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在动态的科学课堂中闪光

让智慧在动态的科学课堂中闪光
让智慧在动态的科学课堂中闪光

让智慧在动态的科学课堂中闪光

发表时间:2012-08-21T10:38:24.95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杨绍省

[导读]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辨证统一。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第四中学杨绍省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基本途径。然而,在不知不觉中,科学课堂教学却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发问来“牵着”学生,使学生就范;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被动接受。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

“被缝了翅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新课标出台后,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民主”地说: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结果还是一起来学习教师“喜欢”的问题,一起来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新课程应摒弃这种假主体现象,还课堂清新、率真,已刻不容缓。

一、弱化单一预设,摈弃重重遮蔽下的“近视镜”

为什么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时只能落实为“主动接受”?笔者认为,这是人们所持的知识观在深层次地起着支配作用。因为在潜意识里人们普遍认为:既然知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无数次地论证了的客观事实,那么,个人只能旁观和接受,而不能使之发生改变,知识成了人们接受的对象,而不是思考的对象,求知者没有争辩权利,只有接受义务。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正是受这一知识观的支配,从备课这个环节起,教者总认为学生不再有直接面对复杂世界的必要,尽力规避学生可能会碰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觉得学生碰到的问题越简明,越直截了当越好,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回答,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教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一直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中。

于是,课堂生成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间的差异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见解被“巧妙”地搁置,学生总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等,这样的预设是教师的话语霸权。

当真理以独断方式呈现时,儿童习得的是独断,是整体上的盲从、迷信和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在这样的课上,教师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等,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便成为一种必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了,棱角磨平了,个性磨灭了,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也许能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接受一个个知识,学生能把教科书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然而他们失去的却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失去的是天真的个性。

二、强化课前预见,架起顺应时代要求的“望远镜”

过分强调预设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当然不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康的个性,理当被新课程所唾弃。但是,淡化教师主观的指令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精心指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位置,少些权力主义的刚性“预设”也并不意味着要与充满弹性的预测说再见,教学不可能完全搞“放羊式”的一套,不可能一切跟着学生走,由学生去。何况,中学生思维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行动缺少理性,自控力弱。如果一切学习活动任其自主进行、自由摸索,势必会走许多弯路,浪费时间,也很难与精彩相约。

鉴于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为防范教学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漏洞,我们在弱化预设的同时,必须充分运用未来学预测原理,强化教学的预见性:学生对哪些学习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感到困难?可能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是教学的关键点?哪些是教学必须达成的硬性指标?为达成这些目标,自己将如何现场处理、相机诱导,即用何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可以指导学生用哪些方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与各类学生对话?一句话,要心中有数,要从更高层面、更复杂的机制上预见、控制教学,构建“粗线条”式的教学预案,把握知识要点,确定具体目标,设计教学的大体走向。这样,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教学才能既不偏离目标,又伸缩有度。

如何对教学进行预见性把握呢?一是应重视反馈信息的积累和分析。通过多种途径接触,了解学生。课上讨论发言、合作、探究,课外作业、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方法、态度、完成质量,诸如此类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都要及时收集并深刻分析,因为正是它们蕴含着以后教学的必然性,指示着今后教学的发展趋向。掌握了这些信息,就摸清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就发现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生长点”,也就意味着在更高的层面上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从而可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分配学习时间,准确预测学情,设想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不盲目被动。二是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预见能力和综合素养。非预设性教学比完全依赖教案、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教学难度自然更大,对教师的要求自然更高。教师既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丰富教学经验,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课堂上出现的偏差和漏洞进行巧妙的调整、弥补,实现教学意图。

例如,在学习“参照物”知识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以风为参照物,地球会运动吗?课前我没有深思预设,当学生质疑时,既不敢口出妄言,又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热情。只得坦言自己的无知,让学生课后去查资料。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打折了。如果在预设中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做多角度教学行为预设,这样的尴尬就会少发生。

三、归还学生的主体性,反射课堂探究价值的“平面镜”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辨证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的能动作用才是对教育教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才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教育,它着眼于现实的完整的人的培养,其基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学习,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协作性,即促使其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

讨论探究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切中了传统教学之弊端,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探究作为科学教学的新形态,既要有形,更要有效。它不仅体现了课堂活动之状态,还内含了教学主体之自觉,也道出了理想课堂之境界。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对话”的内涵理解肤浅而出现偏颇,认为探究就是“互相讨论与交流”,致使探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流于平庸,失去灵魂。课堂上,追求的

发挥教学智慧,打造智慧课堂.

