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凭祥壮族传统文化
广西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研究

主体 的多 民族 杂 居 的 城 市 , 有壮 、 汉、 苗、 京、 侗、
傣、 布依 等 1 7个 民族 , 其 中壮族 人 口约 8 . 8万 , 占 总人 口的 8 2 . 7 %… 。各 民族 在 长期 的生 产 、 生 活
山歌 文化 获得 了一 定 的发 展 和 繁 荣 。 民 间 的 衰 落和 政 府 提 倡 层 面上 的 繁 荣 交织 , 构 成 了凭祥 市 壮族 山歌 文 化
的存 在 生 态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折 射 出 了广 西 西 南部 壮 族 山歌 文 化 在 当下 的 传播 境遇 。 【 关 键 词 ] 壮 族 山歌 文化 ; 凭祥 ; 传 播 现 状
当中体现 出高 度 的 民族 团结 , 各 族 群 众 彼此 相 处
歌) 、 猜迷 歌 、 故 事歌 ( 也 称 为 排诗 ) 等 。 山歌 的 曲 调悠扬 动 听 , 音律 独特 , 富 有地方 民族 特色 。另 一 类 是独 特 的民族 舞蹈 文化 , 主要 有舞 求舞 , 它是 一
融洽 , 民风 纯 朴 。加 上 地 处 边 陲 , 历 代 有 政 府 驻 军, 因此 , 军 民情深 , 部 队把 当地视 为故 乡 , 把 人 民 视 为父 母 、 兄 弟姐 妹 , 积 极 地 支援 地 方建 设 , 参 加 抢 险救 灾 , 开 展扶 贫济 困等活 动 , 使得凭 祥市 成 为 广 西 闻名 的“ 双 拥 模 范城 ” 。 自古 以来 , 凭 祥市 一
的民族传 统文 化 丰 富 多彩 , 壮族 山歌 在 民 间广 为
流传 , 极 具本 地特 色 。
一
、
凭 祥 市 的壮 族 传 统 文 化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广西壮锦
是指壮族人民用丝线织成的各种花纹图案的织物,其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弘扬壮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
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壮锦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重视对壮锦织造技艺的传统传承。
壮锦的制作技艺需要
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磨练才能掌握,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的工艺流程。
传统的壮
锦织造技艺中,不仅包括织锦的图案设计、丝线的染色,还包括织锦的独特纹样、织造的
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等方面。
传承壮锦织造技艺需要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传承机制,通过将
老一辈织锦工人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让技艺得以传承。
广西壮锦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加强对壮锦的保护管理。
由于壮锦织造技艺的复杂性和
昂贵性,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壮锦的制作逐渐减少。
壮锦所使用的丝线材料也面临着生
产减少的问题,这对壮锦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压力。
需要加强对壮锦产业的保护管理,采
取有效措施,鼓励壮锦的制作和销售,保证其传统技艺和材料的供应。
还需要加强对壮锦
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壮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对壮锦
织造技艺的传统传承,加强对壮锦的保护管理,以及加强对壮锦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我们
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广西壮锦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壮族是中国的第七大民族,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民族。
壮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文学、音乐、服饰、节日等方面探讨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历史壮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在唐朝时期,壮族地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明清时期,壮族地区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和重要事件。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壮族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语言壮语是汉藏语系中唯一使用汉字书写并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它具有丰富多彩、韵味十足的特点,在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着独特之处。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珍贵的语言,壮族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语言保护和教育活动,如壮语电视台、壮语广播、壮语课本等。
三、文学壮族文学是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之一。
它以传统民间故事为基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名作家有韦君宜、杨继绳、黄永玉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壮族文学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四、音乐壮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种。
它以竹笛、唢呐等民间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以高亢激越、豪放奔放为特点,在表达情感和表现生活方面有着独特魅力。
著名音乐家有李谷一、张光良等。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壮族地区开展了许多音乐教育和演出活动,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音乐会、壮族民间音乐比赛等。
五、服饰壮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之一。
它以色彩斑斓、图案精美为特点,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著名的壮族服装有“马褂”、“花裙子”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壮族服饰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六、节日壮族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表达情感和弘扬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壮族人民非常重视团结友爱,认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在家庭、社区和工作中,人们应该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共同面 对困难和挑战。
勤俭节约
总结词
勤俭节约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工作,珍惜资源,不浪费财物 。
详细描述
壮族人民深知生活的不易,因此非常注重勤俭节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努力工作,创造财富,不浪费食 物和其他资源。同时也要有计划地管理家庭开支,注重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
诚信
壮族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和忠诚,推崇诚实守信的 道德风尚,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理 念相一致。
