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风俗文化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
经过时间冲刷,形成了自己独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畲族的风俗习惯,一起来看看都有些吧。
畲族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方面,客家受畲族影响的事例也很多,这里仅举婚俗、葬俗和妇女不缠足的习惯为例以见其概。
(1)婚俗,曾有学者报道说,“过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数夜晚出嫁,男家点蒸子或松明火把迎亲,女子婚后第三天即回娘家谓之‘转门’”。
(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此类做法也颇似畲民。
大概畲族先民即所谓“蛮撩”保留着抢亲的原始婚俗残余,客家先民与蛮撩错居杂处时,所处环境也不,遂把作为古代抢亲残余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借用过来了。
(2)葬俗,南方人有所谓“检骨葬”的风俗,其俗闽南地区、客家地区、粤人地区都很盛行,其要点是“每至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
明岁此时,又再开看,‘(明、黎愧曾《托素斋文集》)因为重在检骨再葬,所以”有数十年不葬者“。
”始葬者不必择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扩启棺,检取骸骨贮之罐中而改葬焉。
“(《嘉应州志》卷1、卷63)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此葬“;检骨改葬之时必须用于布把骨殖擦干净,称为洗骸,故又称”洗骨葬“。
畲族的习俗来源以前论者多归之于客家人浓厚的敬祖观念和多次迁徙的历史原因,或归之于争风水。
其实这种风俗也是古代荆楚蛮、五溪蛮和百越民族的旧俗,晋张华《博物志》、《南昌史·顾宪之传》、《隋书·地理志下》、宋朝朱辅《溪蛮丛笑》等书都有相关记载。
中原汉人素主入土为安,《周礼》有”禁迁葬者与嫁疡者“之制,客家此俗源于蛮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古代湘赣闽粤土着互相融合和同化的产物,可以无疑。
妇女不缠足的习俗。
过去论者常把客家妇女不缠足归因于客家先民常处在辗转迁徙中,不能没一双大脚。
其实客家妇女不缠足实系受蛮撩风俗影响所致,与之相联系的是客家妇女承担大部分生产事务,或所谓客家人”女劳男逸“的问题。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与畲族文化也密不可分。
畲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在清朝的统治下,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畲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畲族的历史背景畲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福建等地。
他们是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对稻米的种植和饲养畜牧业非常擅长。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生活在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畲族的风俗习惯1.畲族的民居:畲族人民在清朝时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形式。
他们常常以桃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结构简单,一般呈现出三间两厅的格局。
房屋外观注重装饰,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2.畲族的服饰:畲族人民的服饰多以丝绸为主,以黑色为主色调。
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裤子,头戴呢子帽。
女性则喜欢穿着丝绸长衫,配以丝绸裙子和盐帽。
3.畲族的婚礼习俗: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畲族婚礼注重庄重和热闹,通常会有千人宴的盛大场面。
新娘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戴着耳环和银饰,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
三、畲族的语言和文字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下的“侗台语支”。
在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畲族文化的传承,畲族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
尽管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下来。
四、畲族的音乐和舞蹈1.畲族音乐:畲族音乐富有激情和节奏感,常常以琴、笛、鼓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畲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2.畲族舞蹈:畲族舞蹈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山水意境。
畲族舞蹈充满动感和热情,舞者常常手舞足蹈,展现出自然的神韵和姿态。
五、清朝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畲族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造。
他们重视畲族文化的传承,并热爱畲族艺术。
同时,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对畲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畲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人关注的还有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
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1 畲族简介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多居住在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经多次迁徙,大约在十三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
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
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则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丽水是浙江省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风俗。
其中,少数民族畲族便是丽水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风俗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婚姻和节日等方面,来介绍一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
一、生活习惯畲族人民善于田园生活,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所以,畲族人民都是早起早睡的,他们通常在日出前便开始起床、做事,日落后便尽快收拾收场,以便早早地睡觉。
畲族人的餐桌上大多以米饭、米面、蔬菜为主食,配上新鲜的鱼、蛙、鸟、虫等,食欲开胃,令人垂涎。
二、婚姻习俗畲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男人要比女人更重要,所以畲族的一些婚姻习俗,都是围绕着男人的地位而设定的。
畲族人民在选婚对象时,都十分注意家族和血统关系,他们相信这样能够保证家族的纯正和延续。
在婚礼上,畲族人民还会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以及家族的团结。
三、节日习俗畲族人民相信宗教信仰,他们把多数节日都看做一种宗教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春节时,畲族人民会挂上红桃花和灵芝,自制粽子,聚族而食。
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畲族人民也有重要的传统习俗——龙舟竞赛。
龙舟竞赛是畲族人民向神灵膜拜的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男性的表现方式。
总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不仅保存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更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去了解和传承!。
畲族民族风俗

畲族民族风俗民族简介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
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
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雷","钟",历史上曾有"盘"姓,人数较多的姓氏还有"李","吴"等。
民族文化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
《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
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
“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
“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民族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讲师: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畲族概述 ➢ 畲族服饰文化 ➢ 畲族歌舞文化 ➢ 畲族节庆与习俗 ➢ 畲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畲族概述
畲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 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
根据畲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 盘瓠,被尊称为盘王。盘王传说 是畲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庭传承
畲族民俗文化家庭传承是其主要 传承方式,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 将传统习俗、技艺传授给子女,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承链。
社区传承
畲族社区定期组织各类民俗活动, 如歌舞表演、祭祖仪式等,为族人 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平台 。
学校教育
将畲族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 同感。
04
人口数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畲族总人口约为XX万人,是 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智慧:畲族人民以勤劳智慧 著称,善于耕山种地,同时也擅 长手工艺和商贸活动。
02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传统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
畲族传统服饰以红、绿、黄、黑等鲜艳色彩 为主,体现了畲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 、山水等,寓意吉祥、美好。
03
畲族歌舞文化
畲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
01
叙事歌
歌唱畲族历史、传说和故事,是 畲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03
特点
畲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常用乐器有龙角、唢呐、月琴 、铜鼓(畲族语里称为“雅钩” )等。
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

