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历史文化资料
安福崇德楼简介

安福崇德楼简介摘要:一、引言二、安福崇德楼的历史背景三、安福崇德楼的建筑特点四、安福崇德楼的现状与功能五、安福崇德楼的文化价值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安福崇德楼,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建筑。
它见证了福州地区的历史变迁,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将对安福崇德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现状与功能以及文化价值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安福崇德楼的历史背景安福崇德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福州地区一座用于抵御外敌侵略的军事设施,名为“镇海楼”。
后来,清朝时期进行了重建和修缮,将其改名为“安福楼”。
在民国时期,安福楼再次得到重修,并增设了崇德堂,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安福崇德楼。
三、安福崇德楼的建筑特点安福崇德楼占地面积约2000 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明清时期的楼阁建筑。
楼高三层,呈方形,飞檐翘角,琉璃瓦顶,显得雄伟壮观。
建筑内部采用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结构稳固,抗震性能强。
此外,楼内还保存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技艺。
四、安福崇德楼的现状与功能如今,安福崇德楼已不再承担军事防御功能,成为了一座集观光、游览、研究、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点。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福州古城的美丽景色,了解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同时,安福崇德楼也是福州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安福崇德楼的文化价值安福崇德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一处具有观赏价值的古建筑,更是福州地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体验古老的中华文明。
安福崇德楼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六、结论安福崇德楼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安福崇德楼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

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古窑址的保护与开发徐华颖【摘要】文章论述了龙泉古窑址的学术价值与保护意义,通过分析龙泉青瓷文物性古窑遗址和历史性龙窑窑址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程度保护与开发的想法,从而促进龙泉青瓷文化得以完整的活态性保护.【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年(卷),期】2011(024)002【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龙泉青瓷;龙窑;保护;发展【作者】徐华颖【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社会上引起一股青瓷文化热,使人们对龙泉青瓷产生巨大的文化兴趣。
龙窑是烧制龙泉青瓷的窑炉,是龙泉青瓷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龙泉青瓷古窑址是历代龙泉青瓷艺人从事青瓷生产活动的产物,凝聚着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科学内涵与青瓷文化历史发展的时代标志。
因此,笔者考察了龙泉青瓷古窑址的现存状况,将其分为文物性古窑遗址和历史性龙窑窑址两大类,并根据其不同特点提出一些保护和开发、发展的想法。
一、龙泉古窑址的现状龙泉青瓷烧制肇始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时期,是中国青瓷在古代的重要产地,当时青瓷窑址在龙泉比比皆是。
现已于龙泉境内发现古窑址380多处,占全部龙泉窑遗存的70%,主要分布在小梅镇、安仁镇、道太乡等乡镇,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小梅乡大窑村古遗址、安仁乡古窑遗址等。
在龙泉还保留有大量“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龙窑窑址。
现存共有龙窑36条,其中八都镇6条,上垟镇18条,宝溪乡12条。
龙窑长度为10至35米。
窑炉结构均为分室龙窑 (阶级窑)。
36条龙窑中现仍在使用的只有6条:上垟镇木岱村口曾芹记古窑坊龙窑;上垟镇木岱村口原龙泉瓷器一厂龙窑;上垟镇木岱村麻垟龙窑;八都镇原龙泉瓷器二厂C号龙窑;宝溪乡溪头村先明瓷厂龙窑;上垟镇木岱口原龙泉瓷器五厂B号龙窑。