敬业
壮族传统文化注重勤勉尽职、精益求精,追求工 作的高质量和完美程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敬业理念相符。
友善
壮族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崇 友善待人、和睦相处的处世之道,这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理念相符。
要点二
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壮锦文化,一些企业和机构开始 探索将壮锦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出符合 现代审美需求的壮锦产品,如壮锦壁挂、壮锦围巾、壮 锦钱包等。同时,也通过举办壮锦文化节、展览等活动 ,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壮锦文化。
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壮 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0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壮族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壮族文化起源于古代百越族群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开始与中 原文化接触,逐渐融入中华文 化圈。
唐宋时期,壮族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 表性的文化成果。
壮族的文化传统

壮族的文化传统1、三月三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有盘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
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
其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2、牛魂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
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
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4、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传承和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它不仅是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更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广西壮族人民历来重视文化传承,通过口头传统、民间故事、民间音乐和舞蹈等形式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尤其是广西壮族的歌舞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例如,“拉锯歌”、“芦笙”、“壮锦”等都是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广西壮族的文化魅力。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和时尚相结合,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舞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例如,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展览和演出等活动,将广西壮族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文化。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注重教育的力量。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向广大青少年传授广西壮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同时,加强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广大壮族同胞都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如此,广西壮族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作为壮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展广西壮族文化。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广西壮族文化与时俱进。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广西壮族文化将继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壮族民俗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主题是“壮族民俗文化”。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壮族民俗文化。
一、壮族节日1. 民族大团结节:每年的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壮族人民庆祝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时刻。
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抛绣球、唱山歌等。
2. 壮族歌圩节:歌圩节是壮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平安的节日。
在歌圩节期间,男女青年们会聚在一起,对唱山歌,表达爱慕之情。
3. 端午节:壮族端午节与汉族端午节习俗相似,但也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如吃五色糯米饭、穿五色线等。
二、壮族服饰壮族服饰色彩鲜艳,独具特色。
男女老少都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衣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壮族的绣球服饰。
绣球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吉祥如意。
三、壮族饮食壮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酸、辣、香著称。
壮族人喜欢食用酸汤、酸笋、酸辣鱼等酸味食品。
此外,壮族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如酸辣鸭、烤鱼、竹筒饭等。
四、壮族音乐舞蹈壮族音乐舞蹈形式多样,有山歌、师公舞、踩堂舞等。
其中,山歌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以唱山歌来表达情感、讲述故事。
五、壮族民间传说壮族民间传说丰富多彩,如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传说不仅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之,壮族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族民俗文化。
在此,我呼吁大家:1. 学习和传承壮族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 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3. 保护和传承壮族民俗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壮族。
谢谢大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壮族是主要民族,而其他民族如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也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壮族是广西最大的民族,也是自治区的主要代表。
壮族人民以勤劳、善良、豪爽为特点,他们通常居住在广西的农村地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壮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美食都展现了他们的独特文化特色。
壮族服饰以青、绿、红等鲜明的色彩为主,男壮族人通常穿着白色的衣裤,女壮族人则穿着色彩鲜艳且绣有花纹的服装。
