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是民族的个性,更是民族宝贵的遗产,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沉淀的民族精髓,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壮族的先民从百越民族走来,风起云涌的历史隧道里,雕刻了壮民族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南蛮之地的浔江畔孕育了壮民族的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曾经屈服自然的统治,对于自然界的变化无从解释,所以,人类选择了崇拜自然。
民族也有自己的崇拜,有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等。
壮族的风俗经常反映民族的信仰,壮民族文化融合在它的民俗风情中。
壮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铜鼓文化”。
铜鼓本是壮人的炊具,后来发展成为乐器。
传说,壮先民生活环境一般是山区,但不是悬崖绝壁,而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壮族人也是比较开阔,积极乐观的性格,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集体劳作的古老年代,壮族人经常是苦中作乐的,劳累休憩中,经常创造鼓舞精神意志的娱乐活动。
铜鼓的前身是先民们的锅底,敲击发出声音,集体娱乐。
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创山歌,幽默和谐的比喻,巧妙的问答,配以铜鼓的声乐,后来铜鼓就渐渐改进,用以配乐,成为乐器。
铜鼓的外型也是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丰富的。
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
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
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
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
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
铜鼓的外形首先表现的是壮民族的审美观,具有圆满的追求,又有粗犷的意味。
在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壮族的民族崇拜---图腾崇拜。
壮族崇拜青蛙,这是壮民族最原始的信仰之一。
壮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青蛙的叫声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壮族是稻种民族,雨水对水稻生产有重要意义。
先民认为青蛙可以呼风唤雨,灭虫除害,便尊为图腾。
在神话里,蛙是老大雷公和三妹蛟龙私通所生的,它被派往人间做神,据说蛙神上通雷神,下通龙神,可以保护大地风调雨顺,壮人可以和和美美的过日子。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及传统习俗作为少数民族的壮族,有不少很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
以下是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供大家参考!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1: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2: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壮族的传统风俗习惯3:“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
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
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
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
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
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
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壮族风俗习惯

壮族风俗习惯壮族风俗习惯壮族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经过时间的冲刷壮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俗习惯,那么,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一、壮族婚礼习俗: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
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
“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表白。
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
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
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
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他们的独特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使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壮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读者展现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壮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壮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以山歌、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为主要特点。
1. 山歌:山歌是壮族特有的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而闻名。
壮族山歌歌词多描绘自然景色、爱情故事和生活感悟等内容,歌声婉转动听,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2. 服饰:壮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不同地区的壮族人民在服饰上也有所不同。
男性常穿戴以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的衣裳,女性则喜欢穿着绣花颇多、色彩斑斓的服装。
3. 饮食:壮族传统饮食以米饭和玉米为主食,其它辅以各种野菜和独特的调味技巧。
酸辣、酸甜是他们独特的口味特点,如酸汤鱼、酸菜鱼等都是传统的壮族菜品。
4. 节日:壮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壮族的三月三、三月二十三和十月二十四三个大节日。
这些节日以举行歌舞盛会、龙船比赛等方式庆祝,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气节和传统文化。
二、壮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壮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艺等。
