5.2.3样品加工及管理野外采样人员每日采样结束,整理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加工人员验收,加工人员按样品登记编码表格式进行登记(每100件样品安插5件重分样品、5件重采样品、5件Ⅱ级标样)。
加工人员检查发现错号、漏采和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应及时告之采样员纠正或重采。
样品要防止沾污。
新旧样袋须洗涤后才能使用。
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应在日光下晒干,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样品,以免土质结块,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褪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野外样品自然干燥后,用不锈钢筛过-40目筛,应对角线折迭法均匀缩分后120克(重分析样品240克)装入纸袋。
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应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
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秤等物都要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
装入塑料瓶或纸袋的每个样品应标明工区(图幅号),样品号、日期、加工员。
填写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加工号码表后妥善保管。
每天加工完毕后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加工处理准确无误。
样品送加工间,用无污染加工设备加工至-200目送化验室分析。
符合粒度要求的样品重量应不少于加工前样品重量的90%。
样品加工过程中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
样品细加工设备损耗率小于5%。
5.3野外工作质量检查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野外质量检查制质采样小组和样品加工员应保证工作质量,作好日常自检工作,自检率100%。
工作方法检查:项目负责人应分阶段深入工作现场进行跟班检查或抽查,全面观察野外定点、采样、样品加工等内容是否严格按规定执行。
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和野外两项,室内检查占总工作量的10%,野外检查占总工作量的5%,点位跟踪检查应分布均匀,检查内容包括定位是否超差、是否多点采样、采样介质是否正确等内容。
重采样应布设在可能出现地球化学异常及可疑地段,已发现的矿化及找矿标志部位,也可考虑不同构造地质单元均匀布设。
其比例为5%。
重采样合格率≥70%。
重分析样为5%,Ⅱ级标样为5%。
样品加工过筛抽查比例为3-5%。
2)各类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记载下来,供工作质量评定时参考。
3)采样质量评估:重采样品与基本样一同加工,统一编号送实验室分析。
待获得分析数据后对比第一次取样的基本分析值(C1)与重复采样的分析值C2),计算两次分析值之间的相对偏差(RE%)值。
其计算式为:相对偏差(RE %)符合表4-1中要求者为合格。
合格样品应占全部被检样品数的70%以上,合格率小于70%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或返工。
完成全部野外生产任务后,应组织有关人员参照原地矿部1991年6月颁布《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 0011-91)附录C“区域化探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质量评定标准(参考件)”对野外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提交野外工作验收报告。
5.4样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执行《1∶5万和1∶20万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 0130.6-94)的规定。
1)指示元素选择根据工作目的和任务确定本区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As、Sb、HgW、Sn十种。
2)分析技术根据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矿产分布特点确定本区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As Sb W Sn、Hg等十余种元素。
各元素检出限见表4-2,元素分析质量监控限应满足表4-3要求。
报出率≥80%。
样品分析监控质量限要求见表4-3。
-65.5资料整理1)各种原始记录、原始草图和质量检查、验收记录等应进行归类整理。
收到分析成果后,应及时进行重分析、重采样、Ⅱ标样样品质量评定。
2)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内容a. 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复核和编录。
编制各种基础图件;b. 确定指示元素的背景值与异常下限;c. 编制各种异常图和其他解释推断图;d. 对异常进行分类、筛选、评价、登记等解释推断工作;e. 编制报告和绘制各种图件、附件。
3)异常的解释推断a、背景值与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根据元素分析数据、直方图的分布形态,确定元素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编制单元素数据异常图。
b、对异常进行分类、筛选、评价等工作,建立异常登记卡片。
c、异常的检查和推断解释: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异常都应进行野外检查。
检查工作除确定异常的形成原因外,亦要观察异常所处位置的地质特征和地貌特征,并补作必要的采样工作;异常的推断解释应在充分了解掌握的分析所有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踏勘结果,对异常引起的地质原因做出确切的解释,并对异常的进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有关技术要求参照《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执行。
6 实物工作量及质量评价6.1实物工作量本次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实物工作量为: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0 km2。
具体工作部署及工作量见表5—1、5—2。
表5—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量一览表6.2质量评述6.2.1野外质量检查野外面积性工作的总检查量不少于总工作量的5%。
其中项目部检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4%(含重采样检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2%),大队检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1%。
检查工作量力求分布均匀。
野外检查包括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标记,记录内容及重采样检查等。
合格率半定量分析不低于70%、定量分析不低于80%。
6.2.2样品加工质量检查样品加工检查,重点检查加工方法、流程、样品质量和重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样品粒级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有无污染,编号是否正确等。
样品重量和粒级检查量为总样品数的3~5%。
重过筛后样品重量均需大于100g;重过筛后残留物≤1g为合格,>1g为不合格,不合格数不得大于重过筛总样数的5%。
6.2.3样品分析质量检查样品分析质量检查以重分析样进行,其分析允许误差见表6。
检查量为总样品数的2%,合格率半定量分析不低于70%、定量分析不低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