壮族的服饰不仅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还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音乐和舞蹈在壮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壮族的歌舞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有名的是“踩高跷”和“歌圩”。
踩高跷是一种在竹制高跷上表演的民间艺术形式,这种表演不仅考验了演员的平衡能力,还展示了壮族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
而歌圩则是壮族人结合歌唱和舞蹈表演的一种独特形式,通常在农历正月或其他重大节日中进行。
壮族的美食也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壮族人民以米为主食,擅长制作米饭、米粉等美食。
壮族的传统菜肴有椒盐猪脚、螺蛳粉、酸汤鱼等,这些美食味道鲜美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文化并不仅限于壮族,其他民族如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瑶族是广西的第二大民族,他们以勤劳、聪明著称。
瑶族人民喜欢歌唱和舞蹈,他们的歌曲通常以清脆悦耳的嗓音为特色。
苗族是广西的第三大民族,他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苗族人民的芦笙曲、锅庄舞等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侗族和布依族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各具特色。
侗族人民以唱歌为乐,他们的歌曲通常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布依族人民则以编织、绣花为特长,他们的织布技艺独特精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凭祥壮族传统文化浅谈凭祥壮族传统文化【摘要】:凭祥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全市壮族人口8.8万,占总人口的82.3%,自古以来,凭祥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生活的家园,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凭祥市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民歌、山歌、舞求在民间广为流传。
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是民间山歌,民间民族舞求等。
【关键词】:凭祥市,壮族,壮族传统文化(一)、凭祥市壮族传统文化1、传神的歌圩文化:凭祥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爱唱山歌的习俗,传统的村里人常常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歌坡达五十一处,山歌的种类达七种,主要有:《放牛歌》、《纳勒歌》、《拜山歌》、《怀胎歌》、《祝寿歌》、《四季歌》、《情歌》。
山歌内容广泛,而以情歌为主,还有盘歌、猜迷歌、故事歌等。
山歌曲调悠扬支听,音律独特,富有地方民族特色。
2、独特的民族舞蹈文化:凭祥壮族民间舞主要有舞求舞,它是一种古老巫术仪式舞,是一种民间独特的舞蹈,广泛流传于中越边界一带壮乡村寨。
解放前,每到秋后,粮食归仓,各村屯舞巫师聚集一起,跳舞求,以求来舞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舞求动作优美,内柔外刚,造型幅度大如“行马仰望”、“跑地抖铃”、“踏步转舞”等,加上铃声、琴声、歌声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乡土气息深厚。
解放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这种民间民族舞求几近失传。
3、多彩的饮食文化:凭祥市壮族人民主食大米和玉米,喜吃腌制的酸食,如酸菜、酸粥等,以吃猪红、羊红、生鱼片为佳肴。
艾糍粑、棕子、五钯糯米饭、生血、生鱼、酸肉、沙糕、糯米饼、蒸粉等都壮族群众爱吃的食品。
4、奇异的风俗习惯文化:凭祥市壮族男人大都好喝酒,习惯以汤匙敬酒,一醉方休,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农村男女青年的婚嫁时,还保留着婚后分番(即不落夫家)。
此为凭祥农村特有的陋俗。
不仅壮族新娘如此,就连汉族新娘也如此。
婚后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夫家才来接回新娘小住几天,直到将要分娩为止。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这种陋习已经渐渐改变。
殡葬盛行二次葬礼。
每年拜祖坟的日子,壮族人民大都以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期间进行扫墓。
5、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凭祥当地传统节日,除了内地各民族一样有着过小年、大年和元宵节等习俗外,还有几个比较特色的节日。
即吃立节、佛生节、天祈节、尝鲜节。
(1)吃立节。
每年的农历正二十九日,凭祥边境地区的人们总要杀鸡、杀鸭、宰猪。
采野艾糍粑,蒸糕点,蒸糯米饭等,热闹得像过春节一样。
这个节日叫“吃立节”,是一个纪念历史灾难的日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据史料记载,法军攻陷谅山时正是光绪十年腊月二十九日,中法战争结束后,壮族边民们痛定思痛,为了子孙后代牢记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便将这一奇特的年俗沿袭至今。
(2)佛生节。
相传四月初八是敷佐伯冯三界诞生日,乡村民众此日上山采摘银花、艾叶青等拌制糯米粑,说是吃此糯米粑后,能除疾健身。
又传,此日为牛魔王生日,乡下农民均用糍粑喂牛或将糍粑贴在牛角上以示酬劳耕牛,是日忌使牛役耕。
(3)天祈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相传为花圣母神旦,人们做米粉、糯米粑,带上酒肉到神庙去求神拜佛,求神拜佛保佑行福。
民间此日翻晒衣物,用滴有畜血的纸插在田间以避畜害和自然灾害求丰收。
农家还用芭蕉叶、莲藕叶喂牛。
(4)尝鲜节。
与其他有约定的传统节日相比,我们凭祥壮民过十月节可以说是独具一格。
各家在十月时不规定哪一天,各自到田间剪回七八成熟的糯谷穗,脱粒后连谷壳一同煮熟,再用舂礁捣,簸出糠。
经捣簸后便成了扁形的糯米干饭。
其呈绿色,软韧可口。
人们用手抓着吃,既可填肚子又能解馋,由于不在统一约定的日子制作,所经村里人无论是谁家做了都会请邻居尝鲜,你尝我的,我尝你的,一直延续到秋收谷粒进仓为止。
我们把这个叫作“尝鲜节”。
(二)凭祥壮族传统文化发展状况1、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时代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深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渐趋消亡,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
近年来,随着南宁民歌节成功的举办,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看,政府看到到了举办山歌节这一行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陆陆续续在各乡镇搭起了“山歌擂台”,激起了不少民众的观摩热情,但由于奖励力度不够,许多身怀绝技的老一辈歌手都不愿意浪费干农活的时间去参加,因而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原汁原味的山歌不能展示给更多的人看,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
再说,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节日,都承担了保护当地特色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功能,但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
文化节对弘扬、继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信心,但举办这些节日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而文化的保护被放到了次要地位,经济与文化出现了错位,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2、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引起的人口流动,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压力促使许多青年外出打工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在接触到外界的思想之后,传统的习俗正在悄悄改变,。