但在烧制青瓷的仅有上垟镇木岱口村“曾芹记古窑坊”已被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遗产传承保护基地。
常德市历史沿革简介

常德市历史沿革简介30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
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
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
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
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设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历史。
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
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
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溆浦县又迁往临沅县。
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
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
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
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
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
常德之名始于北宋;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
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
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
江西吉安安福县民俗文化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安福垇云火把节,中国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民俗,江西省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之一。
火把节,多在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而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的 火把节习俗,蕴涵了安福县南乡片汉民族聚居地的生活习俗、祭祀习俗, 实属罕见。其节庆仪程繁复、民俗内涵丰富,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 重要节日。垇云火把节于每年六月初六举行。当日,家家户户备好祭品, 制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亲朋好友来山里。他们白天在自家田里祭拜山神、 土地,并点起火把向田埂里四下燎虫;晚饭后,全村男女老小敲锣打鼓, 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灵,祈求神灵驱魔消灾,保佑来年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期间,他们还打着火把游垅,围着篝火唱山歌。
所属地区:江西 ·吉安 ·安福县 文化遗产名称:安福火腿的制作技艺遗产 编号:Ⅷ-31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吉安市安福县 遗产级别:省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安福武功山传说,中国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民间文学,江西省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功山,原名泸潇山,山脉连绵起伏,浩浩荡荡,奇峰嵯峨,怪石林 立,幽谷沟壑,飞瀑流泉,景观壮丽。主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境内第 一高峰。
江西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安福县民俗文化
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流行于江西省安福县的地方传统民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中秋农历八月十四,禾市各村均会指派人员砌塔,塔高一般1.5 米不等,村庄大则塔大.塔底要用砖块砌成,塔身大多用碎瓦片砌成约占 塔高的3/4,然后再用瓦片园叠砌封顶,塔底须前后各留一个塔门,前门 用于投放燃料用,后门用于拔出火灰。晚上便点火燃烧(大村庄可连续烧 三晚,小村庄至少会烧中秋夜),燃料为稻草及谷壳等,主要由年青人敲 着锣鼓到各家收集。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场面壮观。
江西吉安市各县刘氏字辈

江西吉安市各县刘氏字辈一、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刘氏字辈1、安福王屯江边刘氏:“诗书启厚,礼义成仙”。
