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简介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 第五章 深部真菌病 第一节 新型隐球菌病

传染病学 第五章 深部真菌病 第一节 新型隐球菌病

(四)病原学检查
凡从人体的各种组织活检标本、尿液、血液、骨髓或脑脊液中发现新型隐球菌, 均提示有侵袭性隐球菌感染。 1. 直接检查 脑脊液墨汁涂片直接镜检是隐球菌脑膜炎最简便、最快速的诊断方法。
脑脊液隐球菌暗视野显微镜观察
脑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
(四)病原学检查
2. 分离培养 从脑脊液、痰液、皮肤病灶的分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多正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轻至中度贫血。
(二)T淋巴细胞检测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D4+/CD8+<1。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脑脊液外观澄清或稍为混浊,细胞数一般在(40~
400)×106/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葡萄糖和氧化 物水平下降。
➢ 采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37℃培养,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在几天内可形成光 滑的褐色菌落,非致病性的隐球菌菌种生长不良或几乎不生长。
➢ 隐球菌对紫外线敏感,日晒可以杀死隐球菌。
经由腰椎穿刺的脑脊液,包围新型隐球菌的白色荚膜使新型隐 球菌突出,它的中央是一圆的白的核。这里可见两个隐球菌
肺隐球菌病HE染色1000倍
离到,并被认为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传染源 ➢ 该菌主要引起人的脑膜炎和肺炎 ➢ 鸽是隐球菌的自然宿主,但并不引起发病

病原学
二、病原学
➢ 隐球菌属于酵母型真菌,至少有38个种。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5~ 10µm,外周围绕着一层宽厚的多糖荚膜。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特异性的差 异可分为A、B、C、D和AD五种血清型,以A型最常见。
隐球菌阿申蓝染色
隐球菌PAS染色
(六)血清学检查 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

带你认识新型隐球菌病

带你认识新型隐球菌病

某中年女性反复出现头晕、头痛、呕吐,CT提示颅内占位伴颅骨转移,临床医生考虑颅内恶性肿瘤伴转移。

神经外科医生通过手术,将病变的颅骨切下后送到病理科检查,在其中找到了一种病原体———新型隐球菌,证实了患者是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

什么是新型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神经系统、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人类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土壤和鸽粪中最多见。

新型隐球菌在鸽子粪便中可存活1年以上,所以鸽子是重要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空气、食物、水和用具,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感染。

目前,尚未证实存在动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

该病发病往往与机体抵抗力低下、身体状况不佳及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相关。

新型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感染新型隐球菌后,潜伏期为数周至数年不等。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变化多样。

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约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80%,其中又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为常见。

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或者颅内压升高引起恶心、呕吐、烦躁和性格改变等症状,严重时病变累及脑实质,可表现为颅内占位的临床表现,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肺新型隐球菌病肺部新型隐球菌感染时多起病隐匿,可有发热、咳嗽、咳痰、气短、胸痛等症状,亦可无症状。

胸片常见肺局限性小斑片影,常误诊为肺结核或非典型病原体肺炎。

小部分也可表现为实性占位,临床和影像学都容易误诊为肿瘤,经外科手术或者穿刺病理检查后才能明确诊断。

皮肤新型隐球菌病皮肤是播散性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各种皮损,皮损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单凭皮损无法进行诊断,需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辅助诊断。

骨骼、关节新型隐球菌病该类型大约占新型隐球菌病的10%。

表现为连续数月的骨骼、关节肿胀和疼痛。

出现溶骨性病变时,通常以冷脓肿形式出现,可累及皮肤,需要与结核感染鉴别。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上)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上)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上)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做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今天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一、病原学
新型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累及脑膜、肺、皮肤、骨骼系统和血液等器官和部位。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一个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也可引起隐球菌病。

二、传染病学
(一)传染源
从鸽粪、水果和土壤中可分离出新型隐球菌,也可从健康人的皮肤、黏脱和粪便屮分离出来。

由于新型隐球菌在44oC停止生长,鸟类的正常体温为42oC,阻止新型隐球菌不向肠道外侵袭,所以,鸟类并不发病。

与其他鸟类的生活习性不同,鸽子保留废弃物在鸽巢中,有利于新型隐球菌的繁殖,使鸽粪中新型隐球菌的密度可高达5x107/g。

(二)传播途径
环境中的病原体主要呼吸道,也可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疾
病,或使成为带菌者。

人体通常是吸人环境中气溶胶化的新型隐球菌孢子而发生感染。

尚未证实存在动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一些正常人体内存在新型隐球菌感染,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者如糖秘病、肾衰竭、肝硬化、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以及长期、大量地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等易感染和发病。