学校现代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加上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大部分青年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难以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对传统的民间山歌、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
如富有壮族特色的服饰,除了农村一些老人还穿外,现在已被五颜六色的西化服饰所取代,那些壮族土布只有在极少数乡镇街日偶尔看到少量交易;八十年代以前的隆重歌圩、歌坡如今失去了昔日热火场面和浓郁的民族气息。
(三)凭祥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
丰富多彩的现代快餐文化的大举进攻、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小城镇的大力推进,有意无意间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硬伤,婚丧嫁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吊脚楼变成了“小洋楼”,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
2、壮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专业人才溃乏。
目前,我市缺乏挖掘、整理壮民族传统文化的专职人员,缺乏了解、精通壮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
由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当地的壮话流传下来的,要将这些文化整理成汉字材料,难度很大。
另外,由于缺乏经济等,无法深入民间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导致一些民间传说等民族传统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失散。
3、对壮民族文化的地位认识不足。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的一笔财富。
但是不少的领导没能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利用价值和重要性,没有看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正确关系。
(四)凭祥壮族传统文化保护措施1、加强引导,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
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处于低档次阶段,具有明显的落后性。
要使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起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必须加强正确引导,使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既要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既要富有民族特色,又要体现现代意识。
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改革、创新。
例如,山歌、文艺表演等,不能局限于田间地头,村边里巷演出,要利用现代化手段,把这些比较优秀的文化艺术拍成电视专辑,在省市电视台播放,让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上“荧屏”,让壮乡的歌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发展。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着少数民族的劳动和生活,也体现着他们的智慧与创造,我们应该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推陈出新,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唤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凭祥市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文化部门应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深入各村屯对各民族的文化节艺术资源进行调查、收集、整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随着改变,文化形态也因而改变,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与选择,如何使民族传统文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型,因此,我们要寻求经济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使之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
地处中越边境的凭祥市,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何充分开发利用,使之为当地经济服务,我认为,可以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边关旅游结合起来,走旅游文化相结合之路。
不断地开发旅游区产品,利用本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诸如民间民族艺术、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民族服饰等,组织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此来拓宽旅游文化的范围,增添文化旅游的色调,招来更多的外地旅客。
如舞求,这是凭祥特有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我们可以把它编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民间舞蹈,在旅游景点上表演,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旅游文化商品,此外,还有如舞龙、舞狮、竹杠舞、板鞋舞等等都可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一种旅游产品。
同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重建历史文化古迹,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在大连城遗址兴建一个以恢复苏元春提督衙门为主要游览点的风景区,在镇南关大捷原址建设一个展示中法战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展览馆。
4、政府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培养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人才,挖掘整理古籍,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发扬。
培养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人才,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才,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开拓民族民间文化演出市场、商品市场和旅游市场,使原汁原味的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避免文化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丢掉最具典型特色的东西。
如若不然,将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其原本所承载的一些内容必然丢失,这不仅会对传统文化造成损害,最终也影响到基于某类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的市场空间。
(五)结束语民俗传统文化是构成人类遗产的一部分,是将不同人和社会团体聚到一起并标明其文化身份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一代一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