文张堂荣 【关键词】教学智慧;智慧课堂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做个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创造性处理与运用教材;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展现出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如何发挥教学智慧,打造智慧课堂。 一、活用教材,尽显课程智慧 对于优秀教师而言,他们也是出色、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换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善于重新开发教材、灵活调整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彰显出课程智慧。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智慧,精心备课,创造性教学。 第一、“吃透”教材。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再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或整合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而不是死守教材,照本宣科。比如在分析某物理知识点时,可利用教材例子,也可呈现其他例子,而不是将课本看作“钦定文件”;将一些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使之变为新的学习主题;参考各版本的教材,得到教学启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课本内容不一定全部讲。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学生自读材料或特有栏目,课堂上教师应有所选择,以便给学生留出自学的机会。如“信息库”栏目,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同时让教材具有弹性,满足各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也可培养同学们信息搜索收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索,获取知识。或者还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唤起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动性。 第二、更新或“补充”教材。在有效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材,即立足教材,增加其他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物理小魔术、科学家的趣味故事、漫画图片等。或者感觉有些教材内容滞后,不贴近学生实际时,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适当拓展延伸,将一些生活实例、现代物理科技发展知识、其他有关的课程资源等搬入课堂,补充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可呈现一幅幅萤火虫发光、太阳发光、水母发光、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灯等,引导学生认识光与光源。其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动画日食和月食等。另外,还可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渗透德育教育。或者对于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或概要知识适当补充,又或者组织专题研究或专题讨论等,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如物理电学实验专题研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深化。 二、创新方法,突显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灌输式教学,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善于学习,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1.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虽然这一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若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则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放手让学

大班创新智慧游戏教案

大班创新智慧游戏教案:花样玩绳 活动目标】 1、体验一物多玩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合作能力。 3、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请家长帮幼儿准备不同的绳子,丰富幼儿对绳子的感性经验,了解不同绳子的特点。 教师准备:提供各种绳子(跳绳、大绳、毛线绳、布绳、麻绳、草绳、钢丝绳等)。【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谜语:绑人绑的紧,剪刀剪的断,粗粗细细有,长长短短有,请你猜一猜? (二)扩散思维活动:谈话,你见过的绳子? 1、绳子有许多宝宝,你见过什么样的绳子?这些绳子有什么用处?(相互说、个别说) 2、孩子们这么喜欢绳子宝宝,我们把这些绳子宝宝请到了我们班。(依次出示不同的绳子) 3、幼儿自由观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绳子。 (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合作的乐趣。 1、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绳宝宝,下面请孩子们说一说,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绳子? (毛线绳、跳绳、草绳等)它有什么用处?(绑东西、织毛衣、缝衣服、拖车等)用它可以做什么游戏?(引导幼儿说出:一人玩、两人玩或多人玩) 2、孩子们想出了这么多玩法,下面请你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两人或多人来玩这些绳 子,你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玩的玩法吗? (引导幼儿相互合作,体验玩绳的乐趣,在合作中创新绳子的玩法,感受绳子的奇妙。比如:翻绳、花样跳绳、套圈儿、跳格子、钓鱼、扎辫子、捆绑货物等) (四)展示花样玩绳,体验成功喜悦。 1、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玩绳过程。 2、找几组有代表性的展示玩绳过程,提示幼儿讲解说明。 (五)概括总结、拓展知识。 教师总结绳子的用途,说明绳子的种类多,用途也很多。比如:毛线可以编织;草绳可 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麻绳可以镎鞋底;艺术绳可以编中国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绳子,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关注它吧!