1. 音乐:壮族音乐以山歌和竹笛为代表。
山歌作为壮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竹笛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乐器,发音清亮悦耳。
2. 舞蹈:壮族舞蹈以庆典舞和婚俗舞为主要类别。
其中,庆典舞多见于重要节日和典礼,舞蹈动作多变、热情奔放;婚俗舞则表达了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3. 绘画:壮族人民擅长绘制绣花和壮绣,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细致的刺绣工艺而著称。
绣花和壮绣常常用于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展示了壮族艺术的细腻和精湛。
4. 手工艺:壮族的手工艺以银饰和染织品为代表。
银饰精美而华丽,常被用于服饰和装饰品。
染织品则以手工编织技艺和自然植物染料为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壮族 风俗文化

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 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 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 分布量最广。
壮锦
壮锦,与云锦、 蜀锦、宋锦并称中 国四大名锦,利用 棉线或丝线编织而 成的精美工艺品, 图案生动,结构严 谨,色彩斑斓,充 满热烈、开朗的民 族格调。
绣球
绣球乃广西壮家人 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 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 艺品之一,原为壮族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先多为人们当作馈赠亲 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 饰品
房屋建筑
广西西南和西 北部分地区的壮族 村寨,还保持着古 老的传统住房形式 “干栏”,又称“麻栏”
三、节日风俗
歌圩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歌节、 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抢花 炮、抛绣球等传统习俗
歌圩节
对歌谈情 放花炮
碰彩蛋 抛绣球
中元节
农历7月14,重要程度仅次 于春节,祭祀祖先、全家聚餐。 所以也被称为壮族团圆节。
壮族
1 民族简介 2 壮族的衣食住行 3 节日风俗
4 旅游资源及开发
一、民族简介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 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 地
二、壮族的衣食住行 壮族男装 分为右襟和对襟
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 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 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祭祀祖先
牛魂节
人放锄、牛脱轭,酿制甜酒、 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 糯饭。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因 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掠走,就会影 响农事。
四、旅游资源及开发
山峦峰丛、江河水库
自然旅游资源
溶洞天坑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
大石围天坑群景区
泉水瀑布
自然旅游资源
海岛海滩
壮族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壮族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壮族的人们对于在习俗上来讲。
有着凿齿、文身的习俗的时,而这个时候也是有着比较多人的习俗都极其讲究,对此壮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有哪些民俗的文化壮族凿齿、文身的习俗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凿齿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
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
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
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
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
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
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
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文身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
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
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
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
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
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
1949年前后,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
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
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
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
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
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详述:壮族的风俗

详述:壮族的风俗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壮族的风俗习惯与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凝结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智慧和价值观。
壮族的婚俗是他们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在壮族社会中,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婚礼被认为是一种祭祀仪式。
婚礼通常在农历五月或农历十月举行,整个过程持续三天。
壮族婚礼以唱歌、舞蹈和饮酒为主要表演形式。
新娘通常身穿华丽的壮族传统服装,新郎则穿着壮族男子的传统服饰。
婚礼上,亲友们将亲自动手为新人穿戴红绸子,以祝福他们新婚快乐,婚后美满。
壮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壮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尤其是糯米饭。
他们擅长制作各种米饭制品,如酸辣粉、米粉和蒸米饼等。
此外,壮族人也喜欢食用野生动物和山珍海味。