2、安福长沙定王系刘氏(通用):“国泰民安康,盛世显贤良。
诗书育孝悌,荣华富贵长”。
3、安福山庄刘氏:“巨族同修谱,迎祥列彦英。
光前后裕清,礼乐振家声。
有仁多发富,美事全孝忠。
长谟苟读耕,和善自成名。
相传千万代,先远绍彭城”。
4、安福石屋刘氏:“著籍安成,世显文望。
积厚笃庆,悠久炽昌”。
5、安福严田土桥刘氏:“厚金生苗佳”。
6、安福寮塘渡头刘氏:“教孔为师金书束,国家诗礼振乾坤”。
7、安福泱塘刘氏:“达宣韫能克天,士道应廷受秩。
扬声播惠兴家,益国功立宏建。
仁厚垂业衍庆,明光延年科甲”。
8、安福思塘文岭上刘氏:“山昌声盛”。
9、安福甘洛小湖刘氏:“阜元向,玉定发,才秀家声”。
10、安福三舍刘氏:“廷培良器,家裕学行。
人文振启,锦彩辉名”。
11、安福洲湖北山王垄坑刘氏:“洪才立浪标”。
12、安福诸桥下村刘氏:“龄国生,顺珍祖,民文武”。
13、安福塘田材家岭刘氏:“光之鉴临远,贤哲开群蒙。
西江本祖一,北庸支自同。
育才乐以道,有子养惟中。
时雍关德化,山海尽淳风”。
14、安福塘田睦家刘氏:“有伸洋祖德,发祥复宗立”。
15、安福沛溪下官田刘氏:“德龙都,合秀兴,生明华”。
16、安福高洲车头刘氏:“兆开初神,云香生芳”。
17、安福上街刘氏:“有声扬祖德,发祥扩宗烈。
文明开新运,雍熙乐和康。
钟毓安济士,宏启华汉光”。
18、安福北棠北村刘氏:“生兴钦才明”。
19、安福泰山下老刘氏:“山瑞章,远知华”。
20、安福钱山长源刘氏:“绩善克笃,其庆永锡,鼎丰太有,启汝世家,景运祖德,添福攸寿,久世泽长”。
21、安福钱山何家刘氏:“绵远昌泰,德行高肇。
贤良方正,俊杰英豪”。
22、安福坛州迁莲花樊溪刘氏:“遵礼诚信孝,友睦姻任卹。
智仁圣义忠,和乐众心同。
桂兰皆贤良,簪缨耀龙云”。
23、安福荆山迁永新樟枧刘氏:“大宗开启,原自陶诏。
走近红色江西·安福篇

走近红色江西·安福篇 安福县委党史办安福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是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活动区域。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
三女跳崖遗址1934年9月,国民党军发现湘赣苏区仍有红军活动,遂实行大规模联合“清剿”。
10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安福县苏区,中共安福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及莲花县、萍乡县的党政机关相继转移到泰山区。
当时洋溪区妇女干部郁怡花和安福县苏维埃政府内务部代理部长李发姑(又名李珊)负责安置和疏散转移这一带的群众,并组织妇女成立服务队和宣传队,慰问红军。
不久,李发姑率安置工作组前往武功山下白竹坪疏散群众。
一天晚上,李发姑、郁怡花、刘断英在开展工作时被敌人包围。
为了不暴露群众,她们叫喊着故意将敌引开,后退至一悬崖边,在这紧要关头,她们下定宁死也不当俘虏的决心,携手纵身跳下悬崖。
刘断英当场牺牲,李发姑、郁怡花身负重伤。
伍中豪烈士墓1930年9月,按照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攻打吉安的命令,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率领部队负责由西路攻打吉安,他们由萍乡出发,取道莲花,经安福,直下吉安。
部队日夜兼程,奔赴前线。
途中,伍中豪不幸身患重病,在安福作短暂养病。
10月初,伍中豪病情好转,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司令部写信通知他赶赴攻吉前线指挥战斗。
这一消息被反革命分子密告给安福县反动武装靖卫团。
敌人得此消息如获至宝,立即布下伏兵进行阻截。
伍中豪接通知后,于10月3日率领警卫部队20多人,从安福出发,准备往西路分委所在地永阳镇去,部队行至安福县城南距县城约5华里的五里亭处,遭遇反动武装靖卫团和守望队三四百人的袭击,因寡不敌众,队伍被打散,伍中豪在战斗中弹尽力竭,最后在附近的亮家山村后的一个破砖瓦窑洞里被敌人残酷杀害,年仅25岁。
后被当地村民安葬在亮家山上。
彭德怀率部激战寅陂桥战地遗址1929年7月中旬,红五军为巩固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长彭德怀率领部队冒雨从永新出发,经莲花向安福进军。
湖南临澧安福蒋姓家谱字辈

湖南临澧安福蒋姓家谱字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湖南临澧安福蒋姓家谱字辈蒋姓始祖蒋师傅,字景福,安福人,为明代官员,后裔多聚居于湖南临澧安福一带,因此得名“湖南临澧安福蒋姓”。
蒋师傅之子蒋子仪,字德平,为明代进士,官至都督。
其子蒋宏,字家恪,为明代诗人,多次登科。
蒋宏之子蒋文斌,字翔宇,为明代武将,参与平定辽东叛乱。
蒋文斌之子蒋继忠,字义修,为明代书法家,擅长行书。
蒋继忠之子蒋康德,字世祖,为明代学者,编纂《临澧文大全》等重要著作。
蒋康德之子蒋忠义,字信成,为清代科举大贡士,任职礼部尚书。
蒋忠义之子蒋庆民,字敬仲,为清代名将,曾参与抵抗侵略者的战斗。
蒋庆民之子蒋德华,字升平,为清代诗人,被誉为“湘江诗圣”。
蒋德华之子蒋春雷,字明峰,为清代书法家,其楷书《春雷真迹》为后人所传颂。
蒋春雷之子蒋冠军,字康复,为清代教育家,创建学堂数所,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蒋冠军之子蒋国栋,字立言,为清代政治家,参与起义军的组织和领导。
蒋国栋之子蒋建中,字定国,为民国时期政治家,参与筹建新军,推进改革。
蒋建中之子蒋顺志,字和平,为民国时期学者,任教于各大学,著有《湘江文选》等重要著作。
蒋顺志之子蒋守诚,字忠诚,为民国时期医生,创建了安福地区第一家医院,为当地群众健康造福。
