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畲族

目录
1.畲族简介 2.传统特色 3.美味佳肴 4.民族风情
• 畲族(shē zú),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 民族之一。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 —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 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 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 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唐代,居住在福建、广 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 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 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 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 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 节,中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也 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畲族有自己 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但无自己的文字,通 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
传统节日
• 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 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 是畲族的祭祖日。 •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 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 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 “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 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 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 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 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 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 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 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 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的工艺

畲族的工艺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
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并且擅长制作竹编、木雕、竹笛、织布等工艺品。
1. 竹编:畲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进行竹编工艺的制作。
他们可以用竹子编织出各种器皿、家具、筐篮等实用的物品。
2. 木雕:畲族人以木雕工艺闻名,他们利用木材制作雕刻品。
常见的木雕作品有神像、工艺品、家具等,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3. 竹笛:畲族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竹笛,他们使用特殊的方法将竹子制作成吹奏的乐器。
竹笛的制作工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每一支竹笛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能够发出悦耳的音乐声。
4. 织布:畲族的妇女擅长织布工艺,他们使用手工织布机将棉线或丝线编织成布料。
织布工艺凭借其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成为畲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工艺品,畲族人还有许多其他的工艺制作方式,比如陶瓷、金属器皿、剪纸等。
这些工艺品通过手工制作传承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畲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畲族

§名称由来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 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 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 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史书对畲族 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 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改“畲”为“畲”(取“人一一小田” 的“畲”为族称,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 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歌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 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 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 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 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 普及率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 歌传知,以歌传情;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 上口易学易记。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 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各地畲 族的笄,也不尽相同,福安珍藏的这 款凤冠,为民国制造,重350克,制作 精良,工艺繁杂。主要用白银、毛竹、 笋壳及棉布制成。上部顶端正中央饰 着银质照妖镜,内有直尺、剪刀、屏 风、镜子;用浮雕或阴刻工艺在整个 银饰上雕刻有:太阳、星星、龙、弥 勒佛、张果老、铁拐李、蝴蝶、镂空 银蝙蝠、梅花、及不规则的如意花纹 和小篆寿字;
把竹杆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 品。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 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 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 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
畲族简介特色

