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文化展示

合集下载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

唱完。

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

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

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

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

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

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

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

这个过程均伴哭歌。

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

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

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

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

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

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

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

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

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

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畲族有悬葬之俗。

悬葬又称岩葬。

畲族风俗文化

畲族风俗文化

历史文化: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

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

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

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

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

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

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

”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畲族头饰课件ppt

畲族头饰课件ppt

将畲族头饰开发为旅游产品,促进其商业 化发展,为传承人创造经济收益,激发他 们传承和保护头饰技艺的动力。
05
畲族头饰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
艺术价值
畲族头饰的独特造型
畲族头饰的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们通常由 竹木、绸布、绒线等材料制成,经过精细的工艺加工,展 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
丰富的文化内涵
04
畲族头饰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师傅传承
畲族头饰的制作技艺通常由母亲传给 女儿,代代相传,这是最直接和常见 的传承方式。
一些畲族村寨中会有专业的头饰制作 师傅,他们通过收徒或开办培训班的 方式传授头饰制作技艺给更多的人。
村寨活动传承
畲族村寨中的各种节庆和活动是传承 头饰技艺的重要场合,通过参与这些 活动,年轻一代可以学习并传承头饰 制作技艺。
畲族头饰上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纹样,这些图案和纹样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畲族的历史、信仰、生活 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传统工艺的传承
畲族头饰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手工 制作。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具有 重要意义。
市场价值
收藏与投资价值
畲族头饰具有较高的收藏与投资 价值。随着畲族文化的逐渐被认 识和重视,畲族头饰的市场价值
文化意义
社会地位象征
畲族头饰是畲族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 征,不同款式和装饰的头饰代表着不 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
婚恋标识
畲族头饰在婚恋中具有特殊意义,未 婚女性通常佩戴简单的头饰,而婚后 则佩戴更为华丽和复杂的头饰。
制作材料
天然材料
畲族头饰主要使用天然材料,如竹、麻、草、布等,这些材料取自自然,具有 环保和可持续性。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

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

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

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

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

从内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

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

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

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

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

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人关注的还有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

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1 畲族简介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多居住在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经多次迁徙,大约在十三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

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

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则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人民的经典艺术--浙江景宁畲族蓝氏祖图

畲族人民的经典艺术--浙江景宁畲族蓝氏祖图

畲族人民的经典艺术--浙江景宁畲族蓝氏祖图蓝氏宗亲会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蓝;请点击上面“蓝氏宗亲会”关注,拥抱中华蓝氏大家庭,和全球各地蓝家人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蓝氏文化,共建繁荣蓝氏,传播蓝氏正能量。

图1 蓝氏祖图题跋畲族的祖图,又称“太公图”、“永远图记”、“环山轴”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品当中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画卷,它以连环画的形式演绎畲族口耳相传的图腾故事,不仅是畲族人民的经典艺术范式,同时也是畲族追述祖先、教化后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畲族的祖图多为明清两代绘制,多以麻布、土布、或纸质为底,平图勾勒,浓墨重彩,以条状横幅长卷居多,也有直幅多屏组合而成。

一般配有说明,图文并茂,以盘瓠传说为依托,展示畲族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文化习俗等风貌。

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己发现畲族祖图44帧。

从地域分布看,畲族祖图大部分留存在闽东、浙南一带。

从绘制年代看,除了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妙高镇井头坞村的畲族祖图是绘制于明朝之外,其他祖图绝大部分绘制于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时期,相对集中于光绪年间。

从绘制者看,大部分祖图出自佚名画师之手。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所藏《浙江景宁蓝氏祖图》是现存畲族祖图中的精品,是研究畲族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同时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这幅祖图修于清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癸酉菊月,由浙江景宁南阳的汉族叶秉兴执笔绘画。

它是一幅横轴的布面彩绘,长1308厘米,宽47.5厘米,题跋完整,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盘瓠的出生、揭榜、立功、娶妻、帝为其子命名、敕封为王的故事。

画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

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祖图所绘人物都不下数百人,就人物造型而言,与明、清年画极为相似,人物的服饰基本上是参照清朝的服饰绘制,气质风韵明显类似于清代仕女画中流行的纤弱形象。