蒋守诚之子蒋鸿涛,字隽山,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家,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蒋鸿涛之子蒋明远,字德扬,为当代企业家,创建了多家知名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蒋明远之子蒋博文,字承志,为当代学者,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著有多部学术著作。
蒋博文之子蒋朝霞,字家饶,为当代官员,担任多个地方领导职务,努力为民众谋福祉。
蒋朝霞之子蒋铭邦,字光耀,为当代医生,为地方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深受当地人民爱戴。
湖南临澧安福蒋姓家谱字辈自蒋师傅至蒋铭邦,代代传承,秉承“忠诚、仁爱、奉献、博学”家训,为家族荣耀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他们以勤劳、诚实、孝敬见称,为当地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安福概况

安福概况安福,历史悠久,为江西18个文明古县之一。
秦以前,先后隶属吴、越、楚。
秦王蠃政二十四年(前223),王翦灭楚,今安福之地遂入秦国版图。
二十五年(前222)臵安平、安成二县。
三国吴宝鼎二年设臵安成郡,辖宜春、萍乡、新余、平都、安成、永新6县,隶扬州。
这是安福历史上版图最大、建臵规格最高的一个历史时期,其疆域几乎曩括了整个赣中西部。
唐武德七年(624)改名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
清乾隆八年(1743)将安福上西乡12个都划给莲花厅管辖。
从秦到清,安福县先后别称过安平县、安成县、安宁县、思成县、平都县、安复县、颖州、安福州。
中华民国时期的1930-1934年,安福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赣西南、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安福一直属吉安市(吉安专区、井冈山专区)管辖。
现辖17个乡,7个镇,4个国营林场,351个行政村,2234个村民小组,14个居委会。
安福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的西北部.地理位臵在东经114°-114°47′、北纬27°4′-27°36′之间。
东邻吉安县,南靠永新县,西和萍乡市的莲花县、芦溪县交界,北与宜春市、分宜县接壤。
县城所在地平都镇距省会南昌市278公里,距吉安行署所在地吉安市59公里。
县工业园位于安福县枫田镇,离县城6KM,距吉安市海关、市区50KM,高速公路出口3KM,交通便利,安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
武功山脉屹立于县境西北部,雄伟峻峭,主峰金顶(又称白鹤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省境内(不与邻省交界)最高峰。
陈山山脉自湘赣边界的永新、莲花进入安福西南,向东偏北延伸,止于县境中部,走向与武功山大致平行。
县境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形。
东南地势低平。
竹江乡洋口村附近泸水可面,海拔57.5米,为全县最低点。
县内大小河流纵横,主要的有泸水、陈山河和同江。
安福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地表水人均占有量达7152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量达3960立方米,不仅高于全国平均值,也高于长江流域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福历史文化资料彭德怀率部激战地寅陂桥遗址位于横龙镇利田村。
1927年7月中旬,红五军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彭德怀率领部队,从永新经莲花进入安福洋溪、严田。
当部队途径安福县横龙镇利田村时,突遭敌工兵营伏击,红五军在寅陂岭桥下奋勇攻山,发生激战。
该桥梁早已损毁,只剩下4个桥墩。
寮塘桥之战遗址位于寮塘乡寮塘村坪田组,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1931年5月,正值第二次反围剿之际,红七军五十五、五十八团和红二十军一七五团,以及湘东独立师等,在安福县红色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击溃了出城骚扰之敌一个团后,于5月13日乘胜将安福县城包围。
但敌人紧闭城门,不敢迎战。
14日,敌第五十二师一五四旅,从阜田来安福增援。
是日,红军往来路撤10公里,诱敌出城。
红七军、红二十军,湘东独立师等分别埋伏于坪桥、寮塘桥、苦田一带,与敌人五十二师韩德勤部的一五四旅展开交战。
现桥两头均被河水冲毁,仅存中间残桥15米长左右,已废弃。
坪桥之战遗址位于寮塘乡龙佳村坪桥自然村。
1936年12月的一天晚上,湘赣红军游击队第三大队30多名战士,由大队长刘保禄率领,从安福县七都出发,到县城附近十里楼的下路村打土豪筹款时天已微亮,部队不便返回,只好隐蔽在坪桥附近的谷源山上,县保安团接报,派出30多人,准备在坪桥伏击游击队。
次日天刚黑,当游击队行至坪桥时,恰好与前来设伏的保安团300多人相遇。
红军游击队乘保安团立足未稳,发起进攻,并四处吹号迷惑敌人。
敌人仓皇撤退,红军俘保安团20余人,缴枪20余支,子弹数百发。
山庄乡荷溪村毛泽东旧居——“伍氏祠堂”位于山庄乡荷溪村三组,清代建筑,建筑占地面积378.95平方米。