艾滋病患者对新型隐球菌的易感性增加。

(四)流行特征
新型隐球菌病呈世界性分布,呈高度散发。

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大约为3:1,没有明显的种族和职业发病倾向。

更多预防医学知识点请关注!。

新型隐球菌病

新型隐球菌病
• ⒈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 • 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的压力明显升高,呈浆液性改变。
• ⒉肺新型隐球菌病: • 慢性咳嗽、粘液痰、胸痛等。 • ⒊艾滋病患者新型隐球菌病: • 急性起病,病情进行性恶化,除肺部以外,血源
性播散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因而,脑脊液 检查对每个可疑的患者都是必需的。孤立的皮肤 表现和淋巴结炎也可能发生。
•新型隐球菌病
1
•【 概述】
• ㈠定义: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种全
身性真菌病,以中枢神经系统和肺的病变 最为常见,有时也累及皮肤、前列腺、骨 骼系统和血液等部位。
• ㈡病原菌: 主要为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2
• ㈢主要临床类型的特点:
5
• 【流行病学】
• ㈠ 传染源 • 从鸽粪、其他鸟类的排泄物、多种水果和土壤
中可分离出新型隐球菌。
• 由于新型隐球菌在44℃停止生长,鸟类的正常
体温为42℃,阻止新型隐球菌不向肠道外侵袭, 所以,鸟类并不发病。
• • 使鸽粪中新型隐球菌的密度可高达5×107/g。
6
• ㈡ 传播途径
• 人体通常是通过吸入气雾化的新型隐球菌孢子而发生
• 相当部分新型隐球菌病患者发生于“正常人”,未能
断定这些“正常人”的细胞或体液免疫是否存在何种
缺陷。 7
• 然而,有部分新型隐球菌病患者存在糖尿
病、肝硬化等严重基础疾病或导致细胞免 疫功能异常的因素,包括恶性淋巴瘤、白 血病、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 植以及长期、大量地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 他免疫抑制剂等。
• 在艾滋病患者中,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对

新型隐球菌病

新型隐球菌病
10
• 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为主要的毒力因子,
加上荚膜甘露糖蛋白等可溶性成分、黑色 素和甘露醇等其他毒力因子,具有免疫抑 制作用,
• 在免疫防御功能不全的个体,可引起肺部
出现侵袭病灶,或者血源播散至肺外其他 器官。
11
• 正常人脑脊液中缺乏补体、可溶性抗隐球
菌因子(在血清中则存在)以及脑组织中缺乏 对新型隐球菌的炎症反应,所以,肺外播 散一般先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 沙氏琼脂培养基、血液或脑心浸液琼脂可用来培
养新型隐球菌,培养2~3d可见到菌落,连续培 养6周没有菌落出现才能认为培养阴性。
• 皮肤、骨骼和关节新型隐球菌病的病原学诊断除
了依靠分泌物或脓液的涂片和培养外,还可从病 理活检中找到病原学诊断的依据。
28
• 除了痰液和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型隐
球菌外,凡从人体的各种组织活检标本, 尿液、血液、骨髓或脑脊液中发现新型隐 球菌,提示有侵袭性感染;
3
• 【病原学】
• 早在1894年就发现新型隐球菌是引起隐球
菌病的一种病原菌。
• 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的一个种,隐球菌属
还包括浅白隐球菌(Cryptococcus albidus)和 罗伦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等几
个种,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也可引起隐 球菌病。
• 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
血,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CD4+T淋巴 细胞计数也下降,CD4+/ CD8+小于1。
22
• ㈡ 脑脊液检查
• 在艾滋病患者中,此为最重要的检查!即使肺部及
其他系统的患者也必需行脑脊液检查以排除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
• 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患者的脑脊液压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神内监)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神内监)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cryptococcos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

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鸽子或其他鸟类为其中间宿主。

该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脑膜,导致脑膜广泛性增厚、脑膜血管充血、脑组织水肿,在脑沟和脑池可见小肉芽肿形成、蛛网膜下腔有胶样渗出物、脑室扩大等,但脑实质局部很少有炎症反应。

本病以吸入方式感染肺部再经血行播散至CNS;青壮年多见,男女之比为2:1:急性或隐袭性起病;多数病人有脑膜刺激征和颇高压的症状与体征,以单纯脑膜炎为主。

及时正规治疗可使70%以上的病人治愈,治疗不及时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得,少数病人在治疗结束后1-2年又复发,未经正规抗真随治方的病人可于数月内死亡。

【护理评估】1.询问病人起病前的情况①仔细询问病人的居住条件,有无养鸟养鸽子等喜好,了解居住环境及有无鸽子等鸟类喂养史、接触史,因为新型隐球菌常存在于干的陈旧的鸽粪中,成为人类隐球菌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②仔细询问病人既往身体状况,是否存在免疫力低下的状况如网状内皮系统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糖尿病等,病人感染新型隐形隐球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T细胞介导的免疫情况,当T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病人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而使病情急剧恶化。

