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畲族人文历史

畲族人文历史

结合铅山太源畲族乡浅谈畲族人文历史今年我校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服务队一如既往前去铅山太源畲族乡民族学校。

在校团委的主办下,校学生会社团实践部组织我们14人前去进行14天的义务支教与调研等活动。

我们在太源生活的过程中,最主要是完成对畲族乡的调研课题,而畲族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民族体育篇融为一体,是调研课题的方面之一。

身处太源畲族乡民族学校,现就结合铅山太源乡浅谈畲族人文历史篇。

本文分人、文、历史三部分阐述:一、畲族的“人”畲族的人文历史首先要谈及畲族的“人”。

1.畲族的姓氏来到畲族乡,你会发现畲族大多数人姓氏为盘、蓝、雷、钟四大主姓。

畲族的始祖护王龙麒所生的三子一女,后被皇帝赐姓盘、蓝、雷,女姓钟。

在福建闽东盘姓主要在日本,而福建省的一些畲族姓金。

江西省吉安市东固畲族乡,老辈们说蓝姓有盘、蓝、雷、钟、谷五姓。

浙江省畲族有近百户人家,族人也多为蓝、雷、钟三姓。

现今蓝、雷两姓较多,而盘姓现在是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多延续盘钟两姓氏,为畲族主姓延续后代,保留畲族祖源。

2.畲族的含义畲族,可溯源距今四五千年前,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历史上他们刀耕火种,“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时的意思就是刀耕火种(出自:《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3.畲族的人口及分布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有709592人。

可见畲族人口还是比较少的,他们自称为“山哈”——山里客人的意思。

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也就有了“先来为主,后来为客”的说法。

唐代时的畲人,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解放后,则改称为“畲族”。

4.畲族的人民素质现在,我们身在上饶市畲族太源乡,结合太源乡的人民来说,每个人都热情友好,民风淳朴。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

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

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

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作为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更多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畲族的众多历史文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

唱完。

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

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

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

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

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

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

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

这个过程均伴哭歌。

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

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

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

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

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

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

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

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

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

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畲族有悬葬之俗。

悬葬又称岩葬。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与畲族文化也密不可分。

畲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在清朝的统治下,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畲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畲族的历史背景畲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福建等地。

他们是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对稻米的种植和饲养畜牧业非常擅长。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生活在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畲族的风俗习惯1.畲族的民居:畲族人民在清朝时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形式。

他们常常以桃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结构简单,一般呈现出三间两厅的格局。

房屋外观注重装饰,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2.畲族的服饰:畲族人民的服饰多以丝绸为主,以黑色为主色调。

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裤子,头戴呢子帽。

女性则喜欢穿着丝绸长衫,配以丝绸裙子和盐帽。

3.畲族的婚礼习俗: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畲族婚礼注重庄重和热闹,通常会有千人宴的盛大场面。

新娘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戴着耳环和银饰,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

三、畲族的语言和文字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下的“侗台语支”。

在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畲族文化的传承,畲族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

尽管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下来。

四、畲族的音乐和舞蹈1.畲族音乐:畲族音乐富有激情和节奏感,常常以琴、笛、鼓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畲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2.畲族舞蹈:畲族舞蹈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山水意境。

畲族舞蹈充满动感和热情,舞者常常手舞足蹈,展现出自然的神韵和姿态。

五、清朝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畲族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造。

他们重视畲族文化的传承,并热爱畲族艺术。

同时,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对畲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畲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 科普介绍
讲师: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畲族概述 ➢ 畲族服饰文化 ➢ 畲族歌舞文化 ➢ 畲族节庆与习俗 ➢ 畲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畲族概述
畲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 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
根据畲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 盘瓠,被尊称为盘王。盘王传说 是畲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庭传承
畲族民俗文化家庭传承是其主要 传承方式,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 将传统习俗、技艺传授给子女,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承链。
社区传承
畲族社区定期组织各类民俗活动, 如歌舞表演、祭祖仪式等,为族人 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平台 。
学校教育
将畲族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 同感。
04
人口数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畲族总人口约为XX万人,是 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智慧:畲族人民以勤劳智慧 著称,善于耕山种地,同时也擅 长手工艺和商贸活动。
02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传统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
畲族传统服饰以红、绿、黄、黑等鲜艳色彩 为主,体现了畲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 、山水等,寓意吉祥、美好。
03
畲族歌舞文化
畲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
01
叙事歌
歌唱畲族历史、传说和故事,是 畲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03
特点
畲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常用乐器有龙角、唢呐、月琴 、铜鼓(畲族语里称为“雅钩” )等。