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实现“以智慧教育试点校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目标,我校力争利用两年时间在与东师专家团队及学校教师不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深入探索、建立起学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高质、高效地学习,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实现试点校带动作用,推进我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特制定《水缸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智慧课堂创建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纲要,学校管理和发展以袁贵仁部长的《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为发展蓝本,遵循“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变革与创新”,以智慧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坚持立足课堂,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德育培养为根本,实验先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扎实稳定地推进我校智慧课堂的建设工作,依托智慧课堂的建设推动我校及辐射三所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实现“做身心健康、志趣高雅、成绩优良,能服务、有责任的昂首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立足水缸小学实际,充分依托教育信息化,以“技术支持创新,思路引领方向”的研究思路,按照学与教的需要,重点探索信息化建设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模式,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并形成《水缸小学智慧课堂评价标准》和一套有价值、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促进我校智慧课堂的创新发展,推动我校智慧校园体系的建设。

具体目标: 1、完善教研训体系,重点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智慧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模式。 2、立足课堂,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及智慧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高质、高效地学习。 3、探索并完成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以自主学习为方法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变革与创新”。(依托教学平台和学校现有学习终端) 4、构建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力求评价标准具体,可操作,可复制。 5、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教学研究资源平台。建设水缸小学微课资源库和在线学习素材库,实现线上线下无缝隙的学习管理。 6、利用微信平台和学校等信息交流工作,加强家校互通,将学校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所,思想推进的主阵地,带动区域文化和人文发展。 7、规学校“4+N”培养模式,即依托科技创新节、体育健康节、荆小大阅读、e文化节四个节日和N项学生自选课程,实现智慧课堂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完成信息环境下学习指导手册编写,同步智慧课堂建设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最终形成特色。 8、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试点校的示辐射作用,创新帮扶形式,利用录播教室和网络环境实现资源交流共享,为促进“以智慧教育试点校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三、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水缸小学智慧课堂建设”工作领导校小组,由学科组长为实施小组,包科领导和包年级领导具体负责工作落实,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全面聚焦课堂。

101智慧课堂

101智慧课堂——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解决方案 潍坊101网校 2018-01-10 101智慧课堂是隶属于101教育旗下的知名教育品牌。为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战略,以智慧教学为核心建设和应用目标,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育理念,为中小学学校提供的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解决方案。 101智慧课堂通过互联网,将全国名师的教育资源共享到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秉承“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帮助学校构建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个性互动的智慧教育生态圈,实现学校信息化教学常态化的开展,进而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探索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养模式。 目前,101智慧课堂已经和全国25个省、近200城市、300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合作,为全国数以万计的学校、老师及学生服务。 以学为中心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改革

101智慧课堂作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遵循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共享5000位名师智慧,帮助学校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该方案以课前、课中、课后的智慧教与学为重心,为学校提供智慧教学、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智能管理、移动教与学、家长督学等系列解决方案,构建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高效互动的智慧教育生态圈,帮助学校大幅提高教学成绩。 1.智慧教学解决方案 依托学生互动学习平台和教师高效教学平台,实现以“教学高效,学习主动、数据可视、互动个性”为特色的智慧教学,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减负增效,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优质资源解决方案 共享名师智慧,为学生提供优质名师课程,为教师提供优质备课资源,微课资源,和名校试卷资源;创新校本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课程教学方案共享。 3.智能管理解决方案 创建师生在线跟踪系统,教与学大数据实时统计,深度全面的管理报表,教学管理智能、科学、高效。