2.了解起病时的情况询问病人起病的时间,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如有无不规则低热,间隙性头痛,或急起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这些可能是病人的早期表现或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首发症状。

3.评估有无神经系统功能缺损①活动病人头颈部,检查有无颈强直现象,脑膜受到蛛网膜下腔滲出物刺激常出现颈强直和 Kernig征阳性。

②与病人进行交谈,注意有无视力、听力的改变和复视,因为病变累及听神经、面神经和动眼神经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受损症状。

③询问病人有无头痛、呕吐,注意其头痛的性质,观察有无颅内高压存在,大多数病人有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头痛由早期的间隙性发展成为持续性并进行性加重,后期视神经萎缩。

肺新型隐球菌病

肺新型隐球菌病

02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表现
01
早期表现为弥漫性肺泡和间质浸 润影,迅速发展为双侧门蝶状影 ,呈结节状或片状,边缘模糊。
02
晚期可见纤维条索状阴影,伴有 肺门淋巴结肿大,偶见胸腔积液 。
CT扫描特征
早期表现为肺部小斑片状或结节 状影,密度较低,边缘模糊。
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逐渐增多、 增大,可融合成大片状影,密度
建立康复档案
为患者建立康复档案,记录其康复过程中的 心理变化和需求。
定期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康复情况和心 理需求,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组织康复活动
组织患者参加康复活动,如康复训练、心理 辅导等,促进其身心康复。
家庭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给 予患者家庭支持和关爱。
THANK YOU
对症治疗
针对具体并发症类型,采取相应治疗 措施,如抗感染、胸腔穿刺引流等。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焦虑 和恐惧情绪。
康复期管理和随访工作安排
定期复查
药物巩固治疗
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胸片等指标,了 解病情恢复情况。
根据医生建议,继续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 巩固治疗。
确定问题
明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制定目标
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目标,如缓解焦虑、提高 生活质量等。
选择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干预目标,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如 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实施干预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康复期心理支持计划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简称新型隐球菌病(Crytococcos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

新型隐球菌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消化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在局部或经血流、淋巴循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肺、淋巴腺、骨等组织,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有更高的亲和性,所以新型隐球菌病中,以中枢神经隐球菌病最常见。

据国内外统计,中枢神经隐球菌病占隐球菌病的70%~80%。

新型隐球菌根据其荚膜抗原性质,分A,B,C,D四个血清型。

本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后,常表现为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并可进入脑实质内,形成血管炎和肉芽肿。

以往认为本病系罕见病。

但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报道日渐增多。

其原因是:①使用攻击性更强的抗肿瘤药物;②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③接受激素治疗的病人数增加;④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数增加;⑤烧伤和外科大手术增多;⑥高价营养液输注;⑦应用更多的导管和修复器械;⑧诊断技术的提高。

一、病因与病理新型隐球菌是一种酵母样霉菌。

广泛地存在于水果、牛奶、草地、蜂巢、鸽粪中。

其中鸽是人感染新型隐球菌的中间宿主,是主要的感染源。

感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因为在正常人体内咽部可以分离出纯菌种,多数病人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或伴有肺部感染),当然还可以由皮肤、黏膜或消化道侵入。

人体抵抗力降低成为易感人群。

如白血病、淋巴肉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肝肾疾患、结核、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患者,再如接受大量抗生素、激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型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新型隐球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新型隐球菌的荚膜:这是该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荚膜可作为屏障,同时可以抑制吞噬细胞调理因子与受体结合;②酚氧化酶:该酶可以氧化酚类,从而在菌的细胞壁形成黑色素沉积,抵抗宿主的杀伤。

新型隐球菌可以侵犯肺、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肾上腺等。

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更高的亲和性,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中枢神经系统封闭性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不易起作用;②有适合的营养物质和气体环境,利于荚膜形成;③该系统代谢最旺盛,葡萄糖含量低,可刺激酚氧化酶活性;④该系统有大量的儿茶酚胺,可作为酚氧化酶的底物;⑤由呼吸道感染的隐球菌经溶菌酶作用而发生变性,致病性减弱,但播散到脑膜后易恢复而致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隐球菌简介
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在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及37℃不能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不能繁殖。

培养数日后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后转淡黄或棕黄、湿润粘稠,状似胶汁。

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与酵母菌和念珠菌鉴别。

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

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实验检查从脑脊液中可见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

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棕黄色粘液样菌落。

脑内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导致死亡。

用血清学方法检出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该病诊断可提供重要帮助,在已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标本中可检出该菌抗原。

预防本菌感染,除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创口感染土壤及鸟粪等。

治疗药物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大蒜精、二性霉素B,亦可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慢性肺损害或骨病损则可辅以外科切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