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文化特征、发展困境与

合集下载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壮族是中国的第七大民族,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民族。

壮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文学、音乐、服饰、节日等方面探讨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壮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在唐朝时期,壮族地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明清时期,壮族地区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和重要事件。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壮族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语言壮语是汉藏语系中唯一使用汉字书写并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它具有丰富多彩、韵味十足的特点,在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着独特之处。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珍贵的语言,壮族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语言保护和教育活动,如壮语电视台、壮语广播、壮语课本等。

三、文学壮族文学是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之一。

它以传统民间故事为基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名作家有韦君宜、杨继绳、黄永玉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壮族文学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四、音乐壮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种。

它以竹笛、唢呐等民间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以高亢激越、豪放奔放为特点,在表达情感和表现生活方面有着独特魅力。

著名音乐家有李谷一、张光良等。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壮族地区开展了许多音乐教育和演出活动,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音乐会、壮族民间音乐比赛等。

五、服饰壮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之一。

它以色彩斑斓、图案精美为特点,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著名的壮族服装有“马褂”、“花裙子”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壮族服饰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六、节日壮族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表达情感和弘扬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他们的独特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使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壮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展现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壮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壮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以山歌、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为主要特点。

1. 山歌:山歌是壮族特有的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而闻名。

壮族山歌歌词多描绘自然景色、爱情故事和生活感悟等内容,歌声婉转动听,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2. 服饰:壮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不同地区的壮族人民在服饰上也有所不同。

男性常穿戴以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衣裳,女性则喜欢穿着绣花颇多、色彩斑斓的服装。

3. 饮食:壮族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其它辅以各种野菜和独特的调味技巧。

酸辣、酸甜是他们独特的口味特点,如酸汤鱼、酸菜鱼等都是传统的壮族菜品。

4. 节日:壮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壮族的三月三、三月二十三和十月二十四三个大节日。

这些节日以举行歌舞盛会、龙船比赛等方式庆祝,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气节和传统文化。

二、壮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壮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艺等。

1. 音乐:壮族音乐以山歌和竹笛为代表。

山歌作为壮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竹笛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乐器,发音清亮悦耳。

2. 舞蹈:壮族舞蹈以庆典舞和婚俗舞为主要类别。

其中,庆典舞多见于重要节日和典礼,舞蹈动作多变、热情奔放;婚俗舞则表达了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3. 绘画:壮族人民擅长绘制绣花和壮绣,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细致的刺绣工艺而著称。

绣花和壮绣常常用于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展示了壮族艺术的细腻和精湛。

4. 手工艺:壮族的手工艺以银饰和染织品为代表。

银饰精美而华丽,常被用于服饰和装饰品。

染织品则以手工编织技艺和自然植物染料为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壮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壮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凝结着壮族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观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壮族服饰文化的特点、传承与发展。

壮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独特、多样、色彩斑斓。

壮族服饰注重色彩的丰富性,常常采用鲜艳的红、绿、黄等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在服饰的设计上,壮族人民注重图案的装饰性和寓意。

不论是在头饰、上衣还是下装上,都能看到各种精巧的刺绣和织锦,细腻的手工艺表达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追求。

壮族服饰的传承是通过口述、实践和模仿的方式进行的。

壮族人民将服饰制作的技艺代代相传,从祖辈开始,就有专门的师傅教授后人服饰制作的技巧。

同时,壮族人民还通过实践和模仿来学习服饰的制作和穿戴。

年幼的孩子们往往会通过模仿长辈的穿戴方式来学习,这种传统的方式保证了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壮族服饰文化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的壮族服饰设计师走出传统乡村,开始将壮族服饰融入到现代时尚设计中。

他们以传统的壮族元素为设计灵感,将古老的壮族服饰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雅而富有个性的壮族时装。

这种创新的方式既能保持传统的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的审美需求,为壮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壮族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展示壮族服饰的魅力和独特性,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壮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同时,通过将壮族服饰融入到现代时尚设计中,可以为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元素。

总的来说,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我们应该重视壮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人们对壮族服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创意设计师将壮族服饰融入到现代时尚设计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壮族服饰文化,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摘要: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传承壮族民间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壮族民间文化开发为背景,分析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模式。

一、引言壮族民间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元性:壮族民间文化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如歌舞、绘画、服饰、民间故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2、地域性:壮族民间文化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文化特点和风格与地域和环境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3、群体性:壮族民间文化是壮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共同价值观,是壮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