祖图中有迎亲、送殡、征战等人物繁多的大场面描绘,蓝氏祖图对于这种大场面的把握是民间艺术中极为出色的。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服饰文化摘要: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名族之一,大部分畲族人民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接地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族人民创建了美丽富饶的家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形成了独特的风情。

而畲族服饰更是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直观展示和对本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诠释。

关键词:畲族文化;畲族服饰一、传统畲族服饰文化--凤凰装中国民间服饰,通常有四种习俗惯制,即实用服饰、观赏服饰、礼仪服饰和信仰服饰。

畲族也不例外。

畲族传统服饰,以女性服饰最有特色。

而畲族女性服饰,又以畲族女性的礼仪服饰“凤凰装”,为最有代表性的服饰。

“太公住落凤凰山,荫出子孙万万千。

凤凰正是讨彩鸟,山哈身着凤凰装。

”便是讲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率领族人扺御外敌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高辛帝就把最疼爱的三公主许配给他,后移居宝地广东凤凰山繁衍生息,三公主酷爱凤凰鸟,遂以传说中的美丽凤凰立为本族人的图腾符号,凡本族人生下女儿,均赐予凤凰装束,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组成,传统的头饰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

服饰有上衣、裙子、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

鳳凰装以黑色和青色为主调,显出庄严朴实、凝重深沉,在装饰上却用色艳丽浓烈的图案形成浓烈鲜明的对比,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畲族女子的“凤凰装”随着年龄的不同,有严格的区分。

共分大、小、老三种:未婚的畲族女子穿“小凤凰”,头上带着头圈,相对简约,显得单纯、活泼、可爱;已婚的妇女穿”大凤凰“,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冠。

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老年妇女穿着“老凤凰”,头髻较低,衣衣服和腰带的颜色、花纹也较为单一,体现出庄重、沉稳的风采。

(见图1)二、传统畲族服饰文化的与时俱进独特的服饰是一个民族原始的符号和象征,好比无字的书籍和无声的语言,流淌着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

畲族民俗文化

畲族民俗文化

畲族民俗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畲族的人们关于在习俗上有着比较多的繁琐,而这些也正是因为一些历史上的推移还有地理上的不同所形成的,畲族的人们在禁忌中也是有着比较多,对此畲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

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

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

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

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入的象征意义。

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

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制定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