1930年9月底,毛泽东同志在指挥九打吉安时由分宜县路经此处住一天二夜,并走访贫困农民。
现房屋外观陈旧,内部设施损毁。
毛泽东旧居——“义行定邦公祠”位于枫田镇下店自然村,高8米,建筑占地面积250.8平方米。
1930年9月,毛泽东指挥攻打吉安过程中,从山庄荷溪来此住过一夜。
现旧居内陈列四方桌3个,语录牌1个。
由于年久失修和风化的作用,该旧居屋顶漏水,墙面剥落。
朱德旧居——“仁忠公祠”位于山庄乡荷溪村三组,清代建筑,建筑占地面积398.82平方米。
1930年9月,朱德同志随毛泽东同志在指挥九打吉安时,由分宜路经此地住二天一夜。
现旧居房屋外墙倾斜、破烂,内部设施损毁。
陈毅收编武功山游击队下山抗日遗址位于彭坊乡陈山村上墩组及附近山峦深处。
遗址包括1937年10月陈毅坐蓬桥到达该村住地寻访村民、步行上山路径、与湘赣红色独立团游击队员李森启和刘别生联系地点以及与刘培善、段焕竞属部宿营会谈地。
经确认身份并达成共识后再辗转送往永新铁境山临时省委驻地与谭余保正式会面。
原有建筑及其它遗址共约1000平方米,现仅存部分墙基。
三女跳崖遗址位于武功山泰山乡三天门正江(四十八湾龙潭)。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江西安福县苏区。
由于敌众我寡,中共安福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及莲花县萍乡县的党政机关相继转移到泰山苏区。
当时洋溪区妇女干部郁怡花和安福县苏维埃政府内务部代理部长李发姑(又名李珊),负责安置和疏散转移这一带的群众,并组织妇女成立服务队和宣传队,慰问红军。
不久,李发姑率安置工作组前往武功山下白竹坪疏散群众。
晚上李发姑、郁怡花、刘断英在开展工作时被敌人包围。
为了不暴露群众,3人叫喊着将敌引开,后退至一悬崖边。
她们抱定宁可牺牲,也不当俘虏的信念,纵身跳崖。
刘断英当即牺牲。
李发姑、郁怡花被当地群众救出。
中共江西省委机关驻地--安福南山位于彭坊乡江南村油路组。
1939年,由于国民党匪特的猖狂破坏,党内叛徒的为虎作伥,使中共湘赣特委、赣西北特委、遂(川)万(安)泰(和)中心县委、前委和中共吉安县委相继遭到破坏。
1940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由赣州秘密迁驻安福南山。
同时,中共湘赣边特委为了斗争的需要,也从永新铁镜山迁到安福南山一带,配合中共江西省委开展活动。
由于战争动乱,国民党反动派烧杀抢掠,导致该驻地严重损毁,现只剩下残垣断壁。
湘赣红军独立五团驻地旧址位于泰山乡南沙村龙家、五石里,建筑占地面积540平方米。
1934年下旬,湘赣军区独立第5团随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从永新牛田出发,经安福金田、洲湖、坪桥、严田到达武功山境内泰山地区与独立3团等部会合,驻扎在南沙龙家和五石里。
11月上旬,在粉碎了萍乡保安团的偷袭后,随省委、省军区向泰山区的长源头、芦台村一带转移。
当时驻军所在的南沙村刘岐瑞等农户老宅,均已被拆除,并建成了新房。
中共萍(乡)宜(春)安(福)中心县委遗址位于泰山乡文家村高峰自然村,建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
1935年,湘赣省委与中央失去了联系,只好向武功山深山区转移。
期间,撤销了原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组建了湘赣临时省委。
湘赣临时省委为开展宜春、安福等地工作,于12月在安福县境青龙山下的大江(高峰)成立中共湘赣萍(乡)宜(春)安(福)中心县委,同时成立了县游击总队。
原址现被拆除建成了新房。
湘赣游击队三江改编旧址位于章庄乡三江村垇头组,建筑占地面积140平方米。
1936年12月,谭余保在安福县章庄乡三江村召集湘赣游击司令部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将湘赣游击队改编为湘赣红色独立团,段焕竞为团长,刘培善任政委,将原4个大队改编为4个连,有力提高了队伍的作战能力。
该旧址被拆毁了三分之一。
中共安福县第二次党代会旧址——槎江大祠位于洋门乡槎江村3组,坐西朝东,面宽15.6米,进深42.1米,砖木结构,始建于清朝,民国时期维修。
1931年11月,安福县第二次党代会在此召开大会根据中共湘赣省委的指示,对健全、巩固、发展各级党组织、扩军、开展游击战争、查田运动和肃反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决议。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县委,王正平任县委书记。
中共莲(花)安(福)萍(乡)中心县委遗址位于泰山乡文家村,建筑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1934年夏秋之交,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安福县大部分苏区失陷,只剩下泰山一小块根据地。
1934年7月,莲花、萍乡、安福三县县委负责人在钱山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成立莲安萍中心县委。
8月,中共安福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地方武装被迫退入泰山,莲安萍中心县委成立,驻文家村。
莲安萍中心县委所在地房屋,被国民党侵占后,主要的一幢房被烧毁,后栋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
湘赣红军独立三团驻地旧址位于泰山乡月家村瓦溪自然村,建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1934年9月,根据地逐步被白军占领,只剩下永新牛田、安福泰山等十几块被分割的根据地。