畲族迁徙史

畲族迁徙史

畲族迁徙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畲族也经历了多次迁徙,这些迁徙对于他们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迁徙起源畲族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畲族先祖最早居住在福建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

当时他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稻谷和其他作物,并养殖家禽家畜。

第一次大规模迁徙:三代迁徙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畲族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迁徙,被称为“三代迁徙”。

这一次迁徙是由于周朝统治者对南方地区进行政治和经济控制的需要。

首先是周武王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畲族首领首先向周朝表示臣服,并接受了周王朝的封号。

然后,畲族被分为三个部落,分别迁徙到福建、江西和浙江一带。

这次迁徙对于畲族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本较为松散的部落组织逐渐转变为以家族为基础的世系制度。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灌溉系统。

第二次大规模迁徙:南下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畲族逐渐扩展其领土,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然而,在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南下,从福建、江西等地向广东、广西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壮族等民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第三次大规模迁徙:北上随着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畲族再次面临着迁徙的压力。

这一次迁徙主要是北上,从福建、江西等地向浙江、安徽一带迁徙。

在新的居住地,畲族继续发展农业,并与当地汉族进行交流和融合。

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

畲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故事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集居在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

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文化自古便流传在畲族人民之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畲族人民尊重传统,注重宗族关系,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他们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表现了畲族人民丰富多姿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的畲族起源: 畲族历史是中国古代商殷历史中的组成部分,它的始祖叫龙麒。是五帝时期,帝喾的第五 个夫人刘氏娘娘耳中舍虫所变。传说刘氏娘娘耳中有虫三寸。一日因耳中瘙痒,急掏之, 虫被掏出落地变为龙犬,身长一丈五色斑纹,帝见之大喜,赐名龙麒。 高辛帝(帝喾)60年(公元前2637年),北方的燕部落和犬戎部落联盟入侵高辛领地,直接危 及帝都郾师,形式十分严峻。帝出榜征将,“谁能平得番将,愿将三宫主(刘娘娘的继女) 嫁他。”龙麒接榜,出战,第二年,龙麒趁燕王酒醉酣睡,咬死燕王,含颅奔回本营,立 了大功。高辛帝见龙麒平番成功非常高兴,即封为“忠勇王”,择日与三宫主完婚。宫主 见是犬,不愿嫁之,龙麒做人语:“将我放入金钟内,七日后,变为人形。”第六日,宫 主恐其饿死,揭钟观之,见身已成人形,头尚未完整,无奈何与其洞房。 龙麒与三宫主婚后,生三男一女每逢子诞生,都要请父皇赐姓。长子坠地,盘装上殿,赐 姓盘,名自能;次子降生,蓝装上殿,赐姓蓝,名光辉,再生三子,巧逢帝外巡回朝,宫 主速抱子拦路求父赐姓,帝见三子非可爱,忽然天上雷鸣,帝即赐姓雷,名巨佑;后生一 女,龙麒大喜,抱女上殿,帝问“何时降生?”答“辰时”,帝大笑,“今龙抱龙上殿, 仍二龙戏珠,赐姓龙名龙。”长大后赘军丁钟志琛为婿。 龙麒喜捕猎,不愿为官,高辛帝赐广东潮州带为其领地,并建祠凤凰山,赐盘、蓝、雷、 钟四姓为一族。从此,畲族有了本名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风情民俗。 史料中的畲族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龙麒是高辛氏第五妻刘君秀之子,生于公元前2637年的五月五日,长成后 身高丈余,胸宽数围智慧超群,勇猛过人。21岁时率兵抵御西北部落勋、燕、犬戎入侵, 建立入侵,敇封“忠勇王”,后又加封“护国王”。龙麒与妻肖西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盘 自能,生于公元前2344年,次子蓝光辉,生于公元前2343年,三子雷世佑,生于公元前 2342年,幼女龙龙,生于公元前2341年,长大后嫁钟志琛为妻。公元前二十二世纪初, “忠勇王”龙麒率全家族离帝都河南郾师迁徙河南南阳,称“西南王”。这就是畲族始祖 及盘、蓝、雷、钟一族四姓的起源。
畲族的起源: “畲”字来历甚古。唐刘禹锡《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宋范成大《劳畲耕》道:“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 地也。”畲族的“畲”字原是“火种田”的意思,早先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 这样勤劳的人民,被称为“畲民”。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盘瓠 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 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 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 招女婿叫钟志深。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 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 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 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 用汉字。