我们无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背景音乐采纳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层八卦牌是畲族女子 大喜之日佩戴胸前的银 饰,千百年历代承传。 三层八卦牌,纯银打制, 由项圈、八卦牌和花篮 牌构成,项圈代表团团 圆圆,八卦牌正面是麒 麟送子图案,反面是传 统八卦图案,花篮牌下 挂着一些小铃当,走起 路来叮当作响。
畲族手镯、畲族 戒指上的图案取 自畲族山哈带上 的畲族符号,它 寓含着避邪平安、 吉祥如意的美好 祝福。
1956年,国务院确认公布畲族是 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畲族人自称“山哈”,即“山客”,意 为“尊山为主,客山而居”,现今人口 总数70余万人,遍布福建、浙江、江西、 广东、贵州、安徽等省一百多个县市。 其中,福建畲族人口最多,占全国畲族 总人口的半数,闽东畲族人口占全国畲 族总人口的1/4;浙江景宁于1984年确 立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国畲族 乡50余个。
身的力气,把枪担刺进了白虎的喉咙,和菅草并做 一担挑了回来。不久,林祖勤遭到了白虎大王的暗 算,临死前对乡亲们说:“我为乡亲生,也要为乡 亲死,做鬼也要和白虎大王斗。你们把竹枪担插在 屋檐下,并在周围画个圈,我从屋面上滚下来死, 如果鲜血溅到圈外,我就会给这里五县人带来好风 水,如果鲜血溅在圈里,我只会给本村人带来好风 水。”结果他从屋面滚下,血溅环外,皇上封他为: “杉洋感应林公忠平候王”,做了闽东五县人的神。 后来,福安畲民每逢三月十六就为林公祝生日,每 逢初一、十五就在神坛里点香。
“桃花丛中人欢笑,葡萄沟旁畲歌 扬”,正值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时节, 2012年3月29日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溪 塔村又迎来了欢庆的节日歌会,节目 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以畲族山歌为主,发扬畲族传统文化。
畲 族 马 灯 舞
畲 族 竹 竿 舞
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歌为 叙,以舞为荣的优秀民族。畲族马灯舞 是这个古老的民族集音乐、舞蹈、服饰 表演为一体的民间灯舞。据《贵溪县志》 载:马灯舞起源于元代末期,贵溪樟坪 畲人于明正德年间 (公元1506年)由 福建迁移到贵溪,那时开始盛行跳马灯 舞。
敬 祖 节
传 师 节
林 公 节
元 帅节
游 山 节
农历五月初 四或初五, 家家都用菅 粽摆在香案 上敬祖,是 为敬祖节。
传师学师是畲族人民的一件大事情。 已经在畲族民间已经流传了700多年, 它是道教性质的一项宗教传承活动。 用原始的舞蹈演绎方式表达,此次活 动要三天三夜才能完成。大家都穿上 古老的畲族服装和凤冠迎接客人。
一、民族起源:古老神秘,四 姓为主 二、唐宋元时期:彪悍孔武, 英勇善战 三、明清时期:苦难迁徙,创 造辉煌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忠 诚英勇,热血奉献
一条弯弯曲曲的乡村公 路穿越整个寨子。公路的旁 边一条小河,一群白鹅悠闲 自在的游来游去。村旁的田 里是嫩嫩绿绿的香葱,在冬 季的山里显得分外姣嫩,让 人看了眼前一亮。
山客楼居通常为一层,即使有二层楼,楼 上也只存储粮食或杂物。室内一般都是 当中厅堂、左右厢房,厅堂又分为前后 庭,中有木屏间隔,两旁留两个小门。后 庭放置日用杂物,左右两厢房同样分隔 为前后两间卧室。在左右厢房两边,常 加建“撇舍”或“量股”。厨房一般不 设烟囱。每家的灶前均设有一个火塘, 冬天全家人围坐火塘,烤火取暖。
元帅节在农历八月二十三。是日,畲 族杀公鸡到田都元帅坛前供祭,畲族 神汉口念“罗哩唯,哩罗晤……”的 元帅咒驱邪逐鬼,祈求本家及乡闾平 安。
游山节是福安一带畲族的传统节日,时在 农历六月初一。这天前夜,福安、寿宁、 周宁三县有成千上万的畲族男女群众摸黑 从四面八方登上白云山,观看日出,欣赏 佛光,寻探仙人古迹。他们还三五成群地 结队对歌,边对歌边观赏高山奇花异石, 水色山光。
在福安、宁德交界一带的畲族山村,每 年农历三月十六日都要舂米做糍,并备 三牲福礼。茶、酒、“元宝”、香烛等 摆到当地神宫里林公塑像前祭祀。同时, 在村头鸣放炮竹、神铳,敲锣打鼓恫吓 山兽,保佑五谷丰收人畜平安。
相传宋朝时候,宁德红外村有个人名叫林祖勤,迁 居福安吉坑村。孤身一人在宁德杉洋村替人放牛。 杉洋村有个白马大王庙,庙里有只白虎,害死不少 人。这天,林祖勤上山割菅草,中午休息坐在水壑 边吃自带饭。不料这时在水中映出一只白猪,而在 他靠背的悬崖上却立着一只白虎。他晓得这就是害 死不少人的白虎,便对白虎说:“虎哥啊虎哥,我 是被你吃定了,你让我吃完饭后再给你吃,好吗?” 白虎点点头。他就慢慢地嚼着饭。过了午时,那水 中的猪影却变成了人影,他便将剩下的蒲包饭捆在 枪担尾上,对白虎说:“虎哥啊虎哥,你先吃了这 剩饭,而后吃我,好吗?”白虎张开嘴,他使尽全
纯银打制,由一个精 致的如意银锁和吉祥 银铃构成,银锁两侧 各有一只跃龙门的鲤 鱼,“双鱼护心锁” 浑然而生。正面是一 幅畲家图腾神鸟凤凰 图,背面则雕刻着 “凤凰到此”四字。
银腰带用银箔打造, 厚如薄纸,每一片 都雕有梅花瓣。腰 带分上下两层,用 银链串联,固定于 腰间。底层银链下 垂着各色海产吉祥 物。银色腰带象征 着凤凰尾巴,周身 叮当作响的银器象 征着凤凰的鸣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