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一、思想家:14位老子(陈):道家始祖、道德经、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鲁)、儒家始祖、《论语》《春秋》、封建大一统思想,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鲁):孔孟孔孟、亚圣、《孟子》、世界文化名人。
庄子(宋):老庄哲学,著有《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韩):法家大家、助力中华大一统、《韩非子》。
鬼谷子(卫):兵家始祖、纵横家、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
墨子(宋):墨家始祖、兼爱非攻尚贤、非儒即墨、《墨子》。
荀子(赵):后圣、性恶论、弟子(韩非子、季斯)列子(郑):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学、《列子》。
季扎(吴):三让吴王、外交家、儒家美学思想家。
附、孔子门生:子贡(卫):孔门十哲”、鲁卫丞相、经商富翁、外交上存鲁弱齐。
颜回(鲁):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子路(鲁):孔门十哲”、“二十四孝”、孔子侍卫卜子夏(魏):孔门十哲,魏文侯王师、助魏称霸中原。
二、文学家:3位屈原(楚):忠诚、《离骚》宋玉(楚):著有《九辩》左丘明(鲁):史学家、《左传》三、著名君王:24位齐桓公(齐):管仲改革、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鲁庄公(鲁):曹刿论战,击败齐桓公,鲁国国力鼎盛期。
晋献公(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打下晋国霸业基础。
晋文公(晋):西制秦、南伐楚、开启晋国中原百年霸业。
郑庄公(郑):第一个小霸,挑战周天子,箭射王肩。
秦穆公(秦):秦霸西戎、减轻戎患,益国十二、辟地千里。
宋襄公(宋):仁义霸主、泓水之战楚庄王(楚):一鸣惊人,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
吴王僚(吴):专诸刺杀吴王僚吴王阖闾(吴):重用伍子胥和孙武,率吴师攻入楚国郢都。
吴王夫差(吴):艾陵之战大破齐国,北上和晋国争霸,被越王勾践灭国。
越王勾践(越):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可吞吴。
魏文侯(魏):求贤若渴,李悝变法,人才济济,战国首霸。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权谋和战争的时代。
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塑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提倡“仁者爱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良知和品德,以实现社会和谐。
孔子主张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名轲,字子宗,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孟子”以示对孔子的敬意。
他提出了“性善”观念,主张通过教育改造和人际关系的良好调节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理论为后世儒家学派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
鲁迅(1881年-1936年)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通过其文学作品和思想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以冷峻的批判态度剖析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侵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名籍,字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
他在楚汉战争中率领楚军,打败了秦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
然而,项羽在战争结束后未能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被刘邦击败。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战争和权谋,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字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汉朝的创立者。
他在楚汉战争中击败了项羽,统一了中国各地,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的治理与发展奠定了中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时期的官员。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人物故事(一)惠子——战国思想家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惠施是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子是战国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
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
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一是“为魏惠王为法”,二是主谋齐、魏相王,三是主张齐、楚“偃兵”,倡言魏与齐、荆联合抗秦。
其时张仪在魏,由此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与庄子相晤论学。
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
魏惠王死后,张仪被逐,惠施返魏。
为魏使楚,与南方奇人黄缭论天地风雨雷霆之故。
后又为伐齐存燕使赵。
数年后惠施病逝,终年约六十岁。
徐雁王——徐国第32代国君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是西周时徐国国君。
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
建都下邳,(今更名为"睢宁县古邳镇)。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
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春秋时期的杰出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对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主要人物,他们各自的事迹与贡献。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被尊为"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以仁爱、礼治和民本为中心,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至今。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誉为"第二代圣人"。
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提倡"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论。
孟子的思想强调政治伦理道德和君主的德治,对于后来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鲁迅(1881年-1936年)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呼唤民众觉醒为主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思想主张科学思想、民主政治,他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立场对于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孙子(公元前5世纪)孙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战略家,也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原则,对于中国古代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战略思想注重以少胜多、以智取胜,被誉为古代军事艺术的典范。
5.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强调天命观念,主张君主专制统治,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论。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0则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10则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楚国文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二)高渐离——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
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他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
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
时间长了,他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
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人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
”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春秋战国名人

春秋战国名人1.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标志着中国古代史进入了一个分裂纷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他们的事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
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学和教育学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义、智等等。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孔子的思想为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3. 孟子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人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他反对战争和侵略,主张和平与仁爱。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4. 孙子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出色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包括用兵之道、虚实之道、强弱之道等等,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和战术中。
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精炼、实用,对后世的军事学和战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韩非子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韩非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家政治理论,包括重法、任才、辩论等等。
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6. 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荀学”。
荀子主张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政治的稳定。
他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入而全面,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墨子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科学家,他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历史和故事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性,故事是历史的传播载体,起到了传承历史的作用,历史则是故事的内涵,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欢迎阅读与借鉴!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
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
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
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
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
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
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
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
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
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国大规模出兵侵略齐国。
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
可是让他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品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疑惑不解地问道:“你笑什么?”淳于髡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并说:‘求田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又那么少,所以大声笑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
历史和故事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性,故事是历史的传播载体,起到了传承历史的作用,历史则是故事的内涵,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欢迎阅读与借鉴!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
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
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
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
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
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
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
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
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
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有一年,楚国大规模出兵侵略齐国。
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
可是让他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品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疑惑不解地问道:“你笑什么?”淳于髡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祭奉田神,并说:‘求田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又那么少,所以大声笑了起来。
”
威王听毕,明白淳于髡是说自己拿出来的礼物太轻,赵国肯定会不满意,这样搬救兵就很难了,便把礼品的数量增加了十几倍,丰厚无比,淳于髡这才动身前往赵国。
赵国国君对礼物非常满意,便借给了齐国大批兵马。
楚国知道这个消息后,自知敌不过,忙连夜撤退了。
齐国又一次转危为安。
又一次,齐威王欲献一只天鹅给楚王,派淳于髡送去,可天鹅在半道上飞跑了。
淳于髡并不惊慌,他想好了一套说辞,提着空笼子来到楚国。
淳于髡见了楚王,道:“齐王派我来给您献一只天鹅,可路上经过水塘,我见天鹅渴了,就放它去喝水,谁知道它却飞了。
我准备以
自杀来谢罪吧,可担心让别人说您因为一只鸟逼得人自杀,太不讲仁义了。
这天鹅是长毛的东西,和它相像的有的是,我原打算买一只别的鸟代替它,可那又是不讲信用欺骗您了。
我也想过逃亡到别国去,可又怕耽误了我们两国交好的大事,因此我最后还是请罪来了,甘愿领受您的惩罚!”