目前,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状况较为薄弱,存在以下问题:1、现代化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传统的壮族民间文化逐渐被忽视和边缘化,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正在慢慢失传。

2、市场化倾向:部分壮族民间文化被商业化、市场化的因素侵蚀,追求商业利益成为主导,导致文化的纯粹性和原汁原味性受到严重的侵蚀。

3、教育问题: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力度较弱,缺乏相关的教材和教育机构,年轻一代缺乏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传承壮族民间文化,可以采取以下开发模式:1、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壮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相关的传承机构,培养专业人才,编纂相应的教材和教育资源,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教育。

2、研究和创新:加强对壮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和创新工作,挖掘和发掘潜在的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新文化产品和载体,提升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3、市场化运作:在开发壮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发掘文化的商业价值,促进文化产品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壮族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民族和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验,推动壮族民间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传承和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它不仅是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更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广西壮族人民历来重视文化传承,通过口头传统、民间故事、民间音乐和舞蹈等形式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尤其是广西壮族的歌舞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例如,“拉锯歌”、“芦笙”、“壮锦”等都是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广西壮族的文化魅力。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和时尚相结合,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舞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例如,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展览和演出等活动,将广西壮族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文化。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注重教育的力量。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向广大青少年传授广西壮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同时,加强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广大壮族同胞都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如此,广西壮族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作为壮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展广西壮族文化。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广西壮族文化与时俱进。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广西壮族文化将继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壮族文化的主要特征

试论壮族文化的主要特征

试论壮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1617万万多人。

在亚州和世界民族人口中分别占第23位和45位。

广西壮族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

作为中国人口第二多的民族,壮族有其自己的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看出一个名族各种生活习惯,看出她区别于其他民族本质。

她的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土俗字始见于唐代,宋代广泛使用。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她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民族的主要标志。

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

壮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

(一)、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的文化形态及特点1.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话壮0[va6u:6](壮语)的民族语言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活载体,是维系民族存在的重要纽带,也是人们区分不同民族最明显和最常用的标志之一,壮族是土著民族,壮语与壮族文化同源共生,壮族的文化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当中。

2.形成以那[na2](水田,即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

壮族先民适应江南主要是珠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生产方式决定文明类型,壮族是稻作民族。

3.以咽[en3](铜鼓)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壮族地区的青铜铸造业发端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铸造的器物除了早期的钺、斧、镞、镦外,还有刀、剑、矛、钟、鼓、鼎、首柱形器、形器等,形制和装饰的花纹图案丰富,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铜鼓。

4.以岜莱[phja1la:i2](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先秦时期西瓯骆越先民的绘画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用色彩(即赭红色矿物颜料)绘制的崖壁画"在延绵二百多公里的广西左江流域,有178处造型古朴、格粗犷的崖壁画,形成规模宏大的崖壁画长廊,其气势磅礴,堪称世界奇观,中又以左江支流明江畔耀达岜莱,phja1la:i2](壮语,意为绘有花纹图像的山,译称花山,为壮观,其人像之众,物像之多,场面之大,在我国已发现的崖壁画中首屈一指,国外亦为罕见。

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

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

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他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壮族民歌的口传传承面临着风险。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壮族年轻人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壮族民歌的口传传承遭受到威胁。

有些老一辈的壮族人因年事已高而无法继续传承,少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同和兴趣。

壮族民歌的口传传承面临着断代的风险。

壮族民歌在现代娱乐市场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随着流行音乐和电视节目的兴起,年轻人的音乐口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音乐的节奏鲜明、曲风多样,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相比之下,壮族民歌的曲调单一、旋律相对慢节奏,难以与现代音乐相媲美。

壮族民歌在现代娱乐市场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得不到足够的宣传和推广。

壮族民歌面临着“造假”现象的威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有一些商家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创造了一些虚假的壮族民歌,以获取经济利益。

这些假冒的民歌可能缺乏真实性和原创性,严重损害了壮族民歌的声誉和价值。

尽管壮族民歌面临着这些挑战和困境,仍然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在壮族地区,一些壮族文化爱好者和民间艺人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壮族民歌。

他们通过举办民歌演唱会、开设音乐培训班等形式,鼓励更多的壮族年轻人参与到壮族民歌的传承中来。

壮族民歌也在一些大型文化活动中得到了展示和推广的机遇。

在国家级活动中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时,壮族民歌往往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这些活动为壮族民歌提供了向外界展示的舞台,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壮族民歌。