创新,智慧的闪光点

创新,智慧的闪光点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创新”已成为了新世纪最受关注的词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并充分利用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而创新思维的训练就必须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而促使大脑活跃的诱因即是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而我总在每堂课前要花三到五分钟进行调节课堂气氛的活动,主要是由同学们上台来展示语言的魅力,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朗诵诗歌或美文;第二类讲讲笑话;第三类演个小品,来段相声;第四类诉诉名人秩事等之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把课文课堂激活了,使学生在展示自我和聆听别人时感受语文的精彩,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了。 吕淑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也要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到和语文老师在一块儿是愉快的,学习语文是快乐的,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我发现同学们在准备个人展示时都要花些功夫来表现,这样就让创新能力在不自觉地学语文中得到提升。 同时,我们要针对中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特点,还要充分利用并保护好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经常关心、鼓励他们,与他们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充分准备好每节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让学生能每天看到你的进步,同时也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立足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纽带,因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立足教材,在教材上做足文章,从中发掘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元素。 1、讲授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能力。 要充分开掘学生运用想像和联想来拓展思维空间,我在教授《童趣》一文中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我”鞭打癞蛤蟆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并合理展开想像,学生们一听到这个问题都议论纷纷并都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叙述。听着同学们用各种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顿然感觉学生的想像力超棒,做为教师的我们只是没发现而已,这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愈加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地联系现实、历史、未来,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使学生的思维在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里纵情地驰骋。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质疑习惯。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怀疑是发现新知识的钥匙,是寻求智慧的动力,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学习的文章大都是成人所写,学生与成人之间在生活体验上肯定有一些差异,况且大部分文章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较远,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难免存在疑惑,再说,作为教材的文章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文,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我在上《第一次真好》这一课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有的学生提出,老师,有的第一次并不好,比如生病,摔跤,被别人抛弃呀;有的第一次不仅不好,而且有害,如上网,吸毒,赌博等;文中作者所谈的第一次的材料并不是让人感觉很好,作者为何还要用这个题目等等,这些疑问是非常有价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 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近生活 走向智慧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走向智慧 ——谈科学课开放式考核的一次尝试 一、考前调查:怎么考?——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学生中作了一次题为“今年的考试怎么考?”的调查。很多学生纷纷向我表示“希望能够开卷考试。”——他们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考过就忘的死记硬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求在考试中增加实验操作——他们非常渴望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今年仍希望申请免考。”——他们无疑是班中较为出色的一部分,有着足可以证明自己可以免考的能力和成绩。 综合学生的意见,在解决“怎么考”的问题时,强调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考试前一周,将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作答,一周后收卷。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实际,认识自然,运用科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解答的办法和结果。 二、考卷设计:考什么?——走进自然,走近生活 在确定试卷考什么时,力求使试题能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以具体常见的自然事物为基础,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在三年级的考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题:采集两株植物,并将它们做成标本,贴在试卷空白处。要求:(1)一株是须根植物,一株是直根植物;(2)给植物各部分标上名称(3)写出植物名称。四年级试卷上有这样一题:搜集棉、麻、丝绸、合成纤维布料各一块,并将它们贴在相应的表格中,要求:(1)写出上述布料的特点;(2)写出它们的作用。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如为了知道植物的名称,他们有的去问自己的父母,有的去问老师,还有的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去查资料;为了找合适的布料,很多学生都在家长的陪同下去了针纺城,有的为了知道布料的特性还亲自做实验,有的则在父母的建议下,去询问裁缝,总之,学生们为了找到试题的答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把他们引进大自然,引入了生活中,使他们真正经历了一个认识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 2、走进自然,走近生活——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定为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科学教育应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基于这一认识,在设计试题时,注重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力求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他们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领悟和了解。如四年级试卷中有一题:“我们也来搞研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我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主题的确定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2)在研究之前,我有一个猜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先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自己的猜想——兰本达教授说过:“孩子在提出一个问题前,心中其实早就有了一个答案”;(3)我打算这样来进行我的研究——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适当工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过程,(4)我的研究成果展示——这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的过程,又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智慧课堂介绍

皆成教育智慧课堂介绍 一、智慧课堂的定义 对智慧课堂的定义总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基于“智慧”的语义学定义,与“智慧课堂”对立的是“知识课堂”;另一类是从技术的视角定义。皆成教育 的定义侧重于后者。 所谓“智慧课堂”,是依据知识建构理论,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加端的 应用,所构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是大数据时代翻转 课堂2.0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智慧课堂的关键要素 关于对智慧课堂定义的理解,需把握五个关键要素: (1)在理念上,以知识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 依据知识建构理论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按照知识建构螺旋上升的特点,围 绕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闭环创设包括情景、协作、交流和意义构建的理想 学习环境,实现智慧课堂的目标。 (2)在技术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 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海量数据,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挖掘和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决策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型和方法。此外,数据的分析过程也是自动化的,并可根据需求实时反馈分析结果。 (3)在途径上,采取全过程动态学习分析和智能推送 通过课前预习测评深化学情分析,优化教学设计,便于精准教学;通过课 中随堂测验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课后作 业数据分析和资源推送,实施针对性辅导,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4)在应用上,实现“云+端”的教与学应用