楚王听了淳于髡这一套辩辞,十分赏识,道:“好啊,齐国竟有这样的诚实之士!”重赏了淳于髡,赐物的价值比那飞走的天鹅还要贵重一倍。
就这样,淳于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把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
淳于髡在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辩”。
淳于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
淳于髡的所谓“隐语”,就是富于哲理的讽喻。
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篇二:聂政行刺侠累聂政是战国时代一位着名的勇士,因为杀了人,他带着母亲和姐姐从故乡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侠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臣,也是韩烈侯的叔父,曾经担任过韩国的相国。
韩国有个叫严仲子的,是个高官,因为和韩国宰相侠累有怨恨,害怕报复被杀,于是就逃离韩国。
他怀恨在心,就到处找能够杀死侠累的人。
后来他到了齐国,听说聂政是个勇士,就去找他。
聂政一开始避
而不见,后来看到严仲子诚心诚意,就见了他。
严仲子准备丰盛的酒席,宴请聂政和他的老母。
席间,严仲子抬上百镒黄金(镒为古代计量单位,一镒约为二十两),作为寿仪赠与聂政之母,聂政大惊,推辞不接受。
严仲子屏退众人,然后对聂政说明来意。
聂政说:“现在我还不能答应你,因为我还有老母要侍奉,不能将我的性命交付给你。
”
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了,严仲子得知消息后,马上派人去请聂政。
聂政将母亲安葬妥当,便脱下丧服,自言自语道:“唉!我只不过是个卖肉的草民,严仲子这样的大人物,不远千里来和我结交,又拿出重金来给我母亲做寿。
他如此待我,真是对我莫大的信任。
先前我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是因为母亲还在世,现在母亲已去世,该是我为他效命的时候了。
”
聂政到了严仲子府上,说:“我母亲已经去世,姐姐也已出嫁,可以为您效力了,谁是您的仇人?”严仲子见聂政愿意为自己卖命,精神为之一振,便告诉了聂政自己与侠累的恩怨,并道:“侠累是韩国的相国,又是韩王的叔父,所以他的府上戒备森严,我派人和您一起去!”聂政不同意,说道:“现在咱们要刺杀的是韩国的宰相,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泄密的危险,那样你在韩国就很难立足了,我一个人去就可以了!”
聂政辞别了严仲子,一个人背着宝剑来到了韩国,他打听到相府的所在地,径直来到相府的大门口。
当时,侠累就坐在堂上,府邸周
围有重兵把守。
聂政并无惧色,拔出宝剑,冲入相府!
侠累的侍卫们大惊失色,慌忙上前拦截,聂政大声咆哮,左杀右砍,连杀几十人,杀到侠累面前,一剑将侠累刺死!
聂政杀了侠累便欲逃脱,然而,侍卫越拥越多,难以脱身,他把心一横,用剑划破了自己的脸,毁掉了自己的容貌,并将双眼割掉,再剖腹而亡!
韩国人对聂政恨之入骨,韩国国君把聂政的尸体曝露在大街上示众,发下榜文,重金悬赏知情的人,
很久都没有人来认尸。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了这件事,怀疑是她弟弟,便急忙赶到韩国,到大街上示众的地方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荣悲痛万分,无法自抑,扑到聂政的尸体上大哭,说道:“他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
有的人便问她:“你弟弟杀死了当朝宰相,这是天大的罪过,韩王重金悬赏知情的人,夫人您不知道吗?”
聂荣悲泣道:“我知道。
可他是因为我还在世,怕连累我,才把自己身体毁成这个样子,让人家认不出他来。
以前我们的母亲在世,聂政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放弃争取名爵的机会。
如今我又怎么能因为怕死,而让我的好弟弟的英名泯灭了呢?”围观的人听了,都感到惊诧不已。
聂荣又哭喊道:“老天爷呀!”便倒在了聂政的尸身旁自尽了。
聂政身怀武艺却甘愿为母及姐混迹于市贩中,对于严仲子国士之礼舍命相报,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容一死,他所求者,不过是那种知己相报的信念。
而聂荣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为了
信仰、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也可称其为烈女呀!
春秋战国的历史人物篇三:平王东迁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
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
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
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
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
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
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
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
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
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公反对道:“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
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把都城迁到了洛邑。
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
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