壮族民歌作为壮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保护和传承,壮族民歌才能在当下境遇中得到更好地繁荣和发展。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首先对壮族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对壮族人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壮族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民俗、饮食以及建筑等。

语言方面,壮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壮语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语法结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文字方面,壮族曾经使用过方块壮字,这是一种基于汉字但又有自己独特系统的文字。

尽管现在方块壮字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学方面,壮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布洛陀》《姆六甲》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艺术方面,壮族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与壮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壮族的刺绣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是壮族女性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音乐和舞蹈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赶歌圩的壮家人三五成群地 来到圩场,对歌前,由众人抬着刘三姐的神像游 场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 人人对歌顺利。敬完了歌仙刘三姐,大家便争相 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山山寨寨 到处都是歌的海洋。对歌的歌词内容包括天文、 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既 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见闻。歌墟的娱乐活动也很 丰富: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舞彩 凤、唱桂剧、斗鸡等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 气氛当中。广西有的地方夜晚歌会都会持续下去, 月光下,火堆前,歌声三日不断。
山歌对唱 高清.avi
抛绣球

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歌圩开 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歌圩中 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头、河畔, 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 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歌词内容 广泛,涉及理想、情操、农事等。对歌有问有答,丝丝入 扣,声音此起彼落,娓娓动听,姑娘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手 中精致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眼疾手快,准确无 误地接住绣球,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 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 系上自己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抛回馈赠女方, 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 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这时, 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二、三月三歌圩

歌节又叫歌圩节,壮语称“窝 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歌 圩是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的风尚。 古老的壮族长期在山野从事繁 重的农耕劳动,为了打破可怕 的寂寞、提高劳动效率,在各 个山头劳作的人们开始相互对 歌。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 热爱、对劳动的赞美,随后他 们又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 或结婚姻,或交朋友,增加了 生活的乐趣。壮民们以歌声显 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 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 的传说。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 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
文化特征
一、壮族服饰 二、“三月三”歌圩 三、壮锦 四、壮族语言与文字
一、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 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 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 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 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 幔。”

除了男女青年对唱山 歌以外,村里的中老 年人也会聚到一起进 行歌圩比赛。这是一 项纯娱乐的活动,一 般是按男女分成两组 来对歌,也可另作分 组。对唱的山歌内容 不限,可以是情歌, 也可以是闲聊,也有 骂人的俏皮话……歌 词和曲调都是现编现 唱,用的是原生态唱 法。也可以取已有的 壮歌的调子填词来唱。

欢乐抛绣球 .avi
三、壮锦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 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 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 瑰宝。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 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 艺品,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 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 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 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 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族的文化特征、发展困 境与对策
壮族概况


中文名: 壮族 人口: 1700多万(2005年统计) 占全国1.30% 主要居住地: 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 语言文字: 壮语 壮文 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 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 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 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 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 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 结纽扣。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 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 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 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 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 膝。

歌圩比赛进行到一方对不上 歌才算分出胜负,中途是不 能停止的。实力相当的双方 通常要对上几天几夜。所以 三月三及其后几天里听到夜 半歌声也是常有的事。

壮族民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古歌、叙事长歌、 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童谣等每种歌曲的 传唱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尤其是仪式歌和 情歌,其中时政歌规定最为严格,一般不能随 意吟唱,更不容许乱唱,所唱歌曲必须在特定 的环境下才可以吟唱。另外由于内容上的多 样性,壮歌呈现出了多彩多姿的特征。比如 迎接客人所唱的“迎客歌”也因客人的不同 而表现的各有千秋,其中有名的壮族歌曲 《只有山歌敬亲人》就是其中的一首,从题 材上壮族民歌可划分为山歌、小调、风俗歌、 叙事歌等。

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姐,而叫刘 三妹,是唐代出现的歌仙。故事流 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 三姐。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 喉,聪明机灵。她经常用山歌歌颂 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 削压迫。刘三姐的行为 眼中钉。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 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 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人们为了 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 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 形成了歌节。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 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 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 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 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 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 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 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 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 巾),夏天免冠跣足。节 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 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 穿草鞋。
抛绣球的另一种民间形式是男女分为甲、 乙两队,甲队选出两名歌手抛绣球至乙队 并唱一首壮歌,乙队接到绣球后派两名歌 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送还甲方,并回歌 一首,如此循环往复。参加“送球”、 “还球”的歌手一般都是七步成诗的民歌 高手。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在场地上立一高10m 左右的木杆, 抛绣球杆顶钉有中间挖成圆 洞的木板,男女分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 以穿洞而过者为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