采取“云+端”的服务方式,部署智慧课堂的信息技术平台——智慧教室。其主体由微云服务器、端应用工具、云平台等组成,通过教室内多种终端设备 的无缝连接和智能化运用,打破了传统意义教室的黑板、讲台和时空概念,具 备动态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即时分析功能,实现了教与学的立体沟通与交流,使 传统课堂发生了结构性变革。 (5)在发展上,是大数据时代翻转课堂2.0发展的最新成果 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基于教学视频的应用将传统教学流程颠倒过来,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大数据时代强调数据分析,基于大数据等信息技 术的全面支持,从一般性观看视频转变为课前预习及测评分析,从“先学后教” 转变为“以学定教”,从对课堂的控制转向基于数据的动态分析和教学机智,从 而实现智慧的课堂。 三、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 大数据时代技术支持的“智慧课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基于数据的课堂。传统课堂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和制定教学决策,智慧课堂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挖 掘与分析来调整教学策略,用直观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在课堂 教学中实现了基于证据的教育新形态。 (2)高效教学的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学习环境,用大数据构建高效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通过情境感知、数据挖掘等方法可 以提前预知学习者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智慧课堂中学习者通过资源订阅和智能 推送的方式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教与学的立体沟通与交流。 (3)个性化学习的课堂。通过课前预习测评分析和课中随堂测验即时分析,准确把握每个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状况,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的评估, 使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度更清晰,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

常州创新案例专题的讲座考试卷两套

常州市创新案例专题讲座考试试卷一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智慧的内在品质。 (A) 学问 (B) 事功 (C) 道德 (D) 思维质量 [分值:1.0] 2. 下列关于扁平化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间层级过多,信息容易失真 (B) 资金占用率较高 (C) 权力集中化程度高 (D) 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缩短管理半径 [分值:1.0] 3. 2002年率先打破中国互联网的僵局,实现赢利的搜索引擎是() (A) SINA (B) YAHOO (C) BAIDU (D) SOHU [分值:1.0] 4. 从心理学上看,所谓注意力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一类信 息的() (A) 热爱程度 (B) 激烈程度

创新案例专题讲座考试试卷(三) 创新案例专题讲座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研发产业存在的载体和基础。 (A) 研发组织 (B) 跨国公司 (C) 政府 (D) 中介 [分值:1.0] 2. 下列有关天气控制技术匹配不正确的是:() (A) 极低频电磁波--高空气流阻断 (B) 液氮--消除大雾 (C) 碘化银--消雨 (D) 液氮--增雨 [分值:1.0] 3. 创意更强调创新的()。 (A) 生产手段 (B) 人文涵 (C) 社会价值

(D) 技术创意 [分值:1.0] 4. 下列关于扁平化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间层级过多,信息容易失真 (B) 资金占用率较高 (C) 权力集中化程度高 (D) 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缩短管理半径 [分值:1.0] 5. 明确提出(),这正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需要强化的一 种基本的行政理念。 (A) 政府要限制人民权力 (B) 政府要保护人民权力 (C) 政府要为民谋利 (D) 政府不与民争利 [分值:1.0] 6.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 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这是生态农业的() (A) 依据 (B) 特征 (C) 基本涵 (D) 定义 [分值:1.0] 7. 有无智慧,智慧品位的高低,主要通过()来衡量。

青岛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1走近工程师教学设计

21.《走近工程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近工程师》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设计与发明》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指导学生先通过了解“中国天眼”工程,再进一步认识了解工程师,认识到工程的建造需要工程师的智慧,通过了解认识更多的工程和工程师,意识到工程师的重要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问题与猜测,通过著名工程“中国天眼”为切入点,引出工程师,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工程师,工程师是做什么的,这些工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为后面的学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部分探究与实践,通过展示古今伟大工程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经验交流讨论自己对于工程和工程师的了解,同时通过展示多组工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工程的雄伟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程师是运用了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第三部分拓展与创新,通过认识了解工程和工程师,动手实践感受工程师的设计创造。通过设计纸船和测试载重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知识应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伟大工程与它背后的工程师,通过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工程师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工程师的伟大。 【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比较重要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建立初步的探究意识,他们开始摆脱幼儿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工程师的作用,知道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室友工程师设计创造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科学技术的学习影响下,对设计制作载重量大的纸船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尝试设计创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讨论了解工程和工程师的过程中,感受伟大的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感受工程师的设计创造过程,意识到设计与发明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了解工程师的作用,知道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室友工程师设计创造的。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A4纸