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 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 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在景宁敕木山 和云和岗头庵一带的畲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山洞作住房,蓑衣作衣裳,烤火代棉被, 野菜作粮草,辣椒作油炒。”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 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畲族文化,其服饰、婚嫁、祭祖、丧礼、红年猪、 操石磉、水竹嗒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二 在畲民的家庭里,老人或长辈都会受到小辈的尊重。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后, 一般在小儿子家度晚年。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小辈们总要让老人先品尝。离开父母单独成 家的子女,每逢庄稼成熟,也要给老辈人先尝新。当年长的人走进一户人家,无论是不是 相识,年轻人马上站起让位,请长辈或客人坐。 在畲族人的心目中,老人都是富有生产、生活经验的师长。年轻人对老人都很孝敬, 有新鲜东西,就连普普通通的蔬菜、番薯成熟了,也要请老人先尝新。 畲族尝新有一定的规矩:在割新谷和舂新米时,任何人都不许把谷或米放入口里,甚 至不许碰着嘴唇,谁把谷或米放入嘴里,就被认为是对上辈不孝。在割尝新谷时,首先割 几棵稻子或稻秆送给牛吃,意为牛耕田辛苦,先让牛尝新。待香喷喷的新米饭做好后,首 先盛一大碗摆到庭堂桌上让祖宗尝新后,再让本家或亲房年纪最大者吃一口新米饭。上辈 吃过一口新米饭后,随即用筷子把碗里的米饭挑一点放在桌上,表示有吃有余,年年有余。 接着,全家老少围坐一席,共同尝新,喜庆丰收。 陌生的客人到畲族家里去,只要把雨伞或手提袋挂到庭堂的壁上、房屋柱上,或者直 接走入房间,他们就会让位请坐、沏茶,夏天递给扇子,冬天送上火笼取暖,并请吃饭。 如遇节日,更是热情款待,家中有什么都端到桌上来。 谁家造房子,只要主人捎个口信,人们就会聚集起来,帮助抬木、下料、平地基,样 样争着干。谁家遇灾难,大家解囊资助,送米、送菜、送豆、送柴……有什么送什么。即 便杀一头猪,全村也要热闹一番,各家各户都要请一人来“散猪福”。肉一片片切得巴掌 那么大,让大家吃个痛快。
三பைடு நூலகம்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畲族人祭祖的节日。 每到三月三,畲族男女老少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对歌,人人唱起《盘瓠 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山歌从早晨一直唱到日落才散场回去。到了深夜各村寨挂出 盘瓠图像,紧闭楼门。由一个人化装成道士,头戴神额,身穿神裙,手执灵刀、龙角,跳 舞祭祖。祭祖时,不许外人看见,偷看是对他们风俗的不尊重,必将受到惩罚。一般是罚 跪在始祖盘瓠图像前敬酒。 三月三这一天的晚餐,各家各户要染乌饭祭祖先,有的吃“山茉头饭”(山茉头系一 种植物,果如黄豆大小、成串,成熟时呈黑色,以汁染饭,叫“吃乌饭”)。相传畲族始 祖盘瓠为了部下的居住安全,不让他们遭受野兽的袭击,日夜守在山上,以山茉头为食。 他度过无数个年年月月,除掉了不少兽害,相传在三月三那天,他在追猎时不幸殉身。盘 瓠的部下,为了记住三月三这一天,每当此日,便采摘山茉头的叶煎汤做饭吃或将叶盖到 做好的饭上。这种习俗,现在有的村寨已不流行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畲族人除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畲民家家户户都忙于“打尘”, 他们穿起蓑衣,戴起箬帽,先通烟囱,打扫厨房和房屋里的灰尘,尔后,擦洗板壁和地板。 把房屋里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 打过尘后,畲民一般都不上山下地劳动,也不外出走亲访友,大家都守在家里做豆腐、 做年糕、杀猪杀羊、杀鸡宰鹅等着过年。
畲族姓氏的由来 :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古有盘、蓝、雷、钟四姓,主要聚居在福建、 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个省。现居浙南闽东地区却有蓝、雷、钟、李姓氏,这究 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 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 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 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 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畲族人 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家喻户晓。 如今,浙江有蓝、雷、钟、李等姓氏。与古时相比 较,没出现盘姓,却出现了李姓,引起了人们好奇。关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活动,徐 规、吕生、施联朱等学者都做过研究。现各地各姓宗谱有记载:“唐光启二年 (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为(以)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 由海水(路)来闽连江,至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而盘王驶一船被风 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无传(可能漂居海外)。以上是畲族迁往闽东的最早记载。从 宗谱上记载与当时王审知入闽的史实考证,迁徙的时间是相符的,说明宗谱的这一记 载是有历史依据的。 至于李姓一支,始祖李廷玉原系福建安溪胡头人,因世乱奔逃福 州汤岭,赘蓝色艳为婿,奉行蓝家习俗,其裔景崇、景楮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 1619)迁居平阳、五亩、枫树湾等地。据平阳县畲族各宗谱记载:明、清时期,畲族 已迁入浙南各县。 据史书及族谱记载:浙江畲族先祖发祥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入迁 路线:蓝、雷、钟、李各姓大部由罗源、连江、古田、福安、福鼎等地居住一个时期, 然后迁入浙江,所以浙南畲族大部均姓蓝、雷、钟、李氏也不足为怪了。浙江其他各 县畲族姓氏大多相同,全国各地也是如此,这是有根可寻,有据可考的。