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畲族现有7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畲族自称“山哈”。
“哈”畲语意为“客”,“山哈”,意即是从外地迁来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
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畲族会亲节二月二日会亲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畲族的传统节日。
由于族支繁衍,畲族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为“会亲节”,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节日里,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省亲。
在乡文化馆前搭起彩楼,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场诙谐有趣的赛歌会在这里举行,歌声笑声不绝于耳。
人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处处歌声燎亮,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展鸣山谷。
当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时,只见一队队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各个金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热闹非凡,宁静的山村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居住在福鼎境内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到鼓楼山上举行庙会。
畲族猎神节畲族普遍供奉猎神,凤凰山、莲花山和罗浮山没有固定节日,只在出猎前后拜祭。
九连山区的畲族于农历二月春分日为猎神节,届时族长带领男丁,备三牲供品前往猎神坛前拜祭,点烛焚香,献供品、念祭文、甚为隆重。
畲族三月三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鲜明的独特性,其中“三月三”节日真是别具一格,它是谷米的生日。
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要煮乌播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米饭馈赠亲友,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
乌米饭的制法,是用乌稳树叶的叶子煮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然后用这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以后放在容器里熬熟即成。
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如果加上山间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味道就更美妙了。
由于乌饭叶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
畲族民风民俗

畲族民风民俗1、服装: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镶花边,色彩斑斓绚丽。
服装款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连式和丽水式之分。
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
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
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
2、体育活动: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形式。
畲族人民练拳习武之风十分盛行,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
3、节日:畲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大致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
畲族也有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典型的有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元帅节等。
4、婚姻:畲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一般同姓不婚,通婚多在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进行。
过去,畲族婚姻一般是不要聘金的,女儿出嫁,十分简朴,嫁奁除一般礼物外,还有农具、斗笠、蓑衣等,稍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歧视,畲、汉族严禁通婚,成为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扩展资料畲族人的文化艺术:1、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2、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
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3、畲族地区群众性的舞蹈多已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畲族正月祭祖仪式中道师(本民族祭师)跳的舞蹈,加工整理为“踏步舞”,又称为“猎捕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猎过程中的动作。
4、畲族山歌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
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
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
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
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
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
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
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
”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风俗习惯: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
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
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
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
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
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
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
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
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
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兰、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
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
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
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
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
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
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
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
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
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
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
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
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
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
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米酒可以说是畲族人的生活必需品,以酒待客是畲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据有关畲族饮食习俗的历史资料记载,畲族人素有“民嗜酒”的说法。
他们不但在节庆之日喝酒、农忙之时喝酒,而且当有人到家中做客时,饭宴之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捧上清香扑鼻的自酿“米酒”,以示对客人的欢迎。
畲族人这种善饮酒、热情好客的风俗依然保存至今。
畲族有着这样的谚语:“无酒难讲话”。
酒令云:“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傍清淡酒,若是左右友,示造清淡酒,若无清淡酒,难敬左右友”。
有酒,就有话可说;有酒,朋友间就谈得更加畅快。
在畲族文化中,“酒”起着人际交往、沟通、联络感情的作用。
畲族的主食较为简单,请客时一般不会说请别人吃饭,都是说:“我家酒酿好了,请来喝上两碗吧。
”喝酒时,主人会倒上米酒说:“酒是体个(自己)做的,请品尝。
”接下来又会说:“酒淡不成敬意,一碗联友谊,两碗祝如意,三碗庆丰收,多喝几碗,延年益寿。
”好友共聚喝酒时,开始是“甜言蜜语”,接着是“和风细雨”,后来是“豪言壮语”,最后达到无所不谈的程度。
可以说,酒在加强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在畲族村,逢年过节,酒都是必备之物,没有酒就不算过节,没有酒请客人喝醉就不算办喜事,不算请过客。
所以一年四季,畲族村家家户户均酿有米酒,建房时会喝“上梁酒”;生日时有“生日酒”;定亲时有“定亲酒”;嫁女时则喝“嫁女酒”;娶亲时喝“讨亲酒”,真可谓无酒不办事。
利用“七月七水”酿造的米酒更是清香扑鼻。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是董永与七仙女的相会之日,也是七仙女姐妹们于晨蒙时到泉源池洗澡之日,所以这一天的水也被称为“七月七神仙水”,经久耐存而不会产生异味。
村中酿酒的村民有着这样的传统:在农历七月七日太阳尚未出来前到山泉水源处装一些泉水回家保存,以备酿造“七月七酒”,而使用这天装回来的山泉水所酿造出来的米酒,特别芳香、甘甜、醇厚,被当地人称为“人间佳酿”。
畲族村拥有很多独特的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有荔枝园、桃花谷、柿树坡、扫把山、梨花沟、枇杷谷、枫树坡、古树神韵、竹溪村落等,人文景观主要是畲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文化习俗和酥醪古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