2017智慧课堂创新奖评审十大精选醍摩豆TPC教学教案

2017智慧课堂创新奖评审十大精选 醍摩豆TPC教学教案 IRS中学组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 李雁 示范学科:八年级语文 《民俗风情》 1.教学理念与方法简介 1.教材说明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2.教法说明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①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②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③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3.科技应用说明 在这节课中不仅有小组合作式学习,还有多维交互的混合式学习。我将IRS即时反馈、挑人、抢权、计时器、计分板和智慧助教照片推送展示功能等智慧课堂技术手段运用到本堂课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准定位,回收课堂数据分析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智慧课堂的运用,不但体现教师的引领价值,更是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和自主性。 4.教学模式 通过一组传统食物的图片,让 学生猜猜是哪些节日(春节,元 ,欣赏图片给学 生以直观的印象。本环节设计体 现了课标中规定的“语文课程要 联 即时反 是导学案中的问 3

创新,让智慧飞扬起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007244.html, 创新,让智慧飞扬起来 作者:顾锋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年第33期 摘要:创新,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创新,是民族繁荣的动力。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我们小学的教育也应顺应发展,要改变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更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基础,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解答问题,更要逐步培养创新思维的方式与能力。这也是现今数学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 关键词:创新改变; 小学数学 一、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改变传统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才能准确充分地理解课程理念;把握教材宗旨;领会教材意图,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工作。虽然广大教师都深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主要原因还在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习惯跟随教师的思维,一味地接受灌输,缺乏主动性,忽视创造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信任学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摒棄依赖。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我预先设计好表格,让学生通过精确的测量,分别填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数值,引导他们说一说有什么发现:长和宽不相等,长比宽要长一些;两条长分别相等,两条宽分别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再引导他们总结出规律: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设计表格,学生精确测量;充分思考;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智慧教室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docx

智慧教室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它兼顾了知识学习、兴趣培养、素质提升、学科串联等作用,将“科学知识原理”转化为趣味性、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深入浅出,将科学知识还原为最浅显的生活原理,激发孩子的联想,培养多方面的能力素质。而智慧教室潮流的到来更是让小学科学课程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让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 一、智慧教室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的变化 智慧教室汇集了计算机的多媒体展示、互联网的信息广泛共享、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旨在消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沟通受限、学生思维发散程度低等许多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传授科学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知识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尚处于建立阶段,习惯于依靠记忆掌握知识,但同时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强烈,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智慧教室的发展给小学科学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全景展示取代了多媒体展示,能够为课程提供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第二,泛化信息共享让师生的问题交流上升到大数据级别的问题交流,汇集了全国各地同龄人面对同样知识

提出的不同问题;第三,智慧管理系统在学生分组学习和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解决了学习小组的问题,在试验中也能与学生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互动。第四,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让课堂内外无缝衔接,智慧教室通过互联网终端向外延伸。 二、智慧教室环境下科学课堂面临的问题 1.利用智慧教室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尽管智慧教室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各地也都在进行借助智慧教室开展教学应用的尝试。从目前的实践状况来看,智慧教室虽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践行学生本位的教学思路,但是智慧教室的教学应用需要充裕的教学时间,所以对智慧教室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也主要是应用在公开课上,将智慧教室作为一种展示教室教学设计的工具,却并非将其作为学生全方面发展需要的、新的学习环境。 2.因智慧教室而简化课程教学流程应用智慧教室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并不能将此简单理解为分配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例如四年级科学课中的《电与我们的生活》强调学生对电路的初步认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授与示范,在实验示范中讲解知识难点,将知识难点与小组讨论的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但是一些教师因为智慧教室的存在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转而通过多媒体设

智慧课堂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最新资料

智慧课堂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在刚刚过去的20年里,ICT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交流、生活、工作、游戏和学习的方式。这一变革使工业社会转变成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Kozma,2003)。信息化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标识,每个人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互联网和电子终端所绑定,信息化时代的知识型社会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教育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要满足当今学习者们的需求,要求授课者创新知识的传递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创造智慧课堂。本文结合我校信息化教育的实践历程以及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建设、应用、发展、创新的成效与经验,就智慧课堂创新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数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基础环境建设 数字化教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不同的配备条件决定了不同的数字化教学的模式,数字化教学只有形态的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我校信息化教育的设施建设从主要指标――教师教学端来看,大致经历了电视、幕布、交互式电子白板三个阶段。从学校层面终端的解决路径看,经历了从公共机房到常态教室,从学校向家长借款购买终端到BYOD模式再到学校购买。数字化教学永远只有进行时,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环境建设,才能为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提供丰厚的土壤。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则一定要建立在云的架构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综合考虑各个系统