在此形势下,省委决定放弃永新、牛田等几小块根据地,将党政军机关和军区所辖的主力部队向武功山转移。
于是,独立第3团从永新石灰桥地区突围,向莲花、萍乡、安福等地转移。
10月下旬,湘赣独立第3团由萍乡青龙山转移到安福泰山根据地,与莲安萍中心县委会合,驻泰山乡月家村瓦溪。
11月上旬,在粉碎了萍乡保安团的偷袭后,随省委、省军区向泰山区的长源头、芦台村一带转移。
当时驻军的老宅,上世纪70年代均被拆除,并建成了新房,后墙大部保持完整,上有十多处枪眼。
安福县革命历史遗址安福县是大革命时期赣西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29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将安福划入井冈山根据地;1931年7月至1934年8月,是湘赣革命根据地主要县份;1934年9月至1937年11月,是南方(武功山)三年游击战主要战场;1940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进驻县境南山,指挥江西人民抗日救亡。
毛泽东、彭德怀、陈毅、王震、萧克、陈正人、王首道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与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县有共和国将军7人,革命烈士3098名。
通过2008年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江西试点工作初步认定,全县有革命遗址37处。
其中主要党史事件和主要机构旧址13处,占地面积3662平方米;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处,占地面积4210平方米;革命领导人故居7处,占地面积1629平方米;革命烈士墓2处;纪念设施3处,占地面积3929平方米。
这些遗址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大革命时期形成的有6处,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有2处;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有革命遗址与革命文物2处,解放初期形成的有3处。
但由于雷电、风灾、火灾、水灾等自然因素和战争动乱、不合理利用、年久失修、管理和保护的缺失等人为因素,不少革命遗址严重损毁,亟待进行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一丶革命遗址方志敏指导安福农运工作旧址——复古书院(今安福中学)1927年6月底,省农协执委方志敏同志奉命秘密来到吉安,并于7月初亲临安福指导农运工作。
他一到安福便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代表们对前期全县农运工作基本情况的汇报,并对当时安福农村革命形势以及如何开展农运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7月上旬,在方志敏的直接指导下,在县复古书院(今安福中学)召开了全县农协代表大会。
到会代表40余人,历时2天,方志敏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正式成立了安福县农民协会。
原复古书院院舍在解放前后已拆除,在原址上兴建了安福中学办公大楼。
红五军指挥部旧址——“王屯曹氏祠”位于洲湖镇三湖村曹家组。
1929年11月至12月间,彭德怀率红五军第四、五纵队从吉安县天河及洲湖石门山一带运动至此,在三湖通往吉安官田的“狗爬岭”山上修筑工事,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天一夜。
大捷后,红五军下山,将军部迁入该祠内休整,并发动群众打土豪。
后该祠成为王屯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地。
现该旧址门墙及部分标语保存较好,主体建筑遭两次火灾而毁,只剩墙壁。
现存祠旁红五军关押白军俘虏的教化所民房旧址内墙上的标语保存完整。
注:这是代笔搜集的向上级部门起草的报告,后续。
红五军战斗遗址位于洲湖镇三湖村姚岭自然村南面“狗爬岭”山。
遗址面积约二万平方米。
现存军事掩体4处,战壕3条。
另在山南侧吉安县属地山场发现同类遗址数处,保存均较完整。
1929年11月下旬,彭德怀率第四、五纵队运动至该山上构筑工事,设置战场,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分别与山南吉安县官田及山北安福县洲湖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敌人激战一天一夜,重创国民党主力吉安守备十三师、朱耀华十八师成光耀旅及安福工兵营等,取得歼敌三个营、击溃3个靖卫团、缴枪70余支,子弹万发的重大胜利,一举扭转红军在安福、吉安两县的军事局面。
部队下山后,在三湖一带休整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募集物资,建立红色政权。
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机关遗址位于泰山乡文家村。
1934年9月下旬,在国民党军重兵“清剿”下,湘赣军区虽全力抵抗,给敌人以很大杀伤,但终因敌众我寡,根据地逐步被占领,只剩下永新牛田、安福泰山等十几块被分割的根据地。
在此形势下,中共湘赣省委决定放弃永新、牛田等几小块根据地,将党政军机关和军区所辖的主力部队向武功山转移,利用那里的有利地形,与敌周旋,以期打破敌人的“清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