畲族简介特色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南等地。
畲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与周边的汉族、侗族等民族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差异。
畲族人口相对较少,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擅长耕作种田,并有一套独特的农耕技术和传统知识。
畲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畲族的服饰、建筑和音乐舞蹈。
畲族男子通常穿着白色长衫、蓝色裤子和圆帽,女子则穿着彩色的长裙和一条特殊的腰带。
他们的服饰鲜艳多彩,体现了畲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畲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斗拱和挑梁结构,建筑物大多呈独特的飞檐翘角的风格。
畲族人民喜欢在房屋的外墙上绘制各种图案和花纹,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畲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欢乐而有活力。
畲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灵活,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景物和生活的描绘。
畲族的音乐和舞蹈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他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畲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朝山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畲族人民会前往当地的山脉,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文艺表演。
朝山节是畲族人民表达对山神和土地神的敬意,也是他们祈求丰收和幸福的重要方式。
畲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以米饭、玉米、蔬菜和野味为主食。
畲族人民喜欢吃辣味的食物,他们常常使用辣椒、蒜、姜等调味料,使得菜肴更加美味。
总体来说,畲族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民族。
他们的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都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生活,他们对自然界的景物和生活的热爱,使得畲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丽水是浙江省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风俗。
其中,少数民族畲族便是丽水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风俗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婚姻和节日等方面,来介绍一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
一、生活习惯畲族人民善于田园生活,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所以,畲族人民都是早起早睡的,他们通常在日出前便开始起床、做事,日落后便尽快收拾收场,以便早早地睡觉。
畲族人的餐桌上大多以米饭、米面、蔬菜为主食,配上新鲜的鱼、蛙、鸟、虫等,食欲开胃,令人垂涎。
二、婚姻习俗畲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男人要比女人更重要,所以畲族的一些婚姻习俗,都是围绕着男人的地位而设定的。
畲族人民在选婚对象时,都十分注意家族和血统关系,他们相信这样能够保证家族的纯正和延续。
在婚礼上,畲族人民还会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以及家族的团结。
三、节日习俗畲族人民相信宗教信仰,他们把多数节日都看做一种宗教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春节时,畲族人民会挂上红桃花和灵芝,自制粽子,聚族而食。
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畲族人民也有重要的传统习俗——龙舟竞赛。
龙舟竞赛是畲族人民向神灵膜拜的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男性的表现方式。
总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不仅保存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更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去了解和传承!。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讲师: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畲族概述 ➢ 畲族服饰文化 ➢ 畲族歌舞文化 ➢ 畲族节庆与习俗 ➢ 畲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畲族概述
畲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 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
根据畲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 盘瓠,被尊称为盘王。盘王传说 是畲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庭传承
畲族民俗文化家庭传承是其主要 传承方式,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 将传统习俗、技艺传授给子女,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承链。
社区传承
畲族社区定期组织各类民俗活动, 如歌舞表演、祭祖仪式等,为族人 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平台 。
学校教育
将畲族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 同感。
04
人口数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畲族总人口约为XX万人,是 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智慧:畲族人民以勤劳智慧 著称,善于耕山种地,同时也擅 长手工艺和商贸活动。
02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传统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
畲族传统服饰以红、绿、黄、黑等鲜艳色彩 为主,体现了畲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 、山水等,寓意吉祥、美好。
03
畲族歌舞文化
畲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
01
叙事歌
歌唱畲族历史、传说和故事,是 畲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03
特点
畲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常用乐器有龙角、唢呐、月琴 、铜鼓(畲族语里称为“雅钩” )等。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居住方式:畲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以家族为单位的村寨中,村寨通常由一群相互血缘关系的人组成。
畲族人民喜欢修建木质的房屋,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常常采用石头基础,木结构,花墙等。
2. 风俗习惯:畲族人民有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丰收祭祀、婚礼、葬礼等各种仪式。
他们崇尚自然,崇拜土地、水、山等自然力量,认为这些力量能够保护和祝福他们。
3. 服饰和饮食:畲族人民的服饰以织物为主,常常使用大量的红色、蓝色等明亮的颜色。
男性多穿蓑衣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衫、长裙和头巾。
畲族人民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蔬菜、鱼类等为主食,尤其以鱼类为常见的食材。
4. 音乐和舞蹈:畲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乐器,如竹笛、马头琴等。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舞蹈像水中游鱼,有的像山中飞鸟,有的像田地里的农耕劳动。
5. 传统工艺:畲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织布、染色、陶器制作等。
他们擅长织锦、绣花、刺绣等技艺,制作出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工艺品。
以上仅是畲族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畲族文化还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
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
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
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
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
从内
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
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
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
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
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
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
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
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
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
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
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说亲和定亲两个阶段,礼仪讲究颇多。
娶亲时,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为伴郎的"接姑"、厨子和能说会道的"赤郎子"组成迎亲队伍,由媒人带领于婚礼两天前赶到女家,鸣鞭炮叫开门,送上礼品,行"脱鞋礼"(脱掉草鞋,洗脚,穿上新布鞋),双方歌手对歌欢宴,新娘在席间敬酒,并接受宾客与长辈赠送的红包,谓之"讨百家银"。
当晚的歌宴要通宵达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问题,脸上要被抹锅底灰,引得哄堂大笑。
第二天,在女家行"请祖公"礼,即向祖宗牌位报告婚事,请求保佑。
尔后,新娘的母亲把嫁妆摆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难舍难分,叫做"哭嫁妆"。
第三天是正式婚礼,新娘依夫家远近决定上轿启程的时间,原则是天亮前要赶到新娘家。
途中新娘不得回头,以保证婚后白头到老。
到新娘家大门外,新娘要张伞通过不断接替铺在前面的红布袋,象征着传宗接代。
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亲友要撒生花生,预祝多生贵子。
在中堂拜祖宗时,新郎始与新娘见面。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门礼。
住两夜或四夜再回夫家。
直至今日,这一古老的规矩在畲乡仍在沿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