的建设,包括资源库系统、教学应用系统、互动课堂系统、空间交流系统、文化展示系统等都相互关联,缺少任何一项都会给数字化教学带来不便。比如,如果没有云平台,资源就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共建共享也就无法实现,数据无法分析利用,移动学习也无法实现,数字化教与学也就实现不了常态化。 理念创新引领思维创新 升学考试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相对固化的课堂评价标准也很难涵盖信息化课堂的内涵。传统的评价主要是识记理解,属低阶认知,而信息化的课堂评价还应该包括应用和创造等高阶认知,而高阶认知是很难用一张试卷考查出来的。这就是乔布斯的经典之问:“当交通、金融、医疗诸多领域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时,教育为什么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这么低?”他给出了6个方面的答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教育自身的,“有些教育机构心存恐惧,担心过去通过严格限制教育内容而好不容易取得的传统学习成果,将会由于强调技能培养的新型学习方式而受到削弱。”事实也的确如此,传统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必须的,通过死记硬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传统手段和方法也能使学生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这就是技术遭遇传统评价所面临的尴尬。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引领:重视知识层面,更要重视技能层面,淡化功利意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学会使用各种软件和思维工具,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形成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口号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口号 口号,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口号 1、翱翔科学的天空,畅游知识的海洋。 2、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3、播撒科学的种子,创造明天的辉煌。 4、参与科技,共赢未来。 5、插上科技的翅膀,播种明天的希望。 6、插上科学的翅膀,争当未来小做人。 7、畅想科技,倡响科技。 8、乘着科技的翅膀,在创想的蓝天里飞翔。 9、创领天下,智汇未来。 10、创新科技,拥抱童心。 11、创新让童年精彩,科技使理想高飞。 12、创新之港,智慧之谷。 13、从小研小科技,长大胸怀大世界。 14、动手动脑,放飞梦想。 15、动手动脑高科技,奇思妙想出奇迹。 16、多听多看多动手,科学世界任我游。 17、发展科技,振兴经济,壮大国力,耀我中华。 18、感受科技魅力,沐浴科普阳光。 19、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0、汇集天下智慧,铸就科技未来。 21、活力、自信,创未来! 22、加快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23、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市民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 24、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25、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26、节约、创新、发展。

27、今日奇思妙想,明日任我翱翔。 28、今日奇思妙想,明日硕果累累。 29、科技,科技,创造奇迹! 30、科技伴我成长,放飞童年梦想。 31、科技成就梦想,绿色点亮生活。 32、科技——雏鹰飞翔的翅膀。 33、科技创新,未来因你而精彩。 34、科技创新,智引未来。 35、科技创新大平台,智慧生活新引擎。 36、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37、科技创造美好世界。 38、科技创造梦想。 39、科技带来快乐,科技带来梦想。 40、科技点亮民族,创新改变世界。 41、科技多一份创新,祖国多一份精彩。 42、科技风生水起,扬帆起航创新。 43、科技科技,快乐无比,动手动脑,我们爱你。 44、科技让我飞翔,飞向科技的世界。 45、科技让我们插上梦乡的翅膀,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46、科技雄鹰展翅飞,追寻希望逐光辉。 47、科技因传播而快乐。 48、科技引领,携手创新,共建和谐。 49、科技与我共同成长。 50、科技之光,闪耀童年。 51、科技之翼,携尔飞翔。 52、科学的风筝带着我们的理想高高飞起。 53、科学探索乐趣多,和谐发展你我他。 54、科学在心中,创造在手中。 55、快乐体验,创新成长。