在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壮族人还会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亲友和客人,以展示他们的好客和热情。
壮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壮族人善于歌唱和舞蹈,他们的歌曲通常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
壮族舞蹈以优美、热情和奔放著称,常常伴随着壮族的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唢呐等。
壮族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祈福和婚礼为主题,在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此外,壮族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壮族的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技艺等。
壮族的传统服饰以绣花和彩色布料为特色,色彩鲜艳,花纹繁复。
壮族的传统建筑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结构稳固,独具特色。
壮族的传统技艺包括壮锦织造、瓦屋顶制作、银饰制作等,这些技艺代代相传,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壮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艺术和智慧。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也成为了世代传承的财富。
壮族的风俗丰富多彩,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民俗风情是民族的个性,更是民族宝贵的遗产,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沉淀的民族精髓,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壮族的先民从百越民族走来,风起云涌的历史隧道里,雕刻了壮民族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南蛮之地的浔江畔孕育了壮民族的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曾经屈服自然的统治,对于自然界的变化无从解释,所以,人类选择了崇拜自然。
民族也有自己的崇拜,有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等。
壮族的风俗经常反映民族的信仰,壮民族文化融合在它的民俗风情中。
壮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铜鼓文化”。
铜鼓本是壮人的炊具,后来发展成为乐器。
传说,壮先民生活环境一般是山区,但不是悬崖绝壁,而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壮族人也是比较开阔,积极乐观的性格,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集体劳作的古老年代,壮族人经常是苦中作乐的,劳累休憩中,经常创造鼓舞精神意志的娱乐活动。
铜鼓的前身是先民们的锅底,敲击发出声音,集体娱乐。
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创山歌,幽默和谐的比喻,巧妙的问答,配以铜鼓的声乐,后来铜鼓就渐渐改进,用以配乐,成为乐器。
铜鼓的外型也是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丰富的。
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
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
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
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
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
铜鼓的外形首先表现的是壮民族的审美观,具有圆满的追求,又有粗犷的意味。
在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壮族的民族崇拜---图腾崇拜。
壮族崇拜青蛙,这是壮民族最原始的信仰之一。
壮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青蛙的叫声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壮族是稻种民族,雨水对水稻生产有重要意义。
先民认为青蛙可以呼风唤雨,灭虫除害,便尊为图腾。
在神话里,蛙是老大雷公和三妹蛟龙私通所生的,它被派往人间做神,据说蛙神上通雷神,下通龙神,可以保护大地风调雨顺,壮人可以和和美美的过日子。
壮族把青蛙雕刻在铜鼓上,人们做祷告上天风调雨顺用。
认为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
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除了图腾崇拜,壮族人也有神灵崇拜,壮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奈何桥那里生活,祖先在阴间可以保佑后代子孙安康富贵,兴旺发达。
因此,人死时,后人要在死人手里放一些东西,通常是钱,如果没有准备,也可以是毛巾之类的,但必须是新的。
壮族住宅的厅堂正中板壁前,立有一个高约五尺的长条形神台,神台下是八仙桌,上面是过年过节时摆放供品的。
神台上放着香炉,神龛在香炉后的墙上,有遮檐,壁上写着“+氏历代宗亲考妣之位”。
春节,正月一般都要祭祀,祭祀要燃半柱香之后才能烧纸钱,烧纸钱表示祭祀完成,春节期间是祭祀后燃放鞭炮的。
平时的大小节日,也有些人家摆供品。
鬼节时,壮人家都要在供桌旁烧纸钱纸衣。
壮族最丰富的文化要算山歌文化了。
以前的壮族人十二岁开始学唱山歌,十七八岁便会用山歌对答。
至今,农村的老奶奶还津津乐道当年那些有趣的山歌。
逢年过节,歌会都随时展开的,两个人以上就可以对歌,这是比较通俗的山歌会,大型的歌会是山歌节,也就是三月三歌节。
与山歌文化密切相关的是刘三姐传说。
刘三姐是壮族的歌仙,是山歌的创始人。
山歌在贫困时代作用首先是讽刺黑暗剥削压迫,对象是地主劣绅,因而山歌通常是取材于生活的,比喻巧妙含蓄,又颇具辛辣意味。
其次山歌又有传情达意的作用,是壮族青年男女用来谈情说爱的,女孩子的忧虑和缜密心思都奇托在歌词里,等着她的如意郎君去解读。
山歌还有歌唱生活,奇托追求的作用,还有贺喜问候等功能。
壮族山歌特色的形成有其多种原因。
一是壮族独特的审美志趣。
壮族人爱唱山歌,爱听山歌,爱传山歌,把山歌当做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是壮语音韵发达。
壮语共有八个声调,比汉语的四声多了一倍。
山歌是讲究平仄押韵的,由于壮语音韵发达,壮族山歌的韵律就很丰富。
例如有一种“勒脚歌”不但句末字押韵,句中也有韵点,像马走路后脚踩着前脚的脚印一样,因而称“马蹄韵”,这是最独特的山歌品种。
三是长期交流,取长补短。
广西四周与广东、湖南、贵川、云南、越南等省及国家交界接壤,边境和边界的歌圩相当活跃。
经过交融,使广西壮族山歌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包容与吸收周边地区的韵味,形式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
山歌节的传统是壮民族对歌仙的纪念,也表现了壮族人民对恶霸的憎恶,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同时表现壮族人民辛勤劳苦,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从壮族的民俗风情,可以看到壮族朴实的民族文化,带有本土粗犷的性格,热情开朗的风情。
从更多的民俗风情去考究,可以看见壮族的成长发展,看见壮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wendy 20080700063
对外汉语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