畲族人喜唱山歌,男女老幼出口成歌,有“处处是歌海,人人是歌手”之称。 他们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也常以歌代话。两个陌 生的畲族人,通过对歌,以了解对方的姓氏、住家以及生活状况等;男女青年以对歌来谈 情说爱。 畲族山歌多为七言一句或五言一句,有歌颂畲族始祖功绩的“史歌”,有歌颂生活的 “颂歌”,有倾吐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情歌”,有反映勤耕苦种的“种田歌”。据说, 用畲族语言编唱的山歌本有3800多本、山歌几万首。 畲族人世世代代口头留传下来的《盘古歌》(也叫《高皇歌》、《盘瓠王歌》、《麟 豹王歌》),是畲族的史诗,全歌长达260行,七字一句。这是一篇叙述畲族始祖盘瓠功 绩、本民族起源以及婚姻、丧事等习俗和盘、蓝、雷、钟姓氏的由来与民族迁徙过程的歌, 畲族男女老少都会唱。 畲族的“情歌”,往往是以物传情,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下面这首《蝴 蝶采花》,即是一例: 蝴蝶成双飞采花,鲤鱼成双跃溪滩。 画眉成双扑枝头,郎妹成双共一家。
简介:
送彩礼这天,新郎的叔伯带着歌手、厨师来到女方家中,奉上彩礼之后,带来的 厨师要到女方家中厨房去做菜,“考赤郎”便开始了。女方将厨房用具全部收掉, 厨师在厨房中先唱,唱一样东西女方给一样东西,厨师要唱40多句才能将所有用 具凑齐。接着厨师开始涮锅,但女方早派人在一旁捣乱,不让厨师顺利完成涮锅, 有的还将东西扔进锅中,给厨师添乱。 厨师要想尽办法,快速将锅涮好,只要涮好锅放上肉,女方就不能捣乱了。 但他们会很快在烧火上面给厨师设置障碍,将灶堂里淋上水,塞进湿柴,因此厨 师要先准备好煤油、蜡烛等引火之物。只要肉放进了锅中,灶火点燃,厨师便算 过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