让智慧在动态的科学课堂中闪光

让智慧在动态的科学课堂中闪光 发表时间:2012-08-21T10:38:24.95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杨绍省 [导读]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辨证统一。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第四中学杨绍省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基本途径。然而,在不知不觉中,科学课堂教学却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以本为本”,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发问来“牵着”学生,使学生就范;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被动接受。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 “被缝了翅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新课标出台后,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民主”地说: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结果还是一起来学习教师“喜欢”的问题,一起来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新课程应摒弃这种假主体现象,还课堂清新、率真,已刻不容缓。 一、弱化单一预设,摈弃重重遮蔽下的“近视镜” 为什么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时只能落实为“主动接受”?笔者认为,这是人们所持的知识观在深层次地起着支配作用。因为在潜意识里人们普遍认为:既然知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无数次地论证了的客观事实,那么,个人只能旁观和接受,而不能使之发生改变,知识成了人们接受的对象,而不是思考的对象,求知者没有争辩权利,只有接受义务。这就是杜威所嘲讽的“旁观者知识观”正是受这一知识观的支配,从备课这个环节起,教者总认为学生不再有直接面对复杂世界的必要,尽力规避学生可能会碰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觉得学生碰到的问题越简明,越直截了当越好,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回答,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教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一直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中。 于是,课堂生成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间的差异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见解被“巧妙”地搁置,学生总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等,这样的预设是教师的话语霸权。 当真理以独断方式呈现时,儿童习得的是独断,是整体上的盲从、迷信和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在这样的课上,教师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等,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便成为一种必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了,棱角磨平了,个性磨灭了,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也许能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接受一个个知识,学生能把教科书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然而他们失去的却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失去的是天真的个性。 二、强化课前预见,架起顺应时代要求的“望远镜” 过分强调预设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当然不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康的个性,理当被新课程所唾弃。但是,淡化教师主观的指令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精心指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位置,少些权力主义的刚性“预设”也并不意味着要与充满弹性的预测说再见,教学不可能完全搞“放羊式”的一套,不可能一切跟着学生走,由学生去。何况,中学生思维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行动缺少理性,自控力弱。如果一切学习活动任其自主进行、自由摸索,势必会走许多弯路,浪费时间,也很难与精彩相约。 鉴于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为防范教学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漏洞,我们在弱化预设的同时,必须充分运用未来学预测原理,强化教学的预见性:学生对哪些学习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感到困难?可能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是教学的关键点?哪些是教学必须达成的硬性指标?为达成这些目标,自己将如何现场处理、相机诱导,即用何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可以指导学生用哪些方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与各类学生对话?一句话,要心中有数,要从更高层面、更复杂的机制上预见、控制教学,构建“粗线条”式的教学预案,把握知识要点,确定具体目标,设计教学的大体走向。这样,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教学才能既不偏离目标,又伸缩有度。 如何对教学进行预见性把握呢?一是应重视反馈信息的积累和分析。通过多种途径接触,了解学生。课上讨论发言、合作、探究,课外作业、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方法、态度、完成质量,诸如此类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都要及时收集并深刻分析,因为正是它们蕴含着以后教学的必然性,指示着今后教学的发展趋向。掌握了这些信息,就摸清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就发现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生长点”,也就意味着在更高的层面上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从而可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分配学习时间,准确预测学情,设想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不盲目被动。二是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预见能力和综合素养。非预设性教学比完全依赖教案、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教学难度自然更大,对教师的要求自然更高。教师既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丰富教学经验,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课堂上出现的偏差和漏洞进行巧妙的调整、弥补,实现教学意图。 例如,在学习“参照物”知识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以风为参照物,地球会运动吗?课前我没有深思预设,当学生质疑时,既不敢口出妄言,又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热情。只得坦言自己的无知,让学生课后去查资料。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打折了。如果在预设中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做多角度教学行为预设,这样的尴尬就会少发生。 三、归还学生的主体性,反射课堂探究价值的“平面镜”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辨证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的能动作用才是对教育教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才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教育,它着眼于现实的完整的人的培养,其基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学习,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协作性,即促使其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 讨论探究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切中了传统教学之弊端,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探究作为科学教学的新形态,既要有形,更要有效。它不仅体现了课堂活动之状态,还内含了教学主体之自觉,也道出了理想课堂之境界。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对话”的内涵理解肤浅而出现偏颇,认为探究就是“互相讨论与交流”,致使探究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流于平庸,失去灵魂。课堂上,追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